05.27 路遙先生之悲與苦

  在中外所有的作家當中我至今最欣賞一個人,那就是路遙先生。路遙先生是當代著名作家,他的一生可以說是悲苦的一生,清貧的一生,奮鬥的一生。

  他的寫作與他的一生緊緊地鑲嵌在一起,形成一種精神與文字交織的交響曲,讓人感動,催人奮進。

  我喜歡路遙先生,不只是他的文學造詣,更是他魅力的精神與人格。他一生所表現出來的追求的精神比他的文字更感人,更讓人奮進。而這一切都表現在他的悲與苦中。

路遙先生之悲與苦

家境貧困

  路遙先生七歲時,因家境貧寒過繼到延川縣西北十里的郭家溝村伯父家中。50年代是陝北歷史上的清平盛世。幾近戶不掩扉,道不拾遺。清平盛世中雖然沒能糰子換蒸饃,但也確使不少光棍娶了老婆——這是一個著名的人口高峰,也是一個教育普及的黃金時期。和路遙同齡的農家孩子幾乎都被動員進了村辦小學校。

  從“五星紅旗”到“我們的教室真漂亮”,課本給孩子描繪了一個既陌生又美好的環境。這一切和生活中的種種不足形成了諸多反差。這些反差隨著課本知識的增多愈來愈明顯,愈來愈刺激著孩子們的心。

  著名的三年困難時期,路遙正在延川縣城關小學上學。這個由文廟改建成的學校窮得充滿了傳奇故事。別的不論,僅就吃飯一項就足以打發掉任何人的寂寞和神經衰弱。吃飯是壓倒一切的頭等大事,人們的尊卑貴賤全由吃的好壞而定。條件最好的當然要數家在縣城的學生。他們不論吃瞎吃好都有父母親的關心照顧。而那些遠離父母的住校生卻不然,每吃一頓飯,就是一場驚心動魄的搏鬥。

路遙先生之悲與苦

  住校生吃飯分三等。上等的吃“報飯”——想吃什麼,想吃多少全由學生自己定好,提前一天填表登記報上去,由炊事員按表彙總加工。吃飯時,炊事員一邊唱名報數,一邊分飯。儘管時有表格出錯,冒名頂替之類小事端發生,但秩序還算井然。熱鬧處在中等學生吃飯的場地。這些學生家裡沒有合格的麵粉交納,無法報飯,靠每星期天回家取熟食或薯類維持營養,屬於吃“煎飯”的階層。所謂“煎飯”就是每人自備一個白布口袋,提前把熟食、薯類塞進去紮好,上面寫上自己所在班組及名字後,送到廚房由炊事員攏起來蒸進一個大鍋裡。

  這樣做顯然弊端很多:且不說味道互串,酸甜中和之類的小遺憾,最難的是分飯!炊事員一揭鍋蓋,滿窯洞熱氣蒸騰,餓急了的孩子們便蜂擁而入。無數隻手在熱鍋裡亂撈亂摸。撈到的飛快地“倒”著手踉蹌而去。沒撈到的越加奮勇無畏地擠。在熱氣騰騰的大鍋裡找自己的口袋談何容易。因而總是出去的少,進來的多,瞎子打蛇,亂舞成一片。或有人燙了手,或有人被踩了腳,或有人既燙了手,又踩了腳同時還拿錯了口袋。於是呼喊聲、咒罵聲、乞求聲、討要聲、碗筷的破碎聲、女同學的哭泣聲響成一片。前來維持秩序的值周老師和總務主任有心辨明是非曲直,眼睛卻被水蒸氣蒙了,只好貓腰中跺腳,閉著眼睛亂吼,反而更增加了混亂的程度。

路遙先生之悲與苦

  路遙屬於第三等級。即既交不起麵粉,所帶的“糠糰子”又不能去煮。只好吃“冷餐”。吃“冷餐”的學生自然最沒面子,只好用其他刺激來平衡。這刺激就是看書或編織笑話,這樣做有點像自娛也像自嘲,但這卻是一種創造。

  拿笑話當飯吃的孩子非等閒之輩!路遙下決心改變自己的處境,愈發埋頭讀書,為的是日後當個幹部吃那些豬肉燴粉條之類好東西。為此他也做好了詳盡的準備。甚至將來當了幹部怎樣走路,怎樣說話都想過了。並且很快以優異成績上完了中學。正準備報考西安石油化工學校。轟然而來的文化大革命大潮,將他席捲而去……(海波)

  家道的貧寒,志向的遠大,激起他無窮無盡的想象欲和求知慾,激發起他對理想的執著追求。路遙在創作隨筆《早晨從中午開始》中深情地回憶到,讀縣中學時,食不果腹的他聽到蘇聯宇航員尤里·加加林乘坐“東方一號”宇宙飛船在太空翱翔,興奮得徹夜難眠。他站在縣中學空曠的大院裡,遙望夜空中如織的繁星,心想哪一顆是屬於我的?

路遙先生之悲與苦

生活拮据

路遙一生都是在拮据中度過,他曾為朋友結婚不能送像樣的東西而羞澀,只好送了自己結婚時妻子買給自己的圍巾。他曾讓朋友用包沙發的布縫套衣裳,那種綠不綠黃不黃,部隊上用來做雨衣、炮衣的細帆布做了一條寬腿腿褲,土八路路遙洋火了一回。為了和他那一幫同齡的年輕夥伴比穿衣,他竟然別出心裁,拿著養母自織的土布,找縣城最好的裁縫,拿出一張畫報,指著上面的一個人身上的西服說,你就給我照這個樣子做。裁縫傻了眼說,這是外國人穿的西服!咱這土織布咋個縫?糟蹋布哩麼!路遙堅決道,你只管縫,日蹋了不讓你賠!裁縫只好照貓畫虎做好了西服。路遙穿著土布縫製的軟不塌塌的西服,活躍在縣城的大街小巷,出盡了風頭!

  路遙生活中的拮据更表現在他的創作過程中。路遙由於沒有得到家庭的應有溫馨,沒有得到生活上的照顧,他晚上進行創作經常吃著幹饃,喝著開水,鹹菜也沒有,更談不上營養品。他經常半夜三更敲鄰居門說:有沒有饃,給我吃一點。當然鄰居都是好朋友了,依了他,但那個年代大家彼此都在一個生活水平線上。所以說,路遙身體垮掉,與他長時間超負荷的精神勞動有直接的關係,同時,與他內心深處無法表白的傷痛亦有不可撕裂的原因。

  路遙在創作百萬字鉅著《平凡的世界》時身染重病。那時,他經常處在艱苦環境中。“在煤礦一呆就是一個冬天,三四個月不出山。進山的時候,還是滿山翠綠,出來時,已經是白雪皚皚,一片綠葉子都不見了。只有屋子裡的窗戶,變換著一年四季的風景。一天工作十七八個小時,每天睡覺的時候,就感覺第二天再也爬不起來了。但睡上五六個小時,稍微恢復體力後,又開始了工作。”

路遙先生之悲與苦

  (路遙《寫作是心靈的需要》)煤礦裡生活條件極差,尤其是在冬天,唯一的蔬菜只有大蔥,路遙就只能整天去對付大蔥饅頭。他是有意找到這樣偏僻的地方埋頭創作的。在相當長的日子裡,他只和老鼠為伴,兩三個月很難和別人說上一句話。喜悅,激動,憂傷,都只能和自己訴說,那種寂寞、孤獨之情,超乎想象。“

  寫第二部時,這架從未得過病的“優質機器”開始出現問題,有時就趴在桌子上,頭枕一本書,在那裡艱難地工作。第二部完成後,他的身體徹底垮了下來,舌頭呈焦炭般的黑色,喉嚨腫得連水都咽不下去,一天24小時痛苦得無法入睡,既吸不進去氣,又吐不出來痰,有時折磨得在地下滾來滾去而無一點辦法。中醫西醫都看了,就是檢查不出病症,打針吃藥毫無效果。

  當《平凡的世界》獲茅盾文學獎後,他依然沒有去領獎的路費,他的弟弟王天樂開玩笑說:你最好別得諾貝爾獎,我給你籌不到那麼多盤纏,惹得路遙直罵:日他媽文學(據王天樂回憶)。苦難是這位文學家永恆的伴侶。但貧窮不是罪過,寒酸不是低賤,落魄已不失純真。路遙先生曾對人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我們這些人,說到底得靠掙死命、吃大苦在社會上爭一席之地。別無其他。我們是寫東西的,一切不公道以至不幸對我們都有用處。

路遙先生之悲與苦

創作艱苦

拮据的生活,孤獨的情節並沒有消除路遙先生的鬥志。他從小立志要改變自己的生活道路,他絕不像他父親那樣面朝黃土背朝天在土地上操勞一輩子,他要走出黃土地,要創作自己的生活。

  當他選擇以寫作改變自己命運的時候,他就不擇場所的寫作。草垛旁,牆根下,豬圈邊……或坐或靠,五合板膝蓋上一支,便可進入狀態。身邊練琴的、練唱的、背詞的,嘈嘈雜雜亂成一團,他能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他曾對好友語重心長地說“咱們寫文章的人,不讀書或者讀得少,就很難寫出好文章。要想當作家,就得像牛吃草一樣的多讀多學。”

  《早晨從中午開始》裡還有一段記錄創作《平凡的世界》時的細節。為了準備資料和背景材料,路遙曾在圖書館裡貓了一年的時間,翻閱了大量歷史資料,作了幾十萬字的筆記,以至於手指磨出了老繭。在他寫作他的鉅著時,他的朋友不理解他的拼命忍不住問他,為啥非要如此緊迫地為完成這部鴻篇鉅製而玩兒命?路遙袒露心扉說,在他的創作計劃中,早就規定了自己要在精力最為旺盛,創造力最為活躍的青壯年時期,不惜一切代價,義無反顧地完成自己的文學鉅製。他告訴朋友,他這樣做,是不想像有些偉大作家的文學夢想因生命的突然終止而成為殘破的遺憾。比如肖洛霍夫,比如柳青等等……

路遙先生之悲與苦

事業成功

  先生憑藉不服輸的精神和超乎常人的努力終於使他的事業走向成功,走向輝煌,最終實現了他非凡的夢想。我突然想,假如沒有貧窮的生活,假如沒有孤獨的世界,假如沒有超人的魄力,路遙先生會是什麼樣的?當我疑慮時,胖乎乎的,沉默不語的路遙先生便躍入我的腦海。那一圈圈的近視鏡環,那一縷縷的香菸繚繞,那一抹抹的眉宇鏗鏘,那一步步的堅定執著,向我證明,反問是多麼的不必要。

  是啊,是貧窮給了路遙先生思變的決心,是孤獨給了路遙先生創作的空間,是不服輸給了路遙先生成功的機率,正是這些低調的生活把路遙先生一步步的推向高峰。我常讚歎路遙先生作品的精湛,感動他作品中人物的鮮活,精神的超然,其實,我真正欽佩的,是透過先生的作品看到的先生的魅力的精神與人格,正是這樣的精神和人格才讓他的作品成了不朽的豐碑。

路遙先生之悲與苦

  有人這樣說“我深深感到,路遙的人格是偉大的,他的作品更是偉大的。他對文學的熱愛、追求、執著的程度,使我這個當年剛剛走上文學之路的青年受到巨大的感染。對我來說,路遙是兄長,是導師,是摯友,更是我在文學道路上的領路人。15年過去了,我懷念路遙。20多年過來了,人生中發生的許許多多事情在我的腦海裡已經沒有了記憶,認識的許許多多人的印象也趨於模糊,但路遙的音容笑貌我記憶深刻,路遙的人格魅力我豔羨不已。他是一個偉大的作家,又是一個平凡的長兄;偉大的時候,叫人肅然起敬,平凡的時候,像一個稚童。無論如何,路遙精神在我心中已不可磨滅。”

  有人還這樣說“他是勇士,他是英雄,他的死即悲壯又莊嚴,他以自己光焰四射的智性和誠實的勞動,在中國當代文學殿堂豎立了一道奪目的文學豐碑;在短暫的生命旅途中樹立起獨異的文化人格景觀和意志精神景觀;以堅定不移的目標和永遠燃燒在他血液裡的鬥志及卓爾不群的人生態度,鞭促自己,激勵後人。他歌唱生活,歌唱人民,歌唱理想,生命之光雖然短暫但卻永放光彩。”

路遙先生之悲與苦

  也有人說路遙先生是累死的,這樣做不值得。可我想說,如果路遙先生不“累死”,那他將帶著遺憾走完他的一生,那就叫“後悔死”,因為在他走了之後,他的家人都發現患有肝病或肝癌,而他,就是這樣走的。

  現在想想,他在年輕的時候就立誓一定要在精力最為旺盛,創造力最為活躍的青壯年時期,不惜一切代價,義無反顧地完成自己的文學鉅製是多麼高遠的一種想法啊!

  路遙先生走了,在他還沒有想離開世界的時候;路遙先生走了,在他用盡生命拼搏的時候;路遙先生走了,在他最輝煌的時候。多少的欣慰帶著遺憾,多少的希望帶著無奈,多少的期盼帶著辛酸,他走了,走得那樣不捨與悄然,留給我們的,是無盡的思念與哀傷。

路遙先生之悲與苦

  假如他的生活能好點,假如他的生命能長點,假如… …沒有假如,他走了,就如一盞燈,一顆星,一幕月,永遠的升上了天空。突然想起柳青先生有篇中篇小說《咬透鐵》,鐵誰能咬透?路遙先生就是咬透鐵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