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6 馮小剛在拍《芳華》,卡梅隆在拍《阿凡達》

我們在看《芳華》,美國在看《阿凡達》

這幾天一部國內電影正在上演,馮小剛拍的《芳華》;我因為在國外,沒有機會看這部電影,但是根據我朋友群信息來看,這是一部非常值得看電影,特別適合我這個年齡或是更大一點人。總之是一個文藝片吧,也是馮小剛賺了足夠錢以後,放飛自己心情拍情懷片;不管你喜歡還是不喜歡馮小剛這個人,但是你不得不阿承認他是一個傑出導演,拍電影比較有內涵,如《1942》,甚至是一些賀歲片。

馮小剛在拍《芳華》,卡梅隆在拍《阿凡達》

前一段時間我又重溫了一下《泰坦尼克號》,這個也算是一個情懷片吧,重溫以後不太過癮,我又找出來卡梅隆其它《阿凡達》來重溫一些老電影,看完《阿凡達》以後,對比一下國內的電影,我總覺得差哪兒了。

有一次和同事們聊天國內電影和國外電影之間差異,猛然一個詞出現在我腦海中---想像力!

如果把中美兩國的頂尖的導演馮小剛和卡梅隆進行比較,卡梅隆可以拍出來情懷片《泰坦尼克號》,也可以拍出來《阿凡達》這部極具想像力科幻片; 馮小剛可以拍出來《芳華》情懷片,也可以拍出來《1942》這部苦難片,當然也是情懷片,但是你會發現,馮小剛拍不出來中國的《阿凡達》來。

馮小剛在拍《芳華》,卡梅隆在拍《阿凡達》

這幾年中國電影票房快超過美國電影票房,從電影和電視劇的數量來看,中國和美國也差不多了,估計中國還會多一些; 但是有一類電影和電視劇---美國要遠多於中國; 美國每年總是要拍出來幾部科幻片:如《猿類崛起》,《美國隊長》,《星際旅行》,甚至把一些動作片都拍出來科幻片了,如《諜中諜》; 但是中國電影,我們數不出來二三部未來科幻電影, 我們能想像出來的幾部有科幻色彩的電影,要不是中國古代神話《大鬧天宮》,要不就是從現在穿越到古代,對於未來社會以及未來科技並沒有什麼想像,更談不上什麼科幻。

一個時代科技的發展其實離不開二件事情:科普和想像力,可以說沒有想像力就沒近代科技,如直升機的最早的草圖來於達芬奇,以及近代很歐美的科幻漫畫、小說和影視作品。如果我們說中國近代的科技的落後也是因為我們的想像力不足造成的。

曾經和一個500強公司研發大拿聊天,他說讓他覺得開天眼的是他小時候看《星球大戰》這部電影,這部電影對於他來說太震撼,震撼主要是來自於未來的想像,對於我各個人來說,最為震憾的電影就是《Matrix》,回過頭來再看《Matrix》場景是不是一步一步的逼進現在生活。

其實想像的來自於各種知識的綜合,以及未來的科特的推測和預測,這個就需要所有從事情文藝工作人員知識的綜合化,如果文藝工作人員沒有理工和科技類的背景,他們就很難想像未來世界和科技,就如同張藝謀和馮小剛一樣,他們對於廣義相對論沒有了解的話,他們就不想出來蟲洞,和空間彎曲的理論了,所以他們很難拍《三體》這類的電影。

比較讓人難以接受的事情所有中國培養文藝類的人才均是來自文藝類的學校和機構,如培養導演和演員學校—北影;中國作協機構類寫小說和詩歌類的作家和詩人,以及中國畫協類的各類畫家,絕大部分是沒有科技類背景知識; 正因為缺乏科技類的背景,他們很難把未來科技通過詩歌、小說、畫畫等方式描繪出來,也因為沒有科技類的背景,導演就很難用道具把未來科技給表現出來,而且我們下一輩甚至下下一輩也因為缺少未來科技想像的文藝作品,而更加缺少想像。

馮小剛在拍《芳華》,卡梅隆在拍《阿凡達》

如前面所說推動科技進步二個推手:一個是想像力的文藝作品, 一個是科普; 前者就是來自於有理工科技類背景文藝工作者,後者就是來自於有創作情懷科技工作者; 沒有這二個推手,在未來的科技上我們還會落後於美國。

讓人感到欣慰的是:網絡文學興起,作家這個行業已經不再依賴於作協這個機構了,慢慢有了一些理工背景人開始寫極具想像力的小說了,如《三體》,《北京摺疊》,只是我們還有缺少中國的卡梅隆,用道具的方式把《三體》當中未來科技表現出來,讓更多的人能理解和想像未來科技。

非常期待中國的卡梅隆出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