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6 冯小刚在拍《芳华》,卡梅隆在拍《阿凡达》

我们在看《芳华》,美国在看《阿凡达》

这几天一部国内电影正在上演,冯小刚拍的《芳华》;我因为在国外,没有机会看这部电影,但是根据我朋友群信息来看,这是一部非常值得看电影,特别适合我这个年龄或是更大一点人。总之是一个文艺片吧,也是冯小刚赚了足够钱以后,放飞自己心情拍情怀片;不管你喜欢还是不喜欢冯小刚这个人,但是你不得不阿承认他是一个杰出导演,拍电影比较有内涵,如《1942》,甚至是一些贺岁片。

冯小刚在拍《芳华》,卡梅隆在拍《阿凡达》

前一段时间我又重温了一下《泰坦尼克号》,这个也算是一个情怀片吧,重温以后不太过瘾,我又找出来卡梅隆其它《阿凡达》来重温一些老电影,看完《阿凡达》以后,对比一下国内的电影,我总觉得差哪儿了。

有一次和同事们聊天国内电影和国外电影之间差异,猛然一个词出现在我脑海中---想像力!

如果把中美两国的顶尖的导演冯小刚和卡梅隆进行比较,卡梅隆可以拍出来情怀片《泰坦尼克号》,也可以拍出来《阿凡达》这部极具想像力科幻片; 冯小刚可以拍出来《芳华》情怀片,也可以拍出来《1942》这部苦难片,当然也是情怀片,但是你会发现,冯小刚拍不出来中国的《阿凡达》来。

冯小刚在拍《芳华》,卡梅隆在拍《阿凡达》

这几年中国电影票房快超过美国电影票房,从电影和电视剧的数量来看,中国和美国也差不多了,估计中国还会多一些; 但是有一类电影和电视剧---美国要远多于中国; 美国每年总是要拍出来几部科幻片:如《猿类崛起》,《美国队长》,《星际旅行》,甚至把一些动作片都拍出来科幻片了,如《谍中谍》; 但是中国电影,我们数不出来二三部未来科幻电影, 我们能想像出来的几部有科幻色彩的电影,要不是中国古代神话《大闹天宫》,要不就是从现在穿越到古代,对于未来社会以及未来科技并没有什么想像,更谈不上什么科幻。

一个时代科技的发展其实离不开二件事情:科普和想像力,可以说没有想像力就没近代科技,如直升机的最早的草图来于达芬奇,以及近代很欧美的科幻漫画、小说和影视作品。如果我们说中国近代的科技的落后也是因为我们的想像力不足造成的。

曾经和一个500强公司研发大拿聊天,他说让他觉得开天眼的是他小时候看《星球大战》这部电影,这部电影对于他来说太震撼,震撼主要是来自于未来的想像,对于我各个人来说,最为震憾的电影就是《Matrix》,回过头来再看《Matrix》场景是不是一步一步的逼进现在生活。

其实想像的来自于各种知识的综合,以及未来的科特的推测和预测,这个就需要所有从事情文艺工作人员知识的综合化,如果文艺工作人员没有理工和科技类的背景,他们就很难想像未来世界和科技,就如同张艺谋和冯小刚一样,他们对于广义相对论没有了解的话,他们就不想出来虫洞,和空间弯曲的理论了,所以他们很难拍《三体》这类的电影。

比较让人难以接受的事情所有中国培养文艺类的人才均是来自文艺类的学校和机构,如培养导演和演员学校—北影;中国作协机构类写小说和诗歌类的作家和诗人,以及中国画协类的各类画家,绝大部分是没有科技类背景知识; 正因为缺乏科技类的背景,他们很难把未来科技通过诗歌、小说、画画等方式描绘出来,也因为没有科技类的背景,导演就很难用道具把未来科技给表现出来,而且我们下一辈甚至下下一辈也因为缺少未来科技想像的文艺作品,而更加缺少想像。

冯小刚在拍《芳华》,卡梅隆在拍《阿凡达》

如前面所说推动科技进步二个推手:一个是想像力的文艺作品, 一个是科普; 前者就是来自于有理工科技类背景文艺工作者,后者就是来自于有创作情怀科技工作者; 没有这二个推手,在未来的科技上我们还会落后于美国。

让人感到欣慰的是:网络文学兴起,作家这个行业已经不再依赖于作协这个机构了,慢慢有了一些理工背景人开始写极具想像力的小说了,如《三体》,《北京折叠》,只是我们还有缺少中国的卡梅隆,用道具的方式把《三体》当中未来科技表现出来,让更多的人能理解和想像未来科技。

非常期待中国的卡梅隆出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