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2 重磅政策:4000億穩經濟,股市和樓市接下來怎麼走?

中國人民銀行決定,從今年4月25日起,下調大型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非縣域農村商業銀行、外資銀行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1個百分點;

同日,上述銀行將各自按照“先借先還”的順序,使用降準釋放的資金償還其所借央行的中期借貸便利(MLF)。

以2018年一季度末數據估算,操作當日償還MLF約9000億元,同時釋放增量資金約4000億元,大部分增量資金釋放給了城商行和非縣域農商行。

重磅政策:4000億穩經濟,股市和樓市接下來怎麼走?

降準是貨幣政策之一,去年財經郎眼Daily的推文如何破解中小企業融資困局?裡對這一政策有過詳細解釋。自2014年以來,央行共進行了8次降準,根據過去的背景來看,幾乎都是經濟面臨下行壓力時才會實施“定向降準”政策。

通常來說,市場對“降準”都會有一定預見性,提前作出反應。但這次“降準”完全在意料之外,從市場的反應就知道,近期以來銀行板塊持續下跌,4月18日晚間央行消息一出,銀行板塊全線飄紅。

這次央行出手之闊綽也讓人“瞠目結舌”。下調1個百分點,這種降準幅度只有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救市”的時候出現過。但是目前我國經濟環境整體穩中向好,也並未爆發大的債務危機或金融危機,此時央行“大手筆”降準又有何深意?

一、股市

有市場觀點認為這是為了拯救股市,穩定市場信心。近期以來中美貿易摩擦、俄羅斯遭遇股債匯三殺、香港打響“港幣保衛戰”等各種經濟形勢變化,都給股市帶來了不利影響。近日上證指數大跌超過120點,4月19日收盤時僅3066.8點。在這一背景下,如果不給予市場信心,我國大力推進BAT迴歸A股、獨角獸上市、啟動印股票時代等等計劃都會付諸東流。

重磅政策:4000億穩經濟,股市和樓市接下來怎麼走?

但在貌貌看來,國際經濟形勢動盪不安的確給我國股市帶來了諸多影響,但還不至於讓央行下調1個百分點來“救市”。2015年股災後,央行也不過下調了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更何況目前的中國股市還沒到“破位跌爆”那一步。

二、宏觀層面

2018年3月的宏觀數據並不樂觀,這才是降準的原因。我們可以用一個簡單的數學加減法來理解這一點,中國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司長盛松成曾表示過M2(廣義貨幣)的合理增速是GDP(國民生產總值)+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2至3個百分點。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指出,2018年我國GDP預期增長為6.5%,CPI漲幅為3%,二者相加等於9.5%。在此基礎上,再增加2至3個百分點,也就是說,M2的增速必須維持在11.5%至12.5%之間。

重磅政策:4000億穩經濟,股市和樓市接下來怎麼走?

但是,2018年3月的M2貨幣供應同比為8.2%,以維持中國經濟平穩增長的角度看,實際M2增速與合理M2增速相差了3.3%至4.3%。雖然只是個位數的差距,但從貨幣角度來看,其帶來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目前的M2增速不樂觀,增大了經濟下行壓力,而當下中美貿易摩擦不斷,未來仍存很多不確定性,所以降準之策乃緩壓之舉。

三、微觀層面

從融資環境來看,2018年3月社會融資額的增速下滑至10.5%,也是歷史新低。去年以來我們的貨幣政策收緊,走向“穩健中性”,市場現在還處於緩衝期,整體金融機構超儲率(代表銀行閒置資金的充裕程度)處於近五年的低位。而近期的美聯儲加息、金融業開放政策對銀行又造成了一定刺激,多家銀行持續上調利率,這直接導致了融資成本、融資難度雙升。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4月份是企業稅期。這個時候大部分企業的現金流都會存在一定壓力,此時降準的話,會有一部分資金流入到企業,可以對沖資金緊張。

重磅政策:4000億穩經濟,股市和樓市接下來怎麼走?

從資本方面來看,上市公司股權質押出現風險的越來越多,去年一年,A股上市公司涉及股權質押和補充股權質押的有15903筆,其中910筆進入危險區(預警線和平倉線之間),858筆拉響“警報”(已經觸及平倉線)。今年3月剛出臺了股權質押新規,控住了風險,但也壓縮了股權質押業務,這對市場多少都造成了衝擊,適當釋放增量資金對平穩市場信心會起到一定作用。

一系列偏緊的貨幣政策帶來的連鎖反應導致今年經濟增長出現壓力。過去一年“去槓桿”力度加大,現在宏觀槓桿率保持基本穩定,“降準”就成為現階段“保增長”的手段之一,但我們也不排除這是為下一階段的“去槓桿、嚴監管”作鋪墊。

重磅政策:4000億穩經濟,股市和樓市接下來怎麼走?

而此次降準影響最明顯的應該是銀行和一些融資成本較高的企業,比如房地產。銀行獲得的大部分流動性可以用來償還MLF,降低成本,4000億增量資金可緩解現在的貸款壓力。

當然,部分增量資金流入房地產行業是難以避免的,接下來房企貸款和個人房貸的緊張應該會有所緩解。但是,降準不代表房地產行業迎來春天,調整按揭貸款利率和限額規模管控等手段不是擺設。

總的來說,這4000億增量是用來“穩”經濟的,央行出手絕非“大水漫灌”,資金寬裕只是為了創造一個公平的環境。看見降準也不要太激動,在貨幣政策之後,財政方面是否還會有其它相關政策,值得我們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