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袁崇焕真的死于离间计吗?

幻翠


袁崇焕之死,是诸多因素杂糅在一起的结果,离间计只不过是隔断最后一根救命绳索的剪刀

1.袁崇焕能够上位,是因为他自己确实有两下子,出道之后一路虽有坎坷,但毕竟运气站在他这边,不仅让不可一世的后金军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毫无建树,也让急切着光复大明的崇祯看到了希望。给人希望却没有给自己留后路。

平台召对,崇祯见到了这位给他无限希望的将军,客套之余更是赞赏有加,袁崇焕也是瞬间膨胀,对着皇帝许下了“计五年,全辽可复”的诺言。啥意思呢?就是说,皇帝陛下呀,给我五年时间,我就能收复辽东。这下子,皇帝兴奋之余表达了自己的诚意,爱卿啊,只要你好好干,我什么都舍得给你,难得看到皇帝如此的开心,诸多大臣们也是顺着皇帝的心思,将这场君臣佳话推向了高潮。

牛皮不是吹的,火车不是推的。一旦希望成了失望,一切都万劫不复。

散会之后有人问起袁崇焕,怎么在五年之内收复辽东,袁崇焕说,老哥啊,我那是宽慰皇上呢,你还当真。

这老哥又问,当今皇上可不是能随便糊弄过去的主儿,五年后要看你成果,你如果没有可怎么办那?

袁崇焕心里一合计,也觉得自己刚才的牛皮吹大了,便开始向崇祯要钱,要人,要权,甚至还要皇帝的保证,不要听那些言官瞎逼逼。崇祯立马回复,全听你的。

袁崇焕到了前线,立马开始改造前线,军政一把抓,很快有了初步的成效,就连毛文龙这样的人,说砍就砍了。

崇祯要什么给什么,能忍的都忍了,就为了袁崇焕的一句话。结果什么都没等到,等到的却是皇太极兵临城下。

2.对政治一窍不通,关键时刻犯糊涂

皇太极在久攻不下之际,绕道蒙古,突然兵临北京东北门的遵化,袁崇焕派了先头部队去堵,结果不但没用,反而遵化失守了,袁崇焕终于慌了,一路狂奔回北京,支援自己的老师孙承宗,袁崇焕知晓了老师的部署,却没有执行,让皇太极带着十万人在京郊到处撒野,而他自己却毫无动静,既不主动出击又不执行既定策略,全京城的人的都在骂袁崇焕,就连原来褒奖他的大臣们也开始质疑他,更有甚者骂其为叛徒。

而偏偏在这种敏感的时刻,袁崇焕居然想带着大军进驻北京死守,崇祯断然拒绝,你有大军不去打皇太极,你想进北京,你想干嘛。你不会是真的想造反吧,想到这里,崇祯估计一身冷汗。

袁崇焕的悲剧就此拉开序幕,罢官夺爵下狱,原本崇祯没想杀他,但是此刻在民间传的神乎其神的小故事进了崇祯的耳朵,那就是袁崇焕和后金密谋过,要放他们进北京。这次,崇祯信了,也怒了,凌迟处死。

袁崇焕的死归咎于

1.自身膨胀,给一个极其认真的老板画大饼。

2.在最敏感的时刻采用最敏感的方式,让自己主动陷入了绝境

3.不管离间计是否存在,你先前的种种表现,很难让老板相信你是清白的。

综上,离间计只是袁崇焕悲剧的催化剂,但绝不是根本原因。


援庵讲史


崇祯帝开始时之所以不杀袁崇焕,一方面是缺少足够的借口,更主要的原因是那时崇祯帝对袁崇焕“五年复辽”充满了期待,因此暂时容忍了袁崇焕目中无君的举动,只是在暗中采取了很多监视和牵制的措施。
“己巳之变”之后,后金兵大举入犯,继而围攻北京城,这时的崇祯帝对袁崇焕复辽已经不抱希望,至此君臣之间脆弱的依存关系不再存在,杀袁崇焕就是必然的了。而正在这个时候,皇太极施行了“反间计”,内廷阉党也捏造了袁崇焕引敌协和、擅主和议、专戮大帅三大罪状,崇祯帝立刻借此机会将袁崇焕投入监狱。说崇祯帝是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这是不能服人的。因为人们可以根据史料得知,从袁崇焕的入狱到被杀戮,前后共有八九个月,这么久的时间里,崇祯帝是有足够的时间来辨明是非的。同时还有史实表明,“反间计”、诬告并不能瞒过崇祯帝,也就不足以置袁崇焕于死地。崇祯帝决定杀袁崇焕,是从巩固皇权、防止大臣结党、彻底摧毁东林党势力这些目标出发的,“反间计”只是为促成崇祯帝逮捕袁崇焕下狱制造了一个合适的借口而已。
自古“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忠臣们的下场果真都是这样的吗?袁崇焕究竟是为何被杀?是君主昏庸不能识别敌人的诡计,还是君主猜忌不能留下权臣?谜的破解还需要后世的进一步考究,你是怎么认为的呢?

天天开心历史


我觉得如果这么一个简单的离间计就能骗到崇祯帝,那么我们也太小看崇祯皇帝了,除非崇祯帝是晋惠帝的智商还差不多。

了解明末历史的人都知道崇祯是个很有手腕和能力的人皇帝,我是说假如明末不是崇祯在位而是他那个木匠哥或者无主见的父亲,或者是他那个几十年不上朝的爷爷,那么明朝可能等不到1644年,可能在这之前就灭亡了。得亏有崇祯这样劳动模范一样的皇帝在苦苦支撑,在使灭亡的时间延后了。

崇祯一继任就扳倒了权倾朝野的大宦官魏忠贤,假如他脑子简单能做到吗?崇祯皇帝确实不是亡国之君,只是赶上了亡国的命运。我可以说大明两百多年没有几个皇帝是赶得上崇祯帝的,他确实为这个国家努力了,可是大厦将倾独木难撑,一个朝代的灭亡并不是一个人就能左右的。

再回到袁崇焕问题上来,假如你是崇祯你杀不杀袁崇焕?我可以说假如换作你你也照杀不误,为什么这么说。袁崇焕在去辽东前就在崇祯面前夸下海口说五年平辽,事实上怎样?袁崇焕经营辽东多年毫无进展。

后金当时闹饥荒,袁崇焕竟然把粮食外卖到蒙古去,结果这些粮食最终都到了满清那边。这是什么性质?说重了是资敌。

当年毛文龙率领他的军队孤悬海外,可以说是仅有的一支活跃在满清大后方的明朝军队。因为毛文龙在,所以满清和明朝作战总是畏手畏脚,即使要南下和明军作战他首先要派一部分兵力来防备毛文龙的军队。而袁崇焕就因为毛文龙和自己不是一条心竟然把他杀了。你要知道毛文龙可是一品大员,比袁崇焕官阶还大。袁崇焕有什么资格杀他?即使要杀也得请示皇上啊,袁崇焕独断专行,这简直是目无皇上,破坏抗战大局。结果却是亲者痛仇者快,毛文龙死后这支军队最终为满清所有,这支本来是明朝的战斗部队最终成了满清灭亡南明的生力军。现在来看袁崇焕杀毛文龙也没有凭据,你说毛文龙通敌,到今天为止没有一个证据证明毛文龙通敌了。假如毛文龙要通敌那就是抬脚的事,他有必要藏着掖着吗?假如毛文龙通敌,可能死的就不是毛文龙,而是袁崇焕。毛文龙通敌,袁崇焕来视察毛文龙的军队,那你袁崇焕不是战死吗。

还有一条就是袁崇焕镇守北边不利,结果造成满清打到北京城下,简直差点成了第二次靖康耻,而且袁崇焕率军增援北京又没有马上解围北京,这都成为崇祯仇恨袁崇焕的理由。所以说崇祯杀袁崇焕绝对不是因为那天反间计


高宗1986


来讲一段明朝旧事吧。

袁崇焕的死,不能简单的说死于离间计,这只是明朝时期,国内外波澜壮阔的斗争史中一朵小小的,又致命的浪花。

让我们从明朝建国说起吧。

《明太祖实录》卷五十九记载了一段朱元璋对元朝兴亡的看法。

“洪武三年十二月儒士严礼等上书言治道。上退朝,御西阁,因览礼所上书,谓侍臣曰:‘汝等知古今,达事变,且言元氏之得天下与所以失之之故。’或言世祖君贤臣忠以得之,后世君暗臣谀以失之;或言世祖能用贤而得之,后世不能用贤而失之;或言世祖好节俭而得之,后世尚奢侈而失之。 上曰:‘汝等所言,皆未得其要。夫元氏之有天下,固由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今礼所言,不得隔越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

朱元璋已经十分深刻的认识到,蒙元之所以这么快亡国,是因为它的无政府统治,以及对资本的无约束状态。

于是,

朱元璋首先结束军事利益集团治国的制度,重新恢复文官体系,从而结束了蒙元时期的无政府状态;

其次,抑制和打击跨境贸易和走私贸易,并把帝国以贸易税收为主的财税体系,重新回归为以农业税为本;

第三,之前蒙元时期的老百姓太苦了,所以明太祖爱民心切,虽然征收农业税,但是税率很低,和宋朝相比,低的很多。

第四,给官僚体系降薪,在官员们看来,明朝的公务员工资,和宋朝比是比较低的。为此,明朝的公务员们,一直有怨言。

既不想苦农,实行低税率。又给公务员发低薪,还想让公务员们尽忠职守。为了激励下士大夫阶层,朝廷便规定,官绅不纳粮。这为后来明朝严重的土地兼并,埋下了伏笔。

低税率,导致国家财政困难,国家的开销一直很大,而财政不足,怎么办呢?政府便印钱买东西,很快就造成了明朝法定货币大明宝钞的信用崩溃。而因为财政一直紧巴巴的,让明朝的官员们一直嗜钱如命,视财如命的程度,这在历史上是不多见的。

跟随朱元璋打下江山之后,没有能享福,反而过着清苦的日子,于是官僚集团渐渐的走到了皇帝和老百姓的对立面。

于是在官僚集团总头目胡惟庸的带领下,他们密谋造反,企图打倒朱元璋。

在胡惟庸案中,明太祖始终不肯相信,李善长会反他,会跟着胡惟庸那种人一起走。

结果事实表明,李善长不仅知道胡惟庸造反的事,而且还一直隐瞒着明太祖。手握帝国重兵的李善长,他默许了胡惟庸及其同党们的倒行逆施,也接受了胡惟庸许给他的事成之后的荣华富贵。

杀胡惟庸,太祖比较解恨。但是杀李善长,让他十分揪心和痛苦。

为什么从前一起打天下的人,为天下苍生谋幸福而并肩作战的人,会突然变得那么陌生呢?

一切都是因为钱。

官僚集团,之所以能在总头目胡惟庸的带领下,集结几万人,明太祖认为,根源在于宰相制度,在于宰相专权。

于是,太祖废除了相权,让官僚系统,直接向自己汇报,而不再是向宰相汇报。

去掉官僚系统的中枢,自己既做皇帝又做宰相,这样的改革,对于太祖这样极其勤政,精力极其旺盛的人来说,是可以撑下来的,换了其他人,就会比较难以胜任。

所以,后来朱棣进一步改革,改成了内阁制。

内阁制的本质,是对相权的弱化,但是又以内阁首辅的形式,恢复了一部分的宰相职能,让宰相轮流做,皇帝在看上面看着下面的官僚集团党争内斗,分化制衡官僚集团。

内阁制,为后来凶猛的党争,埋下了伏笔。

在刘伯温、李善长以及胡惟庸死后,官僚集团的内部制衡格局,也由李善长为首的淮西集团与刘伯温为首的浙东集团的两派相争,逐渐演化成了多派混战。

为了改变皇帝和官僚集团斗争中的不利局面,在杀掉胡惟庸逆贼集团之后,明太祖建立了锦衣卫,用来监察整个官僚系统。锦衣卫并不是太监,而是由皇帝的禁卫军所改组成的军事组织。

朱元璋针对官僚集团,一次都能杀掉上万人,这是什么性质?

这并不仅仅是反腐斗争,实际上是战争行为。

不过和改朝换代的战争不同,它是一个朝代框架下的,连绵不绝几百年的内部战争,皇权和资本的战争。

官僚集团里面,虽然也有皇帝嫡系的忠烈之臣,但是整个官僚集团,作为一个整体他们是站在皇帝的对立面的。

为什么会这样?根本原因,是皇帝想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朱元璋要提倡官员和他自己一样艰苦朴素,要阻止官员鱼肉百姓。大多数官员则不想跟着朱元璋艰苦朴素,想过养尊处优、荣华富贵、高高在上的日子。

这是不可调和的矛盾,明太祖诛杀胡惟庸及其同党,是这场矛盾激化后的第一次战争,这场战争以皇帝的胜利而告终。

朝廷与官僚集团,在朝堂上进行流血的战争,在经济领域不流血的战争,也在进行着。

因为明朝税率比较低,国家财政一直吃紧, 必须得开源,得能在低税率的前提下,赚钱补贴国家财政。

怎么才能赚钱呢?

朝廷和官僚集团,不约而同,他们同时把目光投向了大洋:控制全球贸易。

郑和下西洋真正的原因,就是为了建立海洋霸权,控制全球贸易,最终实现为国家赚钱的目的。

郑和所主导的巨型国企,对全球贸易的垄断,这严重的破坏了夷狄、国内资本家、和官僚集团的共同利益。

他们不甘心所以要反抗。

于是在这三股势力的合流之下,策动了一系列对华战争。

北边有鞑靼,南边有安南缅甸,东边有倭寇。

当年太祖挡了胡惟庸们的财路,所以他们联合起来,密谋造反推翻太祖。

现在,朱棣所建立的海上霸权,垄断了全球贸易,这更是严重的阻挡了他们的财路。

他们要不顾一切,不择手段的,肢解这个巨无霸一样的超级国企。

机会终于到了,宣德帝驾崩,年幼的明英宗继位。

官僚集团欺负明英宗年幼不能理政,便勾结辅政太监,废止了大明帝国的船队,肢解了当时海洋上最大的海军舰队,肢解了帝国海上霸权,终结了大明帝国所控制的全球海上贸易,终结了帝国所主导的海上丝绸之路。

至此之后,中央帝国的海权开始旁落于夷狄之手。

国内的官僚集团,负责提供政治庇护,国内的资本家,负责进行出口,国外的夷狄,负责进行把中国的商品销售到世界各地。

这个以资本为纽带,缔结起来的复合利益集团,联手控制了当时的海上贸易。

在明宪宗时期,有人建议重新下西洋控制贸易赚钱,重新振兴三宝船队这个巨型国企。

官僚集团为了防止国有企业抢他们的走私生意,刘大夏还藏匿了宝船设计建造的图纸,航海地图,航海技术,以及一系列相关档案。

而这些图纸、地图、航海技术、海洋档案,以民间学术交流的名义,被官僚集团输出给了洋人。

(此图为明朝的坤舆万国全图)

肢解宝船船队,是明太祖诛杀胡惟庸以来,官僚集团与皇帝的战争,最大的一次胜利。

接下来,官僚集团要谋划的是:消灭帝国的陆上霸权。

为了消灭帝国的路上霸权,就要歼灭皇帝所直接控制的嫡系部队,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路上武装力量。

因为这支武装力量的存在,一方面,他控制了陆上丝绸之路,让资本家们无法和北方的夷狄自由贸易。另一方面,官僚集团总是担心,这支武装力量,早晚会南下,打击他们的海上走私贸易。

长城的存在,并不仅仅是为了军事防御,主要是为了控制贸易。

有了长城,就可以永远占据和夷狄贸易的主导权和主动权,具有绝对的商品定价权。

从这点看,修建长城并不是赔本的买卖,或者说,长期看,长城的修建成本,都摊销成了对夷狄所间接征收的商税。

北方夷狄,为什么总是要不顾一切的入关,为什么如此痛恨长城的存在?

因为只要越过了长城,他们就可以不再被征收高昂的商税。

表面上看,中国的朝贡体系,是厚往薄来,实际上并非如此。

因为一直厚往薄来下去,金银都必将有耗尽的一天。

为什么中国反而积累了越来越多的金银了呢?秘密就在于对贸易的绝对控制权:给商品定价,压低夷狄的商品价格,抬高中国的商品价格。

如果夷狄不接受这个议价,否则就不开关互市;

不开关互市,夷狄的牛马羊就会被大雪冻死;

他们不买我们的粮食过冬,人也会饿死;

所以他们没有选择的余地。

不仅夷狄们痛恨长城,而且国内的资本家们,更痛恨长城。

开关互市,最大的获利者是朝廷。

不仅夷狄那边需要交税,国内做进出口贸易的资本家,也要交税。

资本家痛恨长城,怎么办呢?

他们就会用资本的力量,买通边军,买通地方政府官员,给他们提供走私通道。

北方的陆上走私贸易,越来越猖獗。为了打击这种走私贸易,明英宗便决定北伐。

如果再不打击这些严重的走私活动,那么长城就会形同虚设,朝廷的税收也会受到损失。

但是明英宗决定北伐,打击走私,并不仅仅损害蒙古人的利益,还会损害国内资本家的利益,损害官僚集团的利益,损害边军所代表的武将集团的利益。

于是,在战争的刚开始,他就一步步钻进了那个复合利益集团所设下的陷阱,更是让帝国的嫡系精锐毁于一旦。

官僚集团,先以错误的军事情报,把明英宗的嫡系军队,送到错误的战场,根本没有遇到也先的主力;

接着,官僚集团在后勤上,切断明军后勤补给,饿的饥肠辘辘的明军,实在没有力气行军,不得不撤军;

在撤军的路上,官僚集团再次给出错误的军事情报,让明英宗在土木堡这个绝地安营整顿。

对整个计划一清二楚的蒙古人,则事先切断了水源。又饿又渴又冷的明军,不要说能打仗了,能维持正常的生命体征就已经不错了。

皇帝的嫡系精锐部队,丧失殆尽。是明军打不过蒙古人吗?根本不是。

以当时双方的战斗力而言,在正常情况下,也先的那两万蒙古士兵,只不过是明军的点心。

而在土木堡之变,明军在交战之前,已经丧失了战斗能力,他们太饿了,太渴了,太冷了,太绝望了。

在土木堡之变的整个过程中,边军将士,对王师被困被歼,全程无动于衷。

土木堡之变之后,皇帝的嫡系部队被全歼,三大营全军覆没。

官僚集团,随即控制了军队。

巨型国企宝船船队被肢解,皇帝的嫡系精锐,在土木堡一役,被全歼。

明成祖的超级大手笔,几代人经营了上百年的海权陆权双霸权,一朝沦丧。

明朝的皇帝,除了太祖和成祖好些,明英宗和明武宗稍微也还好些,其他的皇帝都没干什么好事。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在明英宗之后,明朝的皇帝都被官僚集团架空了,沦为了受他们控制的傀儡。

嘉靖不上朝,万历不上朝,是他们不想上朝吗?并不是。是掌控一切的官僚集团不准皇帝参加会议而已。

土木堡之后,皇权幕落。官僚集团,几乎接管了一切。

他们控制了军队,控制了媒体和舆论。挟大义迫君子,挟百姓迫皇帝。

接下来,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让自己更富,让国家更穷,他们提出了:减税。

官僚集团,直接禁止了江南地区的商税,关税,茶税,等等税收,更禁止在交通要道设卡征税。

整个富得流油的苏杭地区,商税,每年只能收上来几十万两白银。

国税崩溃,商税,关税,农业税统统崩溃。

国家越来越穷,官僚集团和他们的白手套们越来越富裕。

越来越富的官僚集团,他们越来越无法无天。

不仅大肆侵吞国家税收,大肆腐败,在海上,他们还以海盗作为白手套,进行越来越失控的走私贸易。在北方,则以建州满族为白手套,进行陆上走私贸易。

万历皇帝发起了对官僚集团最后的反击,一方面,全方位打击走私,另一方面,启用张居正进行税制改革,试图重新掌控帝国财权。

张居正的一条鞭法,是针对官僚集团的一次税改战争,打击白手套,打击隐蔽地税和政商挂靠。

这场战争,严重损害了官僚集团的利益,更损害了整个跨国资本复合利益共同体的利益:官僚集团,夷狄,资本家,搞军倒的边军武将集团。

一时间,帝国的边境,到处告急。万历皇帝,只得四处出征。

万历的反击,随着万历帝的去世,宣告不了了之,官僚集团卷土重来,再次掌握了全局。

万历并没有像他的祖先明太祖那样,面对官僚集团打出来一个全面的胜利。

在这场皇权对资本复合利益集团的反击过后,便是帝国末日的到来。

这场资本与皇权的战争,绵延几百年。

为什么明朝的官僚集团毫无气节可言?为什么官僚集团,没有人殉国,为什么没有人死节?为什么明朝的武将,会如此轻易的投降建奴,投降闯贼?他们怎么一点廉耻心都没有呢?

答案是,皇帝不仅不是资本复合集团的天,还是他们的敌人。

明朝推翻蒙元之后,为了制衡蒙古人,便扶植满人,去攻击蒙古人。

中央帝国,蒙古人,满人,这种三角关系的新变化,是满人崛起的根本原因。

土木堡之变之后,三角关系发生了逆转。

满人见中央帝国精锐丧失殆尽,蒙古人重振雄风,他们便偷偷的帮着蒙古人,去打明军。

建州女真和明朝互市,喜欢故意拿瘦弱生病的马讹明朝的钱和粮食,明朝也没有太计较。

后来,努尔哈赤的姥爷王杲,伤天害理的事做的越来越出格,他伙同努尔哈赤的舅舅古勒寨,到处抢劫,到处杀人。

明朝负责地方治安官员,过去请他喝茶,结果被努尔哈赤的姥爷剖腹杀死。

这下把明朝政府彻底激怒了,辽东总兵李成梁带领军队剿匪,把努尔哈赤的姥爷和舅舅,爷爷和父亲,全部歼灭,只有十几岁的努尔哈赤急中生智,抱着李成梁的马腿,嚎啕大哭。

李成梁一时心软,就没杀他。反而还收他做了养子,比对亲儿子还要好。

从那之后,李成梁教努尔哈赤学习汉文化,学习兵法打仗。还把他的姥爷舅舅爷爷爸爸的地盘,都给了他。

在李成梁的帮助下,努尔哈赤统一了建州女真各部。统一后的建州女真,开始发动对海西女真的部落兼并战争,在李成梁的帮助下,统一了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

满人崛起的三部曲,第一步是努尔哈赤获得李成梁支持,第二步是统一建州女真各部。第三步,是统一兼并海西女真。

建州女真失去了海西女真的牵制和制衡,辽东终于迎来了大患。

李成梁为什么要养虎为患,养寇自重呢?

这不过是为了和朝廷,和文官集团博弈,李成梁走的一步险棋。

在明朝早期,因为是征兵制,军户有军田,打仗吃自己的粮饷,根本不需要向百姓征税纳粮。

后来,因为明朝的税收倾斜,官绅不纳粮,地主们的土地,都挂靠在官员名下。

军田既要负担国防还要负担税赋,这样的规则不平等,让很多军户开始逃户,屯田制崩溃,征兵制也随之崩溃。

征兵制,就变成了募兵制。

募兵制,是朝廷发钱粮给军事统帅,统帅在招聘职业军人,组成军队打仗。这样一来,朝廷想再制衡军事集团,就十分的困难。

对于职业军人来说,谁给他们钱,他们就听谁的,军队渐渐的就变成了军官们的私兵。

为了要能招募更多的士兵,扩大自己的军阀割据地盘,那么就需要更多的粮食和钱。

怎么才能弄到更多的粮食和钱呢?那就需要创造和培养出来边患。

边患越严重,朝廷给的军饷越多,军饷越多,军官们招募的士兵越多。

士兵越多地盘就越大,地盘越大,那么捞的钱也就越多。

在这种大背景下,努尔哈赤,不仅不会死,而且还会被养的膘肥体壮。这便是养寇自重的逻辑。

明朝火器专家赵士祯上奏崇祯皇帝说一些将领“专以双粮厚赏,招养夷丁,驱我华人,为虏奴仆,辱我族类,馁我士气”。在朝鲜打的日本人落花流水的明军大将李如松,甚至死于汉奸军官李平胡之手。

赵士祯强烈的建议,“不如置我前据利器”,“丑类狼子野心,养之不惟贻患后日”。

后来李成梁果然遭到朝廷的罢免和弃用。

李成梁罢官后,努尔哈赤闹的越来越凶。一时间也没人拿他有办法。

有人提议,让李成梁复出去平辽东,可是,朝廷并没有再次启用李成梁。

崇祯改变了对满人的政策,方向转向了剿灭。

这时候,袁崇焕出现了。

袁崇焕开始频繁的上书崇祯皇帝,说只要给他钱和粮,五年他就可以平辽。

袁崇焕征服了崇祯,开始上演和李成梁同样的套路。

但是,李成梁养寇自重,是为了能够手里有筹码和朝廷讨价还价,不至于被废掉。

李成梁好歹还擅长打仗,鲜有败绩,而袁崇焕,根本就不懂怎么打仗。

拿到朝廷的钱粮之后,袁崇焕便偷偷的和皇太极做贸易,还杀掉了大将毛文龙,为满人去掉了心腹大患。

这让本来就已经水穷水尽的朝廷,开支越来越大。

袁崇焕要更多的钱粮,那么这些负担就摊派到了农民头上,辽饷加急,农民负担越来越重,引发了李自成起义。

一面是皇太极征服了蒙古各部,一面是国内农民起义,崇祯杀掉袁崇焕后,祖大寿为代表的明军将领,很多人开始纷纷投降满人。

为什么要投降满人?因为满人有钱。

满人的钱哪里来的?因为明朝的那些军官们,和满人私自做贸易养肥的。

朝廷给军队钱;

军队给满人钱,让满人闹,再以各种名义,跟朝廷要更多的钱;

满人再用钱,收买明朝军队,让他们投降满人。

这是一个死循环的利益链。

到了这个时候,帝国的国家安全,面临了一个空前强大的军事同盟:日本,蒙古,满人,明朝武官叛将,流民军。

他们全都联合起来,向帝国发起一次次打击。

明朝就此灭亡。

采编自白云先生《被资本击沉的大明王朝》一文


平凡2850


不是。死于崇祯皇帝死要面子,因为崇祯皇帝想把自己打造成一个无所不能的,永远不会错的人,皇帝是不会错的。


后金进攻北京城,袁崇焕率兵护卫京师,当时明军死伤很多,但最终后金撤退京城解围。当时朝中大臣很多人认为袁崇焕放清兵入关,于是纷纷诽谤袁崇焕,跟金军有勾结,崇祯皇帝对此也很怀疑,在这个最关键的时候,皇太极散布谣言说跟袁崇焕有秘密约定,所以当年12月袁崇焕下狱。其实换头猪都明白,如果真的是袁崇焕放进来的话,他何必要回救京师?

第二年的8月被处斩,这里换成一头猪也能够用八个月的时间确认袁崇焕是不是真的与后金有勾结,所以我相信当时崇祯皇帝已经查清楚袁崇焕的情况。因为人是崇祯皇帝抓的,他不可能把人放出来,崇祯皇帝是一个自以为是的人,他是绝对不可能承认自己错误的。


你可以看一下他临死之前都不悔过,他说是大臣误了他,他自己没有任何错。这就是崇祯皇帝的性格,所以袁崇焕肯定要死,把袁崇焕放出来官复原职,那不是打自己的巴掌,这个对于崇祯来说是绝对不可以接受的。所以袁崇焕必须要死。罪名是什么?杀了毛文龙,当然袁崇焕杀毛文龙的确是越级,还有一个罪名就是跟后金和议。

袁崇焕是以汉奸罪被处死,所以他达到了古人从来没有享受过的酷行,凌迟处死3000多刀,而当时的人以吃袁崇焕的肉为荣,一两银子一块,就着烧酒吃下肚子。你站在今天的角度去看的话,人疯狂起来,真的会让你从心里寒出来。


袁崇焕最终被定为明末爱国将领。梁启超在《袁崇焕传》中对袁崇焕大加赞赏,认为他是一个能影响国家安危的人。而金庸在碧血剑里面就是描写了袁崇焕的儿子袁承志的事迹,对袁崇焕也是大加的推崇。


知常容三国


我觉得不是,袁崇焕的死和皇太极使用反间计并无关系!

当初,崇祯皇帝非常器重和信任袁崇焕,当袁崇焕声称“五年平辽”,这可以说在当时是根本不可能的事。但崇祯皇帝却非常相信,还大力进行人员、物资的支持。然后袁崇焕为了确立并坚持这条平辽路线,又擅自斩杀毛文龙,致使满清无后顾之忧,让皇太极直接打到了北京城下。这岂不是在打崇祯的脸吗?于是就将袁崇焕逮捕入狱。

这个时候,魏忠贤的旧党,毛文龙的部下,以及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就开始弹劾攻击袁崇焕,他们开始伪造证据,颠倒黑白,加上袁崇焕平时也不检点。而这些黑料都让崇祯的脑海中形成了一个结党营私、迫害异己、残害忠良的奸臣形象。

本来,满清打到北京城下,崇祯就已经动了杀心,在加上这些黑料,所以袁崇焕被凌迟处死。虽然袁崇焕死可以说是咎由自取,但这也反映了明末时期政治的黑暗和腐败。

我是历史拾辰,希望我们可以一起探讨古今,鉴往知来。记得关注哦!


历史拾辰


这么说吧。袁崇焕也不是神,他也是人,也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可以这么说,袁崇焕或许是犯了杀头的重罪。这一点我不否认。整件事情错就错在崇祯皇帝杀他的时机不对。坦白说,皇太极的反间计或多或少的起了点作用。但作用不会太大。整件事情的主要负责人应该就是崇祯。谁也没说袁崇焕不该死,因为从古至今还没有千年不死的人。如果崇祯让袁崇焕晚死上几年或十几年。结果会是怎么样?说简单点,就是我们常说的秋后算账。因为这是任何一个有作为的生命君主常用的手法。对于袁崇焕的功过。我不做任何评论。免得挨喷。谢谢。


风雨中的梅云


离间计只是清朝人后来自己编上去的,他们也想不出什么复杂的妙计,只能从小说三国上照葫芦画瓢搬一个,证明自己有点小聪明,袁崇焕真正悲剧,他自己也清楚,他说他五年恢复辽东,有一朝臣私下问他能成功吗,他竟说为了搪塞皇帝,弄经费,那大臣大惊失色,欺骗愚弄皇帝是什么罪,崇祯第二次在平台约见袁崇焕,先问了些别的事,突然厉声责问他三宗罪,一,五年恢复辽东到如今怎样了,二,后金都打到京城了,为啥不阻拦,三,为啥击伤满桂。袁崇焕听完汗如雨下无言以对,崇祯命锦衣卫拿下抓入大牢治罪。崇祯并没有提什么离间计之类的事,那个离间计,弄两个太监被俘就能偷听到把门小兵把这么机密的消息议论,我想也太天真了吧。崇祯等满朝文武也不是七岁小孩,能信的可能连傻子都不如,袁崇焕的死是别的原因,多半是为人刚愎自用,独断专行,欺君罔上,形势不清,造成他最后的悲剧。


归家的绵羊


不是,太监被俘,听到军事机密,而且能逃回来,而且崇祯还会信,这么狗血的故事,一看就知道假的。袁崇焕杀毛文龙,导致皇太极没有后顾之忧,包围京城,已经犯了死罪,。五年平辽,欺骗崇祯,欺君之罪,。没有圣旨,带兵回京,却不和皇太极决战,崇祯都快气疯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