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為什麼巴基斯坦和印度總是戰爭不斷呢?

幸福地帶2


巴基斯坦和印度的關係其實可以緩和,但是很難完全和解。這就跟敘利亞和以色列兩國之間的關係有點像,不過印巴兩國之間的矛盾對立似乎又沒有敘以兩國之間那麼尖銳突出。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的關係很難緩和,這主要跟以下幾個方面的因素有關。


(印度和巴基斯坦地圖)

1.宗教矛盾。當初英國之所以對印度地區實行分治,主要考慮到的就是兩個地區的宗教存在非常大的差異,實際上英國的分治方案具有一定的合理性,這至少可以保證印巴兩國的內部穩定。
(印度教徒把牛奉為神明)


我們都知道,印度的主要宗教是印度教,而巴基斯坦是一個伊斯蘭國家,其國民主要是穆斯林。印度教和伊斯蘭教都是有很多禁忌的宗教,兩教信徒在文化和生活方面存在非常大的矛盾衝突。比如印度教奉牛為神靈,其教徒不吃牛肉,而伊斯蘭教則把豬看作骯髒的動物,所以穆斯林更多喜歡吃牛肉,就因為這點事兒,穆斯林和印度教徒就經常發生衝突。同屬於一個教的遜尼派穆斯林和什葉派穆斯林且水火不容,更別說讓穆斯林跟印度教徒一起了。兩國之間的矛盾也因此始終難以調和。

2.領土爭端。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另一個重要的衝突根源就是克什米爾地區的領土爭端了,這個還是英國人留下來的問題。當初英國對印度地區推出的《蒙巴頓方案》並沒有劃定克什米爾地區的歸屬。

克什米爾地區是一塊麵積大約18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人口1600萬,大多數民眾信仰伊斯蘭教。當初印巴分治時,克什米爾內部不同黨派之間在歸屬問題上沒有達成共識,因此才給印度和巴基斯坦留下了衝突的禍根。目前印度控制該地區五分之三的領土和四分之三的人口,其餘由巴基斯坦控制。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兩國在克什米爾歸屬問題上始終無法達成共識,還經常爆發小規模衝突。短期內印巴兩國也無法解決克什米爾爭端,所以印巴很難和解。


(克什米爾地區地圖)

當然,兩國在其它方面還會存在一些小範圍的矛盾,但是在宗教矛盾和領土爭端面前,那些都只能算是一些小事兒。印巴關係緩和的前提首先是需要解決兩國之間存在的領土爭端,只有這個最重要的問題解決了,那麼隨著雙方經濟的發展,宗教矛盾也會逐漸緩和。

無論是軍事實力還是綜合實力,巴基斯坦都根本不是印度的對手,而且巴基斯坦的經濟發展速度還遠不如印度快,將來在爭端中巴基斯坦必然逐漸落到下風。對他們來說最好的解決辦法還是雙方坐下來好好談判,和平解決問題,這也有利於兩國的經濟發展。


李姓先生


印度和巴基斯坦為什麼衝突不斷?這是因為,當年英國🇬🇧人在從南亞地區撤走時,故意製造遺留下了克什米爾問題,讓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國之間紛爭不斷,以利於英國人坐收漁人之利。為了克什米爾的歸屬,印度和巴基斯坦這兩個國家爭執了七十多年,至今還是沒有塵埃落定,讓雙方都付出了沉重的代價。這是印度和巴基斯坦所無法解開的死結,也是印度和巴基斯坦自從分治以來,雙方的衝突總是不會平息的第一原因。



又其次,印度是南亞地區的一個惡霸,它依仗著自己碩大的塊頭,還有荷包裡鼓鼓的美元,總是在盛氣凌人的欺負它的四鄰。像錫金,就已經被印度吞併了四十四年,而錫金的復國希望,已經是微乎其微的了。而尼泊爾和不丹,以及斯里蘭卡和馬爾代夫,它們的內政外交,在很大的程度上,很多的時候,都只能是看印度的臉色而行事了。



但是巴基斯坦卻不同,巴基斯坦的實力雖然遜色於印度,但是它的內政外交,卻從來沒有看過印度的臉色而行事過。巴基斯坦以比印度弱小得多的實力,卻依然是不屈不撓的和印度死磕了七十多年,巴基斯坦真的是不愧於是南亞地區的強項令,面對著印度這個南亞孫小果卻毫不畏懼。克什米爾問題的爭執不下和印度的盛氣凌人,是印度和巴基斯坦長期衝突不斷的主要原因。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屬於圖片創作者及始發媒體。)


孤獨之人


印巴衝突其實歷史淵源並長,這一切都要從1947年,印度次大陸從英國殖民統治下獨立出來說起。從1858年到1947年這段時間內,整個印度次大陸都是英國的殖民地。上世紀40年代,印度已經漸漸脫離了英國的控制,獨立運動此起彼伏,其中有兩個最主要的力量。一個是由非暴力不合作的倡導者甘地影響下的國大黨(當時國大黨的領袖是尼赫魯),另一個是就是穆斯林民族聯盟,在真納的率領下。

1945年英國新工黨上臺,克萊門特指認蒙巴頓為總督,決定於1947年8月15日完成權力交接。如何建國,成了各方爭論的焦點,最終決定以宗教來劃分國家。這樣一來就實際上分為了信仰伊斯蘭教的東西巴基斯坦和信仰印度教的印度。當國家建立起來那一天,不同信仰的民眾,紛紛拖家帶口開始了轉移。甚至引發了多起暴力衝突。在印度首都德里,首任印度總理尼赫魯,不得不走上街頭,勸誡人民停止暴力攻擊。

可以說,宗教衝突是印巴衝突的根本原因。其次,雙方還有領土爭端。

印巴之前的領土爭端主要是圍繞克什米爾地區歸屬問題。克什米爾是“查謨和克什米爾”地區的簡稱,位於印度、巴基斯坦、中國、阿富汗之間,面積約為19萬平方公里。

克什米爾情況很特殊,它處於印度與巴基斯坦之間,“地理因素”的考慮在這裡不起作用。而克什米爾的王公是印度教徒,但居民中將近80%卻是穆斯林。按照分治方案中多數決定原則,應該歸入巴基斯坦;但按照土邦的王公決定原則,顯然印度會被優先考慮。因此印巴分治時,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未能得到解決。到現在還衝突不斷

除了以上兩點之外,印巴衝突,也混雜著政治等許多因素。比如1971年-1972年的第三次印巴衝突中,因為,巴基斯坦與我國交好,而印度在上世紀60年代曾與我國暴發了邊境戰爭,此時中國是有心幫助巴基斯坦的,至少也會提供武器裝備等援助。但是,蘇聯因為與我國交惡(69年剛剛爆發了中蘇珍寶島衝突),與印度交好,就曾公開警告中國介入衝突的話,莫斯科將採取行動。

所以,這一衝突發展到現在,已經不是簡單的宗教或領土爭端了,還夾雜著大國之間的博弈。






用戶92810519799


很複雜,我嘗試分析,如有不周,希望大家擔待。

1,宗教原因

印度人主要信奉印度教,而巴基斯坦盛行伊斯蘭教,宗教的矛盾由來已久,很難調和,在印度也有信奉伊斯蘭教的人群,經常與印度教徒發生衝突。

2,歷史原因

印度在以前只是個地理名詞,在英國人離開之後,印度變成了一個國家,印巴實行分制,也許是英國人故意為之,畢竟以前西方國家的殖民理念就是分而治之,即便離開了,把你們分開,還是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持自己的影響力。

然而分配家產的時候,印度分的盆滿缽滿,巴基斯坦分的相對較少,而且兩國都覺得分的不公平。

3,克什米爾

克什米爾在印巴分家之時,克什米爾並沒有明確歸屬,後來還是因為宗教原因,致使印度軍隊與巴基斯坦軍隊陸續進入克什米爾,並展開大戰,後經過調節,印度分得了五分之三的土地,和四分之三的人口,顯然對於巴基斯坦來說有些不公平,在1965年和1971年兩國又出現了兩次敵對行動,從結果上來說對印度更加有力,它又佔領了停火線以西的大片土地。

4,傲慢

在南亞印度一家獨大,難與爭鋒,很多印度人認為南亞的其它國家應該順從於它,巴基斯坦也不例外,由於歷史原因,印度人甚至希望再次與巴基斯坦“合併”,既然已經分家了,各自都是主權國家,印度人居然會這麼想,說明在其心理極為傲慢與無禮。

5,印巴戰爭

印巴之間經歷了三次大型戰爭,小型衝突無以計數,至今還時有發生,對兩國人民都造成了傷害,這種傷害一步步加深,難以修復。

總之,個人認為在巴基斯坦與印度彼此不睦原因十分複雜,主要還是由於宗教原因,這幾乎不可調和,而且印度的霸權主義思想,使得和平一直沒有到來。


煙雨醉逍遙


印度、巴基斯坦原本是一體,由於英國殖民主義的分而治之的政策,巴基斯坦於1947從印度分離出去。印度居民主要信仰印度教,而巴基斯坦居民則多信奉伊斯蘭教。印、巴之間的民族、宗教衝突歷史長久,根深蒂固。只要是宗教之間的對立,一般很難甚至是無法解決,只能維持在基本平衡狀態。


印巴邊境衛兵執勤

18世紀以後英國的殖民統治給印度各族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他們挑撥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間的關係,刻意渲染他們之間的差別,鼓勵他們在各個方面相互競爭,製造各種矛盾,將“分而治之”的政策運用到極致,結果是曾一度並肩戰鬥的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間的誤解不斷加深,最後發展到兵戎相見的地步。

這就是著名的“分而治之”,英國殖民主義將其用到了極致,後來孟加拉國以同樣的方式從巴基斯坦分離出去。一個強國不利於殖民統治,很多個小國才利於管理。這樣就把印巴矛盾徹底激發出來——克什米爾地區的歸屬問題!


克什米爾原是英屬印度的一個土邦,擁有相對的獨立性,該地區總人口近700萬,其中穆斯林佔77%,印度教徒佔20%,其餘人口為佛教。克什米爾地區的居民大多數是穆斯林,他們想加入巴基斯坦。印控克什米爾地區的穆斯林為了擺脫印度的控制,他們的反印鬥爭一直沒有停止過。他們發動了多次反印武裝鬥爭,但最終都被鎮壓了。 克什米爾問題攙雜著民族、宗教和地緣政治的複雜矛盾。根源在於殖民統治留下的遺害。

印、巴在此問題上針鋒相對、互不相讓,從而使克什米爾問題成為印、巴關係無法恢復的癥結所在!印巴矛盾是集宗教和領土的雙重對立,短期內無法和談,我們只有拭目以待!


鷹視國際


歷史上印度和巴基斯坦共進行三次戰爭,除了第一次規模相對較小之戰,第二次和第三次都可以成為中等規模戰爭。

在1965年,印度出兵佔領了之前一直由巴基斯坦佔領的庫奇蘭恩北部地區,成為引發第二次印巴戰爭的導火索。在戰爭中,巴基斯坦進入了全國緊急狀態,擊退了印度4個師以上的進攻,在蘇聯的斡旋下,雙方達成停火協議,第二次印巴戰爭以巴基斯坦勝利而告終。



在1971年3月,印度通過支持東巴基斯坦獨立建立孟加拉國的協議,並出兵東巴地區,引發了第三次印巴戰爭。在戰爭期間,印度出動近50萬軍隊,巴基斯坦出動兵力達34萬,戰爭以巴基斯坦被肢解,孟加拉國獨立為結局。

所以,印巴兩次戰爭規模並不小,出動的兵力在幾十萬上下,作戰編制都在師級以上,巴基斯坦數次進入國家緊急狀態,這是大規模戰爭必要的程序。在1971年後,雙方的衝突規模確實變小,主要原因是巴基斯坦和印度達成了戰略均勢。



所謂戰略均勢,是指雙方在戰略力量相對平衡的態勢。印度的人口、經濟、幅員在南亞獨樹一幟,但是巴基斯坦也是擁有近兩億人口的大國,其軍事實力在伊斯蘭世界裡獨佔龍頭。雙方經過三次戰爭後,實際上達到國力能控制的極限,再向前一步將耗費巨大的代價。

其次,從國際關係角度,巴基斯坦被印度徹底擊敗,南亞次大陸將成為印度的後花園,影響世界大國的利益。在蘇聯/俄羅斯的角度,其南下印度洋的戰略的關鍵通道是阿富汗-巴基斯坦。美國作為控制全球海洋運輸路線的回家,印度一旦解決了陸地問題,其主要精力會放在將印度洋變成印度的洋上,與美國利益會產生衝突。所以無論美蘇,都不會坐實印巴衝突。



其三,印巴衝突持續時間短的因素還有軍工問題。兩國都不是武器能夠自產自足的國家,需要耗費大量的外資進口。戰爭一旦開啟,武器就是消耗品,所以雙方衝突的規模,實際上取決於和平時期印巴儲備的武器量,一旦武器消耗即將殆盡或者預計進口武器影響國民經濟,衝突就自然會降溫。

這種武器儲備量決定戰爭規模情況典型的如中東戰爭,從巴以分治開始到80年代,共進行了5次中東戰爭,持續時間分別為8個月、1個月、6天、20天、3個月,戰爭後的因為談判起的爭執遠比戰爭激烈。



在1998年,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別進行了核試驗,研究出了可實戰的核武器。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威懾下,雙方的戰略均勢更加牢固,再次爆發大規模衝突的可能性很低。但是印巴雙方的內政問題,決定了小規模衝突存在的必要性。

對於印度,夕惕若在《印度的軟肋是什麼》一文裡詳細說明,由於印度未進行徹底的改革,導致國內問題頻發,在龐大的就業壓力下,印度的領導人只能製造邊境的緊張氣氛,樹立個人的政治威望,贏得印度國內的大選。



而巴基斯坦的內政問題也基本類似,作為一個弱勢政府,巴基斯坦對於地方控制力很弱,在俾路支省就有很強的分離勢力,巴基斯坦領導人也無法通過革新內政獲取政治影響力,所以走上和印度同樣的路。

所以,無論巴基斯坦還是印度,都需要邊境的緊張局面。同時由於衝突的目的是為了政治影響力,也就是演戲,雙方都會控制衝突的規模,以免假戲真唱。


L夕惕若看世界


印度和巴基斯坦從以前的一家人變成仇敵,英國這根攪屎棍起到重要作用,由於英國的險惡用心導致的印巴分治,從分家的那天開始印度和巴基斯坦就結成了不解之仇。

沒分之前的印巴社會的矛盾還是挺穩定的,以前就兩個宗教教派,一個是佔了60%人口的印度教,另一個就是穆斯林教啦!以前的印度教和穆斯林教徒之間的矛盾也理解,反正就是印度教不吃牛肉嘛,於是穆斯林教徒就在印度教徒面前宰牛吃牛肉,氣氣印度教徒罷了。而穆斯林周末要集中一起祈禱活動,印度教就在門口敲鑼打鼓就是不讓你安安靜靜祈禱,都是噁心對方而已。可是二戰後,英國拿著地圖隨便把印巴分開,這就導致了宗教大屠殺的爆發。趁著分家的空擋,印度教和穆斯林教矛盾徹底爆發出來,大家是有怨報怨,有仇報仇,畢竟以後分家了,可就沒機會報仇啦,結果就導致了幾十萬無辜平民的死亡,從此印度和巴基斯坦就結下了死仇,畢竟傷痛無法磨平,直到現在血海深仇都沒有化解,宗教間的仇恨和屠殺的歷史,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埋下深深的不可談判的基因,這就是印度和巴基斯坦不和的最直接的痛點,英國還是有責任的,只管分家,不管如何處理宗教衝突,英國真的不負責任。



英國還埋下了兩個衝突的爆發點。第一個就是水源問題,印巴分治,剛好把恆河分成了兩半。巴基斯坦佔了上游,印度佔了下游,這就帶來矛盾啦!水源對一個國家多麼重要啊,生活和農業生產就離不開水源啊!特別是對印度來說更重要啦,印度耕地面積比巴基斯坦廣,農業生產嚴重依賴恆河的水源,再者恆河在印度人心中可是神聖之河啊,喝的是恆河水,洗澡也在恆河裡,不管恆河有多髒,在他們心裡就是純潔神聖的,就連印度人死了也把骨灰撒在恆河裡啊,印度人怎麼都接受不可巴基斯坦佔了恆河的上游,萬一掐斷了源頭,印度人還怎麼灌溉,還怎麼喝水,怎麼洗澡啊!所以印度一定要把恆河全部搶在手裡。巴基斯坦不願意啊,本來分到的領土就少,好不容易在水源上面威脅到印度,才不願意讓出來呢!談不了那就開戰吧,大家打了一次戰爭,大家都沒贏,最後還是聯合國干涉了,雙方才暫時的妥協,但是矛盾並沒有解決啊,以後也許還會打一場。



英國最後落下的矛盾就是克什米爾地區的歸屬,英國耍了一個滑頭,說克什米爾地區的歸屬問題由克什米爾地區的人民決定歸屬在哪一方,這就完蛋了,你叫克什米爾如何選擇啊,左右都是得罪人的事,左右為難啊。克什米爾地區比較大啊,又是戰略要地,巴基斯坦和印度都想把克什米爾地區抓在手裡。同時巴基斯坦和印度都認為自己有優勢把克什米爾搶過來,克什米爾地區的大部分人是穆斯林教徒,如果克什米爾地區全民公投決定歸屬,巴基斯坦肯定佔便宜啦!印度不願意公投啊,反正印度的軍力比巴基斯坦強,直接出兵搶過來就行啦,誰願意公投啊!最後是大家開戰,打了三次的印巴戰爭,結果就是巴基斯坦佔了百分之四十的克什米爾地區,剩下的百分之六十就是印度的,這個結果大家都不滿意,都想多佔點領土,這就是巴基斯坦和印度邊境衝突不斷的原因啦!



印巴不和既有歷史的宗教糾紛和仇恨,也有領土衝突,總之印度之間不和在往後的很長時間都不會得到解決,從英國策劃印巴分治開始就埋下了衝突的基因啊!


歷史神秘人282698251


因為宗教和領土。英屬印度時期,也就是殖民地時期,印度包括巴基斯坦、印度和孟加拉國,宗教矛盾已經非常尖銳,但英國還能鎮壓的住。

印度獨立後,實行民主選舉,可是穆斯林屬於少數,這樣投票會嚴重吃虧,所以穆斯林想要單獨建國,英國調和失敗,於是印度教和穆斯林達成共識,分區域各自建國。

但是,印度教人口和穆斯林人口是“大雜居小聚居”,各自單獨建國後,造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人為造成的人口流動,所有印度教人口往印度遷徙,所有穆斯林人口往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遷徙。這個過程非常痛苦,沿途印度教和穆斯林還不斷的互相襲擊。

當時領土劃分,是按照宗教人口比例的,也就是這個邦穆斯林人口多,就劃歸巴基斯坦,印度教人口多,就劃歸印度。但到了克什米爾這個邦,出問題了。

克什米爾穆斯林人口多,但克什米爾的上層領導人信奉印度教,想加入印度,於是印度就出兵克什米爾,想先佔領再說。巴基斯坦覺得克什米爾穆斯林人口多,應該劃歸巴基斯坦,於是也出兵克什米爾,然後打起來了,一直打到現在。

所以,就算遷徙過程中導致的屠殺可以忘記原諒,現實中的領土糾紛也很難化解。


劉權林


【英屬印度殖民地】


1、印巴分治。印度長期作為地理和文化概念,而不是國家的概念出現。公元前3世紀中葉孔雀王朝、1526年建立的莫臥兒帝國幾乎統一了整個印度半島,此外的歷史時期南亞次大陸基本處於小國林立狀態,直到1849年,英國東印度公司成功掌握了印度全境的統治權(少數地區由葡萄牙及法國統治)。英國殖民者才是印度國家的“締造者”。兩次世界大戰,英國慘勝,無力控制廣大殖民地,1947年提出蒙巴頓方案,8月15日,印度在與巴基斯坦分治後實現獨立。英國雖然放棄了殖民統治,但並未就此罷休,而是留下了包括克什米爾問題在內的一系列“政治定時炸彈”。

【歷史上的印巴分治】


2、克什米爾問題。印巴分治使印度和巴基斯坦獲得獨立,然而兩國的對立至今還在繼續。根據分治方案,土邦可自行決定是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或選擇獨立。克什米爾多數居民和巴基斯坦宗教信仰相同,而統治者是印度教徒,由於該地歸屬問題引發了第一次印巴戰爭。

【歷史上的克什米爾】


綜上,印度先後三次發動戰爭,肢解巴基斯坦,造成東巴基斯坦獨立(孟加拉國)。巴基斯坦在“傳統友好國家”的支援下,避免了被印度吞併的命運。面對印度這樣的“惡鄰”,鄰國所處的的局面如同歷史上“法國面對普魯士統一德國”,遏制印度的“霸權主義企圖”,才能避免戰爭。


吳下阿蒙毋忘在莒


談及印度和巴基斯坦的關係,就要說到兩國之前都是屬於英國殖民地,有殖民的地方就有起義反抗,由於當時印度的上層社會受到英國的西方化教育和政治影響,在此背景下印度人成立了第一個政黨“國民大會黨”建立地方自治機關,1906年成立了由穆斯林組成的“穆斯林聯盟”就是現在的巴基斯坦。

由於二戰對英國的衝擊以及印度本土的反英大起義導致英國無法維持對印度殖民統治,但又不肯放棄印度這塊肥地就提出了成為英國自治領的方案,英國為了達到“分而治之”的目的竭力的在印度各派、各黨之間進行挑撥離間,從而印度穆斯林聯盟同國民大會黨之間仇恨進一步加深,導致1946年8月份兩派互相殘殺死傷達千人。

1947年英國政府派蒙巴頓任印度總督,並公佈了印巴分治的“蒙巴頓方案”印度被分割成巴基斯坦和印度聯邦,1947年印巴正式分治

1956年3月23日成立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1950年1月26日成立印度共和國,仍為英聯邦成員。但原北部土邦克什米爾歸屬未定,因此印巴兩國於1947年10月至1949年1月和1965年

9月發生兩次大規模衝突。

印巴關係到現在還如此緊張不只是領土爭端,還有一系列的政治、民族、宗教衝突導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