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为什么唐朝能够征服漠北,而汉朝没有?

役囟3xeh3899


唐朝在开国之初不到三十年,就能直接征服漠北各部,设置安北都护府,也是中原王朝有史以来第一次将漠北草原直接纳入版图。这是强如西汉王朝数百年里都没有做到的武功,原因也很简单,因为汉朝毕竟还是华夏民族的草创时期,对抗游牧民族的经验仍在不断探索和积累。而唐朝的成功则建立在千年之后无数前人积累的智慧结晶之上。


汉初刚从秦末战乱中结束分裂,国力百废待兴,难以与新崛起的匈奴帝国直接抗衡,自不必说。汉武帝承文景之治数十年治世,人口从汉初的1500万达到3400多万,各郡县府库积累钱帛不计其数。

汉武帝:刘彻

以汉朝如此鼎盛国力,去攻击百余万人口的匈奴,却是【寇虽颇折而汉之疲耗略相当矣】,特别是在卫青漠北大战、霍去病封狼居胥后,学精了的匈奴人根本不再和汉军主力直接决战,而是游走机动,避实击虚,分路合歼,令此后的汉军历次北伐,负多胜少,折损惨重,更是得不偿失。

【承孝武奢侈余敝,师旅之后,海内虚耗,户口减半】(《汉书·昭帝纪》)【师出三十余年,天下户口减半】(《汉书·五行志》)

连年战争中,汉军和匈奴各损失兵力20多万精兵,汉武帝已不得不下罪己诏,轮台悔过,休养生息,而匈奴虽经重创,依旧横据北疆,与汉朝顽强为敌。 这也足以证明,此时汉朝在对付匈奴上的战略,确实是有欠缺的。

世人对游牧民族最偏见的认识,莫过于以为他们只是一帮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蛮子,殊不知在草原严苛的自然环境下,物竞天择的自然法则,从来只有最狡猾最精明的人才能生存下来。当汉军兵锋已经抄掠匈奴老巢,直接关乎到他们的生死存亡了,他们同样也将如打不死的小强一般,使尽百般手段,竭力挣扎求生。

因此,如果中原王朝仅仅凭借强大国力去碾压草原游牧民族,不施加其他手段,想要一力降十会,不免如汉武帝一般代价巨大,而事倍功半。

西汉最终解决匈奴问题,还是汉昭帝(霍光)和汉宣帝时期,靠着对草原部族和匈奴各臣属国的分化利诱,同时政治外交手段多管齐下,收复西域诸国,截断匈奴侧翼,两个战略方向夹攻,历时数十上百年几代人心血,这才能一举成功。而汉朝积累的对付游牧民族的宝贵经验,同样也被此后的华夏历代王朝所继承。

隋王朝伟大外交家、战略家,也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岳父,”落雕都督“长孙晟,不但创造了”一箭双雕“这个成语,更总结前人经验教训,创建性提出了”远交而近攻、离强而合弱“的方略,他在草原各部连横纵合,离间各部酋帅,令偌大一个突厥汗国一分为二。

长孙晟

同时大隋高祖文皇帝杨坚,调派麾下诸多名将英杰,如杨素、高颎、史万岁等,连年出塞北伐,令突厥人称臣请降。只可惜隋炀帝杨广刚愎自用,败坏一个辉煌盛世,也令东突厥汗国得以复兴,因此这场原本或许该属于他的旷代武功,楞是拱手让他的表兄李渊和好外甥李世民摘了桃子。(当然,李世民和长孙无忌也可以表示,干掉突厥的方略,明明是我岳父/亲爹留下的遗产,身为人子人婿,继承天经地义。)

唐太宗李世民和他麾下众多的凌烟阁贤臣名将,谋臣如云,良将如虎,确实是凝聚了中原南北大分裂数百年来,铁血与战火淬就而成的最精英群体,从战略意图、战役规划到战术运用,以及相关的政治、经济、外交手段,皆代表了华夏民族冷兵器时代的最高水准,因此他们方能举重若轻,在国力远未达到隆盛之时,便用最小代价收取最大成果。

唐太宗:李世民

唐朝从开国伊始,就喜欢对其他政权以不断分化利诱,收买挑拨,平定东突厥汗国同样是一个无数人协力的系统工程。李靖三千骑兵突袭定襄,决战阴山,俘虏突厥可汗,亦非他一人之功,而是从贞观元年起,唐军一系列眼花缭乱的组合拳攻势下,一系列军事、外交动作后水到渠成的结果。

卫国公:李靖

为什么东汉窦宪灭亡北匈奴汗国,燕然勒石,宣告了三百年汉匈战争的最终胜利,然而后世功名却不显?就是因为新兴起的鲜卑成为新的草原霸主,拒绝接受朝廷册封,而汉军对其无可奈何。后来汉灵帝命汉军兵分三路,出塞讨伐鲜卑,却三路大军都被打得几乎全军覆没,死者十之七八。这一战也宣告了四百年大汉王朝,国势如夕阳直下了。

相反,唐朝攻灭东突厥,绝不仅仅是一场如东汉灭北匈奴那样的收拾落水狗性质的战争。单看战后处置, 后方起兵打残了突厥人的回纥军也好、薛延陀军也好,突利等突厥亲唐势力也好,他们都纷纷都接受唐朝册封,从此对唐朝称臣。为什么?就因为形势比人强。

薛薛延陀真珠可汗,在漠北草原建立了名义上臣属唐朝的新政权,妄图不断积蓄实力,填补东突厥灭亡后的势力真空,成为新的北方霸主,再向唐朝挑战。而雄才霸略的李世民却绝不肯给他这个机会。在以后十余年内,薛延陀连遭唐军摧毁性打击,草原霸主的位子还没坐热,就被唐朝给一举端了。

——诺真水之战,大唐英国公李世绩,仅仅用六千骑兵下马步战,以长槊迎敌,就大破薛延陀十万骑兵,斩俘五万余人,如此悬殊战力比,一向遵奉强者的草原各部族会选择服从谁,自是不言而喻。

英国公:李世绩

唐朝初年,唐军征战四方胡夷,取得无数这般的以少胜多神话战绩,一战破国直若等闲。

李靖三千骑兵破东突厥十万人,苏烈一万骑破西突厥军十万人,一千骑破吐蕃军八万人,以至于唐太宗亲征高句丽,十万唐军大破二十五万敌军,俘斩十四万,只因为没有达到灭国目的,都成了所谓”败仗“。

李世民即位之初,中原刚刚从战火疮痍中走出,户口不过一千余万,只相当于汉武帝时期的1/3,汉宣帝时期的1/5,然而他就用这点本钱,在二十年内完成了完成了对漠北、青海和西域的征服,令国家版图扩张一倍有余,也正因为唐军战力太强,每次出兵损害甚微而收获甚大。

李世民即位时,唐朝版图

李世民驾崩时,唐朝版图

在大唐军队的恐怖战力威慑下,回纥、拔野古、同罗、仆孤、契苾等草原各部酋长,纷纷主动请求唐朝在漠北直接设置州郡,派遣地方官员,让他们成为唐朝的编户齐民。

从此以后,漠南为郡县,漠北无王庭,一直到武则天执政,后突厥汗国复国为止,整整半个世纪,大漠南北大小部落的酋长们,都只能在大唐旗帜下俯首听命,为大唐出兵作战开疆拓土。终于打出了自咸海一直到日本海,华夏王朝历史上最大的版图。因此,盛唐才可以和强汉并称为华夏历史上至强的两极。

——这就是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光耀万邦,流芳千载的煌煌大唐!


狐狸晨曦


历史上,唐朝消灭突厥和薛延陀后,将漠北设为安北都护府纳入版图。

可同为强盛帝国的汉朝为什么在消灭北匈奴后,没有将漠北变为自己的领土呢?

原因其实很简单,对于汉朝来说,不设立漠北都护府主要有两点:一是没有必要,二是操作起来比较难。(其实唐安北都护府也挺没必要,维持时间也就太宗到武后)。

在当时,漠北的人口还当不过汉地一郡的人口,而且漠北有的东西漠南都有,漠北又没有商路,导致纯投入无产出。

而像汉朝这样的帝国,其实只需要控制漠南以制漠北就可以了,之所以不对漠北直接管辖,也是因为依附汉朝的南匈奴,需要一个北匈奴做敌人来以行动表示自己是汉朝的好朋友。

当然咯,南匈奴肯定不能大肆抢掠汉朝,那羊毛出在羊身上啊,不抢汉朝没法过日子啊,就只能需要北匈奴做敌人来抢掠了,否则如果漠北不存在强敌了,拿汉朝要一个卧榻之侧的南匈奴干嘛呢?

但是话说回来,燕然勒石之后,如果找个南匈奴小王封侯兼领漠北都护,时间不求久,维持个十几年到鲜卑人势大为止,我们现在画汉朝版图就牛逼多啦!

至于唐朝在漠北设都护府,其实是漠北最大部族回纥的首领吐迷度提议的,这个原因也很简单,按照唐朝的风格,如果回纥不这样提议,唐朝肯定会扶持其他部落来消灭回纥的。

如果唐朝时期的回纥不主动要求设都护府,那么漠南的突厥人就会重复汉朝南匈奴的举动,回纥做漠北龙头之前的薛延陀汗国之所以灭亡,其实就是重演了北匈奴被南匈奴坑死的惨剧。

当然,对于那时候蒙古高原的游牧经济,中原帝国也无法通过推行郡县制来有效管辖,只能通过分裂的方式以夷制夷。

其实呢,领土面积只是评价一个古帝国强盛的标签之一,并不是说插旗的地方越多就越厉害,中国历史一直注重“教化”二字,这才是真正的征服。

就像现在我们来评价汉唐,肯定没人会说设立了漠北设都护府的唐朝就比没有设立漠北设都护府的汉朝要强大,话说,最后唐朝设立的这些都护府大多丢了吧!


三十六说史


从北魏开始,远征到漠北并不是那么难好伐,关键还是积累,从地形到战将、意识、观念的积累是个很慢的过程,否则光是迷路就够要命的。中国北方大规模的和西域以外更远的地方政府性的交流,记载最多的就是从北魏开始,万度归灭鄯善(楼兰),只用了五千骑兵(楼兰从此不再出现于史书之中),拓跋焘对柔然的打击不弱于汉唐,隋同样也有远征而不迷路的能力,唐征服漠北,背后是几代人上百年认知、观念的转变以及两代人开拓的结果,可惜被改名大王武则天给毁了,不是说要黑武则天但整个武川军事遗留、关陇士族的传承基本断在她这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