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清朝乾隆皇帝六下江南花了多少银子?其时国库收入又是多少?

O小丑鱼O


乾隆皇帝,是一位中国历史上最会享受荒淫生活而很少留下骂名的皇帝,又是大清帝国继康熙、雍正盛世,开道光、咸丰衰世的皇帝,算得上是隐藏极深、演技一流的成功帝王典范。

其之所以至今还能留下光辉形象,是因为很善于装逼,而且手段高超,很讨文人骚客的欢心,使这些掌握历史书写特权的文人们为其粉饰不少。


乾隆登上皇位后,便处处以爷爷康熙为榜样,六下江南就是刻意模仿为之。

康熙在位期间,清王朝开国不久,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十分突出,加之黄河流域连年水灾成患,康熙南巡带有明显的政治意图,拜孔庙、祭孝陵、视察河工等,既有笼络汉族士绅、缓解民族矛盾的作用,也有解决实际问题的意义,每次出巡大都轻车简从,人数在300人左右,而且基本上不干扰地方的正常活动。


而乾隆的模仿大都带有作秀的色彩,虽然也有探访民情、笼络士绅以及兼顾地方政治的托词,但基本上就是为了游山玩水。据史料记载,从乾隆十六年(1751年)四十岁时第一次南巡,到乾隆四十九年(1789年)七十四岁时最后一次南巡,一生中共完成南巡六次,每一次出巡,都是提前一年做准备,且前呼后拥,大批后妃、王公亲贵、文武官员共2500多人相随,沿途整修道路,粉刷街墙,还要建行宫、搭彩棚,运河内舳舻相接,驿道上旌旗蔽空,加上搬用衣物、帐篷、各种生活器具动用的6000匹马,400多辆骡马车,800头骆驼,征调的近万人夫役,以及迎来送往的地方官吏和士绅等,场面声势浩大,蔚为壮观。如此庞大的队伍,仅每天的食物供应就是一笔相当巨大的数字,沿途地方要进献风土特产和山珍异味,还要从全国各地征调食物,连饮水都是从北京、济南、镇江等地远道送来的著名泉水。这种排场,哪里有一丝一毫的国家政治模样,分明是举公孥为个人玩乐、展示风采的豪华版形象策划。

据官方统计,乾隆六次南巡共花费白银2000多万两(接近清政府一年的财税收入,清朝鼎盛时期的财税收入在3000万两左右),但乾隆南巡期间的花费支出,基本上都来自摊派,因此我们估计这一数字里面的水分不少,既然是摊派,就免不了官吏对商户各种名目的敲诈勒索和层层盘剥,实用1000两,敲诈个万儿八千的应该是稀松平常的事,所以,这个数字可能要翻好几个番。可以说,乾隆南巡实质上给清王朝官场开了个极为恶劣的贪腐风气之先,完全算得上是埋葬大清帝国的罪魁元凶!


龙支子


乾隆六下江南说白了就是去旅游了,现如今我们出门旅游都得花不少钱,更何况是皇帝出门旅游。既然是去旅游的那自然是要玩个痛快了,要玩痛快那钱自然就是哗哗的往外流。现在一般认为乾隆六下江南花了不少于2000万两白银,不过这些钱大部分都不是国库出的。

乾隆六下江南花费多少

话说康熙帝也曾六下江南视察,不过康熙帝那毕竟主要是为了去办事,不讲究排场,每次出行也就几百人,甚至很多时候都是住的帐篷,当地官员根本都不知道皇帝来到了地面上,一路之上比较节俭,花费自然就比较少了。


可是乾隆皇帝不一样,虽然途中也检查了河工,也视察了政务,但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游玩。因此乾隆皇帝出行随行人员就很多,每次都在数千人以上,而且要提前准备很久,例如对道路进行整修,并征调大量民船和民力于沿途准备。

根据资料记载,乾隆六次南巡的总化肥应该在2000万两白银以上。

钱从何来

不过乾隆出行的花费一般是不由国库出的,而是直接向民间和商人摊派。


1、摊派费用。沿途道路的修缮以及船队使用的纤夫等等,这些费用乾隆是不承担的,而且一般指付给公认十分之一的工资,我怀疑应该是将之算作了劳役的一部分。

2、商人捐款。南方商人有钱啊,于是两淮和两浙盐商大出血,光是有迹可循的捐款就达到了400万两左右,另外各处居住的40多处行宫也基本都由商人负担。当然,为了不让商人们太过愤怒,乾隆在第五次出巡的时候就免除了两淮盐商未交的税银120万两,淮南商人200万两。第六次南浔同样免除税收160万两等等。

国库收入

虽说有免税,但那毕竟是还没有收进国库的钱,所以可以看做这笔钱钱不是直接从国库出的,因此国库实际的损耗并不大。乾隆年间国库一直保持盈余,哪怕是乾隆晚年也是如此,乾隆初年户部银库存银为3000万两,到乾隆末年在6000万-7000万之间。所以说乾隆花光了雍正的积蓄这种说法是不对的。清朝财政彻底崩溃是在太平天国后了。


香茗史馆


清乾隆在位长达六十多年,作为康乾盛世的最后一为皇帝。前有康熙盛世的根底加之雍正的一生的心血,一即位就国库充裕,天下安定,借着效仿其祖父康熙爷体察民情的幌子,六下江南,实则寻欢作乐、收集奇珍异宝。


乾隆之后,清朝由盛转衰。其实,在乾隆晚年,清朝已经显露出衰败的迹象,这和乾隆皇帝的好大喜功是分不开的。乾隆即位之初,得到的是一个国库丰盈的国家,而在他快要退位时,交给新皇.帝的却是一个国库亏空的国家。乾隆在位期间,处处学习自己的祖父康熙皇帝。但是他没有学全,那就是,康熙是个比较节俭的皇帝,而乾隆却不是。康熙曾经六下江南,其主要目的是查看江南堤防和了解江南地区的民情,而且康熙帝每次南巡都很俭朴,多数情况下是微服私访,尽量不惊动地方的官吏和百姓。

乾隆分别在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二十二年(1757)、乾隆二十六年(1762)、乾隆三十年(1765)、乾隆四十五年(1789 )、乾隆四十九年(1784)六次南巡。乾隆六下江南的目的和其祖父康熙帝大相径庭。首先,乾隆下江南主要是为了游历江南的大好河山,寻访江南的美色女子和江南的美味佳肴,而不是为了了解民间的疾苦。

据说,乾隆帝在第二次下江南时,就曾到秦淮河边的妓院里嫖妓,并整夜未归。皇后知道乾隆帝的嫖娼行为后,在极度悲伤的情况下把一头秀发剪了下来,由此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个截发的皇后。其次,乾隆出巡都是大张旗鼓。为了炫耀自己的伟业和天朝的富庶,乾隆每次南巡,随行的官员、皇子、后宫、侍从、官兵多达上万人。南巡所到之地包括淮安、扬州、苏州、杭州、徽州、江宁等许多地方。凡是乾隆所到之地,地方官吏都会花巨资迎接圣驾,这必然加大了对老百姓财富的掠夺。

可以说乾隆的每次南下都是江南人民的一次浩劫。乾隆六次南巡的花费要超过其祖父康熙几十倍。确切的花 费不好说,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雍正辛苦积攒的家底都让乾隆给掏空了。


风起云落666


中国的帐目有多真,估计只有天知道,这个问题我就不用解释了,大家都应该明白。中国自古以来账目都是做给别人看、让别人查的,我们能查到的数字应该都是假的。那么我们就拿这些所谓的史实来探讨一下吧:



有记载,乾隆六下江南,总共花费超过一亿两白银,平均下来,每次花费超过了一千六百万两。六下江南对于江南百姓负担之重是必然的。最直接的就是劳役,乾隆不像他爷爷,下江南追求的就是大排场,所以要有很多人来为他拉船,开道。



除了士兵之外,来担任这些苦役的就是沿途的老百姓了。然后各地官员矫旨,也就是以皇帝的名义办坏事,让皇帝背黑锅。反正这样的事现在也层出不穷,那时候就更平常了。



最后,乾隆命令各地的富商和官员要孝敬皇帝,官商们大出血之后肯定是要捞回来的,就像食物链一样,最后倒霉的还是处在社会底层的人们,而且别忘了,明着孝敬的对象是皇帝,暗着不知道有几个。



不过,乾隆年间,国库应该是充盈的不得了,经历明末清初的改朝换代,加上清朝初期顺治和康熙大帝的治理,当时清朝府库充盈,乾隆一个人江南游,应该是绰绰有余。



清朝初期,中国的国民经济总收入还是排在世界前列的。


懒散叔叔


乾隆下江南历史上确实是花费不少,从公元1751-1784年,他先后六巡江南,场面浩大,后两次巡游,已是七十开外的人了。



在下江南之初,他是给大家表明出巡目的的。乾隆十四年(1749年)十月初五,十月十七,他先后下发两道上谕,讲述视察目的:一是江浙军政官员的邀请,二是根据大学士建议,根据先人的惯例,三是江浙地广人稠,考察民情,问民疾苦,四是恭候母后,游览名胜,尽孝心。

这些出巡目的中既有私人因素,也有政治目的,但总的来说,都是公私兼顾的差旅,侧重点不同。

当时江南富庶,经济文化发达,文人才子倍出,财政收入都在全国前茅,但是这个地方民间思想活跃,反清思想也比较突出,清朝"文字狱"多发于此,乾隆的目的恐怕也是想通过出巡拉拢当地士绅豪门的支持,稳固江浙一带的统治基础。


在影视剧《乾隆下江南》中,是一路行宫,游山玩水,寻花问柳,好不自在。但由于花费太大,给国库也带来了巨大压力。

据相关资料统计,乾隆在位期间国力达到高峰,国民生产总值占到全球的三分之一,国库有七千万两以上的白银储备,但是到了乾隆末年,国库只剩下了二百万两,这跟他的挥霍浪费是分不开的,穷奢极欲,造成吏治腐败,百姓的负担却越来越重,清王朝也由强盛开始走下坡路。


史说新传


在说乾隆六下江南之前,我们先说说上一任皇帝,康熙帝,清朝入关以来的第二任皇帝,在位期间可谓是干了很多大事,政绩卓越,康熙帝也曾六下江南,而其目的,体察明间疾苦,巡视河工等要务。其六下江南的规模是怎样的呢,据史料记载,每次随行人员也就300人左右,而且不会提前通知当地官员,有的时候工作需要,会住帐篷,且效率很快,办完事就走,之后当地官员才知道康熙来过了。至于其花费肯定是不会高。

再来看看乾隆帝六下江南的规模,据统计,乾隆帝每次出巡江南,随行人员都在2500人以上,而且还会提前一年制定好计划,包括行动路线、休整地点等。然后就吩咐下去,沿途各路官员准备,修整路段、规划休整地点。而且其南下目的也跟康熙有着很大的区别,更多的是游玩,吃喝玩乐,这一路苦了沿途的百姓,弄得是哀声怨道。所以乾隆六下江南跟康熙比可是差的不是一星半点。所以其开销也可想而知,是一笔不菲的数字,据统计乾隆六次下江南,总开销超过两千万两白银。

至于当时国库收入,这个小编还真不了解,也未查到相关的资料,所以只能回答您一半的问题,欢迎知道的小伙伴评论区告知,万分感谢。我是@我是卖报的小行家1009。谢谢大家。


小马侃历史


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有一部分是为了巩固政治统治的作用,但更多的是他自己喜欢游山玩水。说是仿效圣祖康熙下江南巡查,康熙每次都很俭朴,乾隆却是奢侈豪华,举止阔绰。


乾隆皇帝南巡声势浩大,每次都有万人以上组团成行,所到之处奢侈糜费,地方供给也极尽华丽壮观,给百姓的财富带来巨大的浩劫。但是乾隆皇帝还听不进规劝的任何语言,在有官员上奏说南巡造成民间疾苦时,乾隆皇室还非常生气地驳斥该官员危言耸听。包括纪晓岚委婉地说江南财政枯竭并不敢直言是南巡之祸,乾隆皇帝都生气地贬讽纪晓岚道:“我看你文学上有点根基,给你一个官做,不过是当作娼妓豢养罢了,你有什么资格议论国家大事?”乾隆皇帝南巡六次花费是康熙的百倍以上,据史料记载,高达二千多万两百银。而这二千多万两百银并不是全部由国库出,很大一部份是直接向民间和商人摊派。而且花费总统计二千多万两,实际造成的民间负担绝对远远超过这个统计的数字。


乾隆年间的国库收入每每不尽相同,乾隆初年,基本上一年有五六千万两国库收入。到了乾隆二十五年后减少至四千万两左右,乾隆晚年时乾隆皇帝更加奢糜,全靠和珅卖官揽钱来应对老皇帝奢侈的生活,所以乾隆才会万般宠信和珅的。


陈晨孕育育儿专栏


邀请是一种信任,我是【历史是个神马玩意儿】~~很多人都在说,乾隆下江南南巡主要是为了彰显我大清的国力,为了自己吃喝玩乐。其实不是这样的,乾隆皇帝作为大清国的最高首脑,带队南巡,毕竟是有一定的政治意义和现实作用的。

彰显大清国力,政治清明

不管乾隆皇帝下江南是花了国库的钱,还是花了盐商、官员的钱,毕竟组织一次皇帝巡视活动是一项举国上下都在忙活的事情,而且耗费巨资是很正常的。关键是乾隆皇帝曾经六次南巡,这不正是大清国国力昌盛、政治清明的体现么。

促进南方城市水利发展,水患治理成效明显

乾隆皇帝在南巡的过程当中,一直在思考治理水患的问题。“百室求宁”是他的愿望,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定淮水入江为急办工程,先后连续多年,使淮水入江工程达到盛期,所做的工程有加开董家沟、东西湾三合土滚水坝、开挖太平河、建壁虎二桥、建金湾新坝、降低各坝闸、加宽河道等等。

江南园林成为了宝贵的建筑“遗产”

为了迎接乾隆皇帝两次南巡,扬州的盐商们投入了相当大的一部分资金,修建了一大批的园林,如汪氏之净香园,黄氏之趣园,洪氏之倚虹园,汪氏之九峰园等。这些园林建筑从一定程度上面都代表了清朝当时的最高建筑水平,流传至后世已经成为建筑史上的历史遗产。

加快南方的城市化建设

乾隆皇帝时代,国力雄厚,享受生活的风气逐渐在统治阶级当中蔓延开来,随着皇帝的南巡,很多商人、绅士、文人骚客等等不断聚集于皇帝驻跸的几个城市,促进了这些城市的消费,同时园林住宅的大肆修建,交通水平的提升,加快了扬州、苏州等地的城市化进程。


扬州盐商捐银两百万

皇帝南巡耗费的银两几乎是一个天文数字,这些银两不可能全度都由国库出资,国库经不起皇帝这样大手笔的花钱哈。其实皇帝出巡的财政支柱主要是两淮的盐商,为了热烈欢迎乾隆皇帝南下扬州,扬州的盐商们共计捐银达到200万两之多。由张嘉译出演的《大清盐商》里面就有这一段剧情,汪朝宗领着扬州盐商商会,为了完成官府指定的捐银任务,都快跟其他几家主流盐商闹翻了。


胡来说史


一般认为乾隆六下江南总共花费在2000万两白银以上。不过,这2000万两白银很少由国库出,而是直接向民间和商人摊派。乾隆初年国库存银为3000万两,到乾隆末年存银在6000万——7000万之间。


奔跑的二二叔


乾隆,爱新觉罗·玄烨,清朝康熙大帝的孙子,一代圣君,治理下的清朝繁荣发展,与爷爷康熙皇帝并称为“康乾盛世”,但也是一个极度挥霍的皇帝。

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中途说是以查看何工视察证物为主,但还是以游玩为主,吃喝玩乐,游龙戏凤。

也许乾隆想效仿他的爷爷康熙皇帝六下江南,但是本质却不同,康熙皇帝以政务为主花费也很少,随从更是比乾隆要少,吃住都是一般没有乾隆这么铺张浪费,而乾隆则是以政务为辅,吃喝玩乐为主,且花费巨大。

康熙是真正属于微服私访,当地百姓和官员有时甚至不知道他来过,而乾隆则不同,他一来又修路又扰民的,有学者认为乾隆六下江南花费在两千万两白银以上,但是国库的存银却在三千万两以上,证明乾隆六下江南并没有花费太多国库的存银,那么这些钱都是哪来的呢?这些钱都是商人们的捐款,无偿征用百姓及民船、商船,衣食住行一律由商人平摊,还有大清第一贪官和珅,也会从中敛财帮助乾隆的花销,虽然乾隆觉得自己花费甚少,没有花太多国库的白银,但是实际支出他自己也知道超出了许多倍,明面上又不会说出来,这就好比知道和珅贪污但不会惩治他一样,也算是一种掩耳盗铃的腐败吧!

空空认为,乾隆六下江南虽说也是为了国家,为了大清,查看水利,农田,政务,但是为了自己玩乐这样劳民伤财,也为大清后来的没落埋下伏笔。一个国家要想繁荣昌盛,官不贪,民不怨,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我是空空,喜欢我的加关注,动动你们发财的小手点个赞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