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元朝的漢化相對於金朝或清朝為何不夠深入?

無論是元朝皇帝還是元朝的政府機構,或是在中原生活的蒙古人都是具有明顯的漢化。


就比如說元仁宗就頗通儒術,儒士李孟對他灌輸的儒家的政治觀念對他以後的施政有著很強的影響力。元仁宗繼位後重開科舉,這無疑是對士人是一種福音,這次延開科對中國影響非常深遠,此次開科一律以程朱理學思想來出題和判卷,推動了程朱理學的官學化。

再說官制,忽必烈自開平稱汗後,立即就設立了中書省和宣慰使司等漢化機構治理漠南,又立大司農司掌農桑、水利、學校之事,所以元朝確實是用漢法在治理漢地的。

蒙古人儘管受漢文化關心甚小,但是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漢文化的影響。就比如蒙古人也開始像漢人一樣取字、取號。在《元史》中也記載了不少蒙古婦女受漢文化影響在丈夫去世後,守節不嫁,這些都是漢文化對蒙古人的影響嘛!

所以,說蒙古統治者或蒙古人沒有漢化是一個不確切的說法。

不過有元一代在各個方面的漢化水平比起金朝和清朝來確實程度有些低。就比如說雖然元王朝以漢法治理漢地,但也保留了相當的舊制,體現出蒙漢雜糅的特色。就比如中書省設立的41名斷事官就是來自蒙古舊法。


元朝之所以漢化不徹底,是有多方面原因的。

第一、政治上的壓力。其實元朝的漢化不徹底在忽必烈時代就已經如此了,除了忽必烈個人因素之外,還來自北方諸王壓力,他們的不滿和叛亂對忽必烈造成了很大的牽制,曾經西北諸王就派使者針對漢化一事質問過忽必烈。

蒙古舊俗與漢人不同,今留漢地,建城郭宮室,儀文制度遵用漢法,其故何如?

元朝的漢化相對於金朝或清朝為何不夠深入?

假如忽必烈大力推行漢化改革,不保留蒙古的舊俗,他身為蒙古大汗的合法性就要受到質疑,所以忽必烈只能部分採用漢法。

第二、元朝的文化政策是多元的,漢文化並不是一家獨大,來自西域的畏兀兒文化、吐蕃文化等,都在與漢文化競爭,那些文化的歷史淵源和語言與蒙古文化相似度高,當然更容易被蒙古人所接受。

我認為上述兩種原因,就解釋了為何元朝或是蒙古人相對於金或清漢化不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