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如何觀察茶湯的“厚”與“薄”?

紂王在壞終是王


原創 | 義芳君說茶:如何解碼一泡茶的優劣?看看茶湯的“厚”與“薄”!

平時喝茶時,我們常聽到大家這樣子評頭論足。

“這泡茶好!茶氣很足,味道醇厚,回甘很快!茶湯喝起來很'爽'”。

“這泡茶前幾泡還不錯,剛入口非常飽滿,但是不耐泡啊,才五泡就經不起折騰了!真是遺憾!”

“這泡茶不咋滴,茶湯很無力,嘴裡都是水味……不喝了!”

………………

他們這說的都是啥呢?實際上,言下之意,這說的正是茶湯的“厚”與“薄”。

喝茶,以前都是叫茶水,極少稱之為茶湯。既然稱作是“湯”,從中國傳統烹飪手法上來看,經文火慢燉細熬,這口湯的營養價值才高,口感滋味也才誘人。

但泡茶並非熬湯。泡茶時令人驚豔的一刻,並非慢燉細熬出來的,而是建立在對投茶量、沖泡節奏、浸泡時間、出湯時機的精準把握上,講究“恰到好處”。

這樣,也就有了茶湯“厚”與“薄”之分。

這說的只是其中一種情況,即通過控制投茶量、沖泡時間來控制茶湯滋味的厚薄程度。

簡單說,同樣的茶葉,同樣的投茶量,你用大壺沖泡和用蓋杯沖泡,出來的湯感滋味完全不在一個層次。

因而,這裡我們重點探討的是,在同等投茶量和相同沖泡節奏下,同個品種茶葉不同的厚薄表現。

我們透過一泡茶湯的厚薄,可以解讀出這泡茶背後隱藏的諸多信息,諸如:茶樹的生長環境(山場、土質)、茶樹的老嫩程度、茶樹的品種、茶葉製作工藝(輕火、中足火)等等。

如此,一泡茶湯的厚薄,實際上蘊含的正是這道茶品質高下的一道密碼。

就拿山場來說,為什麼“三坑兩澗”產的正巖茶最受人們的青睞,因為這裡自然條件好,茶園土壤多為風化岩石,通透性好,加上處於巖谷之間,植被豐茂、遮蔭條件好,微量元素豐富。生長在這裡的茶樹內質就比較豐富,加上優良的工藝,做出來的茶自然巖韻十足,湯感醇厚,細品之下,水香融為一體,上品者居多。

再者,很多綠茶,包括普洱,都很看重“頭春茶”,為的就是追求頭採茶葉內含物豐富,製作出來的茶葉茶湯入口飽滿,茶氣足,讓你有一種非常有料、充實的感覺——濃、強、鮮,然後就是甘爽生津,回味無窮。

如果還沒有感覺的話,可以看下不同茶樹品種的區別。譬如:可以喝下普通水仙與老樅水仙。一口老樅水仙的茶湯含在嘴裡,那種醇厚稠滑是普通水仙無法比擬的。

茶湯“厚”,拿起來,透過光線折射,我們可以看到茶湯給人一種粘稠感,富得流油的觀感。反之,茶湯“薄”,則一入口就很明顯的感覺到水中缺少茶氣,不耐細品,甚至有喝剩茶的感覺。有水味,而無茶味,湯感清亮,淺薄,感覺就是寡淡弱。

可見,透過一泡茶茶湯的“厚”與“薄”,我們很容易感知這道茶背後隱藏的諸多信息。

我是【義芳君說茶】,每日分享原創茶文。歡迎茶友關注交流,留言轉發。


義芳君說茶


很多人愛喝濃茶,一杯茶一半以上是茶葉,水還不足一半,就是因為他們認為濃茶味道更足,喝起來更有味兒,茶稍微淡點就覺得沒茶味,喝起來沒勁,其實喝濃茶是一個非常不好的飲茶習慣,長期喝濃茶會加重身體負擔。

一款茶喝起來有沒有茶味我們可以用茶湯的厚薄來形容,今天我就跟大家講講關於茶的厚薄的問題,大家在飲茶時可以通過對比不同的茶的厚薄來品鑑茶湯。

茶湯濃=茶湯厚,茶湯淡=茶湯薄嗎?

當然不是!

茶湯的濃淡是可以人為控制的,區別在於味蕾的感受,就像一盤菜的鹹淡一樣,還是那盤菜,但是調味品給下重了,味道也就重,茶也是同理,不論濃淡,它的本質是沒有改變的。

茶湯濃淡的影響因素

①投茶量

一杯糖水,糖放的越多就越甜,泡茶也是一樣的,茶葉投放的越多茶湯口感就越濃。

②浸泡時間

也可以理解為出湯時間,一壺茶出湯越慢肯定是越濃的,所以我們在泡茶時可以通過改變出湯時間來調節茶湯濃淡,喜歡淡茶就快出湯,多幾泡。

③水溫

溫度越高茶葉的水浸出物就越多,因此,很多不好泡的老茶、粗茶就會用高溫沸水沖泡,相對而言嫩茶就會80℃左右的水來泡,如綠茶。

茶湯厚薄

茶湯的厚薄與茶的濃淡很容易讓人混淆,但確是兩個內涵完全不同的概念,茶湯的厚薄是由茶的內質所決定,指飽滿度,僅靠後天沖泡是無法改變的,茶葉所含的內質越豐富,泡出來的茶湯就越厚。那麼如何判斷一款茶的厚薄呢?有兩個訣竅:

①看:就是觀察茶湯外觀,茶湯顏色的深淺並不能作為判斷一款茶的依據,色淺的茶可能是味厚,色深的茶也可能味薄。我們要看的是茶湯色澤是否均勻、清透卻不失飽和感、粘稠感使茶湯搖晃起來緩慢或有掛杯現象,茶湯表面若隱有一層油光,也可能是茶葉內質豐富產生的。相反,茶湯薄則形散。

②品:茶的品質如何一品便知,“厚”的茶喝起來會有醇厚、軟糯的飽滿感,即使淡茶喝起來唇齒也會感受到茶的香醇,入口柔滑。而茶湯薄則味淡,甚至會有水味,這樣的茶即使增加濃度口感也不會好。

茶的厚薄體現的是茶品質。茶內質的豐富不能靠多放茶葉少放水來增加,是茶本身的所決定的。

茶湯厚薄的影響因素

①茶葉原料(先天因素)

茶葉中所含的茶多酚、茶多糖、氨基酸、咖啡鹼等物質的多寡是茶湯厚薄的決定因素,而決定茶葉內質多寡的就是原料的培植,好山出好茶,比如雲南盛產普洱,並且只有雲南才能產出好的普洱茶,這就是因為海拔、日照、水量、土壤、氣候等天時地利為培育好茶樹提供了絕佳條件,也因此買茶時山頭、產地如此被看重。很多人愛喝春茶也是同樣的道理。

②製作工藝(後天改造)

茶樹生長環境決定了茶葉的內質,但並不是說後天就無法改變,不同的加工工藝形成了茶的不同品質,因此才會有六大茶類的區分,所以加工工藝也能轉換茶葉內質。


茶百事


茶湯的“厚”與“薄”即是我們平時說的飽滿度,主要是茶葉內含物是否豐富的一個表現。茶湯入口,感受到內含物質析出豐富,滋味濃厚,並且有多重味道融合在一起,給人飽滿厚實的感受。


茶湯的濃淡一般與投茶量、沖泡的時間與溫度有關;飽滿度則直接與品質掛鉤,生態環境、樹齡、茶葉中的氨基酸類、多酚類物質含量的多寡等直接影響茶湯的飽滿度。

如何判斷茶湯的飽滿度:


1、口感:飽滿度較好的茶湯,入口順滑,茶香完全入湯,持久度較高,口腔中後厚重感;飽滿度較差的茶湯,滋味淡且有明顯水味。

2、湯色:厚的茶湯感覺比較豐滿,湯色飽和透亮。

3、流動:厚的茶湯感覺粘稠,薄的茶湯比較渙散。


牛牛拾叄


茶湯的厚或薄,也就是濃與淡的區分,是相對的。如何觀察茶湯的厚與薄,最直觀的就是看湯色,另一種方式就要靠品嚐才能判斷了。

看湯色:

泡出來的湯色偏紅偏黑,象醬油色一樣,這樣的茶味肯定是很厚的。為何會這麼濃,又分幾種原因,一種是茶葉烤火過程中溫度高,烤火時間長,烤熟烤透,這種茶通常叫濃香型或高火型。適合重口味者。一種是茶葉下的份量太多,塞滿蓋碗,比方單叢茶一泡的正常份量8-10克,如果下到15一20多30克,那不濃才怪。潮汕一帶上了年紀的老人家特別喜歡下多份量,喝起來“有味”。另一種情況是茶葉浸泡得太久,泡的時間長,把茶葉裡面的物質元素都泡出來了,這樣的茶喝起來是又苦又澀,我們把這種泡茶方式叫“不懂泡茶”。

靠品嚐:這種茶葉的湯色偏淡或金黃,靠看湯色很難判斷它究竟是厚是薄。真正的好茶是不能高溫高火烤的,因為溫度太高的話,烤出來的茶葉只有濃茶味,沒有香味。為了使茶葉又要有香味又要有茶味,釆用溫火,慢賠,時間長的方法,這樣的茶葉效果是:看起來湯色不濃,喝起來茶味特濃郁,回甘特強,就是厚。行話叫“白湯甜水”一一一真正好茶的特徵!

每個人的口感不一樣,判斷茶的厚與薄也是不一樣的。


鳳凰山裡人


茶湯的“厚”和“薄”是一個相對抽象的形容,“厚”表示湯水質感醇稠,內容物質豐富;“薄”則茶湯給人感覺坦淡,水裡的物質稀少。觀察茶湯厚與薄,要不但要肉眼看,還要放在嘴裡嘗。

1、稠厚的茶湯膠質感很強,拿起湯水晃動或者倒出,明顯能感到液體流動緩慢,阻滯,甚至有少許掛杯現象;淡薄的茶湯,晃動時流動性很強,感覺很輕易茶水就能四處流動,毫無阻力。

2、把湯水含在嘴裡,用舌頭攪動,厚的湯水給人茶水很重的口感,舌頭有被物質包裹的

感覺,極其稠厚的茶湯,甚至和喝稀飯飲(粥飲)體驗差不多;淡薄的湯水喝入口,和喝白開水的感覺區別不大。


競璇茶香


如何觀察茶湯的"厚"與"薄"!悟空問答,問的越來越好了?湯水的"厚"與"薄"是一種質感,主要通過口感來判斷。當湯水中浸出物質豐富時,湯水在口腔中有質感、有阻力、有滑感、湯水抱團且不分散時,稱為湯水"厚"反之為湯水"薄","薄"的參照物為水,水的分子非常小非常細膩。茶湯裡為什麼會有"厚"與"薄"的不同口感呢?茶葉裡的水浸出物質主要分為三大類型,蛋白質、多酚類物質、和多糖類物質。蛋白質是生命基本物質,是有機大分子,為葉片鮮活度提供保障,多酚類物質主要為葉片提供抗氧化作用,為茶葉保鮮不變質提供保障,多糖類物質主要作用是,吸收土壤和枝杆裡的微量元素,釋放到茶湯裡保障口感。以上介紹的三大類水浸出物質,都有不同的小分子徑型當排列整齊並且穩定的時候,會出現一種特殊的口感,稱之為"厚"!


習茶人韓昌寧



淨世清雷


不看要品!……更別聽故事!


庭園深處519


這個厚薄主要說的是口感,單看的話在湯色上只能看的到透或者不透。

厚薄的口感,主要是你要有個比對,比如比較對象是礦泉水或者其他飲用水,這樣就可以說厚或者是薄。沒有比較就無從說起。


三十剛好


茶津濃與淡是以太極比和:五克幹品比一市斤水,放開水中用文火煮四分鐘,是茶津濃淡之平均值。有關各人興趣,可在茶水成比加減。如是優質茶品,不分類別都一樣。此乃茶道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