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8 西藏寺院巡禮——留存一段恥辱記憶的噶居寺

西藏寺院巡禮——留存一段恥辱記憶的噶居寺

噶居寺位於西藏亞東縣下亞東鄉仁青崗村,離亞東縣所在地下司馬鎮約10公里的乃堆拉山北側半山上。

該寺始由噶舉派僧人珠旺阿達和貢瑪丹增建於1747年(清朝乾隆十二年)。寺院規模不大,東西長50米、南北寬29米,四周砌以3米高的土坯磚牆。

大殿平面呈“凸”字形,經堂面闊3間進深3間,主供蓮花生大師泥塑像,兩側為護法神殿,東西兩壁繪有金剛持、依怙神、吉祥天母等神像。經堂東側有護法神殿,大殿上層為噶舉頗章及活佛住房。

在西藏眾多寺院中,噶居寺不論在寺院規模、傳承影響力,還是歷史年代,都屬於寂寂無名之輩。

但這座寺院中保存的一塊匾額,卻留存著一段中華民族屈辱的記憶。

西藏寺院巡禮——留存一段恥辱記憶的噶居寺

1、賣國賊的“大放光明”

噶居寺裡有一塊殘損的匾額,匾額上書寫著“大放光明”四字。匾額一頭的題款已經鋸掉,釘在二樓地板上,上面的“大清光緒”四字,只剩下了“大清光”。

這塊殘匾是當年駐藏大臣升泰所書,字體倒是雄健有力,只可惜字不如其人。

升泰題寫此匾,既不是為噶舉寺專門題寫,也不是因為寺裡菩薩顯靈而獻。

此匾是為他自己表功,彷彿他做了一件足以光宗耀祖、讓世間“大放光明”的偉業。

然而他所以為“大放光明”的偉業完成後,招來了全國人民的唾罵,一直影響到了今天。

西藏寺院巡禮——留存一段恥辱記憶的噶居寺

升泰(?—1892年),字竹珊,卓特氏,蒙古正黃旗人,大學士富俊之孫。升泰曾出任過山西汾州知府,河東道道員,浙江按察使,雲南布政使等職。

1888年(光緒十四年)11月,接替文碩擔任駐藏大臣。

駐藏大臣是清朝駐西藏的最高行政長官,早期稱“欽差駐藏辦事大臣”,後提高職權改稱為“欽命總理西藏事務大臣”。設正副大臣各一名,副職稱“幫辦大臣”。

該職務從清雍正六年(1728)始置,至宣統三年(1911),歷經184年。共有駐藏大臣83任,共計57任(含二認及三任),幫辦大臣共52任,49人。

清朝之所以用升泰替換文碩,還得從對西藏蠢蠢欲動的英國殖民者說起。

西藏寺院巡禮——留存一段恥辱記憶的噶居寺

2、西藏軍民對英國侵略者的抗擊

19世紀下半葉,英國先後將尼泊爾、哲孟雄(今錫金)、克什米爾、不丹納入其殖民勢力範圍,並在大吉嶺(今屬印度)設立軍事基地,準備入侵中國西藏。

1884年,一支英國軍隊從錫金偷偷侵入西藏。1886年,英國又出動軍隊在西藏亞東以南的邊境地區,對西藏地區進行武裝騷擾。

為了保境安民,西藏地方政府派兵200人在隆吐山(今錫金龍頭山)設卡戍守,但英國卻以藏軍侵犯邊境為由,要求限期撤卡。

1888年(清光緒十四年)3月20日,英國侵略軍在精心準備之後,悍然發動了對隆吐山的武裝進攻,西藏第一次抗英戰爭爆發!

面對侵略者,西藏軍民“誓死抵禦,決無二心”。駐紮在隆吐山的藏軍以火銃、弓矢、石塊等簡陋武器奮起抵禦,多次打退英軍的進攻。

但隨後,英軍憑藉炮火優勢,不斷摧毀藏軍工事。藏軍被迫後撤,臨時築起一道四五里長的矮牆防禦,但終因裝備、人員差距太大,撤至卓木修整。

24日,英軍攻佔隆吐山,進而又佔納湯(今屬錫金)、對邦等地先後落入英軍之手。

西藏寺院巡禮——留存一段恥辱記憶的噶居寺

面對英軍的進攻,西藏地方政府調民兵和藏軍趕到亞東支援,藏軍憑藉熟悉地形的優勢,不斷襲擾英軍,阻滯其向前推進。

至8月,從工布、波密、碩板多出發的援軍不斷趕到,在帕裡亞東一線,集結了一支人數過萬的部隊,和英軍形成了對峙局面。

西藏軍民抵抗到底的決心,得到了時任駐藏大臣文碩的鼎力支持,他奔走各地為援軍籌集補給,並打開拉薩的軍火庫為藏軍更換裝備。

但文碩的主張竟招致清朝政府的責難,早就被英國人打斷了脊樑骨的滿清政府,擔心遙遠一隅戰事激怒英國人,引發更大的爭端。

居然以“見識乖謬,不顧大局”為由,罷免了文碩的駐藏大臣職務,代之以升泰。

西藏寺院巡禮——留存一段恥辱記憶的噶居寺

3、升泰簽署的賣國協議

升泰到藏後,秉承清政府的綏靖政策,乾的第一件事居然是證明隆吐山不是中國領土,證明雙方發生戰爭,責任在藏方而不怪英國侵略軍,並以此主張同英國展開談判。

其次,他嚴禁藏軍對英軍展開襲擾,“嚴束藏兵,不準妄動”,責令藏軍從仁崗撤回到帕裡鎮一線待命,以造成與英軍談判婿和的好形勢。在升泰等投降勢力的壓制下,藏軍抗英的銳氣受挫,部署也遭到破壞,捻納(今屬錫金)、咱利(今則里拉,亞東西南入錫金通道)、亞東、朗熱等地相繼失守,西藏軍民第一次抗英戰爭失敗。

1890年3月,中國代表、駐藏大臣升泰到印度加爾各答與英屬印度總督蘭士丹談判議和。

在這次外交談判中,升泰選擇的助手和翻譯居然是個英國人,清朝總理衙門專門委派海關總稅務司英國人赫德的弟弟

赫政

西藏寺院巡禮——留存一段恥辱記憶的噶居寺

這個赫政根本就是個臥底,將清朝的談判底線,完全透露給了英屬印度總督。

而升泰根本不察實情,完全為赫政左右,在談判中不斷向英國讓步。光緒十六年(公元1890年)3月17日,雙方簽署了《中英會議藏印條約》

此賣國條約,不但肯定了錫金從此要受英國“保護”,而且根據英國片面提出的藏、錫(金)分界線,中國失去了從隆吐山到崗巴宗(今崗巴縣)南部的大片牧場和險要地帶。

升泰在西藏執行的綏靖政策,深得滿清政府的賞識。

光緒皇帝褒獎他“深明機要”,並於光緒十六年正月初九日諭:“駐藏幫辦大臣升泰作為全權大臣,與大英國所派全權大臣立約畫押。”

噶舉寺的“大放光明”匾額便是他在簽訂賣國條約完成後,歸國途中路過仁進崗時題寫的。可見當時他還以為大功一件,頗為志得意滿。

在他看來,訂立的賣國《藏印條約》“從此定界通商固修鄰好,當可保藏中或少他故,藏事幸得挽回”的千秋大計,可保西藏“大放光明”。

西藏寺院巡禮——留存一段恥辱記憶的噶居寺

只可惜,這個在他看來“大放光明”的千秋功業,既未得到漢藏人民的認可,也沒讓英國人滿意。

升泰因“失信藏蕃,見好英國”,而成為全國人民眼中的賣國賊。西藏民眾也堅決抵制這個條約,阻止雙方劃界,並堅持越過英印政府私自豎立的界碑,到原來的牧場放牧。

而升泰以為的“割一塊肉餵飽了英國人,他們就會滿足的想法”,也被歷史證明是個徹頭徹尾的蠢主意。

西藏寺院巡禮——留存一段恥辱記憶的噶居寺

十三年後(1903年,光緒二十九年)12月,英軍2000餘人在麥克唐納和榮赫鵬指揮下,越過則利拉山口,佔領春丕(今亞東南)、帕裡(今亞東東北),第二次抗英戰爭爆發。

西藏寺院巡禮——留存一段恥辱記憶的噶居寺

英軍長驅直入連克堆拉(今乃堆拉)、江孜,直入拉薩。我們熟悉的江孜保衛戰(《紅河谷》電影的原型)和曲美辛果(雄谷)大屠殺都發生在此次戰爭中。


詳解歷史細節,釐清來龍去脈,視角不同的中國歷史!

西藏寺院巡禮——留存一段恥辱記憶的噶居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