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7 “我港护我舰”,清军三方联合作战击退法国舰队

镇海之战背景

1.法军封锁台湾。法军在沪尾战败之后,孤拔向法国政府提出一项封锁台湾的计划,其目的有二:一是防止中国援军的接济;二是防止法军失败的消息传播到中国。法国政府于1884年10月批准了封锁台湾的方案,在此之后,孤拔就开始率领法国远东舰队在中国沿海各港口游弋逡巡,阻止南、北洋军舰南下援台。

“我港护我舰”,清军三方联合作战击退法国舰队

2.清廷下令南、北洋舰队增援。法国舰队的封锁,给台湾守军造成了极大的困难,也使清廷感到束手无策。于是在10月28日,清政府任命刘铭传为福建巡抚,驻台湾督办军务,并令南、北洋水师分别派出舰船接应台湾。当时,装备较好、威力较强的军舰南洋仅有“南深”、“南瑞”和“开济”,北洋仅有“超勇”和“扬威”,但与法国舰队相较,强弱仍然悬殊过大。

“我港护我舰”,清军三方联合作战击退法国舰队

超勇号

因此,北洋李鸿章并不同意派舰船南下,南洋曾国荃也持同样看法,两人视水师舰船如自家珍宝,不情愿派军舰援台。但由于清廷的严旨敦促,最终北洋派“超勇”、“扬威”二船援台,由德国人式百龄统带;南洋派“开济”、“南瑞”、“南琛”、“澄庆”、“驭远”五舰援台,由吴安康管带。七艘舰船在上海汇合,一起南下。

“我港护我舰”,清军三方联合作战击退法国舰队

南琛号

3.朝鲜生变,北洋撤走。但援台舰队的航行并不顺利。12月4日,日本开化党人在朝鲜发动政变,并派日兵将朝鲜国王李熙软禁,李鸿章闻讯立即电调“超勇”、“扬威”二船速回北洋。北洋舰队统带式百龄审时度势,认为中法双方敌我悬殊过大,不愿带南洋舰队赴台冒险,于是也随同“超勇”、“扬威”北归。

4.南洋5舰遭遇截击,沉2逃3,躲入镇海。

至此,援台舰队仅剩南洋五轮,由吴安康一人管带,继续南下。南下的五舰战战兢兢,在途中便遭遇了法舰截击。“驭远”、“澄庆”航速较慢,只好躲进石浦港,后被法舰鱼雷艇击沉。剩余“开济”、“南瑞”、“南琛”三舰以其航速优势,趁海上大雾甩开法舰,于14日午夜私自驶入镇海甬江口内。

“我港护我舰”,清军三方联合作战击退法国舰队

湘军、淮军、南洋舰队决心联合与法舰拼死一战

湘军、淮军同时增兵:镇海守将湘军将领欧阳利见向淮军将领刘秉璋提出增援的要求,尽管有派系因素影响,但在抗击外敌的这一目标上他们毕竟是一致的。后来,刘秉璋先后向镇海增兵8营;水陆营务处徐杏林处新增1营;镇海原有北岸4营抚标淮军亲兵外,又增兵2营;钱玉兴带抚标亲兵2营外,又招募前、后亲兵各1营,左、右亲兵各1旗,并练衢、处2镇标兵,共计8营,其中4营防守宁镇,4营防守梅墟。欧阳利见的南岸原只有其部下达字4营和本标练军2营,后经刘秉璋应允,给南岸增兵楚勇2旗,炮兵72名。

欧阳利见对镇海原有的勇营在编制上进行了增补,其中对防守南北炮台的海门镇标添加兵丁400名,合计原有的兵丁共计800名;对镇守南岸金鸡山达字中营增添炮勇84名,达字后营增添楚勇100名,对负责乍浦、澉浦一带防务的楚军中营增添牟勇1哨,定名为新中哨,宁镇营务处增添亲兵16名,加上原有亲兵8名,合计24名。

在温州防线,亲兵广勇旗增添勇丁250名,后合并为亲兵广勇1营;楚军水师后营在原有基础上增加正右1营,湘军水师营增加前、左2营,增添水勇42名,楚军巡盐水师营增加水勇56名,后楚军中营又增加勇丁100名。定海防御又在新筑的土炮台增加火勇10名,楚军长龙水师营增添牟勇30名,坐船2只。达字中营增加营官10名,定海江北岸增加勇丁250名,以补充原有的贞字6营。此外,宁郡卫安营也增加勇丁150名。

从以上的情况可以看出,清军在浙江的军事力量,主要侧重于在镇海口门和两岸山上,浙江提督欧阳利见亲自负责南岸金鸡山的军队,对其所缺的兵力给予一定的补充。同时对镇海侧翼也给予了一定的重视,在沿海其它地方宁波、温州等重要城市也配备了相当数量的部队,对兵力不足的地方进行了招募、增添。

合计兵力:欧阳利见在镇海的布防军队总计有29营,炮兵500多人,各种火炮70多门,此外还有军舰5艘,官兵800多人,水陆军总计10000多人。其兵力主要部署是:将镇海南岸、北岸、甬江口、炮台、宁波—梅墟等地分为四个主要防御地带。

主守南岸,设置三道防线:欧阳利见认为,北岸多为浅滩,敌人不易登陆,

“镇海南岸尤为要紧,港汊纷出,敌船皆可登岸。”

他将兵力分配为“南岸七营,北岸三营”,认为在总体上“镇海须勇十营,定海须勇五营,方敷分布扼守;游击之师,尚容另筹。”在甬江南岸,欧阳利见以金鸡山为要点部署了三道防线。

“我港护我舰”,清军三方联合作战击退法国舰队

南岸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以馒头山、笠山、港口、钳口门等地为前沿,主要任务是监视敌人和阻止敌人由此处登陆;

第二道防线由金鸡山、清峙岭、孔墅岭一线组成,主要目的是歼灭登陆之敌和防止敌军向我纵深发展;

第三道防线为衙前岭、布阵岭一线,主要任务是预备机动和阻止敌人向我后方发展。

在陆营配置上,提督欧阳利见以湘军达字4营,练军2营,健字2旗共3500人驻守,以1000人驻守南岸金鸡山,2500人驻守南岸沿线要地。在甬江北岸,由记名提督杨岐珍统率淮军抚标亲兵6营,总计2500人驻守。除少数兵力部署在塘湾、澥浦沿岸外,主要兵力配属在以招宝山为中心的环行防御工事内;宁镇营务处杜冠英率领亲兵小队24名驻守在招宝山威远城右翼,负责上下联络,淮军统帅杨岐珍亲驻威远城,调度指挥。在南北两岸守军后方,是二线支援部队,即战时总预备队,由记名总兵钱玉兴率领淮军4营,总计3500人。其中淮勇2500人,衙标、处标练军1000人,分布在宁波、梅墟一线。镇海炮台则由守备吴杰全面负责,所辖威、镇、定、靖等炮台共有炮兵500多人。

镇海之战的具体战况

法军侵入镇海。1885年2月28日,法国舰队发现了南洋三舰之所在。当天晚上7时许,孤拔乘旗舰“巴雅”号,率领“凯旋”号、“尼埃利”号、“答拉克”号三舰驶向镇海,停泊于口外之七里屿洋面。

清军首先开炮。

3月1日上午7时,孤拔首先派“尼埃利”号前往镇海港口附近侦查港口的防御工事和水中障碍,并派一小艇驶向游山口附近的商轮探听消息。下午,孤拔乘坐“尼埃利”号北移至大游山处停泊,观察到了镇海口内的三艘南洋舰船,以及兵轮“元凯”与“超武”。下午2时左右,招宝山炮台记名提督杨岐珍首先望见法船,于是立即下令开炮轰击。炮弹落在距离“尼埃利”号40米处,船上一根后支索和左舷桅杆的最后一根绳索被打断。于是“尼埃利”高悬红旗,在据炮台约2500米处开炮还击。

法舰第一次被击退,引诱南洋三舰出战。“巴雅”、“凯旋”、“答拉克”三舰则远泊外洋。清方守军认为这三艘舰船意图将南洋三舰引出港口,此时杜冠英督同守备吴杰命令炮台开炮迎击,不久,吴安康也命令“开济”、“南琛”、“南瑞”三舰协同开炮。

双方展开激烈炮战。“尼埃利”号坚持不退,利用排炮回击,击中招宝山东北角炮台。据欧阳利见的报告称,“我军兵轮、炮台齐力轰击,洞穿黑舰一只。我军水陆愈战愈酣,敌不能支,即放黑烟,弥漫海天”,且招宝山炮台受弹数十颗,但均陷入炮台外之的三合土内,炮弹并未爆炸。此战之后,镇海军民对南洋三舰的看法大有改观,薛福成战后致电吴安康称:

“前日之战,仗三轮尽力相助,忠奋可佩!”

第二次击退法军。激战约两小时,“尼埃利”号不支而退,南下进行修理,其余三舰则退泊距镇海30余里的金塘山下,继续观望。初战告捷,但清方守军不敢有丝毫懈怠。欧阳利见战后立即致函吴安康,建议他“设法密备,以防鱼雷”,以备法方夜间偷袭。吴安康立即命营务处帮办候补副将丁华容带舢板3只,每只舢板配格林炮1门,洋枪60杆,在甬江口外彻夜巡逻。

法军派出鱼雷艇偷袭,第三次被击退。3月2日晚7时至9时,孤拔果然欲趁大雾偷袭口内的南洋三舰。他派出两艘鱼雷艇,效仿石浦故技,趁天黑进入甬江口。但镇海守军所带舢板及时发现来敌,立即枪炮齐施击退鱼雷艇,炮台听到枪炮声也随之开炮轰击。于是法鱼雷艇只能在慌乱中放出鱼雷,触及水底礁石而爆炸,未给镇海造成任何损失。

固定三艘南洋军舰,防止重蹈马尾覆辙。吴安康鉴于舢板防鱼雷有效,于是增加使用6只舢板,格林炮及洋枪也各自递加,加强了桩外的巡逻。他还建议欧阳利见增加渔网布置,使法方鱼雷艇无隙可乘。除防夜间偷袭之外,欧阳利见还建议吴安康,吸取马江战役失利的教训,用大铁锚三具,系在三艘军舰的尾部,不致于潮退时移动,为敌所乘。

法舰第四次被击退。3月3日上午9时,法军派出一艘黑色军舰来犯,被招宝山炮台开炮洞穿烟筒,不支而退。

法军不敢强攻,改为游击。3月7日,法军添两舰共四艘军舰,停泊在镇海口外十里左右的金塘洋面,3月8日时,其中两艘军舰向小港炮台靠近至仅5里,被驻防守军观测到。3月11日,法方又派三艘军舰前往镇海口,此时共5艘法舰停泊在七里屿。法舰在镇海口炮击南洋三舰不得,夜间偷袭也无效,于是放弃了夜入口门的计划,同时为躲避南洋三轮的炮火,驶至游山以南军舰炮击不到的海面,重点轰击江南岸的小港炮台。

3月13日,法舰开始炮击小港炮台,连轰10余炮,但仅击中3弹,由于之前欧阳利见命令用麻土、毛竹将炮台保护起来,所以小港炮台仅外墙略有损伤。3月14日午间,法舰又来攻击港口炮台,但欧阳利见早已将该台中精炮移走,仅空台诱敌。法军由于未命中我方,于是将大炮架在桅杆之上,由于其炮身过重将绳索坠断,压伤法兵10余人。

清军终于获得宝贵胜利

法国几次进攻镇海口门不下,也未能歼灭南洋三舰,只好以军舰在镇海口外来往监视。当时游走在镇海口外的法舰少时三、四艘,最多时十艘,直至停战后退走。

至此,南洋三舰终于完好无损地保存了下来,而且还积极配合了镇海的防御作战。战后曾国荃向朝廷汇报战况并分析镇海之战之所以能够取胜,“实惟文武主客和衷共济之力”,所谓“客”,即指南洋三舰。甚至连原先坚决反对三舰留镇的刘秉璋,也终于承认:“厥功似不可泯”,可见欧阳利见等人留南洋三舰在镇海协防的建议是正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