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1 解鈴不須繫鈴人:老人要大女兒養,房子給小女兒。姐妹情深自化解

解鈴不須繫鈴人:老人要大女兒養,房子給小女兒。姐妹情深自化解

【1】年邁需要照顧,二老住進大女兒家

潘大爺老兩口都70多了。潘大爺家有兩個女兒,比較起來,大女兒家的生活條件好一些。大女婿在一家民營企業當高管,收入不低,大女兒的工作也比較穩定,跟愛人結婚不久就一塊兒買了一套100多平米的三居室房子,現在也有自己的孩子了。小女兒生活條件相對差點,夫妻倆都是普通員工,後來按揭買了個小房,當時買的時候潘大爺還攢住了一些。

要說這倆女兒對老兩口都挺不錯,倆女婿也可以,對老人基本上是百依百順,有啥事能出錢的出錢、能出力的出力。在老潘看來,生倆女兒挺幸福,倆女婿也都對女兒挺好,比較知足。

老潘有自己的房子,70來平米,對於老兩口住足夠了。人上了年紀,身體上的小毛病就不斷,時不時來一下,畢竟“零件”也久了。到了年紀,心態上也會發生變化,年輕的時候能幹什麼幹什麼,不吃不喝不睡都不當回事兒。年齡大了,特別怕身體鬧病。人嘛,到事兒上多多少少都有恐懼的心理,而且依賴心會變得很重。

解鈴不須繫鈴人:老人要大女兒養,房子給小女兒。姐妹情深自化解

老潘就有這個想法。女兒們沒跟著自己一塊兒住,有什麼事兒總是得喊孩子們過來,萬一大事兒還怕來不及,就想著如果能跟女兒住一塊住更“安全”一些。於是跟老伴兒商量了一下,老伴兒這方面的想法倒不是很重:孩子們大了,誰都有自己的生活,住一塊兒總打擾孩子們也不好。

老潘琢磨了琢磨,大女兒家房子大,又孝順,問題不大。於是跟大女兒打了個電話,說了一下自己的想法。女兒女婿倒是都沒什麼意見,不說別的,作為父母,提出這種要求不過分,照顧老人是份內之事。

就這樣,老潘兩口子搬到了大女兒家。

【2】飯桌上的一席話,讓大女兒很不舒服

大女兒家就成了一家人的“聚集地”。小女兒來探望老人都來姐姐家。

雖然俗話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但說實話,有時候兩代人住一塊兒,肯定生活習慣上有區別。好在大女兒女婿都沒什麼怨言,老人年紀大了,遷就一下就行了。

老潘他們住的挺舒心。有一天,家裡人一塊兒吃飯,不知是無心之言,還是有意為之,老潘飯桌上當著孩子面說了一段話:

“我這輩子最高興的就是有你們倆閨女,倆姑爺也都挺好”。

聽到這句話,孩子們都挺高興,老人舒心、認可,比什麼都重要。但是緊接著下面的話,讓大女兒有些不舒服:

“我跟你媽的房子現在空著也是空著,老二你幫著弄一下,租出去吧。貸款不是還有幾年麼?看看還差多少錢,這些錢給你補著,能早還完就還了,省的惦記著。你姐姐這邊沒什麼壓力,姑爺也挺能幹。哪天萬一我跟你媽都走了,這房子就給你”。

小女兒聽到這話挺尷尬。雖然大姐家生活條件是不錯,老人補貼給自己是老人的心意,但是至於老人今後把財產都給自己,這從情理上說不過去,更對不住大姐。

一桌子人誰也沒發表意見,那種場合說什麼都不合適。

回家後,小女兒琢磨了琢磨,跟丈夫商量了一下,給姐姐打了個電話:“姐,上次爸說的那事兒,你別上心,就當是他自己說著玩的算了。我和你妹夫意見非常一致,我們絕對不會獨佔爸媽任何東西,你們對爸媽照顧的還多,你們應該多得才對。姐,這些事兒今後咱們不說了。”

姐姐對妹妹其實沒什麼誤解,姊妹倆無論從相互的關係,還是從對老人的孝敬上來說,做的都挺好,從小倆人就沒為什麼錢財爭執過。只是老父親冷不丁的冒出那麼一段話,正常情況下誰聽了都不舒服,這不是給我們姊妹之間製造矛盾呢麼?

當初那頓飯吃完,回去之後姐姐就悶悶不樂,最終還是丈夫開導的她:咱們生活好好的就行了,老人有啥想法,隨他們就行了,別在意……

解鈴不須繫鈴人:老人要大女兒養,房子給小女兒。姐妹情深自化解

聽完妹妹的電話,姐姐心結頓時就解開了。倆姐妹一直都是無話不談,也正是這種方式,才能讓倆人一直都關係特別好……

【3】“解鈴不須繫鈴人”

妹妹也徵求過姐姐意見,要不要她找父親單獨聊聊,把自己的想法說清楚,讓老爺子“收回”說過的話。姐姐認為一點兒必要也沒有:咱們別給老人找什麼事兒了,讓他們安安生生的渡過晚年就夠了。

想法是老人提出來了,“鈴鐺”繫上了,姊妹倆也不想通過老父親解開。不管怎樣,姊妹倆就想著讓老人過的高興就行了。姊妹們意見一致,這個“扣”,她們自己就解了。

解鈴不須繫鈴人:老人要大女兒養,房子給小女兒。姐妹情深自化解

我們回過頭來,看看這個事情:

1.從老人角度,他可能更多考慮的是“接濟”孩子,並沒有想到公平的問題

老潘吃飯時候說出來的話,應該是考慮到小女兒生活條件不像姐姐好,所以想多照顧到小女兒,把租金、房子之類的都給到老二。但是,從兒女們的心理上,誰做的都不差甚至說都挺好,尤其是大女兒。我們不能武斷的說,“您條件好就應該多照顧老人”,家庭沒這個規矩,好與不好在於自己的努力,不是用來評判誰該多付出、誰該少付出的理由。

所以,大女兒心理上產生不平衡,很正常。

有人說了,老人願意給誰是老人自己做主,別人無權干涉。但是作為一個家庭來講,同樣講求公平。

2. 多虧女兒們的諒解

好在老潘的兩個女兒比較清醒。這件事情上,有兩個人特別重要,一個是大女婿,沒有幫著妻子攛掇,反而安慰了愛人,給出了支持;一個是小女兒,小女兒是明事理的,她知道什麼該得、什麼不該得,也分得清什麼重、什麼輕。

【結語】

這個事情,其實是我一個朋友的家事。通過這個事情,希望給到兩點提示:

1.對於老人,要學會公平

老人偏心、老人不在乎子女的感受,這種情況普遍存在。要知道,在我國的傳統文化觀念中,一個家庭的和諧與否,更多依賴於老人的態度。而能夠讓子女信服的最關鍵的因素,就是要學會什麼叫“公平”。

2.對於子女,要學會親情

如潘家的兩個姐妹,能產生這樣的結果,其實就是因為把感情放到了第一位。很多家庭面對財產分配的時候,兄弟手足鬧得不愉快、甚至大打出手,還不是因為沒想明白什麼重要、什麼不重要?值得維繫的感情,永遠比“白花花的銀子”更值錢。


99%以上的家庭都會面臨繼承問題!請關注“一紙家書”頭條號,持續為您講述身邊的遺囑、繼承故事,為您系統講解遺囑、繼承專業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