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9 天可汗的馬前卒:效命大唐帝國的“蕃將”



“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皆依朕如父母”。

——貞觀二十一年(647年) 唐太宗李世民

  • 蕃將滿朝廷

貞觀三年(629年),唐朝軍隊分六道全面出擊東突厥汗國,一度不可一世的突厥在內亂兵敗的情況下土崩瓦解,頡利可汗被俘押至長安,東突厥汗國滅亡,大漠以南全部成了唐朝疆域。第二年,北方各族各部君長齊集長安,共尊唐太宗李世民為“華夷父母”的“天可汗”。

天可汗的馬前卒:效命大唐帝國的“蕃將”

天可汗李世民

東突厥汗國敗亡之後,部眾向南移動投降唐朝的多達十餘萬人,降服的突厥貴族開始大量進入唐廷為官。由於突厥人大多不識漢文,不能充當文官;“天可汗”李世民就任命他們充當大將軍或中郎將。一時間,朝堂之上高於五品的突厥武官多至一百多人,幾乎佔朝臣的一半,是為唐代大規模任用蕃將的濫觴。據《論史籍中非漢民族的士族化》一文的統計,唐代可考的蕃將,有國族可稽者2523人;不知國族者13人;稱使者、首領無姓名者27人;有姓名可稽者776人,總數竟達2536人之多。

天可汗的馬前卒:效命大唐帝國的“蕃將”

這真是中原王朝曠古未有的場面。昔日西漢武帝託孤於降漢的匈奴休屠王之子金日磾,竟令其惶恐不安,頗有自知之明的表示“臣外國人,且使匈奴輕漢”,武帝遂以霍光為正,金日磾退而輔之。至於西晉時江統名噪一時的《徙戎論》更是直斥“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弱則畏服,強則侵叛”,對邊疆民族的輕視與敵視溢於言表,這與唐太宗李世民“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皆依朕如父母”的態度實有天淵之別。

蕃將“生時氣雄,少養馬上,長習陳敵”,故“武臣莫若蕃將”。但唐代對蕃將如此青睞,由“天可汗”李世民奠定的開明民族政策固然功不可沒,而李唐王室本身的深度“胡化”恐亦難脫干係。李唐王室自雲始祖為老子李耳,近祖系十六國中的西涼太祖李暠,顯是無稽之談。近代史學大家陳寅恪就認為,李唐王室根本就是攀附李暠,原因在於漢人士族著姓中,只有李暠所屬的隴西李氏一支家於西北蕃漢雜處之地,自圓其說的破綻較少而已。甚至在唐代初期,就有人當著唐太宗的面諷刺李家根本出自鮮卑,“棄代北而認隴西”。與李唐王室模糊的父系血統不同,唐太祖、唐太宗、唐高宗三代帝王之母明白無誤出自鮮卑,這從其獨孤、竇(源自於紇豆陵氏)、長孫的姓氏就看得一清二楚。

  • 南征北戰

正因數代的蕃漢混血,李唐王室種種“胡化”的表現顯得順理成章了,李世民“下行可汗事”尚可說是時勢使然,其長子承乾熱衷胡語胡服,願意“解發為突厥”就無論如何不是政治的需要了。甚至李唐皇室的婚姻也帶有強烈的胡化色彩,唐朝最著名的兩個女人,武則天以庶母而為高宗皇后,楊玉環以兒媳變成玄宗寵妃。這實在大異中原傳統禮教,而與曾經盛行於古代遊牧民族“妻其庶母、伯叔母、兄嫂、子弟婦”的習俗(王昭君即先後嫁予父子兩代匈奴單于)頗有共通之處。無怪南宋大儒朱熹一語道破,“唐源流出於夷狄,故閨門無禮之事,不以為異”。在如此瀰漫宮廷的胡風氛圍的薰陶下,唐廷任用氣類相通的蕃將自然更算不得什麼離經叛道的事情了!

天可汗的馬前卒:效命大唐帝國的“蕃將”

昭君出塞

在太宗時代,蕃將已經在“天可汗”的麾下南征北戰,立下了汗馬功勞。尤其是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原突厥處羅可汗的兒子,左驍衛大將軍阿史那社爾奉太宗之命遠征西域的龜茲,所部除了漢兵漢將,還有“鐵勒兵牧十有三部,突厥侯王十餘萬騎”。阿史那社爾採用遊牧部落古老的戰術,佯裝敗退,將龜茲軍隊誘至沙漠裡,一舉將其殲滅,遂令西域震懼,各國競相內屬。唐太宗將安西都護府移至龜茲國都,統于闐、疏勒、碎葉,是為“安西四鎮”,唐朝的西部國境由之拓展數千裡,直至碎葉(今吉爾吉斯斯坦北部)以西地方。為了厚賞這位麾下最好的將領,唐太宗將宗室的一位公主嫁給了他。阿史那社爾的忠誠是如此深厚,以至於當唐太宗李世民去世時,這年邁的傭兵長要按照遊牧民族的習慣,自殺殉葬,以“衛陵寢”(但被繼位的高宗李治阻止了)。這可以說是唐太宗時代重用蕃將的一個側影了。

天可汗的馬前卒:效命大唐帝國的“蕃將”

  • 蕃將封王

到了武后統治時期,唐太祖、太宗時期的功臣宿將已相繼凋零,武后只能更加倚重忠誠於自己的蕃將。從武則天實際掌握政權的光宅元年(684年)至長安四年(704年),武周政權在20年間用蕃將蕃兵作戰就達20餘次。對內,曾以黑齒常之為江南道大總管討徐敬業之叛,對外,則先後用黑齒常之(百濟人)、李多柞(靺鞨人)、阿史那忠節、西突厥十姓酋長等討擊突厥、吐蕃、鐵勒、契丹、室韋等反叛部族。

天可汗的馬前卒:效命大唐帝國的“蕃將”

武則天

引人注目的是,蕃將開始進入權力的核心地帶,對於武則天政權的維繫起了舉足輕重的地位。其中有一個例子,天授元年(690年),侍御史傅遊藝組織“百姓”上表勸進,武則天卻故作姿態,表示不願當皇帝。直待蕃將阿史那斛瑟羅為首的諸蕃長以及百官等“俱上表如遊藝所請”時,才正式登基為大周“聖神皇帝”。

至於神龍元年(705)正月,李唐社稷在中斷20年之後正式得以復辟也是直接依靠武則天身邊的蕃將。在迫使武則天下臺,中宗復位的宮廷政變中,就多虧了蕃將李多祚的堅決支持。唐代的多次宮廷政變,無論是在長安抑或是洛陽,多在宮城北門——玄武門發動,因此統帥北門衛兵的李多祚所領是個最敏感最要害的所在,在宰相張柬之的策動下,李多祚毅然地同張柬之等發動了倒武政變,殺死武則天的男寵,並逼女帝傳位太子。張柬之在對李多祚作策反工作時曾說過“國家廢興在將軍”。事後,李多祚被封為遼東郡王,從而打破了太宗以來的異姓不封王的舊例。這當然足以說明在李唐的社稷再造中蕃將曾起過怎樣的作用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