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唐政府統一全國的戰爭中,李世民的戰功有多高?

勞倫斯602


唐朝統一戰爭中,李世民的戰功卓著,無人能比,從下面這些統一戰爭可以看出:

唐朝統一戰爭主要包括李世民率軍平定薛舉、薛仁杲父子、劉武周和宋金剛、王世充、竇建德、劉黑闥的戰爭,還有趙郡王李孝恭、李靖平定蕭銑、輔公祏的戰爭,吳王杜伏威平定李子通、林士弘的戰爭,太子李建成平定劉黑闥的戰爭等

從統一戰爭數量上就可以看到李世民的戰功,另外從參與戰爭的質量和戰爭的重大影響意義來看,也是無與倫比的。

李世民年輕就曾參加雲定興的軍隊,出奇謀,去雁門關營救被突厥人圍困的隋煬帝。後在太原並隨父多次出征,平服發生在今山西省內的各種叛亂和抗擊東突厥人的入侵。公元617年,李世民鼓動父親李淵起兵反隋,是為晉陽起兵。李淵封李世民為敦煌郡公、右領軍大都督,統帥右三軍,起兵攻入長安,並且滅隋。太原起兵是李世民的謀略,李淵曾答應他事成之後立他為太子。

公元618年七月,秦帝薛舉(薛舉據有隴西之地,擁兵13萬,自稱西秦霸王,早與李淵爭奪關中,未得逞)進攻唐朝,兩軍對陣。不久由於統帥李世民生病,唐軍被秦軍打敗。後來李世民病癒後率軍進攻薛仁杲軍,兩軍在淺水原交戰。李世民採取堅壁疲敵戰法,挫傷了秦軍銳氣,一舉擊敗了秦軍,一舉殲敵10萬之眾,俘虜了薛仁杲,佔隴西地,剷除了唐朝來自西方的威脅。後來唐朝打敗李軌,攻佔河西五郡,完成了對西北的統一。

公元619年,劉武周發兵南下,打敗了留守太原的李元吉,攻佔太原,繼派大將宋金剛揮軍南下,攻陷唐朝數州。不久又打敗裴寂,關中大震。李淵都想棄河東,被李世民勸止,遂派其率軍渡河進擊。李世民以主力堅壁不戰,待劉武周士氣低落,以少量兵力擾敵,斷其糧道。切斷了劉的退路。兩軍相持五月之久,宋金剛終因糧盡兵疲而引軍北撤。李世民率軍窮追,打敗劉武周的大將尉遲敬德,日行200裡,連敗宋軍,斬數萬人。劉武周、宋金剛逃奔被殺,此戰鞏固了河東的根據地。

620年秦王李世民開始率軍10萬攻王世充,李世民鑑於洛陽城堅,王世充兵強,在攻克慈澗(今洛陽西)後,即分兵阻斷其南北救援道路,自率主力屯於北邙包圍洛陽。王世充派人向竇建德求救,竇建德親率10萬大軍救援洛陽。李世民率兵三千,搶佔了虎牢關,趁夏軍疲憊時親率3500名玄甲精兵發起猛攻,將夏軍10萬擊敗,俘獲竇建德,王世充也隨即開城投降。竇建德部將劉黑闥再次起兵失敗,後引突原兵返回河北,一度恢復了失地,但不久兵敗被殺。這時,唐王朝控制了黃河流域,取得了河南、河北的統治權。消滅這兩個威脅後,奠定了唐朝基礎版圖,為後來統一天下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李世民一舉平定竇建德、王世充兩大集團,統一中國北方,奠定唐朝版圖基礎,軍功顯赫,自此李世民威望日隆,尤其是在虎牢之戰後班師返京時,受到長安軍民的隆重歡迎,李淵特設天策上將策封李世民,領司徒、陝東道大行臺尚書令,位在王公上,食邑增至三萬戶。李淵又下詔特許天策府自置官屬,李世民因此開設文學館,收攬四方彥士入館備詢顧問,文學館與秦王府相結合,儼然形成一個小政府機構。

唐太宗李世民的文治武功,自古就為人所津律樂道,頌揚備至。學界對他的雄才偉略和他對中國歷史所作出的重大貢獻都給予積極的肯定。李世民是一位有作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在反隋建唐的鬥爭中起著領導作用,唐太宗玄武門之變的勝利,在客觀上對唐初社會歷史的發展起著積極作用。唐太宗不歧視少數民族,除對突厥的侵擾用兵外,主要是採用懷柔的政治手段處理民族問題,方法妥當,政策開明,有利於民族的團結和國家的統一。


南北朝東西



在大唐立國和統一過程中,李世民的戰功很高很高,高到功高震主都不能形容。應該是功高為主。李世民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特別會打仗的君主,如果他不是皇子,恐怕早都被鳥盡弓藏了。當然,如果他不是皇子,李淵也不可能那麼放心的把所有資源、機會都交給他調配。

那麼他的戰功到底有多大呢?基本上從策劃太原起事到掃平天下,幾乎都是他乾的。也就是說,如果沒有李淵,李世民自己就能打出一個大唐天下,但是沒有李世民,李淵不一定能夠打出一個大唐天下。



小戰就不說了,我們來看看他打下的大型戰役:

一、淺水原之戰、消滅西秦:薛舉盤踞隴西,自稱西秦霸王,還學人稱帝,他是讓李世民征戰史上唯一一次嚐到敗績的人。他曾活捉劉弘基、慕容羅睺等李唐名將,名噪一時。可惜他命不長,還沒有徹底戰勝李世民就翹辮子了。他的兒子薛仁杲軍事才能遠遠不如他,李世民採用後發制人,疲敵制勝,堅壁不出,窮追猛打的策略,最終打敗薛仁杲,滅了西秦政權。



二、與劉武周柏壁之戰 : 劉武周依附突厥,威逼關中,打敗齊王李元吉後,勢力越來越強,氣焰越來越囂張。最後李淵只好派李世民出征,李世民厲害就厲害在從不輕易交戰,而屯兵柏壁、佔據有利地形後與其相持,然後仍然是堅壁不出、養精蓄銳、以逸待勞的消耗敵人的耐心,靜待時機。最後抓住時機一舉大敗劉武周,徹底消滅了割據於河東的劉武周勢力。


三、虎牢關之戰 :此戰為大唐統一前最後一場大戰,也是至關重要的一戰。 李世民先兵困王世充,竇建德害怕被各個擊破,親率大軍十萬(號稱三十萬)來救援。

李世民暗中兵分兩路,圍點打援。一路繼續圍困洛陽王世充,自己親率三千輕騎,秘密地星夜兼程趕到虎牢關伺機殲敵。竇建德大軍長途跋涉,疲憊不堪時李世民突然神兵天降,出動三千精騎以颶風之勢衝擊竇建德大軍,竇建德大軍被突然到來的衝擊大亂陣腳,頓時潰敗。


這場戰役可謂是軍事教科書級別的,以三千對十萬,出奇兵制勝。李世民把兵法中“守,則藏於九地之下;攻,則動於九天之上”發揮的淋漓盡致。竇建德兵敗後被捉,王世充因沒有援兵而陷入絕望只好投降。

四、平定劉黑闥部:劉黑闥是竇建德部將,竇建德死後他起兵反唐。此人善戰,先後擊敗李神通、羅藝、李世績等名將,嚴重威脅唐朝在河北地區的統治。無奈之下,李世民統兵親征,李世民還是先閉壘不戰,然後出其不意用奇兵斷敵糧道,待其糧盡氣衰,精騎出擊,並決洺水助戰,大敗劉黑闥軍,劉黑闥率殘軍逃入突厥。


李唐江山,太原起事就是李世民鼓動策劃,然後四戰滅五國(五個割據軍閥,稱帝政權),可以說,整個李唐江山從起事到立國到統一,所有大戰都是李世民打下的。所以李淵也曾猶豫,想要把繼承權交給李世民或者將天下一分為二,給李建成和李世民一人一半。

玄武門政變兄弟相殘的悲劇其實不怪幾個兒子,而是怪李淵,在繼承人問題上再三猶豫,空頭許諾,出爾反爾。導致兄弟間疑忌之心加重、覬覦之心日隆,以致於斗的死去活來。


謝金澎


李世民可謂歷史上戰功最卓著的皇帝之一,畢竟不是開國皇帝很少能有機會參與戰爭,同時皇帝的特殊身份又很難有機會親自在前線統兵作戰。而李世民在唐朝統一戰爭期間,既非皇帝又非儲君的親王身份讓他獲得了施展才華的機會。

李世民的征戰生涯三階段

李世民在唐統一戰爭中的表現可以清晰的分成三個階段,每個階段李世民都有清晰的定位和作用。


  • 第一階段:李世民在唐朝統一戰爭中的第一個階段從公元617年到618年。即李淵起兵到攻取關中的唐王朝草創時期。這一時期李世民與兄弟李建成、李元吉一樣都是李淵身邊的重要助手。這一時期李唐集團的主要統帥是李淵本人,雖然史書中有很多記載中將晉陽起兵和攻取關中的功績歸於李世民。但從當時李淵本人過往的軍事表現和當時李唐集團集團面臨的孤注一擲的局面來看,李世民和李建成都是李淵軍事上的主要助手的定位較為準確。

  • 第二階段:這一階段主要從公元618年到621年,也是李世民在唐統一戰爭中表現最耀眼的階段。這一階段李世民先後擊敗薛仁杲、劉武周(宋金剛),王世充和竇建德,奠定了唐王朝統一天下的大局。而且這些戰役都是李世民作為主帥親自在一線指揮,實實在在靠自己打出來的軍功。

  • 第三階段:這一階段從公元621年到公元624年,即李唐集團最終完成統一的階段。但是這一階段李世民因為軍功過大,引起了李建成一系的猜疑和恐懼,從此李世民失去了獨立領兵的機會。基本上和李建成一樣坐鎮大本營,由李孝恭和李靖這些將領去前線統兵作戰。因此李世民在這一階段主要作為唐王朝軍方最高將領的身份統籌指揮,沒有過多的戰場軍功表現了。

從統一進程來看,唐王朝的疆域大半由李世民攻佔

公元617年,李淵在晉陽起兵,所佔之地只有他原本管轄的山西一帶。在隋末群雄中並不突出。但是李淵的戰略眼光很準,同時也更果決。他沒有李密和楊玄感等人的猶豫,幾乎孤注一擲的選擇了進軍關中。

  • 李淵攻佔戰略地位極其重要的關中地區之後,李唐集團勢力最大範圍時控制了今天陝西、山西和巴蜀一帶。但是當時西北仍有薛舉和薛仁杲父子,而且由李元吉看守的老巢晉陽又被劉武周等人奪走,潼關以東的中原地區還有王世充和竇建德。

  • 而李世民就是在這個時候開始出任唐軍主將,肩負起為李唐王朝掃平群雄開疆拓土的重任。原本李世民的主要目標是東出潼關爭奪中原,但是唐軍其他將領在與薛舉、劉武周、宋金剛等人的作戰都敗下陣來,無奈李世民只好先消滅李唐集團的後顧之憂,出兵擊潰薛舉父子和劉武周。到公元619年,李世民擊敗劉武周基本消除了西北甘隴和河東晉陽一帶的敵人,將李唐集團的勢力範圍擴大到了西起隴西、南接巴蜀、東到潼關,北達河東。

  • 此時在中國北方只有佔據河北和河南的竇建德和王世充兩人,於是李世民又開始了東出潼關逐鹿中原。而在洛陽一帶擊潰王世充和竇建德的聯軍,幾乎一舉解決了北方問題。某種意義上李世民幾乎以一己之力幫助李唐王朝統一了北方,當然後來河北地區出現反覆,但是李世民已經失去了獨立領兵作戰的機會,最終征服河北的是太子李建成了。

從對手和戰略震懾的作用來看,唐朝統一的勁敵幾乎都由李世民擊敗

李唐統一過程中擊敗和征服的對手,能夠擊敗唐軍和與李唐集團一較高下的對手十有八九都是被李世民擊敗。

  • 薛舉父子稱霸西隴,在李唐集團攻佔關中的過程中,曾經一度也想入關中。隨後在與唐軍的作戰中,曾經多次擊敗唐軍,甚至還有一次是李世民本人領軍(史載當時李世民患病在床,無法指揮)。

  • 劉武周攻取河東,將留守晉陽的李元吉打的連夜逃回長安,嚇得李淵一度打算放棄晉西南,徹底放棄黃河以東地區。結果又是李世民領兵擊敗劉武周和宋金剛的聯軍。

  • 逐鹿中原的群雄中,除了李密和宇文化及,只有佔據東都洛陽和河北的竇建德勢力最強,一度也是爭奪天下最有可能的兩人。結果兩人聯手都被李世民擊敗,正是這一戰徹底奠定了李唐王朝統一的大勢,從此再無人可以抗衡李唐集團。

  • 而之後的杜伏威和輔公佑等人都是紛紛歸降,雖然也有所反覆,但也根本不是唐軍的對手,總體而言已不是合格的對手了。

因此擊敗的對手來看,李世民幾乎以一己之力擊敗了所有能和唐軍匹敵的對手。而擊敗王世充和竇建德聯軍一戰,更是起到了戰略決戰的威懾作用了,至此之後天下群雄莫敢爭鋒。


圍爐品茗人


李世民18歲的時候就參加了起義軍,也就是李淵的起義軍。當時的李家在太原起兵,這時候就是隋朝末年,正是天下大亂的時候。總的來說在所有的反王中,李淵的實力不斷壯大,最終建立了唐朝。唐朝在歷史上是非常厲害的存在。

  自古就有強漢盛唐之說,唐朝在李淵時期,幾乎是沒怎麼發展的,到了李世民時期,就出現了唐朝第一個盛世——貞觀之治。能夠創造貞觀之治,就說明了李世民在治理朝政方面,有著過人的能力,由此說來李世民成為了千古一帝。

  唐朝建立的過程中,李世民建功立業,為唐朝的建立和統一征戰沙場,李世民的功績要比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功績高。

  大業十三年,這時候的隋朝已經是走向了滅亡的路程。李淵在這時候在太原留守,負責剿滅上黨一地的叛軍。可是這時候的隋朝已經變樣了,隋朝的大地上都是叛軍,幾乎沒有了隋朝的軍力。大業十三年七月五日,李淵起兵,此時的李淵想要征戰天下。

  李淵已經完全沒有心情去顧及隋朝的江山。後來李淵派了李世民和李建成進攻西河郡,兩人成功地佔領了西河郡。在攻下西河郡的過程中,李世民就凸顯了自己的軍事才能。為了能夠一統天下,李淵劍指長安,中原王朝的長安是非常重要的。

  自古以來長安都是兵家必爭之地。作為關中核心,能夠佔領長安,那麼對於李淵來說,肯定是非常重要的。長安是眾多反王都惦記的目標,於是李淵將兵力放在了咸陽。可是咸陽也不是能夠輕易拿下的。這時候的李淵在行軍過程中就遇到了困難。

  唐軍兵馬來到咽喉要地霍邑時,遇到了隋將宋老生的頑強阻擊。其次天空不作美,當時的天氣秋雨連綿,道路泥濘,唐朝大軍受到了阻擊。這時候的裴寂建議李淵撤回太原。可是李世民力主惡戰拿下霍邑。拿下霍邑,對李淵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李世民告誡李淵:"須先入咸陽,號令天下。"這樣做的目的就是宣揚了李淵的正統,假如當時選擇退兵,那麼李淵就與其他賊匪一樣了,李世民之所以不讓李淵退兵,就是出於這個目的。唐軍在八月三日攻下霍邑後,後來唐軍開始進攻長安。

  唐朝建立之後,李世民也沒閒著,一直是在征戰的路上。由此可以說李世民的軍事能力是毋庸置疑的。唐朝建立之後,當時的天下仍然是有很多反王的,比如說佔據隴西、天水、西平諸郡的薛舉就想到了進攻長安,這時候的李淵還沒有站穩腳跟。

  薛舉自稱天子,進攻李淵,這時候的李世民負責前往抵抗。李世民打破薛秦大軍並追至隴坻,這一場戰爭打得薛舉開始懷疑人生。武德元年六月,不甘放棄長安的薛舉再次發兵攻唐。戰爭開始之前,李世民再三叮囑要"深溝堅壁,以老其師"。

  後來天有不測風雲,薛舉突然去世,這給了李世民喘息的機會。後來李世民傳令率軍出戰,李世民親率精銳騎兵從背後包抄薛秦大軍。結果薛秦大軍潰散,最終沒有進入城中就投降了。首先來說,李世民在保住長安方面有功績,其次還有很多功績。

  比如說收復太原,向北平定劉武周,還有就是圍攻洛陽,剪滅竇氏等等,李世民的功績對於唐朝來說,是不可或缺的。即使是當了皇帝之後,李世民仍然是對天下進行征戰的,李世民被少數民族稱之為“天可汗”。


野史共享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整個大唐都是李世民打下來的。



唐朝統一戰爭是指 在李淵建立唐朝後,對隋朝末年殘餘的割據政權的統一之戰。

當時的殘餘割據勢力為:

隴西的薛舉、河東的劉武周、河南王世充和河北的竇建德。

如果我說這四個大的勢力集團都是李世民一個人打下來的你信嗎?

但事實上確實如此。

李世民在面對薛舉父子時,採用了先發制人的手段反敗為勝,既平定了隴西地區,又保障了關中的安全。

在面對令李淵都膽戰心驚的劉武周時,直接打得劉武周棄兵逃往突厥,此戰後,李世民收復了並、汾失地,鞏固唐朝的北方。

值得一提的是,李世民收復回來的幷州是從李元吉手上丟掉的,當時的李元吉竟然直接被劉武周的強勢嚇得棄城攜妻逃回了長安。

現在這幷州轉了一圈,又回到了李唐家的手裡,真的是天道好輪迴。



至於李世民面對王世充、竇建德的虎牢關之戰就不必我多說了吧,虎牢關的戰爭經過我引用《資治通鑑》的一段話,大家可以瞭解一下。

秦王世民選精銳千餘騎,皆皂衣玄甲,分為左右隊,使秦叔寶、程知節、尉遲敬德、翟長孫分將之。每戰,世民親被玄甲帥之為前鋒,乘機進擊,所向無不摧破,敵人畏之。行臺僕射屈突通、贊皇公竇軌引兵按行營屯、猝與王世充遇,戰不利。秦王世民帥玄甲救之,世充大敗,獲其騎將葛彥璋,俘斬六千餘人。世充遁歸。 《資治通鑑》

虎牢關這一戰可以說是決定唐朝命運的一戰,此戰勝利之後,唐朝直接統一了整個北方,也奠定唐朝版圖基礎。

大家可以想一下,隴西、河南、河東和河北都被李世民打下來了,他的功勞該有多高?

高到連李淵都不知道該封他什麼職位了,最後沒得辦法,才封了一個所謂的天策上將。



當然,李淵封李世民為天策上將也是有原因的,因為當時的李世民已經是最高職位了,在往上封的話只能是太子了,但是李淵又不肯讓李世民當太子,所以他才新弄了個“天策上將”這一職位給李世民。

雖說天策上將這一職位比不上太子位,不能繼承皇位,但是它卻有著和太子一樣的權利,那就是可以往自己府中招攬人才,養自己的勢力。

這也算是為以後的玄武門之變埋下了伏筆吧。

總之,李世民對唐朝的貢獻很大,不管是建唐前還是建唐後,每個地方都有著李世民忙碌的身影。


千古君


秦王李世民天資聰穎英明神武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每戰必身先士卒衝鋒陷陣,可以這樣說大唐天下統一全國中他多為元帥統兵幾十萬建立了豐功偉績,似天下兵馬大元帥天策府是秦王府第,十分天下有其七。






94310417小云


李淵在鞏固關中後,於三年七月派李世民率軍 10萬攻王世充。同時派李建成、唐儉等保障其側翼安全。李世民鑑於洛陽城堅,王世充兵強,在攻克慈澗(今洛陽西)後,即分兵阻斷其南北救援道路,自率主力屯於北邙(芒,今洛陽北)包圍洛陽。同時派兵攻佔洛陽外圍要地,河南各郡縣紛紛降唐。王世充幾次突圍,均被唐軍擊回。王世充派人向竇建德求救。時,竇建德已在河北稱夏王,他怕鄭亡夏更加孤立,難以對抗唐軍,遂親率 10萬大軍救援洛陽, 結果被李世民阻於虎牢前進不得。四年十月,李世民誘竇軍出戰,結果竇建德中槍落馬被俘,全軍潰散。

李世民回師洛陽,迫王世充投降。竇建德部將劉黑闊再次起兵失敗,後引突原兵返回河北,一度恢復了失地,但不久兵敗被殺。這時,唐王朝控制了黃河流域,取得了河南、河北的統治權。平定江南。 盤踞江陵的梁帝蕭銑, 擁兵40萬,是南方最大的割據勢力。但其心胸狹窄,多疑,濫殺功臣,深怕部將恃功不能控制,藉口營農把兵員解散還鄉,只留宿衛數千人,將士離心離德。四年九月,李淵乘機派李孝恭、李靖利用長江水漲,率軍進攻江陵。唐軍順江而下,大敗蕭銑勇將文士弘於清江,直逼江陵。蕭銑大懼,臨時徵兵又來不及,急命宿衛軍出戰,結果大敗而回。無奈,只得出降。

接著,唐軍又擊敗在庭州 (今江西贛州西南) 稱楚帝的農民領袖林士弘,使唐佔據了長江中游及嶺南地。江淮農民起義軍首領杜伏威、輔公拓先後降唐。後輔公拓又圖再起,在丹陽(今南京)自稱宋帝。李淵派軍討伐,在博望山、青林山大敗宋軍,直撲丹陽。輔公拓棄城東走武康(今浙江德清西),後被俘殺。至此,唐朝除朔方梁師都依靠突厥勢力未平外,基本統一全國。




尉霖


信息平臺,說兩句,在隋末唐初,隋煬帝楊廣,昏庸無道,民不聊生吧,在這個歷史背景下,全國出現了,出現了十幾家農民起義軍,勢立,最大的是瓦崗山唄,太原留守李淵,和他兒子李世民,在太原積攢力量,帶等,機會吧!機會終於來了,十幾家反王,雲記揚州四明山,大軍達到上百萬,準備推翻隋朝,李淵父子,李世民,見時機成熟,出兵20萬,李世民為天策將軍,李元霸為,無敵大將軍吧!李靖,為參軍,出兵攻打反王,李元霸到了,揚州四明山,和十幾家反王,農民起義軍開戰,經過一戰,李元霸和李世民,率領20萬大軍,打的十幾家,農民起義軍和反王,大敗而逃唄,死傷無數,於是,李世民,李元霸佔領長安,一舉定,乾坤吧!以後又收付,瓦崗山英雄好漢,向徐茂公,魏徵,秦瓊,秦叔寶,程咬金,羅成等好漢,以後李淵讓位,李世民繼位,李賢下士,一舉掃平天下,然後發動了兩場戰爭,一是攻打高麗,第二是打突厥,平定邊境禍害,百姓安居樂業,李世民,在唐朝當中,每次,發動戰爭,李世民掛帥出征,御駕親征,在歷史上,皇上出征,國家元首出征,是很少見的,所以說李世民,為國為民唄!衝鋒在前邊,鼓舞士氣吧!開創了歷史先河,一個歷史名君吧!工在華夏,千古一帝,謝謝


北斗星3557


說實話,基本上整個唐朝都是李世民打下來的。

所以,李世民在軍中的威望才那麼高。可是,李世民的父親,養尊處優,不知道這一點。還想著把功勞最大的兒子貶低下去,結果被李世民稍微發動了一下,就結束了他的統治。


諸子詮釋


秦王李世民指揮了三大戰役一、破李軌,平定隴西割據勢力薛仁杲(薛舉之子),剷除了唐王朝來自西北方面的威脅;二、敗宋金剛、劉武周,收復並、汾失地,鞏固唐王朝的大後方;三、在虎牢之戰中,一舉翦滅中原兩大割據勢力——王世充和竇建德軍事集團,取得了唐代統一戰爭決定性的勝利。  

唐太宗的統一戰爭包括三部分,一是平定薛舉父子,二是擊潰劉武周,

三是打敗王世充和竇建德。在公元617年(大業十三年)十二月,金城郡富豪薛舉率領十萬軍隊進犯渭水,攻打扶風,和李淵爭奪關中。李淵命李世民為帥與薛舉戰於扶風,斬首萬餘人,大勝薛舉,將唐的勢力擴充到了隴右一帶,進一步穩定了關中的局勢。第二年的六月,李淵又封李世民為西討元帥,繼續討伐薛舉。七月,和薛舉戰於涇州,因為當時李世民唐朝建立以後,為統一全國,先後進行了六次大的戰役。這六個戰役李世民就指揮了四個,全部取得了勝利,為唐王朝立下了赫赫戰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