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的變法從後來看是有利於宋朝和百姓的,為什麼以失敗告終?

落日餘暉22309840


“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原因在問題中已經說的很清楚了:從後世來看,“王安石變法”確實是有利於宋王朝和宋代百姓,這一點毋庸置疑。但問題的關鍵就在於,“王安石變法”在當時來看,真的是有利而無害,是適合北宋國情的變法嗎?



答案是否定的。歷史上的每一次變法,都是對當時政治體系、利益分配製度的一次革新。每一位變法者都是站在當時利益集團的對立面之上,成則生,敗則亡。


所以王安石在當時的變法,同樣侵犯了大地主階級和商人的嚴重利益,成為了眾矢之的。在這種情況下,王安石並沒有選擇變通或者是步步為營,而是想要一鼓作氣的完成變法,改變北宋現狀。

可以說,王安石的初衷是好的,但他沒有看到北宋積貧積弱的真正源頭,也沒有足夠的耐心去化解矛盾、調和關係,沒有層層遞進,這就註定了變法失敗的結局。

最後一點,“王安石變法”對於當時的北宋老百姓而言並不是只有好處而無壞處,應該是有利有弊。“青苗法”強制性的讓貧困農民向官府借貸、加重負擔,“募義法”表面上是減輕徭役,實質上對那些沒錢交費的人來說,無疑是更沉重的負擔,而這些人又不在少數。



總而言之,“王安石變法”由於王安石本人的激進手段以及大時代的侷限性,從一開始就無法避免失敗的結局,這是歷史的必然。


與狼共舞說歷史


王安石變法從後來看是有利於宋王朝,王安石變法十多年後,確實讓宋朝國庫變的充實,並達到國富軍強的目的。

但是,王安石變法無形中傷害了老百姓,商人,士大夫和地主階層利益,沒有獲得廣泛的支持,只是一場自上而下的變革;加上改革內部相互爭鬥,變法推進乏力;最後,變法支持者宋神宗一死,王安石變法就以失敗告終。

一.王安石變法沒有獲得廣泛的支持

1.事實上許多老百姓反對王安石變法,因為變法本身也存在弊病,直接強力推廣,給百姓帶來更大麻煩。

  • 青苗法原本是國家放低息給百姓,但是許多宮府為了創收而強行攤派,要求每家每戶都要借錢付息,不管需不需要,這樣的要求只會讓百姓增加負擔,苦不堪言,並且上告無門。
  • 據說很多百姓自斷其手以逃避保甲法,甚至有許多地方都上報此種現象,可見該保甲法反面影響比戰爭更可怕!
  • 保馬法也被人詬病,本來養馬需要許多專業的方法和技能,讓普通老百姓參與養馬,往往馬沒養成,反而還要賠錢,搞的許多百姓家破人亡。

2.朝庭經商,市場被操縱,商人利益被國家取走,商人反對王安石變法

國家操縱市場參與經商,賺取原屬於商人的利潤,擾亂市場秩序,商人極其反對新法。市易法讓宋朝朝廷直接參與經商,又利用國家層面內部信息及權力資源等,讓朝庭經商賺的爽,可不知此舉害了多少商人,當時許多商人血本無歸,破產商人比比皆是。

3.利益受損,士大夫和地主階層反對王安石變法

變法損害士大夫和地主階層利益,他們也積極反對王安石。

  • 青苗法國家取代了地主放貸,限制了高利貸對窮苦百姓的盤剝,但是,地主利益被損害。
  • 方田均稅法限制了士大夫和大地主的隱田漏稅行為。
  • 免役法讓士大夫等特權階層也需要繳納免役錢,原先可是不用的,士大夫開始不樂意,不會主動支持王安石。

二.變法內部爭鬥,變法推進乏力

變法勢力內部矛盾惡化分裂,王安石親自提拔器重的呂惠卿首先發難,矛指王安石,呂惠卿借辦理鄭俠案件的機會構陷王安石,又利用李士寧案件來打擊王安石。變法內部人員分裂嚴重,變法勢力內部開始瓦解,王安石變法很難繼續推行下去。

三.宋神宗去世,無人支持王安石變法,變法失敗

公元1085年,宋神宗去世,大力支持王安石變法的宋神宗去世,這是壓倒王安石變法的最後一根求命稻草,從此再無人支持變法。隨後,宋哲宗趙煦即位,高太后垂簾聽政,全盤否定變法,變法失敗。

總而言之,王安石變法初步實現了宋朝的國富軍強的目的,但是,變法從上而下,並沒有大量支持者,反而有許多人反對,變法者內部又爭鬥不休,註定王安石變法必定失敗。

以上是@凝沙成石的回答,希望對你有所幫助!如果您有不一樣的想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一起討論。喜歡本文的朋友,請幫忙點個贊,或關注一下!


凝沙學史


我是雪憶柔,您的問題我來回答。看到這個題目時,我的思緒彷彿回到了學生時代,歷史學科裡總是有各種分析:改革敗因,起義敗因等等。王安石變法作為古代變革中的重要歷史事件,它的出現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它的失敗也是與時代脫軌的必然。

下面我將從以下四個方面著重分析下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原因:

一、時代背景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王安石變法的歷史背景。變法之前,大宋政權已近百年,當朝局勢可以用“山雨欲來風滿樓”來形容。

王安石變法的原因便是當朝亟待解決的三大矛盾:

  • 【01 階級矛盾日益突出】

“富者有彌望之田,貧者無立錐之地。有力者無田可種,有田者無力可耕”。

神宗時期出現了土地大量兼併的情況,土地買賣與典賣相當普遍,土地集中的趨勢日益加速,農民的土地卻越來越少。繁重的賦稅徭役、連年不斷的征戰以及頻繁的自然災害,讓老百姓生不如死、苦不堪言。

老百姓日子不好過,自然就會揭竿而起。戰未必會贏,不戰卻一定會死。因此宋神宗時期的農民戰爭接連不斷,這期間尤以提出“均貧富”口號的王小波和李順的起義最為著名。

日益突出的階級矛盾昭示著改革的必然。

  • 【02 民族矛盾不斷激化】

“當時議論終無堅決,上下極為滅裂,如此何能勝敵?”

這是王安石對朝堂之上不戰而敗的消極態度的無情抨擊,這也恰恰反映了當朝突出的民族矛盾。神宗時期,大宋與契丹貴族所建立的割據政權、遼和党項貴族所建立的割據政權之間的矛盾不斷激化

,改革勢在必行。

  • 【03 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凸顯】

北宋時期的朋黨之爭矛盾突出,地主階級、封建統治者內部關於權力和財產再分配等意見也不和諧,這一切的的實質就是當時要求改革新朝政的勢力同守舊勢力之間的鬥爭。這也是促使神宗變法的重要原因。

由此可見,一系列的外因使得變法迫在眉睫。

二、重要人物

提到王安石變法,自然要了解王安石其人,以及他的支持者宋神宗。

【宋神宗】

宋神宗,人如其名,是個神奇的君主。他一生大搞軍事改革,然而對外戰爭卻屢戰屢敗。他潛心社會改革,老百姓生活又無甚改善。他的心是好的,態度是積極的,只是結果與意願總是事與願違。

神宗是一個理想主義者,空有一腔熱血,有識才惜才之心,但是同時也缺少堅定的意志。改革之初,興致勃勃。改革受阻,為了保護自身利益,他又打了退堂鼓。

他是改革的發起者,也是改革的終結者。

【王安石】

王安石才華橫溢,文采卓然。神宗繼位後立刻召王安石入京任命他為宰相,可以說,王安石這批千里馬是幸運的,深得神宗這個伯樂的信任。

王安石並非徒有其表,他是個實幹者,大刀闊斧的改革,興致盎然。不得不說,王安石是有真知灼見的,且擁有超前思想,這些優點也都是一個改革者所必備的素質。

三、改革的內容

猶記我的歷史導師說過,評價王安石其人,一定要與王安石變法分開,一分為二地看待。現在我們來看看王安石的一系列改革措施都是什麼。

王安石的改革重心就是把理財與發展生產聯繫在一起,以發展生產而增加財政收入,因此設立了青苗法、均輸法、免役法、市易法和保甲法。

這幾項法律究其本質,都是單純地斂財。以政府兼併代替豪強富商的兼併,其結果無疑是延緩了中國封建社會內部的資本主義因素的成長而已。

四、改革的敗因

寫到這個敗因,我真是感慨萬千,不禁又想到當時課上抄了滿滿一篇筆記的時光。那麼說起改革的敗因,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理想豐滿,現實骨幹】

這次變法好似空中樓閣,想法的超前性與社會現實的落後性差距過大。設想太過縹緲,使得實施缺少土壤,無法落地生根

歸根結底,變法並不是經濟發展的內在需要,它是為了應對政治的需要。上層建築決定經濟基礎,脫離了政治環境的前提,必然無法成功。

【急功近利,急於求成】

王安石明知改革“緩而圖之,則為大利;急而成之,則為大害”,卻在變法中操之過急。雖然王安石本人沒有私心,然後變法並非寫文章,不是指出針砭時弊就能壯士斷腕,任何一項改革從策劃到實施都需要一個逐步接納的過程,急於求成乃是大忌。

【用人不當,執行不力】

變法派中除王安石本人操守無異,其他人或多或少都有個人私利。宋神宗和王安石主張啟用新人,企圖通過任用賢才強大國家的政治和軍事隊伍。但是由於宋朝長期“重文輕武”的思想紮根,新人的任用勢必要承擔風險。

政策頒佈以後,難免有曲解、對付、違背等情況發生。如政府把青苗法利率規定為百分之二十,官員擅自提到百分之三十;政府要用交錢代替差役,官員就拼命斂錢。這一系列的改革舉措初心是為了改善民生,結果卻給百姓增加了更沉重的負擔。

選人用人不當,政策執行不力,改革走向失敗也是必然。

【亂動奶酪,影響利益】

王安石變法之所以受到重重阻礙,最大誘因還是因為王安石動了他人的奶酪,尤其是給封建地主階級以沉重的打擊,嚴重影響了上層階級的切身利益

,以至於後期宋神宗發生動搖後,王安石的反對者便迅速地廢除了新法,以至於這次變革最終前功盡棄。

五、筆者小結

王安石變法以發展生產,富國強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機為目的,涉及面廣,持續時間長,影響力大,是自商鞅變法以來又一次大規模的社會變革。

變法過程中,確實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當朝局面,擴充了國庫,鞏固了邊防,然而變法並

沒有觸及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便註定了失敗的結局,甚為可惜。

關注@雪憶柔,共同瞭解文史故事,書評影評和美文詩詞[送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