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0 送孩子去辅导班,为什么成绩没提高?因为你忽略了“最近发展区”

时光飞逝,又到了期末考试时间,一个学期又要结束了。先生的弟弟才上高一,期中考试时,成绩只占到中等水平,先生担心弟弟学习基础打不好,影响以后的高考,已经盘算着要给弟弟报一些学习辅导班了。

相信很多家长和先生一样,等期末考试一结束,就要考虑为孩子报学习辅导班了。为了抢生源,从现在开始,各种辅导班也使出浑身解数,通过各种渠道打广告做宣传。

随便一翻朋友圈,层次不齐的招生信息扑面而来,让人眼花缭乱,感觉只要报了辅导班,孩子的学习就有救了。

“如果报了辅导班,说不定孩子的成就就能提高一些了”,先生说着。可事实却并非如此。初三寒假时,为了让先生的弟弟能够考个好高中,先生给弟弟报了一个“英语数学”辅导班,钱花了不少,可是学习呢?最后,弟弟只考了一个很普通的高中。

而弟弟的同学在初三寒假同样参加了辅导班,补习数学,初三毕业时,数学突飞猛进,一下子考入了前三。

相对于同样参加辅导班的两个人,差距为何如此明显?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提出,其实参加辅导班学习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送孩子去辅导班前,家长要提前搭建好“支架”,帮助孩子走入“最近发展区”。

送孩子去辅导班,为什么成绩没提高?因为你忽略了“最近发展区”

一、最近发展区理论,让教育走在发展之前

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Proximal Development Zone),是现代教育学的参考依据。

他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现有拥有的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心理学家曾针对维果斯基的理论,设置了“跳一跳,摘苹果”的实验。实验中,将学生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同时跳一跳,去摘苹果。第一组,研究者让他们一开始就去摘悬挂高度超过自己跳跃能力的苹果;第二组,则将苹果挂在他们通过努力跳跃就能达到的高度,然后再逐步提交高度。

实验结果不难想象,第一组学生因为根本摘不到苹果,逐渐失去耐心,态度也开始变得敷衍。第二组学生不断努力,不断进步,摘到了非常多的苹果。

可见,设置合适的“最近发展区”能够督促学生不断进步。现代教育学提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现在的发展区,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继续挑战下一个发展区。

也就是说,教学要走到学生发展的前面,教学要帮助学生去发展。而这,也可以应用到学习发展的各个方面。

送孩子去辅导班,为什么成绩没提高?因为你忽略了“最近发展区”

二、走入最近发展区,挖掘每个人发展的潜能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也有学者把最近发展区称为“挑战区”,即孩子通过努力能达到的程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跳一跳够得着”。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管是生活技能、社会交往能力,还是学业上的进步,都存在“最近发展区”,然而,有很多父母并不知道最近发展区理论,因此扼杀了很多孩子的成长机会。

第一、只“接受”学习,不“探索”学习

爱子之心人皆有之,孩子受到的保护越来越多、越来越全,在后期的发展中,就会经受不住轻微的风吹、日晒、雨淋,导致孩子后期成长中经受更多的挫败。

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生态系统理论(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提出的个体发展模型,强调发展个体嵌套于相互影响的一系列环境系统之中,在这些系统中,系统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影响着个体发展。其中,家、学校、社区、同伴及玩耍地等是孩子与环境相互作用的重要场所。

父母的过度保护,让孩子失去了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机会,也导致孩子发展缓慢。美国著名杂志《大西洋》在《被过度保护的孩子》一文中提出,童年应当充满对好奇的探索和对惊奇的发现,而如今童年的乐趣正因家长的过分保护而逐渐消失,以“不安全”的名义被禁止。

而现在父母们,选择辅导班的一个理由,就是让孩子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注意,这里的引导不是以孩子为主体,让孩子不断探索知识。而是以教师为主导的被动“接受学习”,孩子只是知识接受者,失去了探索的乐趣,沦为学习工具,自然,也提不起对学习的兴趣。

以先生弟弟的同班同学小黄为案例,孩子小的时候,家长就送孩子参加各种辅导班,天天守着孩子,希望考上个重点高中。初三时,为了让孩子更好地学习,家长在学校附近租了一套房子,早起晚睡守着孩子。结果,初中毕业,孩子只考了220分,总分750分,倒数水平,家长极度奔溃,后来才发现,因为孩子天天学,夜夜学,早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对学习特别讨厌。

送孩子去辅导班,为什么成绩没提高?因为你忽略了“最近发展区”

第二、贬低孩子,认为自己的孩子没有发展的潜力

从小我们听到的最优秀的孩子就是“别人家的孩子”,父母说起别人家的孩子,总是绘声绘色描绘别人家的孩子到底有优秀,聪明懂事成绩又好,仿佛他们拥有一个那样的孩子,就是人生最幸运的事。而自己的孩子呢,就是又蠢又笨又不听话,仿佛有“我”这样的孩子,就是世界上最悲哀的故事,最关键,他们根深蒂固认为,“你”不行!

在日常生活中,我就发现作为父母,公公婆婆对先生弟弟有种不自觉的贬低,“你看你,天天吃完睡睡完吃,就像猪一样,人家小A每天放学,还能自己学习,自己复习,你就没有这种能力”。在电视剧《金婚》中,母亲文丽也对自己的三女儿说,“你看你,学啥啥不会,你就是没有学习的能力”。

父母对孩子能力的贬低,站在孩子的角度而言,则是对孩子彻底的否定。孩子也会逐步建立对自己错误的认知,把一切失败归咎于能力不行,产生习得性无助感。

第三、设置目标过高,打击孩子的自信力

北京大学的副教授蒋承说过:对“教育落后”的恐慌导致每个人都铆足了劲,都想排在前面。没有人甘心孩子屈居人后,所以家长就推着孩子往前、再往前。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父母们一贯的心理,但不管是对社会发展的恐惧,还是对孩子人生的忧虑,总是想让孩子更优秀、更有能力,硬生生想把孩子培养成“神童”,所以,不断给孩子增加目标,不断驱赶孩子向前进。结果怎么样呢?

正如科学家实验的第一组学生,设置目标过高,学生完不成目标,则会丧失自信,认为自己完全没有达到目标的能力。

送孩子去辅导班,为什么成绩没提高?因为你忽略了“最近发展区”

三、如何帮助孩子寻找“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两端,则是“舒适区”和“恐慌区”。如果一直待在“舒适区”,任务没有难度,孩子自以为自己现在能力超群,也就失去了持续进步的动力;而在“恐慌区”,目标过高,孩子达不到,会打击孩子的信心,造成畏惧和退缩。

列宁曾说,“我们一定要给自己提出这样的任务:第一,学习,第二是学习,第三还是学习”,虽然抓紧寒假放假机会给孩子充电重要,但如何帮孩子充电更重要。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Teaching)理念,当学生面对新的学习任务时,教师应该用直观的教学方式给学生做出示范,一旦学生的能力有所增强时,就应当减少指导的数量。

教师在学习中的作用就像“脚手架”一样,当学生需要脚手架就会提供支持,当项目展开时,便适时地调整或去除脚手架,教师不要对学生自己能做好的事情给与过多的帮助。

支架式教学是基于学习者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法。而父母帮助孩子提升学习时,也可以借鉴“支架式教学”的方法。

送孩子去辅导班,为什么成绩没提高?因为你忽略了“最近发展区”

第一、帮助孩子制定可以完成的小目标

1954年,德鲁克提出了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概念 — 目标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s,简称为MBO)。提出达成某一目标时,可以将总目标拆解成各种“子目标”,在保持总目标与子目标一致性的前提下,逐级完成各个子目标,总目标也就迎刃而解。

目标管理风靡全球,应用于各类企业管理中。家长帮助孩子完成学习任务时,也可以借助目标管理法,逐级分解目标。

目前比较流行的目标分解方法为逐级承接分解法(DOAM法),将目标分解为四个维度:

1、行动方向(D)

在学习知识时,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需要背诵,也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需要学透,分解知识掌握水平时,可以将学习方向定为“识记、理解、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等级,等级越高,需要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越长。

重难点知识需要做到“运用、综合、分析”的水平,例如,在学习生物学“DNA的结构和功能”时,就必须要学会“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并且还能够运用这个原则去解决试卷问题。

边缘扩展性的知识,只需要做到“识记、理解”水平,例如学习生物学“细胞免疫”时,扩展了解“HIV对人体的伤害”,只需要知道HIV对人体有害就行,不需要深刻牢记所有知识。

2、目标(O)

教师在设计教案时,一般会按照“三维目标”来设定,即:知识与技能(Knowledge & skills)、过程与方法(Process & steps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emotional attitude & values),而这三个维度,也可以作为家长帮助孩子设定目标的依据,可以应用到任何场景中。

例如,在学习生物学“细胞器”这个概念时:

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细胞器,并掌握细胞内重点细胞器的功能;

过程与方法:通过复习、自学、看视频、让父母讲解等方式,帮助孩子记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细胞器的学习,培养学习生物的兴趣。

3、行动计划(A)

为了完成上述目标,制定计划,安排好落实步骤;制定计划时,可以借鉴企业管理模式制定,按照:What—做什么内容、Where( 何处)—什么场所、When(何时)—什么时间、How(如何)—怎么做来制定;

例如,制定学习《DNA的结构及功能》的规划时,可以制定在一个月时间内,在辅导班,通过看书及观察生物模型等方式,掌握DNA的结构和功能知识点,并能完成所有知识点的建设。

4、衡量标准(M)

针对每项行动制定具体可衡量的标准,其中,标准必须可量化,可实现。衡量标准可以是达到多少分数、完成多少习题,正确率达到多少;也可以是背诵多少内容,实现默写时错误率控制在多少;

例如,学习语文时,需要计划好背诵多少文章,文章背诵到什么程度,默写时错误率保持在什么水平等;

送孩子去辅导班,为什么成绩没提高?因为你忽略了“最近发展区”

第二:引导孩子,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是指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引导孩子去解决问题,既能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能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

在学生学习时,影响“解决问题”的主要因素为:问题情境与表征方式、知识经验与迁移、心理定势与功能固着、动机强度与情绪状态

问题情境与表征方式:即问题的表达方式;

知识经验与迁移:指孩子现在具有的基础知识及知识迁移能力;

心理定势与功能固着:指孩子做事情总是按照一定的套路进行,丝毫没有变通性;并且对事物的功能,形成了思维定势,看不到其他方面;

动机强度与情绪状态:

指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学习时的情绪状态;

由于学生一旦形成定性的思维能力,那么后期改正时,将非常困难。因此,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只考虑参加什么辅导班更重要,具体培养时,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式:

1、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例如思维方法、审题技能、构思技能、记忆方法等;在日常学习实例中,如学习数学“全等三角形”概念时,教授学生应对这类几何图形的思维方法和审题技巧,可以使学生迅速找到破题点;

2、提供多种联系的机会,不过在训练学生时,要避免低水平、简单的提问或重复的机械训练,防止学生陷入题海中;

3、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多角度提出假设、自我评价与反思;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可以不断引导学生挖掘自己的潜能,多角度提出假设,可以帮助学生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走入“挑战区”,自我评价与反思可以让学生不断去探索自己的能力,并不断拓展自己的能力,。

第三、撤走脚手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当家长帮助孩子搭好前面的“脚手架”,孩子进入学习角色后,即可寻找合适的时机,撤走“脚手架”,让孩子自己去探索,培养孩子自己的学习习惯。

先生的朋友在衡水中学当老师,他向我们分享了一张衡水中学上课的作息表,我和先生看了,觉得和本地的中学相比,并没有什么异常,经朋友的介绍,发现衡水中学的师资力量和我省重点中学的师资力量相比,甚至还略逊于我省。那么,是什么缔造了这个学霸工场呢?

送孩子去辅导班,为什么成绩没提高?因为你忽略了“最近发展区”

“我们非常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一句话,让我和先生茅塞顿开。学习习惯(studying habbits),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成为一种个体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

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让一个孩子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并在短时间迅速掌握大量学习知识,安全抵达“最近发展区”,那么,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哪些呢?

1、阅读:阅读可以增加孩子的知识量,帮助孩子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朗读:阅读是视觉强化,朗读是视觉和听觉都强化,调动多种感官,有助于加强知识的记忆。

3、预习/复习:复习是学习知识的重要一环,没有做好复习工作,就会遗忘知识;

4、检查:现在教育,总是由家长或老师承担检查者的角色,但这并不能帮助孩子提高学习能力,反而会降低学生学习的责任感。“我只要做完就行了,至于其他的,我不用管”,学生容易产生这种情绪。因此,让学生自己去检查作业,让他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去审视自己的学习,他才能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也才有改正错误的原始动力。

5、专注:由于孩子天性爱玩,专注力不够,因此,父母需要有意识去培养孩子的专注力,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速度。

想想之前弟弟失败的辅导班求学经验,我劝告先生,先不要着急将弟弟送到辅导班中,需要先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帮助弟弟寻找适合他的“最近发展区”。

那么,各位家长们,你们学会如何帮助学生寻找适合的“最近发展区”了吗?帮助孩子指定可以完成的小目标、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习惯,相信你们的孩子不论上不上辅导班,都可以成为学习的小能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