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4 沂蒙山裡的“蜜桃村”來了第一書記

2020年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的決勝之年。今年春節期間,大眾網·海報新聞將連續第11年開展新春走基層活動。全體編輯記者將繼續以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大眾日報創刊80週年重要批示精神為指引,進一步錘鍊提升“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圍繞“脫貧攻堅”主題,在春節期間、在回家路上,用手中的筆、話筒和鏡頭記錄時代變化,集中反映山東干群一鼓作氣、迎難而上的精神風貌和實際行動,充分展現欣欣向榮、歡度春節的美好景象。

沂蒙山里的“蜜桃村”来了第一书记

蒙陰縣舊寨鄉常坪村是沂蒙山裡的貧困村

大眾網·海報新聞1月24日臨沂報道

記者 田連鋒 賀輝 陳洋洋 劉琛 畢勝

沂蒙山里的“蜜桃村”来了第一书记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與村幹部一起走訪瞭解情況

1月13日,臘月十九,無風。離春節還有十來天時間,一場雪悄然降臨在臨沂市蒙陰縣的山地丘陵間。不到半小時,地上就積起了一指厚的雪。小汽車、三輪車、電動車駛過,車輪軋雪的咯吱咯吱聲此起彼伏。

這天下午,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一行5人來到蒙陰縣舊寨鄉常坪村,探訪這個省級貧困村半年多來發生的變化,聽他們講述對未來的規劃和憧憬。

第一書記修路、築壩忙 省級貧困村大變樣

“買煎餅去啦?還能咬動嗎?”看到88歲高齡的王煥友冒雪出門買煎餅,省派第一書記李明和村支部書記王業勇趕緊迎上去,囑咐著老人當心路滑。

沂蒙山里的“蜜桃村”来了第一书记

省派第一書記李明路遇88歲高齡的王煥友,交談甚歡

李明是去年4月來到常坪村任職的,此前他曾在菏澤做過兩年第一書記。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後,他又主動請纓,到蒙陰縣常坪村擔任新一輪的山東省派第一書記。他告訴記者,王煥友是村裡的“貧困戶”。常坪村是省級重點貧困村,在多級政府的扶貧資金和政策幫扶下,目前全村714口人已全部脫貧,現有享受政策的村民有51戶、79人,多是年老、體弱、無勞動能力的。

沂蒙山里的“蜜桃村”来了第一书记

記者隨省派第一書記李明和村支書王業勇到貧困戶家中走訪

常坪村從山坡到田地全都是砂質土,種糧不高產,卻很適合果樹生長。多年來,村裡家家戶戶種桃樹,早就成了無糧村,全村2000畝耕地幾乎全都是桃林。每年四月,漫山遍野的桃花盛開,常有攝影愛好者到村裡取景。

沂蒙山里的“蜜桃村”来了第一书记

記者田連峰與村民王在明聊村裡的變化

臘月二十上午,天晴轉暖,記者跟隨李明和王業勇到貧困戶家中走訪。經過一片桃林時,遇到了正在修剪枝條的村民王在明。55歲的他種桃樹已有20年,熟悉村裡的一草一木。攀談中,王在明告訴記者,去年4月第一書記李明進村後,給村裡修路、築壩、打井,實實在在幹了不少事。

沂蒙山里的“蜜桃村”来了第一书记

修路前,村裡有些生產路最窄處僅1米寬

“以前村裡山坡上是土路,坑坑窪窪,用車往外運桃左搖右晃,趕上雨天車輪還打滑,有些桃運出來就被顛壞了。” 王在明說,之前村北的上坡路最窄處只有一米寬,僅能通過小推車。而有的地方甚至連路都沒有,收了桃只能一筐筐往山下搬。

村支部書記王業勇告訴記者,去年第一書記李明剛入村不久,就去申請了省級脫貧攻堅資金和臨沂市獎補資金,短短半年時間組織村裡硬化了6公里生產路。記者在山坡上看到,這些水泥路有4米寬、足足20釐米厚,一直延伸到村北頭的桃林裡,農用三輪車、拖拉機跑起來都不成問題。

沂蒙山里的“蜜桃村”来了第一书记

常坪村新修的生產路一直通到緊鄰的鄉鎮

“路面拓寬需要砍掉幾棵桃樹,村民很爽快地說‘刨就行’”。李明說,村民們對修路的支持,讓他很是感動。

王在明告訴記者,常坪村守著河,卻用不上水,因為沒有蓄水壩。“水對桃樹太重要了,缺了水,桃就長不大,每斤少賣一塊多錢。”為了澆水,村裡幾乎家家戶戶自備柴油機,澆水時就僱挖掘機在河裡挖個大坑,等坑裡積滿水再用柴油機帶動抽水機抽出來,結果就是河底越挖越深。

沂蒙山里的“蜜桃村”来了第一书记

常坪村臨河,此前卻因為沒有水壩灌溉困難

“無論如何得想辦法。”李明說,去年下半年他集合村兩委班子討論決定,利用上級扶貧資金在莫莊河上蓄水。另一方面,去年底村裡還打出了一眼深水井,進一步解決灌溉用水問題,併為家家戶戶通自來水做準備。

一斤早桃多賣好幾塊 大棚桃讓村民們“開眼界”

常坪村是個產桃大村,但基本上都是露天種植的“陸地桃”,品種退化,更新換代普遍不及時,新技術、新品種的推廣力度不夠。而在第一書記李明看來,深層原因是村民們觀念陳舊,種植模式傳統,管理和技術水平不足。

李明老家在濰坊,他對壽光的大棚種植非常熟悉。他和王業勇書記討論後認為,推廣大棚桃最大的困難是老百姓不知道前景,不敢邁出這一步。換句話說,只要看到有人種大棚桃賺了錢,村民們自然就會跟著建大棚、學技術。

沂蒙山里的“蜜桃村”来了第一书记

常坪村新建的5個溫室大棚租給村民

在常坪村東頭,記者看到234省道的兩側分佈著五六個冬暖大棚。路北的五個剛剛建成,路南的一個已投入使用,租給了村裡的致富能手王成軍,他種大棚桃已經是第三個年頭。

前年租下大棚後,王成軍載了350棵毛蟠桃樹苗,去年就見果收了300斤桃。王成軍頭腦靈活,在微信朋友圈、抖音、快手上持續發視頻,展示桃子的長勢和品相,淄博客商看到後以13—14元每斤的價格照單全收。

“這個桃挺甜,大棚裡的5月中旬就能上市,陸地蟠桃要到6月底。”王成軍說,靠這一個多月的時間差,他的蟠桃比露天的陸地桃每斤多買好幾塊錢。去年6月,第一書記李明把青島農業大學的教授請到村裡給桃農授課,王成軍請教技術後,對種好大棚更有信心了。

王成軍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每年大棚租金4500塊、換棚膜1000多塊,3年後進入盛果期,每棵樹收10斤桃算,明年這個棚就能賺四五萬塊。

沂蒙山里的“蜜桃村”来了第一书记

村務公開欄中公示的村集體收入用項

記者在村委會門口的村務公開欄內,注意到一張打印的公示紙,顯示王成軍交給村裡的4500元大棚租金,大部分用來給村裡的“貧困家庭”發補助,其中11戶每戶310元,另3戶更困難的每戶400元。

沂蒙山里的“蜜桃村”来了第一书记

村裡新建的5個溫室大棚租給致富能手,將被用來種異形葫蘆

“新建的這5個棚也都租出去了,明年大棚的租金還能增加。”李明說,路北的5個溫室大棚是村裡靠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建成的,租給了村裡另一個致富能手,每年能收租金近3萬元。而這名村民並不打算用來種大棚桃,而是靠著敏銳的市場意識決定種異形葫蘆,以此製成的烙畫、文玩、工藝品在南方省份和韓國供不應求。

村支部書記王業勇說,村兩委班子都期待著這5個葫蘆大棚早點見到收效,租金收入都在其次,重要的是給村民們帶來更靈活的思路,起到更強的帶動示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