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心理諮詢師引導患者回憶痛苦的過去有何意義?

舊顏消失殆盡丶


我是謝田,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的心理諮詢師。

關注我們的頭條號,私信回覆:“微課堂”,送您華大心理精品微課。


看到這個提問,我感受到一個來訪者在諮詢中被喚起了痛苦回憶後的不適感:我來做心理諮詢不就是我苦惱,想來尋求解脫的嗎?怎麼還雪上加霜喚起我痛苦的回憶,這是我要的心理諮詢嗎?


如果是一個個案諮詢,來訪者有這樣的回饋,諮詢師是要覺察一下,來訪者做好了準備去和你一起探索深層的部分了嗎?來訪者理解探索記憶和痛苦記憶的意義嗎?


先普及一下心理諮詢過程怎麼進展的

一般的個案諮詢,諮詢師會通過一到三次和來訪者共同確定諮詢目標,目標清晰了, 才是諮詢有效的開始。這個開始階段,還包括諮詢中對來訪者的心理教育,告知諮詢中的倫理保密原則,諮詢師所採用的技術取向,理論與結構。這裡就涉及到一些諮詢技術運用需要尋找人的早期經歷,創傷事件,這些都是目前困擾的基礎,會引起來訪者的不適和痛苦回憶。這樣的告之可以讓來訪者在大致瞭解的基礎上有一定的心理準備。諮詢過程一定不是輕鬆的過程。只有經歷了改變的痛,才會迎來成長的喜悅。但諮詢師要評估來訪者是否是足夠的強度來承載痛,痛到什麼度合適。這是治療持續續並完成諮詢目標的保障


通常在前幾次的諮詢,諮詢師已經和來訪者建立了較好的信任關係,來訪者就會開始慢慢把問題及相關的痛苦記憶部分展露出來,那些對來訪者現在還在產生影響的記憶,諮詢師只是能夠陪伴來訪者一同面對痛苦記憶,探索這些經歷帶給來訪者的影響。如果說諮詢師刻意去引導痛苦回憶,經常帶來的是來訪者的不適甚至諮詢關係的脫落。這不具有治療的意義,僅僅是諮詢師的好奇或急於抓住什麼去體現諮詢效果。


那為啥正常進展的諮詢中來訪者會挖出痛苦記憶的部分?

是自虐嗎?祥林嫂?我們說人的記憶是有選擇性的,我們容易記住的是一個事引發的情緒,而情緒記憶最鮮活,人們常常記憶深刻的就是痛苦情緒。痛苦的那段經歷形成了我們的一些思維模式和行為。這些行為是為了度過痛苦繼續前行的,因為當時無能為力化解,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壓抑,轉化出一些替代的行為。比如,孩子因為母親的忽視拋棄而無助害怕,孩子不想體驗需求不得的痛苦而隔離情緒,不去親近母親,久而久之,成年後就可能無法發展其他的親密關係,同為這樣就不會再體驗童年的痛哭了。


來訪者雖然長大了,童年經歷的這部分心智其實一直停留在當時的水平,以至於無法發展目前的親密關係。所以,當諮詢關係安全及足夠的移情,來訪者會自己勾起那些相關的痛苦記憶,只是本人並不知道為啥會勾起哪些看上去已經過去的而且貌似無關的,又讓人不堪的痛苦記憶。而諮詢師此時的專業能力就是看到並支持,陪伴來訪者尋找這些記憶的心理學意義,使來訪者在這個過程中覺悟,重建過去對痛苦經歷的意義,尋找到改變的力量完成現實裡的成長。


痛苦記憶在治療的價值上,我們需要知道,能留下記憶的東西是具有人格特質的。

不同的人格特性對事件的解讀是不同的,所以記憶是人格加工過的。那麼為啥你會對那段記憶有痛苦感受?有怎樣的痛苦體驗,如何繼續到現在?那為啥你會把這些感受為痛苦?有些人就不認為這是痛苦呢?這就是心理諮詢幫助來訪者去探索個人的人格特質部分。而我們心理問題基本就是人格出現障礙的結果。這裡就不做過多的心理學解釋。大家理解記憶的心理學意義,以及痛苦記憶的特別貢獻,就會減少諮詢中的喚起的不適甚至是牴觸情緒。

當然諮詢室發生的一切都是以治療有效為導向的,任何的不適都應該被關注,並要討論的。心理諮詢的過程是艱難,持續的。對那些願意探索自己,打開自己尋求幫助的來訪者,向你們所具有的勇氣致意。


謝田,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的心理諮詢師。

浸在心理學浩瀚的學海里,越學越喜悅,越用越收益,沒有比熱愛更好的動力了。

諮詢的道路永遠是諮詢師走多遠可以陪伴來訪者走不遠。我們在一起!


如果您有任何問題,歡迎關注我們的頭條號,私信留下聯繫方式,向作者提問諮詢。


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


引導求助者回憶痛苦的過去,當然是有意義的!

如果一個心理諮詢師不具備引導求助者回憶過去的能力,那這個諮詢師的專業能力就該受到質疑。

作為心理學老師,我常跟學生說,我們去觀察、去幫助一個人,不能只停留在這個人的現在,還要搞清楚這個人的過去,她經歷過什麼,她在一個怎樣的環境下長大,她的重要家人是怎樣一個情況等等。

只有瞭解這些,你才能真正幫到她,她也能夠真正認清楚自己真正開始成長。

所以,引導求助者回憶過去,常常是我們帶領著求助者去發現自己、認識自己的開始,也是治癒的開始。

比方說,有個女士因為失戀,要死要活。失戀而已,絕大多數人都經歷過失戀,但是,為什麼她就要死要活呢?

當時我們引導著她去回憶過去,發現她之所以有這麼強烈的反應,實際上根源於小時候曾經被父親拋棄,而男朋友跟她分手,再度引發了她曾經有過的痛苦感受。她彷彿再次陷入了被父親拋棄的恐懼、憤怒中。

我們的情緒常常會卡在過去的某段經歷,或者某件事情上,這個時候,回憶過去,我們就能發現“哦,原來最主要的傷口是在這裡,我需要修補這個地方。”

這就是回憶過去的意義!

雖然會痛,但是,這種痛卻是能夠幫助我們成長的。


我是柳柳很忙,您身邊的教育、心理情感專家。

請關注我。更多教育、心理前沿知識推送給您。

歡迎您點贊轉發。您的點贊轉發,都是在幫助他人。

有什麼問題可以給我發評論,也可以加我微信跟我諮詢。微信號:jjmv2011


柳柳老師


首先聲明一點,作為一名心理諮詢師,我們絕對不會為了讓來訪者回憶痛苦,而引導他們回憶痛苦的過去。事實上,我們之所以會在諮詢當中,陪來訪者一起去回憶過去,往往是因為,這些痛苦的過去,還在影響著來訪者的現在,制約了來訪者的自由和幸福。

很多人都對心理諮詢中,引導來訪者回憶痛苦經歷的做法感到不解和不滿。甚至有人會說,這是心理諮詢師在人為地製造來訪者的創傷。對此,我想通過一個生理疾病方面的例子來加以解釋。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一個人的身體里長了腫瘤,導致現在的身體狀態很差,時不時會感到疼痛,那麼該如何處理?相信每個人都會說,應該做手術,開刀切除掉腫瘤。那麼對比我們的心理健康情況,來訪者過去痛苦的創傷經歷就像是一塊腫瘤,不時影響著來訪者當前的生活,而心理諮詢師邀請來訪者回憶痛苦經歷,就像是開刀進行手術的過程。所以,哪怕這種回憶會引發來訪者的痛苦(就像手術也一定會對人體造成一定的傷害),為了來訪者更大的福祉和健康,仍然是必要和有幫助的。

當然,我們也必須澄清,單純的回憶並不能完全解決來訪者的問題,就像只是開膛破腹並不能摘出腫瘤一樣。通過對痛苦回憶的梳理,引導來訪者引入新的視角來重新看待自己經歷的一切,鼓勵來訪者嘗試在生活中採取不一樣的行動來進行改變,才能真正地幫助來訪者走出過去的創傷,讓心理諮詢真正產生作用!


紫花地丁


一般會有兩類情況會這麼做,一類就是了解造成痛苦回憶的關鍵事件,一類則是多頻次的回憶痛苦以達到減輕痛苦的目的。前者是諮詢,後者屬於治療。

這在追溯中會經常碰到,無論是治療師還是諮詢師,都需要對患者有一定的引導追憶的能力,只有這樣做,才有可能相對於患者自述會更加全面的瞭解。

我舉一個例子:

假如,有一天你在遊玩時,手機不甚丟失了,一定是很難受,從抓耳撓腮到百感交集,在到自我理解到完全釋懷。這是一個情緒週期,有些患者由於事情的刺激過大,無法達到自我理解,因此心理成疾。大致都是這樣的一個過程...

因此,無論是諮詢還是治療,都是一個協助患者自我理解的過程,在交流中運用第三方讓患者猶如一面鏡子看待自己,不管是觀點、思維還是過往,都需要去面對。

那這樣的面對是否有意義的?答案是肯定的,就好比,我們第一次丟手機與第5次丟手機的心情整理週期都是不一樣的,一定是會縮短的,這也是多頻次回憶治療的重點,一般脫敏療法會採用這樣的方式比較常見。

所以,相信你從上述內容也找到了對應的答案,如果對心理相關問題還有想了解的,歡迎騷擾~


霖士心理


作為一名心理諮詢師,對這個問題真的深有感觸,因為有些來訪者確實會問這樣的問題。首先是否一定要回憶過去,如果來訪者不願意該怎麼辦?回憶過去是否有意義?這裡我來談談自己的看法。

第一,並不是所有的心理諮詢方式都需要會議痛苦的過去,當然瞭解來訪者的成長背景可以讓諮詢師對來訪者有一個更清晰、全面的認識,也有利於針對來訪者的情況制定更合適的諮詢方案。但是如果來訪者還沒有做好準備暴露太多的時候,諮詢師也不應該勉強,可以通過像認知行為治療、正念療法、人本主義療法等方法來諮詢,也可以針對來訪者的現實困難採用問題解決導向的方式進行諮詢。

第二,回憶過去在心理諮詢中的意義。很多人對心理諮詢有誤解,認為諮詢就是要挖掘過去的隱私,暴露過去痛苦的記憶,但他可能不知道為什麼要了解這些。因為心理學上認為,許多目前面臨的困難並不完全是由於眼前發生的事件,而可能源自早起發生的一些事情對當前的影響。比如童年時期遭受虐待、創傷、被忽視,可能會影響成年後的人際關係,很多當下出現的情緒反應有可能是被早期經歷所觸發。所以回憶過去不是為了揭人傷疤,而是對來訪者有更深入的理解。

當然,好的諮詢師會在揭開傷疤之後,幫來訪者慢慢癒合,而不是置之不理。諮詢師要引導來訪者探索當下的行為模式、情緒的產生與過去的聯結,最終使來訪者明白回憶過去的事並不是要追究誰的責任,而是看清了一切關係之後能更好地安放過去,用更自由的心往前行。


鵜鶘心理陳小康


心理諮詢師引導患者回憶痛苦的過去,對心理諮詢有幫助嗎?
答案是肯定的。
中醫裡有一句話叫通則不痛,痛則不通。讓你難過糾結不舒服的地方,正是你的癥結所在。

心理學裡有一個詞叫原生家庭。研究表明,我們絕大部分的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會或多或少的受到來自原生家庭的傷害。當然,這個結果並不是單純的在抨擊原生家庭中父母的養育過程中的過錯,僅僅只是調查的數據表明的一種客觀存在。

一個成年人,當時當下的親密關係,人際關係的互動模式基本上都是在重複原生家庭中與父母之間的互動模式。有些人終其一生都是在尋找和彌補童年的一種缺失。
當我們在親密關係、人際關係和親子教育等等生活各方面,出現問題的時候,一個善於向內觀察,有一定自我覺知的人,會想要找到問題存在的根本原因。覺察能力強的人可以開啟自我探索之門,通過自己學習和提升找到問題存在的根源,並加以解決;覺察能力差,學習能力差的人,可以藉助別人的幫助,幫自己揭開問題背後神秘的面紗,直擊問題的核心並解決問題。

原生家庭中父母之間的活動模式,父母與子女之間的互動模式,長遠而又深刻的影響著一個人在成年以後的人際關係互動模式,和進入家庭生活中親密關係之間的互動模式,甚至影響與孩子之間的親子教育的活動模式。在心理學領域把這種現象稱為―家族代際遺傳。那麼是否可以說明?原生家庭對於一個人的影響是不可逆的,不可改變的呢?答案是否定的。還原場景:在原來的場景裡與場景裡的人進行重新的鏈接,鏈接一旦良好的建立起來,修復就已經開始了,療愈就指日可待。

和原生家庭裡的爸爸媽媽和解,就是和自己和解。當你和自己和解了,回到你當下的生活中你就會很好的處理你的親密關係,你的人際關係和你的親子關係。我們和別人的關係,究其根本其實就是自己和自己的關係。把你放在帶給你創傷的場景裡,進行深度的療愈,你就達到了和自己的和解,等你把自己搞定了,你就會順其自然地把周圍一切和你有關係的人,事,物都搞定。

答者:暖心理諮詢師劉元元

快來關注暖心理頭條號,溫暖你的世界 讓我們一起溫暖世界 ~


暖心理


這要看心理諮詢師所學的流派了,所學不同的心理諮詢師可能會有不同的諮詢方式,並非所有的諮詢師都會特別樂衷於挖掘來訪者的過去,傳統的心理諮詢流派,比如精神分析的心理諮詢師可能會對痛苦的根源追根朔底,認為事出必然有因。

但現在流行或者漸漸被更多人接受的後現代主義的心理諮詢流派,則認為沒有絕對的因果關係,哪怕存在因果關係也不是我們所認為的那樣,或者說我們根本沒有能力真正的認識到過去痛苦跟現在心理問題存在的因果關係,因為問題的出現是各種因素盤根錯節地交織在一起的結果,超越人類認識的極限。

過去的事情都已經結束了,它是怎麼對我們造成痛苦的呢?原因在於我們人類有語言、有記憶,每次回憶起過去,都會再重新體驗一下曾經經歷過的痛苦。而實際上它已經不存在了,是因為語言記憶讓人們遷延不愈。後現代主義的心理諮詢師不會刻意地引導來訪者去回憶過去痛苦的事,但如果這件過去痛苦的事一直吸引來訪者的注意,在諮詢中反覆被提及,那麼就不是過去的問題,而是現在的問題。因為過去的事情已經發生,我們無法穿梭時空回到過去,我們能夠處理的就是來訪者當下對這件事的看法和感受。重塑對記憶的感受,將被糾纏其中的心理空間釋放出來,來訪者因此而得到療愈。


心理蔡中元


心理諮詢師是不是引導患者回憶痛苦的過去,這個要見仁見智了,也要看他們是什麼樣流派的操作技術。可能有的流派認為是沒有必要性的,有的則認為意義重大。通常,心理諮詢師這樣去操作,我想也一定有他們操作的理由了。

回憶過去的痛苦,這對很多人來說真的是不願意去面對甚至是想要否認的事情。同時,操作這件事也是對心理諮詢師業務水平的一種考驗。就像要用力撕掉創傷上面的蓋子,再把傷口暴露出來,這樣要重新把傷口包紮好,讓傷口能夠很好地彌合這需要心理諮詢師有較高的業務水平的。

引導患者回憶過去在我看來有兩種意義:首先是發現。重新讓我們去體悟這種痛苦的情緒,引發我們這些記憶,讓我們能夠把自己原來想要否認的,或者是無意識進行選擇性遺忘的細節、情緒等找出來,可以讓我們有更充分的信息去了解心理問題的成因。同時,我們可能在大腦中對這些痛苦是因為存在一些認知曲解或者是誤解,在回憶的過程中進行引導,這等於也是幫助過去的傷口消炎的過程。

其次是面對。心理上的問題,很多時候不去好好面對就難以真正重新地開始。當我們能夠再次談論痛苦,這本身也是一種面對的過程。在這種面對中,我們逐步能夠接納到這部分痛苦,甚至讓這份痛苦變成自己心理健康成熟的助力。當我們真正接納了這部分的過去,我們就能夠更好地去面對未來。

所以在我看來,心理諮詢師這樣有意識的操作步驟,同時本身也就是一個治療的過程了。作為患者,可以有所質疑,不過還是要保持與心理諮詢師的步調是一致的。


鵜鶘心理


婦專委特邀心理問答專家志願者 李敏敏:

看到這個題目,出於對文字和職業的較真兒,我想糾正一下,我們不稱其為患者,而稱為來訪者。這兩者可是有區別的。 回到題目,心理諮詢師引導來訪者回憶痛苦的過去有何意義?

第一,心理諮詢師在諮詢過程中不是每次都引導來訪者回憶痛苦的過去,有時候就沒必要去回憶。

比如來訪者就是現實的適應性障礙,就是當前環境適應性問題,那就沒必要去引導回憶痛苦的過去啊 舉個例子,一個人25歲的時候被狗咬了,見到狗比較害怕,那就不需要回憶過去呀,直接脫敏來克服對狗的恐懼就好了。

第二:那什麼時候需要回憶呢?

當一個人出現情緒障礙,用眼前的事情無法加以解釋的時候,那我們就要考慮是不是更早時候發生的一些事情對當前這個人的苦惱、困惑有影響,不是我們非要引導來訪者回憶痛苦的過去,而是我們不回憶到過去,我們對當前個案的理解就是有欠缺的,很多諮詢案例不回到過去,不追溯以前,是無解的,所以我們在對一個案例的個案概念化和專業評估後,再決定是否引導來訪者回到過去。

第三,在諮詢師引導來訪者回憶過去有意義嗎?

當然有,上一點有提到,解決案例本身的需要,就是最好的意義。題目中說是痛苦的過去,這個說法有點不全面,一個成熟的心理諮詢師在諮詢的過程中,如果需要回到過去,不會僅僅只回憶痛苦的那一部分,也不會斷章取義的拿出一小部分來引導,一定是帶領來訪者去過去探索目前情緒的源頭和相關因素,最終使來訪者會和過去的那些情緒,因素相關事件來和解,然後褪去角色回到當下。

心理諮詢的宗旨是助人自助,我們回憶過去是用來接納它、尊重它、並且和它握手言和 ,昂首挺胸的走向未來。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婦


我不是心理諮詢師,我是自己從多年抑鬱症走出來的,回首痛苦往事,深知那是不可能迴避的刺兒,什麼時候不拔掉,都會傷害到你。



1

高中時因為自己總是自卑,後來我愛看心理學的書籍,或者這方面的文章,想要找出原因。

但是因為不懂,研究的不夠徹底。後來有事耽擱就放下了。可是這一路走來,總有跑偏的感覺,費盡心力,調轉車頭,還是回不到最初的本心。

這是讓人茫然的事情,內心缺乏安全感。做事也缺乏熱情,總是提不起精神。還老是覺得自己是個多餘的人,自己的存在,讓父母多了很多煩惱。

再看我弟弟,什麼都比我強,他是多年不放棄自己努力,我是一直原地踏步走,距離越來越遠,這種距離可不會產生美感。

直到我從抑鬱症走出來,我才知道原來自己得了抑鬱症。好像以前只是演員明星會得,即使小崔成了全國人民的梗,誰都拿來笑笑,也沒人願意往抑鬱症上靠攏。



2

我個人的經歷,是從調理身體開始的。我們平時認為這人愛發火,或者愛生悶氣,或者多愁善感,心靜不下來,大多數人會覺得這是一個人的性格和脾氣。

我剛好都有,可是在調理身體的過程中,脾氣好多了,也很有耐心,不愛生悶氣了,也不胡思亂想了,心靜如水。

還有一點,以前有個朋友的話刺激了我,讓我看到了自己的長處,也知道自己有很多不足,我想要變得更好的想法一直在頭腦打轉。

那時我明白了,很多人不是美女,卻把自己看成公主,要求有女王的待遇,是多麼膚淺。遇到心儀的男友的概率太低。即使遇到了,也會把自己低到塵埃裡,變成渣渣,盲目的自信叫自負,電視劇中高富帥的男主總是愛上女二號的夢想,能在現實生活出現嗎?未知數,你願意相信那你就等著吧……

相反有很多顏值高的人偏偏靠才華取勝,這樣的話經常在網絡出現,這樣的人不在少數。人與人之間的相互欣賞,才能讓關係更穩固更持久。

80後都在感嘆這一代人的命運有許多坎,讓人無法逾越。我卻說正是獨生子女政策,讓很多家長放棄重男輕女的觀念,全力呵護打造自己的寶貝女兒,實現父母的夢想。

結果發現女孩子學霸也不少,理科學起來也不比男生差。漂亮的女孩不再是花瓶的代名詞,而是跟著各種才藝亮瞎人眼。



3

你還說原生家庭對你的影響不重要嗎?

70後以前的很多女孩可沒有這樣的待遇,你可以說那時父母不懂,也沒條件。可是這種觀念到現在還有很多人有啊。所以也沒必要跟父母計較,這是根深蒂固的觀念,只要有條件立刻復活。

先梳理好身體中的千頭萬緒,情緒好了,人也變得更陽光,更懂得愛自己有多重要。更願意原諒父母。父母是愛孩子的,只是不懂得方式。多少人能做到完美無瑕?我們也不能,這也是和自己何解,我們要接受一個不完美的自己,但是我們還有時間讓自己變得更好!!

我們人是有規避痛苦的能力,這也是一種自救。讓傷害更小一些,讓時間治癒。過去了的事兒,有時候可能是一件小事,還讓你記著,或者高興,或者痛苦,還可能改變你的性格,但是這種改變又是緩慢進行的,不容易分辨出來。

心門閉著,誰也走不進去。只有你願意打開它,才會照進陽光……

我寫下這段心理歷程,給需要的朋友做個參考。如果你喜歡,就請關注我吧🌹【秀春說健康】願意傾聽你的故事,讓我們一起走出痛苦的陰影,擁抱陽光明媚的每一天🌻

真得,走出陰影,真得感覺每一天都是陽光燦爛的日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