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廣州疾控掌門人提前20天“備戰”,提出“外防輸入,內防擴散”


人物簡介


楊智聰:廣州市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專家組組長,廣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流行病學主任醫師,廣州市政協委員,廣州市醫學重點人才。2003年起草《廣州市非典型肺炎病因學、流行病學與臨床治療研究》,申報《廣州市傳染性非典型肺炎等傳染病監測預警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反應信息系統》項目。獲得2003年廣東省抗擊非典三等功、2008廣州市抗震救災優秀共產黨員、2008年廣州市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


廣州疾控掌門人提前20天“備戰”,提出“外防輸入,內防擴散”

楊智聰


在抗擊新冠肺炎一線,除了醫護人員,還有一群人始終堅守在防疫的第一線,他們的職責不是搶救感染的病人,但是他們可以讓更多的人避免感染。他們是衝鋒在前的疾控人。


廣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楊智聰就是其中一員,作為廣州市防控新冠肺炎專家組組長,他帶領著一支有著豐富抗非經驗的專家團隊,在廣州出現首例確診病例前,提前20天著手構築防疫屏障;20多天內連續出臺62個技術指引,在全國首創發佈《致廣大來穗的湖北、武漢朋友的一封信》,率先提出要做好中小學生上網課的建議……


作為廣州市政協委員,楊智聰呼籲:疾控作為技術部門,首先要講人才,廣州目前基層疾控中心人才力量十分薄弱,需要大力加強。


廣州疾控如何贏得備戰時間


“疫情發生時我們要走在最前面”。作為一名從業30餘載的疾控人,楊智聰一直保持著高度的職業敏感性。


2019年12月31日,媒體報出武漢“不明原因肺炎”。憑著預防醫學、公共衛生專業的敏感性,加之經歷過非典,這則消息引起楊智聰的警惕,“第一時間會想到,有沒有可能在廣州會出現?有沒有可能已經發生了我們不知道?”當天,市疾控把非典後廣州建立的不明原因肺炎監測系統警戒級別提高,要求各區疾控、各醫院相關專業人員強化監測。


1月3日,廣州市疾控舉辦不明原因肺炎監測的培訓班,提醒各個醫療機構的臨床醫生,要警惕不明原因肺炎患者是否到醫院就診,一旦發現可疑立刻報告,立刻要進行專業規範的處理。


緊接著,新聞報道病毒可能來源於武漢海鮮市場的野生動物,1月中旬,市疾控對廣州市20多家農貿市場及批發市場暗訪。


廣州疾控掌門人提前20天“備戰”,提出“外防輸入,內防擴散”

連日忙碌的廣州市疾控中心的工作團隊


1月9日,國家公佈疫情病原體是新型冠狀病毒後,楊智聰立即著手進行人力調配、建立實驗室檢測方法、防護和消殺等物資儲備。“我們大年初一採購了10000只口罩”。他還同時要求中心實驗室密切關注廠家研發、生產試劑的進度,以期儘快用於排查潛在的病人。”1月17日,國家一批准病毒核酸試劑,市疾控中心立即從上海採購2000份,凡是不明原因肺炎監測系統報上來的可疑發熱病例,一律排查。


武漢病例在不斷增長,廣州有沒有輸入的風險?廣州市疾控中心經過分析疾病信息、人口流動信息,在1月18日完成了第1期廣州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風險評估報告,遞交市政府。 


1月19日,在廣州市政府新型冠狀病毒防控工作會議上,楊智聰彙報了風險評估報告:病例在不斷增加,根據查詢航班、飛機、高鐵,鐵路人員流動信息發現,每一天來廣州的武漢人員大概有4萬多人。廣州市隨時可能出現輸入性新冠肺炎疫情,建議從政府層面做好人員、物資、機制的準備。


1月20日,市疾控中心實驗室從醫院對一名武漢來穗患者採集的樣本中,檢測出新冠病毒核酸陽性,1月21日經過國家、省的複核,確認為廣州首個確診病例。此時,距離市疾控未雨綢繆的抗疫準備,過去了20天,廣州為自己贏得了寶貴的“備戰”時間。


上線“發熱門診地圖”、AI自測小工具


疫情防控阻擊戰打響後,作為廣州市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專家組組長,楊智聰多次參加市委、市政府組織召開的疫情研判專家會,提出了“外防輸入,內防擴散”防控策略。廣州市疾控中心組織專業隊伍開展感染來源調查,切斷社區傳播鏈,對密接者實施集中隔離,一系列的硬核操作,力保廣州的疫情可防可控。


楊智聰帶領疾控中心一支具有豐富抗非經驗的專家團隊,針對防控形勢需要,20多天內連續出臺62個技術指引,指導全市各行各業各類人群的防控;在全國首創發佈《致廣大來穗的湖北、武漢朋友的一封信》,呼籲來穗的湖北武漢群眾,密切關注自己和同行或近期接觸人員的健康狀況,如有健康異常,就近選擇正規醫院就診。


廣州市疾控中心還充分發揮人工智能的技術能量。他帶領團隊與互聯網公司合作,上線“發熱門診地圖”、AI自測小工具,方便群眾健康自查和就醫,開發疫情防控智能呼叫平臺,流行病學分析系統,交通系統發熱監測體系等,將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運用於疫情監測、病例追蹤、信息收集與發佈,實現疫情的多方位監控和預警。無法如期復學的學生使用的網課信息系統,也是他和團隊一早提議,由有關部門合力開發的。  


組建市區聯合流調隊伍


面對重大突發疫情,廣州市疾控中心打破原有科室建制,把全中心設為八個防控工作組,中心300多人全部投入疫情防控。“這樣的力度在廣州市疾控的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在開展流行病學調查時,楊智聰發現,下面一些區疾控中心存在人手不足問題,迅速調整市疾控中心工作組的分工,派出6個流調經驗豐富的科長和區疾控一起組建市區聯合流調隊伍,通過流行病學的分析,把各種個案總結起來。面對不記得或者不願說的調查對象,再通過市裡相關部門的大數據查清。


焦點問答


南都:鍾南山院士最近提出疾控中心存在短板,作為從業人員,你的感受是怎樣的?廣州的各級疾控中心最亟待解決的問題是什麼?


楊智聰:疾控人才在基層沒有得到充分重視,在一些區疾控中心,人員非常短缺,大多數區的檢測能力、人員能力水平都很薄弱。疾控作為技術部門,首先要講人才,沒有人才,建再漂亮的房間,再高檔的實驗室,買再貴的儀器設備也沒有用。各級政府都應該把公共衛生,疾控的建設作為一個執政理念,保證公共衛生安全,保證人群的安全。包括區疾控中心人、財、物,都需要有不斷的投入,才能自如應對疫情的發生。

廣州疾控掌門人提前20天“備戰”,提出“外防輸入,內防擴散”


南都: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廣州市疾控中心檢測能力是否足以應對?


楊智聰:新冠肺炎疫情剛開始,僅市疾控中心一家進行檢測,我們實驗室空間有限,對於全市眾多發熱病例的排查,僅靠市疾控力量遠遠不夠。經評估後,我們建議政府把社會上可用的資源用起來,後來市衛健委對檢測機構進行擴充,目前全市共有24家檢測機構共同參與。除了市疾控中心,還包括多間醫院,兩家檢測公司,以及三家區疾控中心,目前每天的檢測量最少能達到2.5萬份。對於類似新冠肺炎這樣的新型疾病,在初期檢測不能盲目擴充,需等摸熟了疾病的規律,經評估後再進一步開放,疾控中心還需要對社會檢測機構進行質量控制,做好質控才能放開。這需要有一個過程,如果是常見的疾病向社會開放沒有問題。

廣州疾控掌門人提前20天“備戰”,提出“外防輸入,內防擴散”


南都:廣州最近的防控重點是什麼?


楊智聰:目前是復工復產期間,重點仍然是防輸入,加強對返穗人員的健康篩查和管理,社區防控“三人組”要加強社區防控力度,確保不再有新的傳染源流入到社區,防止疫情反彈;企業復工復產需要制定一些制度,不同規模的企業,對復工人員應有不同的管理方法。有能力的企業,可以對復工人員進行試劑篩查,新的新冠病毒抗體檢測試劑近期出來了,半小時就能出結果,核查為陽性的,再通過社區、區疾控上報,由疾控中心、醫院或有資質的檢測公司進一步做專業的檢測,把防止反彈工作做好。

廣州疾控掌門人提前20天“備戰”,提出“外防輸入,內防擴散”


來源 | 南方都市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