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究竟什麼是物質,哲學上又指什麼?

太康太熙


這是一個哲學概念,只有辯證唯物主義對物質有明確的定義,物質就是世界上現存的萬事萬物,是客觀實在,而不是指具體的物質。

從原子分子等微觀物質,到我們能看的見得所有事物,都是具體的物質。而客觀實在,就是除了這些物質,還有人類正確的認知,對自然規律的認知,也是一種存在,這種存在也屬於物質的範疇。但這並不是說意識本身也是物質,意識不是物質,只是物質世界在人類頭腦中的反映,這種反映有正確的反映,也有錯誤的扭曲的反映。但這些都是現實存在著的,因此都屬於客觀實在。

唯物論的物質觀是建立在尊重和運用科學發展基礎上的,因此它能正確的解釋和反映這個世界的基本規律,就是最一般的規律。

所謂一般規律,就是從各種具體科學特殊規律中抽取出來的最基本的規律,就是所有的科學要共同遵循的規律,因此哲學才對科學研究從宇宙觀和方法論上具有指導意義。

比如所有的科學裡,都存在著事物發展的走向,都有發生、成長、穩定、衰弱、消亡的過程,從宇宙到到人生、到細胞到原子都有這個過程。

這個過程都有正反矛盾,都有運動和相對靜止,都有量變和質變。知道了這些一般規律,就可以在研究中利用這些規律,在事物不同的發展階段,採取不同的方法應對,來解決矛盾,促進研究朝著正確的方向開展。

但這種哲學對科學研究的一般性指導,不是具體的特殊指導。每個科學研究方向都有其特殊的規律,如果用哲學去瞎套具體科學的研究或對具體的理論指手畫腳,是十分愚蠢和極端錯誤的。看前面一些貌似知道幾個哲學名詞,卻完全不知道其中含義的神仙大師們,就動輒提出什麼“相對論”“量子力學”違背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等等謬論,這真是天大的笑話。

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本身就是一種客觀存在,這些理論有些還處於爭論和發展中,其主要理論內核已經得到了全世界科學界的認同,是科學的理論。

馬克思時代相對論和量子力學都還沒有成形,因此那個時代的哲學是建立在當時的宇宙觀基礎上的。現在科學發展了,人類對宇宙宏觀和微觀認識有了巨大的進步,哲學這個上層建築就必須重新總結,吸取現代科學基礎,夯實了基礎,才能建築砌上層。

辯證唯物主義哲學認為事物是不斷髮展更新的,只用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才是辯證唯物主義的精髓。

而某些人完全不懂得這一點,而是採取完全相反的態度,僵化機械的用一百多年前的一般理論來套已經發展的具體事物,否定客觀實在現存事物,這種典型的唯心主義思潮還要扯上馬克思哲學旗號,真是太可笑可悲了。


時空通訊


你就是物質中的一個種類,而且是多種物質的化合體(碳、氫、氧、氮等組合體).現實中的物質,是我們看得見、摸得著、聽得見、臭得到及我們的感覺器官能夠感知的一切東東,以及通過儀器、設備(望遠鏡、顯微鏡、電迅設備等)觀察、接收到的一切信息.

哲學上的物質是指"客觀存在、能夠感知、感覺、並能掌握其運動變化規律性的一切物質.哲學上的物質觀,是綜合了物質具有的一般屬性、共同屬性,即:客觀存在性、感知性、運動變化的規律性.這些都是物質具有的"共性".比如"人"這一概念,儘管人具有高、矮、胖、瘦、男女、老幼等特殊屬性或個體差異,但其"吃喝拉撒睡""七情六慾"等情感、以及生老病死等自然規律都是一樣的,是沒有區別的,這就是人的共性.也就是人人平等的"生物基礎、宗教要求(如佛教的眾生平等、基督教的"人人平等),法律基礎.

現實中的物質,是具有不問差別和屬性的,如"植揚、動物、有機物、無機物"等等;植物又有草本和喬本等等,夠了不舉了.

所以,哲學上的物質觀是對現實中的物質的一般屬性及其運動變化規律性的概括和理論總結.用這一哲學觀去指導我們去"觀察世界、探索世界、認識世界,指導我們進行生產實踐、社會實踐和科學實驗\

資料完善度低


人,首先是通過感覺器官認識世界的。我們直接或間接地感覺到的都是物質。人們不滿足憑自己的聽、視、味、觸等感覺器官感覺到的東西叫物質,而且想知道物質的構成、類型、性質。所以才有了最初的哲學家,他們認為物質是由金木水火土氣這些元素構成,有的哲學家還不滿足,還要找比這更基礎的,所以畢達哥拉斯說是數,德莫克利特說是原子。後來英國的物理化學家道爾頓提出原子論,科學家一度認為原子是由原子核和電子構成,不同的原子只是因為電子數量(或帶電荷的多少)的不同,所有物質都是由相同或不同的原子結合而成的,例如氫2氧1結合成水。後來又發現原子核內部有質子和中子......,尋找原子的內部結構還在繼續,不知何時是個頭,或許沒完沒了,就數學上而言物質是無限可分的(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後來認識都凡是物質都具有能量,射線(如光線)本身既是物質也是物質能量的傳遞方式之一。哲學家根據科學家的發展認識到物質是不斷變化的(量變到質變)、是相互轉化的(此種物質變成彼種物質),於是歸納出運動變化是物質的基本特徵。變化的場所就是空間,變化的過程就是時間,變化的動力就是能量(轉化,滿足守恆定律)。由於人的觀察手段是有限的,物質的存在形式是無窮的,許多物質即便是間接觀察也看不到,所以有了暗物質的猜想。由於人們發現宇宙許多現象都具有對稱性,所以有了反物質的猜想。由於發現熟透了的蘋果總是落地,所以有了引力的猜想,目前發現引力波。人們對宇宙的發現,一是通過實驗探索(實踐),一是通過邏輯分析(思考),不斷地發現、歸納、總結、提煉,形成目前對物質的基本認識的。哲學上,物質就是一種存在,它本來就在,一直就在,不需要前提。只是存在形式是不斷變化的,發展到最高級形式就是生命,尤其是智慧生命。之所以叫它最高級的形式,就是因為智慧生命具有智慧——可以思考,能動地反映客觀事物,能能對客觀事物進行系統的分析歸納,發現其運動變化的規律,並利用這些規律無中生有地創造新的物質存在形態——但最終還是在物質運動變化的這個範圍內。一個人死亡,他的意識也跟著死亡。有一天,太陽燃料耗盡,地球毀滅,人類還沒來得及找到其它棲息地也跟著毀滅,那麼地球上存在獲得一切包括思想、文化、意義什麼的都不復存在。或許在宇宙間留下一些痕跡,比如發射出去的人造天體可能還在,就像我們考古學家發現古人留下的那些痕跡一樣。宇宙或許若干年後又形成一個類似太陽系的星系,偶然地又出現一個叫地球的球體,具有產生智慧生命的條件,又出現人一樣的智慧生命,再創造出類似我們的文明。


mulin30311368


一般社會上理解和所說的物質,什麼無外乎房子、車子、票子、老婆孩子以及能佔有的所有物資。這個一般而言的物質豐富或匱乏的可觸可摸,可供自己佔有的消耗消費的物質資料。並不是也不能等同或代稱哲學上所言的物質的概念。否則,對辯證唯物哲學的歧義差之毫釐謬之千里矣。

比如說,如果理解馬哲哲學按這種“物質財富”這種物質象形擴散的思路主導著思想去理解,什麼“物質決定意識”,那麼,有這種思路的所謂聲稱是唯物哲學的人,十有八九也就是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歷史虛無主義,人無外乎成了物質財富的奴隸,而恰恰相反,人本身就是物質的所在,人即是物質。哲學所言的物質是抽象出來的對世界本質的認識。整個宇宙都是物質的所在,客觀的,不以你意識到或意識不到而就存在或不存在的。那你這個物質又決定了什麼,你這個物質為什麼又被別人的精神決定?是以,這不是,意識決定物質了嘛?嚴重的自相矛盾。既承認物質決定意識,又承認意識決定物質。非唯物非唯心,既唯物又唯心,其實,唯利主義而已。人也就可以被佔有被利用,行屍走肉,也就是奴隸而存在了。

其實,物質決定意識是世界觀,也就是對世界規律的抽象概括。說的是物質第一性,意識是第二性的,一元論,誰“決定”誰,這個翻譯與理解都易誤解,其實就是誰在先誰是本質所在的意思,辯證統一。不能理解成物質決定著人的思想,那就完全歪曲了。而唯心主義陷入另外一個泥潭是,意識決定著物質,人的精神能控制物質這也是對唯心哲學的曲解無疑。哲學所言的物質是抽象出來的對世界本質的認識。整個宇宙人類肉眼看得見的與看不見的都是物質形式的所在,客觀的,不以你意識到或意識不到而就存在或不存在的。

再個,世界觀、認識論就是歪曲的。那麼由此推導出的方法論還能如何精煉嫻熟的運用呢。方法、方向都沒有都錯誤,竟是瞎摸騰了。是以,關鍵是下半句,方法論,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反作用。正確的意識反映促進事物發展,錯誤的意識反映阻礙事物發展,所以世界觀正確是前提,而對哲學的物質概念的理解是前提的前提。然後才有正確的方法論,然後才有熟練的精確的運用方法論與實踐的可能。可見,要想突破狹義的所謂物質的束縛,只能正確的理解馬哲的物質概念。突破短見的片面的歪曲的靜止的物質觀念對自己的桎梏,思想決定行動,行動行為養成習慣,習慣塑造性格觀念,觀念又反過來桎梏阻礙你對客觀物質世界的認識。如此,正確的意識反應物質,找到正確的處理矛盾的方法,則不斷解放自己提高自己。馬哲的方法論確實是個好工具,可是能運用的不多。

所以,俺正精進學習中,倉促之言,言不盡意了,僅供參考。

對了,這學習就是人的主觀能動性,這又與,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反作用不能混淆的。主觀能動性是隸屬於意識能動性的範疇的。

人沒有主觀能動性,與鹹魚有啥區別。來吧,發揮你的主觀能動性理解理解“物質”吧。呵呵


質躍


物質的定義是極其困難的,目前尚無精準的物質定義。定義是科學研究的靈魂,有了精準的定義,其它一切問題皆迎刃而解。

以下是我對物質的探討。我的思路是:物質的語義學定義→物質的唯物論定義→物質的物理學定義。顯然,物質的物理學定義是關鍵。

一,物質的語義學定義。

漢語的物質是聯合詞組。物,即物像,是感覺的外在形象,是形式或外延。質,是直覺的內在結構,是內容或內涵。因此,物質的意思可引申為:①形式與內容的統一體,②外延與內涵的統一體,③結構與功能的統一體,④存在與意識的統一體。

英語的物質有兩個詞。一是matter,本意是麻煩,說不清道不明。二是substance,源於拉丁語彙。sub是under,意思是低下而潛在的。stance是站立的姿態,引申為形式。由此可見,物質是一種非意識的存在形式。

二,物質的唯物論定義。

馬哲唯物論論這樣陳述:物質是不依賴人們意志但可被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運動是物質的存在方式,物質世界是可以被認知的。

我理解,馬哲物質論:①物質是無處不在的,進而真空也是物質的;②物質是有形的,進而是有質量的;③物質是運動的,進而是有能量的;④物質是可知的,進而是可測量的。

我認為,馬哲物質論:具有高度的邏輯性與科學性,可以指導自然科學研究,可以作為識別偽科學的判斷依據,也可指導物理學對物質做出精準的科學定義。

我請問:狹義相對論分出靜質量與動質量,意味著物質有靜止態,這個命題可信麼?廣義相對論的引力場方程,否定宇宙真空場,意味著真空的物質性不存在,這個方程可信麼?

三,物質的物理學定義。

迄今為止,我們從未見識物理學對物質有一個明明白白的精準定義,導致恣意數學的非物質學說,這不能不說是物理學的一個瑕疵。

我們批判與反思現有物理學的亂象,目的是要建立一套足以邏輯自洽的深度解讀物質的物理新思維。

相對論與量子論各執一詞,各有弊端。相對論的致命瑕疵是否定漩渦真空場,而僅憑卡什米爾效應(Casimir Effect),就足以證否相對論。



量子論的糾纏超距說,用臆斷的波函數塌陷搪塞,僅憑其以否定因果律為代價,就足以證偽量子糾纏理論,薛定諤的貓論可以休矣。

我認為,物質的物理學定義,可以這麼定義:物質是①在絕對時空參照系下②基於真空漩渦場的③既有自旋又有繞旋之諧振子的④或獨立自由或疊加約束的⑤既有質量又有能量的⑥或直接測量或間接測量的⑦客觀存在形式。

我以為,這個定義複雜而嚴謹,可稱物質的七要素定義,以下分別說明七要素的理由。

①物質的認知必須以絕對時空作為參照系。

旨在奠基一個最為簡潔的測量基準與零點座標。經典動力學體系的物理公理集,創造了人類有史以來極其輝煌的物質技術裝備成就,這得歸功於笛卡爾直角座標系,即三維空間參照系。

可以理解:空間的無限延伸性與絕對靜止性,參照系的任意可選擇性,最符合人擇原理。

狹義相對論搞了一個移動空間參照系,廣義相對論搞了一個彎曲時空參照系,純屬多此一舉。宇宙大爆炸廣受詬病,就是把無限延伸的宇宙,看成一個彎曲膨脹的球。

②物質是基於真空漩渦場的(色空亦空)。

無數事實,尤其是真空吸塵器與Casimir效應證明,真空是一個最為普遍的客觀實在。因為氣流旋轉龍捲風有了真空漩渦場。因為凸面繞旋,機翼上方有了真空漩渦場。因為涵洞漩渦,有了垂直下凹的真空場。因為離心泵旋轉,泵腔有了真空漩渦場。

③物質來自既有自旋又有繞旋的基本粒子。

電子以光速自旋,同時有了電子的真空漩渦場,有了電偶極子、電子磁矩、電子電荷、電子質量、電子自旋角動量、電子勢能、電子引力場、電子半徑(2.82e-15m)、電子橢球體、電子進動、電子繞旋、電子的自我存在形式。

質子以光速自旋,同時有了質子的真空漩渦場,有了電偶極子、質子電荷、質子質量、質子自旋角動量、質子勢能、質子引力場、質子半徑(2.21e-16m),質子進動、質子橢球體、質子震盪、質子的自我存在形式。

④物質是或獨立自由或疊加約束的。

費米子,諸如中微子、電子、質子、中子,都是一種自旋與繞旋的統一體,因自旋產生轉動慣量不均衡的橢球體。同時因慣量不均衡產生進動或繞旋的橢圓軌道。

玻色子,諸如引力子、光子、膠子,都是能密不同的真空漩渦場的場量子。引力子是是一個真空漣漪,是質密與能密最小的物質單元。

光子是數億引力子環環相扣的簇合體,光子的自旋半徑:R=λ/2π。原子核內空間的膠子或介子,是高能密的玻色子,也是環環相扣的數億引力子的簇合體。

⑤物質是既有質量又有能量的。

質量與能量是物質不可分割的內在屬性。所有費米子與玻色子的質密參數與能密參數,皆以絕對時空為參照系。核子的光速自旋,對應自旋勢能。例如,質子的內秉質量m=1.73e-27kg,對應質子自旋勢能Ep=mc²=938MeV。

如果不是粉碎了電子或質子的存在形式,即如果不是粉碎了電子或質子的自旋勢能,那麼能量守恆的本質就是動能守恆,質量守恆的本質是電子與質子永遠保持內秉的自旋勢能。

通常情況下,即便粉碎了中子,中子也只是主要衰變為質子與電子。正負電子湮滅變成正負光子,但光子依然有物理新思維下質量與能量,只是電子的自旋勢能變成了光子的自旋勢能。為簡便起見,不妨說一個基態光子的質量,等同於一個基態電子的質量。

⑥或直接測量或間接測量。

毫無疑問,任何物理學說的物理參量,必須以獲得測量數值為依據,否則就是胡說八道。例如,宇宙大爆炸達到的普朗克溫度,沒有測量依據,純屬臆斷。黑洞的質密能密參數,沒有測量依據,純屬胡扯。


然而,本文特別重視的真空漩渦場,是可以通過測量與邏輯類比,間接測量與直接推理的。

⑦物質是客觀存在形式,而非數學臆斷。

有一種流行的謬論說:宇宙那麼大有無限的變數,只要有數學推演的結果,就一定在宇宙中存在,尤其畢達哥拉斯斷言,宇宙的本質就是數。這些脫離物理測量與客觀實際,純憑數學臆造,是極為有害的數學唯心主義。

最典型的莫過狄拉克基於數學軸對稱的反物質猜想。事實上,自然界不存在絕對對稱的玩意。一切都是不均衡的:沒有相同的兩個基因,沒有相同的地球繞日軌道,沒有相同的電子繞核軌道。量子論中的全同粒子,只是忽略了次要因素的近似手段,而已。


物理新視野


今天討論物質概念,就不得不面對馬克思的物質意識概念,馬克思時代對能量信息輻射空間等等還未建立應有的概念,認為意識是非物質的,搞出了唯物唯心論及其檢驗標準,在馬克思時代是很正確的。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反映物質,客觀決定主觀,主觀反映客觀等等辯論邏輯,這種思想邏輯在任何時候都不會過時,從這點說馬克思的辯證論是科學理論。科學是時代的科學,為什麼說科學是時代科學,如果對科學下個定義就是:一切最有益於人類生存生活的一切人類活動行為。重點是最有益最好最高效,很多方式方法對人類的生存生活都有益,只有最好的人為形為活動才能當之無愧是科學,由於萬物的演化性,變化與時懼進,科學方法也會演變,此時是科學,下一刻變為不科學,例如萬有引力論,引力由質量產生,愛因斯坦講由時空彎曲產生,這些在當時都是科學結論,現代呢?現代應增加它們的內涵,如颱風,大量的雲旋轉成為風暴中心,風眼並沒有大質量物產生引力使雲團旋轉,中心也沒有什麼彎曲的時空產生引力使雲團旋轉成為風暴風眼,這些說明什麼?說明科學有時代性。那麼物質呢?物質同樣有時代性,二十一世紀前對物質的定義是:看得見摸得著能被人意識反映並能重複的客觀實在,裡面不包涵意識本身,現代的信息空間能量是實實在在存在於人們的生存生活中,同樣是客觀實在,所以就要打破前人對物質概念的內涵增大邊緣,建立新的認識物質概念,這也符合馬克思的辯證法,不為物為像為名為典。現代怎樣來定義物質概念呢?結論是:一切存在或有的運動態都是物質。因為存在或有沒有對稱與反面,是唯一表述。如果存在或有不動也就等於不存在或沒有,存在或有是宇宙的本質,演化過程態是存在或有的具體顯現萬物態,萬物以二進制耦合狀大,自旋縮小的和諧自洽方式永恆的建立平衡,突破界線又打破平衡永恆不相同不重複作動態型變,這些變態演化過程態就是物質體的具體含義與功能。物質就是演化運動規模態,沒有不變的型也沒有不變的質,變是因動,動因不平衡,不平衡才能創生型態,達到平衡型態將消失意味著型態的滅,滅將失去態而打破平衡界線,這些就是為何有物質,物質為何而存在,為何要演變的內在根源。(本文原創,個人研究結論供參考)


宇宙譜


有人把這個問題當成扯皮問題,只是自己學問不到家罷了,實際上這個問題有著清晰的答案!!

哲學上的唯物主義說"世界是物質的",是追根溯源的本體論,即是個終極答案,就象說長江的源頭在三江源那裡一樣→很多人不懂得這一點而指責"物質"說,實則是一知半解!l



世界的源頭在哪裡?→在分子、原子、微觀粒子或波那裡,它們是組成物質的基本單位,所以從本體論上來說世界是物質的。

地球是個人與自然物質共處的世界,不象月球只有"自然物質"而沒有人→月球是純自然物質的。

但地球不同,它上面有人類,人類可以改變物質的形態和結構方式,從而創造出很多"新物質"。

而且人類是有主觀能動性的意識和精神活動的,因此在地球上還有一類存在就是人的精神存在

→因此,人類社會是由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組成的。

所以地球上的世界是由物質和精神共同組成的。

是故,世界上的"存在"有兩種類型:客觀存在和主觀存在。

A>客觀存在,有兩種形式:

第一,物質的客觀存在→它可以追溯到分子、原子、微觀粒子或波那裡,例如:電磁場是一種波〈量子力學己經證明:應是波粒疊力態>,因此,電磁場是一種物質。能量也是波或粒,也是物質。

第二,信息的客觀存在

這種存也是客觀的,但這些存在無法追溯到分子/原子/微觀粒子或波那裡→凡能追本溯源到分子/原子/微觀粒子就是物質,否則就不是物質。

不可追根溯源的"信息"不是物質,例如:物體之間的吸引力是信息的客觀存在,而不是物質的客觀存在。 還有;數字符號/公式/腦裡保存的資料/己經成文的理論學說都是信息的客觀存在。

物質是客觀存在,但客觀存的信息類不是物質。

B>主觀的存在。

人腦裡的思想意識活動→這些都是主視存在,但這些主觀的存在,一旦被"著書"立說了,那就成了"信息的客觀存"了。

因此,世界的本源是物質的,地球上人類世界由三種存在組成:物質存在、信息存在、主觀存在。



傳統的"唯物觀"認為,物質的客觀存在是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的→但隨著量子力學的發展,這一傳統觀點被挑戰→微觀粒是波還是粒→是人類觀測的那一剎那的結果!|

霍金指出:

A>"在“實在論”<即傳統唯物觀,筆者注>看來,我們的觀察行為,絕不會影響到世界的本質。

但根據“不確定性原理”<即量子糾纏理論,筆者注>,觀測者和被觀測者之間,不再是隔絕開的,而是密不可分的,主客體之間的界限消失了。

B>人類的認知,是受到大腦結構的影響的。我們的大腦相當於一個“透鏡”,會對現實世界進行建模。我們所謂的各種觀測結果,都只是大腦呈現的一個模型而已。

C> 人類對於各種客觀事物的認知,本來就是隨著模型的改變而改變的。即使是同樣的事物,在不同的模型中也會表現展現出完全不同的特徵。

D>在“依賴模型的實在論”中,所有的客觀實在,都必須依賴於模型才能存在。脫離模型談實在,是沒有意義的。



→在霍金看來,人類本身的"認識模型"→也就是認識論和方法,會影響和決定物質的形態→是波還是粒呢?→但終不能改變物質的本來的構成


歐陽雨晴


這種問題能回答上來,得十個諾獎也不為過!勉為其難,腦洞開始。

物質的哲學經典定義是列寧給出的:物質是不以人的意志的客觀存在,但又能被人感覺、反映、複寫和認識。

所以,物質是宇宙中唯一的、本源的客觀存在,其它的存在都是其派生的,或就叫做物質的屬性,或形式,或形變。

物質具有運動特性,絕對的運動特性。不論到哪個層次,物質都在運動。

物質具有時空。物質是時空中的物質,時空是物質中的時空,即物質具有結構層次,無論物質怎麼分割,物質都有結構。即使到了“奇點”這個“悖論”點上,物質都會與時空“共存”形式存在,即人類已無法探知其內部時空結構。

物質是相互作用的,是可被人類感知、反映、複寫和認識的,即物質之間是有信息互達的。宇宙間不存在所謂哲學意義上的孤立物質的!所謂平行宇宙與我們無聯繫而又並存的“孤島世界”,是某些人為了解釋其大腦中的幻覺而意造的。

總之,物質有三大派生存在或屬性:運動、時空、信息。

那麼,能量又是什麼呢?能量是物質的另一種形式的存在,是物質場形的、彌散的、波動的存在,其實就是物質的運動形式的存在。

當物質不斷碰撞分割時,物質上就產生了悖論:物質是無限可分,還是無限不可分。這時,物質身上就開始“掉渣”了,開始不斷有能量產生:化學能是原子碰撞掉下的“渣”,是電子“分泌”出的光子(電磁波);核能是原子核碰撞掉下的“渣”,是核子(中子和質子)“分泌”出的玻色子(光子、膠子等)。目前,人類暫時還得不到更深層能量,夸克級碰撞產生的玻色子能量。

由此,可以看出物質無限分割的操作(分割算符),必伴隨玻色子形式的能量不斷產生和“包裹”其上。物質無限可分悖論,以這種玻色子與費米子“共存”形式出現。分割的“刀”被最終“熔化”在“共存”之中!

人的思想意識或叫精神現象是什麼呢?這就是物質間的相互作用的信息。物質間的信息必須由能量來傳播。也就是說,信息與能量分不開的;有信息存在的地方必然、必須有信使----能量----存在。

人腦就是精細地利用能量的系統。所以說,人腦是量子系統,是“吃精糧”----量子信號----的“精巧機器”,而不是“吃粗糧”----模擬和數字信號----的“傻笨機器”。

人就是宇宙的必然產物,生下來就是來認識宇宙的!是宇宙“內在”的推動者,是其永恆的“伴侶”!即生命和智慧生命的存在是必然的,而且是永恆地必然!

目前看,物質是有幾個“兄弟”的。宇宙中物質與能量並存的,而且,目前看至少有兩到三種能量形式。

從目前人類已知的幾個信息量:時空曲率,狀態幾率,溫度(物質運動強度量)。其對應的能量形式:未知(可能是零階張量能),玻色子形式的能量,動能。廣義相對論恰恰建立的是,時空曲率信息量與這種未知能量之間的量化規律。而量子力學理論恰恰建立的是,狀態幾率與玻色子能量之間的規律。牛頓和熱力學理論恰恰建立的是,溫度與動能之間的規律。

未來的大一統理論,一定是將物質的運動、時空、信息,即其派生存在,以一種悖論形式或叫守恆形式表達在一起。


譚宏21


哲學是世界觀,指導各學科方法論。所以我要回答的是哲學上的定義:物質是被人制造、沒有自主意識和行為的物器。器為人所用。

物理學研究世界物質的本源組成成份,物理可以歸屬於世界觀學科,數學推理論證物理的正確性是方法論學科。之所以高端物理學家向神學靠攏,是因為心識是人和物的區別,就是說唯心主義是對的。

人不歸屬於物器,“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有心識,有思維,有主控物的能力,有改變環境的能力。


節度使95


意識能認識物質,物質能認識意識嗎?物質顯然不能認識意識,物質既然不能認識意識,那麼是如何決定物質的?最初人們認為世界有地水火風四大元素組成的,到原子論,再到電子,夸克,量子論,人類對世界的認識不斷加深,同時世界的面貌也在不斷改變,工具從原始的石頭棍棒,到機械,電子設備,原子能。這期間唯一的變量就是人的意識的變化。如果是物質決定意識,那麼意識就是靜止的,恆定的,按照唯物論的觀點,既然物質決定意識,那麼意識反映的是物質的本質,是直接反映的客觀規律,那樣人人都是神了,不學而知了,這顯然是荒謬的。截然割裂物質和意識是荒謬的,心物乃一元論。即人的意識能認識物質的不同層次,在於意識的認識能力的無限可能性,但是由於人人的意識能力有高低,所以通過各自意識呈現出不一樣的世界,就像一面鏡子,上面蒙灰程度的不同,呈現出相的清晰度是不一樣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