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三招,教你解決與孩子溝通的問題


三招,教你解決與孩子溝通的問題


孩子的學習問題,我相信是很多家長都頭疼的問題。

尤其是遇到孩子的叛逆期和溝通不順暢的時候,所出現的問題就會覺得特別的大,家長也會深受焦慮無力等情緒的折磨。

那麼在這裡,我們需要看到前因後果,需要不同情況做不同的處理,可以從局部和整體兩個角度來梳理:是所有的事情都無法溝通,還是隻是學習的問題無法溝通?是所有的時期都無法溝通,還是隻是在某些特殊的時期無法溝通,比如說青春期?

當我們看清楚局部和整體後,自己一些不太必要的焦慮就會大大降低,就可以更平和的和孩子溝通。


三招,教你解決與孩子溝通的問題


第一,如果是所有的問題都無法溝通,那麼這個時候需要我們去關注整體的親子關係。

這個時候我們需要看一看在孩子童年的時候,是否有陪伴的缺失,如果在孩子成長的過程當中,我們長期缺失對孩子的陪伴,忽略了他們很多的心理需求,那麼就會造成孩子內心安全感的缺乏。

孩子會認為家長並不是自己求助的首要對象,而家長的權威也會在孩子的心目當中降低,孩子會認為他們在需要我們陪伴的時候,我們沒有陪伴,而我們卻在期望他們做一個好孩子的時候,他們就必須要按照我們的想法來完成。

這對於孩子來講本就是不公平的,這個時候孩子就會出現逆反心理,他肯定就是不願意,如此,就會出現溝通障礙。

那麼此時就要求我們需要耐心的去應對和孩子之間出現的問題,我們需要去用我們的愛,去融化孩子心目當中的這種結,因為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既然是長期積累的問題就需要去做好長期應對的準備,只有這樣,孩子才可以慢慢的靠近我們,只有心和心靠近了,我們才能夠去慢慢的跟孩子的溝通,溝通才會變得更加的順暢。


三招,教你解決與孩子溝通的問題


第二,我們還需要覺察一下自己和孩子的相處模式。

有沒有對孩子的指責多於鼓勵,甚至是用家長的權威來強制性的壓制孩子,必須讓孩子聽我們的。

那麼我們很多的家長,教育孩子的時候會簡單粗暴,要麼把孩子當成永遠沒有長大的嬰幼兒,什麼都是沒有原則的滿足,要麼粗暴的拒絕孩子所有需求,這種沒有變化的相處模式造成和孩子間的無效溝通。

此時需要我們去看清楚我們和孩子之間的這樣一種關係,一定是相互獨立的,我們作為一個獨立的成人,孩子同樣也是作為一個獨立的孩子,只有我們看清楚彼此之間的獨立性,才能夠給予自己和孩子同等的尊重,而不是把孩子當成我們的附屬品來對待。

只有我們給到了孩子足夠的尊重,那麼他才會有足夠的空間,我們和孩子之間才會建立一個平等的溝通關係,孩子在這個過程當中呢,才會願意跟我們平等的交流,我們也才能夠在這個過程當中不斷的去了解孩子心裡真正的需求點,溝通自然也就會越來越順暢。


三招,教你解決與孩子溝通的問題


第三,我們需要覺察一下在和孩子相處時的情緒模式。

作為家長,我們會面對日常生活的繁多事務和壓力,在教育孩子的這件事情上面,就會出現心有餘而力不足的狀態,耐心就會缺失,陷入一種循環模式中。

於是,情緒平靜時,會反思自己做的不好的地方,會覺得愧疚,想著要好好和孩子溝通,溝通不順時,會覺得憤怒,然後指責孩子,於是情緒在愧疚和憤怒中不斷輪迴。

而我們和孩子的關係,也彷彿陷入到一種死循環的模式裡面:孩子不聽話--未滿足家長的期待--指責孩子--孩子反抗一一表現出孩子不聽話。

那麼,這個循環的模式裡面,我們需要看清楚一個破局的關鍵點,實際上就是我們自己情緒的控制以及自己的改變。

如果是我們在跟孩子溝通的過程當中,我們的方式方法有問題,那麼我們可以嘗試一下多鼓勵孩子,多發現一下孩子的優點,以及在這個過程當中,多給到孩子相應的支持,我們慢慢的改變後,和孩子的關係就會慢慢的緩和。


三招,教你解決與孩子溝通的問題


接著,我們從局部來講,來說說如果孩子只是學習方面或者某一時期的問題無法溝通怎麼辦。

第一,我們需要去了解到孩子是否有經歷重大的打擊和變化,造成了他們的信心和動力流失。

比如,學校的老師和同學,有沒有批評或者嘲笑孩子的學習成績,造成孩子內心自卑和厭學心理,產生不想學習的想法。

此時我們需要跟學校的老師,進行溝通,去確認一下孩子在學校的這種表現,有沒有受這方面的因素影響,如果有,那麼就需要和老師一起來去想一想,有沒有更好的應對和改變的方法,讓孩子重拾對學習的信心,幫他重建信心就顯得格外的重要。

第二,孩子是否正在經歷青春。

例如說在孩子青春期的時候,那麼可能他會經歷早戀這樣一些事情,在他有喜歡的異性,可是異性又不太喜歡他的時候,孩子的自尊心就會受到打擊。

那麼有一些孩子們所表現出來的可能就是屬於用不學習的方式,來吸引異性的注意,但這是一種傷害自己的行為,此時,我們需要引導孩子,什麼是正確的價值觀,什麼是對自己負責任的態度,當他能夠選擇去用負責任的態度來去面對自己人生的時候,那麼這些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第三,孩子緑乏學習的動力,找不到學習的意義。

需要明確的告訴孩子需要他自己承擔的人生責任,以及引導孩子發現學習更多的意義。

但同時,我們也需要拓寬我們的視野,現在這個時代的包容性越來越好,允許多樣存在,孩子不願意學習,是否有其他願意做的事情?有哪些是值得我們去支持的?理性不失溫情的看待,不給孩子貼標籤,就會讓我們彼此的接受度越來越高。


三招,教你解決與孩子溝通的問題


透過這些點,我們逐漸看到孩子需求,發現孩子的閃光點,最終放手讓孩子獨立成長,成為願意為自己人生負責任的人,祝福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