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9 冰與火中的異獸源考

利維坦按:我國東漢學者王符認為,龍具有兔眼、鹿角、牛嘴、駝頭、蜃腹、虎掌、鷹爪、魚鱗、蛇身,九種動物合而為一的形象(也稱作九不像),與現今東亞流行的形象已非常接近。不過,這只是我們眼中龍的基本形象。在歐洲,龍的歷史演化也有其特殊的脈絡,當然,得益於托爾金以及喬治·馬丁筆下龍的流行,人們才開始對這種古老的魔幻生物形象再次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文/Sebastian Zimmermann

譯/水自流

校對/黃譯瑩

原文/winteriscoming.net/2018/01/20/monsters-of-ice-and-fire-danys-dragons-and-the-medieval-european-dragon/

本文基於創作共同協議(BY-NC),由水自流在利維坦發佈

都知道龍是什麼吧?肯定也都知曉什麼是怪獸。這樣的話,我覺得本文可以略過了,對不對?全劇終!

開個玩笑。流行文化中,龍的概念隨處可見。但要真正瞭解龍的歷史淵源,看看喬治·R·R·馬丁筆下的龍來自何處,需要花點時間好好理一理。

龍的記載數不勝數。西方童話故事裡有龍,歐洲紋章上有龍,美索不達米亞、中亞及中美的神話中有龍,中國生肖裡有龍,日本民間傳說裡有龍,甚至大自然中也有龍的影子,簡直是一種時髦。中美和東亞的龍內涵豐富,但我無權贅述,況且它們與馬丁筆下的龍似乎不太一樣。因此,我接下來主要集中講述歐洲的龍。

來源複雜

首先,我們說說歐洲中世紀的龍當中最重要的一個版本,即中世紀盛期時英雄史詩中的龍。中世紀盛期最廣為人知的龍可能要數法夫納(Fafnir)了,出自中世紀中古高地德語敘事詩 《尼伯龍根之歌》(Nibelungenlied)。《詩體埃達》(the Poetic Edda)、《法夫納之歌》(the Fáfnismál)與《沃爾松格傳說》(the Völsunga saga)也提到了法夫納,這是好事,因為《尼伯龍根之歌》中關於法夫納的信息少得可憐。

法夫納跟傳統印象中的龍相差甚遠,它起先根本就不是龍,而是侏儒(更準確地說,是矮子,或svartálfr,不知道我們認為的侏儒跟法夫納這樣的是否相近),因為過於貪婪,最後轉變成了龍。此外,侏儒形態的法夫納頭戴Œgishjálmr,即敬畏之盔,看起來比龍形態下的它還要恐怖。

冰与火中的异兽源考

挪威許勒斯塔木板教堂(Hylestad stave church)的門板上,刻畫了北歐英雄西格徳殺死了法夫納這一場景。圖源:維基共享資源

法夫納與馬丁筆下的龍不難區分。馬丁筆下的龍或許是浴火而生,也或許是由冰而生,但卻有確定的形態,自我繁衍,自生自滅,從不轉變為侏儒,也不會轉變為人形或其他任何樣子。

再看看中世紀動物寓言集,龍的形象就更為複雜難懂了。14世紀時,德國學者康拉德·馮·梅根伯格(Konrad von Megenberg)寫道,龍的口型小,但會分泌毒液。他認為龍是一種蛇,不是蟲。他還改寫了一個非常古老的故事,故事中的蛇/龍企圖絞死大象。龍彷彿是大象的宿敵,也是犀牛的宿敵。

冰与火中的异兽源考

中世紀時期的學者認為龍與象是宿敵。圖源:Harley MS3244, folio f.39v, British Library

但康拉德筆下的龍可能不只是體型巨大的蛇。他還寫到一種叫drachen kopff的動物,翻譯過來叫“龍頭”。這種動物龍身人頭,頭是少女的頭。我實在不知道要怎麼刻畫少女的頭。不管怎麼說,龍身女人頭,跟法夫納一樣,是個混合體。確切地說,“龍頭”就是一種喀邁拉(chimera,古希臘神話中的怪獸),綜合了多種動物特徵。接下來我們會看到,綜合多種動物特徵一般是怪獸的典型特性,尤其是龍。

冰与火中的异兽源考

“龍頭”,Cod. Pal. germ. 300, Das Buch der Natur, Universitätsbibliothek Heidelberg.

上圖很有意思,圖上的龍跟現在人們眼中的龍非常相像,甚至兩者都會噴火,只是圖中的龍沒有翅膀罷了。

除此之外的文獻記錄對龍的具體外形也是模稜兩可。大阿爾伯特(Albert the Great)是13世紀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在亞里士多德的《動物志》(History of Animals)評論中談到了龍(當時,在權威著作上寫評論比寫原創內容更為典型)。阿爾伯特反覆提到,龍與大象之間存在宿仇,還給我們提供了更多的細節,列出了很多種龍的原型動物,這之中就包括海龍。但大阿爾伯特與康拉德形成了鮮明對比,大阿爾伯特說龍“mordent per vulnus, non per venenu”,也就是說,龍是咬傷獵物以取其性命,而非用毒液將獵物毒死。至少在後來的繪畫中,大阿爾伯特所說的龍長了翅膀,有四條腿。

亞瑟王傳奇

沒人見過真正的龍,因而很多人以為,《冰與火之歌》裡的龍與亞瑟王傳奇裡的龍大致一樣。亞瑟王傳奇中有位著名的屠龍勇士叫特里斯坦(Tristan,在2004年的電影裡由麥德斯·米科爾森扮演)據戈特弗裡德·馮·斯坦伯格(Gottfried von Strassburg)的《特里斯坦》記載,特里斯坦第一眼見到這種未命名的龍時,你可能已經猜到了,serpande源於拉丁語serpens,與英文對詞“serpent(蛇)”對等。Leide vâlant指“令人厭惡的怪獸”,或者“令人厭惡的惡魔。”後來,龍被叫做mortsame slange,即“兇殘的蛇”。

我們還找到些該類龍的確切描述。戈特弗裡德說,龍讓所有人都畏懼,但特里斯坦是個例外。他用egeslîch和ougen ungemach來描繪龍,前者表示“令人生畏的”,後者大致是“醜陋的”,但又不是一般意義的醜陋,是那種讓人不安的醜陋。具體如何很難說清,畢竟只是個比喻的說法。此外,我們還了解到,龍的體形應該較大,特里斯坦能用長矛刺穿它腹部,刺進心臟。戈特弗裡德把龍比作大軍。他寫道:

他(龍)奔赴戰場,

噴煙吐霧,

天賦異稟,

吐火咆哮,

張牙舞爪,

殺敵利器,

鋒利無比,

賽過剪刀。

冰与火中的异兽源考

15世紀一幅描繪特里斯坦大戰惡龍的作品。

從上圖可以看出,以現在的觀點來看,龍其實並不是蛇,因為它有爪子。此外,龍口吐火焰,這也是馬丁筆下魔龍的特徵。這裡的龍到底有多少條腿,我們無從得知,但是由於沒有任何信息表明龍有翅膀或會飛,我們可以假設它是四條腿。不過,重點是龍的爪子非常鋒利,像剪刀一樣。

龍有幾條腿

龍到底有幾條腿?喬治·R·R·馬丁認為,如果龍是四條腿,再長了一對翅膀,從生物學的角度老說,這樣的動物是不存在的。但有人指出,馬丁所寫的龍,更準確地說,可能該叫飛龍。兩者最為明顯的區別是,飛龍雙足雙翼,一般意義的龍四條腿(沒有翅膀)。我覺得這個問題並沒有絕對的對錯,但我們不妨再深入探討一下。

冰与火中的异兽源考

蝰屬的雄性與雌性。圖源:Museum Meermanno, MMW, 10 B 25, c. 1450 Folio 40r.

中世紀是沒有飛龍的。那會兒還沒有飛龍(單從詞彙來說)一詞。有的是幾個不同版本的“vipera”(蝰屬),該詞後來演化成了“wyvern”(飛龍)。不過,蝰屬跟飛龍完全是兩碼事。該詞差不多就是現代意義上的蝰蛇了。飛龍一詞那會只出現在紋章上,後來才在各類魔幻題材中流傳開來,尤其是1974年發行的遊戲《龍與地下城》(Dungeons & Dragons)。

冰与火中的异兽源考

《龍與地下城怪物手冊》中的雙足飛龍(1977)

冰与火中的异兽源考

切斯特座堂(Chester Cathedral)的鑄模複製品:雙足的人面飛龍。圖源:Oakapple Designs

粗略看來,飛龍與馬丁描述的龍並沒有那麼多相似之處。紋章上的飛龍更像飛禽,它們的站姿和爪子都跟鳥類中的猛禽很像。同時,飛龍的尾巴很長,外形比馬丁筆下的龍更像蛇。後者外形和動作都像是一隻飛機般大的蝙蝠,尾巴也不像傳統的飛龍那樣尖。

馬丁本人也說他筆下的龍不是飛龍。《冰與火之歌》當中確實有飛龍,但它們只是長得像龍,也不能噴火。

因而,飛龍的地位就顯得十分重要了。甚至可以說,飛龍就是後來所謂龍的原型。

冰与火中的异兽源考冰与火中的异兽源考

格雷厄姆·約翰斯頓(Graham Johnston)1909年《紋章指南大全》(A Complete Guide to Heraldry)中的龍與雙足飛龍插圖。圖源:auroswords.com

飛龍圖案在紋章上尤為重要。雖說紋章圖案中的龍也不全是飛龍,但原始的紋章龍圖案就是它,只不過那會還不這麼叫而已。跟鷹的圖案一樣,晚期古代及所謂的黑暗時代,更準確地說是歐洲民族大遷移時代【4到7世紀間,由匈人(或匈奴人)入侵歐洲大陸所觸發的一連串民族遷徙運動】,龍的圖案在中世紀紋章中舉足輕重。

冰与火中的异兽源考

雕刻:被捕獲的龍。圖源:Christian Chirita

早在公元2世紀,羅馬騎兵就從斯基泰人(Scythians)那引入龍(draco),作為軍團的圖騰。斯基泰人是歐亞草原上的一個遊牧民族,掌握著騎兵作戰技術。民族大遷移時代初期,很多日耳曼部族都會引入龍的圖案。東方的遊牧騎兵與歐洲大陸上各步兵部落開戰,促使他們也發展騎兵。不難想象,那時的日耳曼人肯定覺得,這批野蠻的異域騎兵團簡直如同猛獸。異域騎兵往往都以龍為標誌,圖案有的像飛龍,有的像蛇,有的圖案上龍頭像狼,有的正在噴火。這明顯能看出來,龍是混合了幾種動物形象而想象出來的動物。

早期現代“科學”

動物百科全書《Thierbuch》是德國版的格斯訥《動物志》(Historia animalium),大約成書於公元16世紀中期,作者是康拉德·格斯訥(Conrad Gessner)與康拉德·福勒(Conrad Forer)。該書中對Track的描述與龍非常相似。具體形象可參考下圖:這是一條長有翅膀的蛇,外形像龍,也像長有角的飛龍。與其說是飛龍,倒不如說是雙足雙翼的蛇。

冰与火中的异兽源考

福勒翻譯的格斯訥《動物志》及一些拉丁版本中的三條龍。

福勒寫道:

希臘“龍”的名字源於其尖瘦的臉型(或者說犀利的目光),人們一般認為它囊括了所有蛇類形象。更具體地說,我們會把這種體型大過所有其他蛇類的巨蛇叫做龍。

冰与火中的异兽源考

17世紀冰島手稿中的尼德霍格(Níðhǫggr)也是龍/蛇的形象,它在啃噬世界之樹(Yggdrasill,又稱為“宇宙樹”或“乾坤樹”,在北歐神話中,這個巨木的枝幹構成了整個世界)的根部:古維京社會中,níð是一個充滿社會烙印的名詞,其意味著失去榮譽和惡棍的身份。

對我們現代讀者來說,這是個奇怪的概念。在歐洲中世紀和早期現代人眼中,似乎延續著一個物種,它身體修長,融合了我們現在所說的蛇、龍、飛龍以及其他爬行動物和兩棲動物的特徵,有的甚至融合了蠕蟲特證。真正意義上的龍很特殊,而且極其罕見。如何把龍的概念與先前說到的混種龍分開呢?

這與兩者所體現的怪異性有關。我們討論的實際上(至少)是兩種不同的傳統概念,二者互相影響。一是小說中的龍,二是科學意義上的“龍”。也就是馬丁筆下的龍與一般所說的飛龍/蜥(draco volans)。

冰与火中的异兽源考

東南亞雄性飛蜥(draco volans),圖源:Sharp Photography

只是在中世紀時期,兩者並沒有明確的界限。21世紀的動物學家研究爬行動物,不會通過看《冰與火之歌》或玩寶貝龍游戲來了解。但中世紀時(甚至更晚一些)的動物學家一般沒有這種理性。當時有一部百科全書,彙集了各地零零總總的知識,包括古希臘哲學、羅馬自然史、史詩、民間故事等,不像現在的各個門類定義區分非常清晰。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的作者把所有與“龍”相關的條目都編入其定義中。畢竟,那是個百花齊放的時代,是個大學問家遍地的時代,從寬泛意義上來說,他們對我們今天所說的所有“學科”都有所涉獵,包括人文學科。當時的學科數目極少,彼此之間的界限也不夠清晰。

變幻魔獸

冰与火中的异兽源考

龍與大象之戰,阿伯丁大學圖書館,MS 24, ca. 1200, f. 65v.

久而久之,我們前面談到的龍的各類怪異特徵不僅保留了下來,人們還不斷引入大自然中其他動物特性與之混合。歷史上所記載的龍因而成了一種外形不斷變化的魔獸。與形象具體的蛇怪(basilisk)不同,龍的概念在特定的範圍內是不固定的。

歐洲關於龍的傳說中,有一種潛在的怪異特性似乎消失了,即與人一樣的智商或超人的智商。法夫納算是個例外,但也是因為它從侏儒變為龍,因而有侏儒水平的智商。龍的怪異在於其不可否認的優越性,因為它融合了強大的力量與高級認知能力,其智商和猛獸外表形成對比。

冰与火中的异兽源考

魯斯坦(Rostam)殺死一條龍,Shahnameh, MS Ouseley Add. 176, fol. 68v, Oxford, Bodleian Library.

我們不必煞費苦心,去現代的資料中找紮根於歐洲傳統且智商極高的龍。喬治·馬丁筆下的龍就是,托爾金筆下的也是,比如《霍比特人》中的史矛革(Smaug),尤其是《魔戒》中古老而又擅長魔法的格勞龍(Glaurung)。魔幻作家厄蘇拉·勒奎恩所寫的龍,如Kalessin,米切爾·恩德在《永遠講不完的故事》中的Fuchur或Falkor,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很難說清歐洲人是怎麼出現如此想法的,但我們至少可以確定:1)很長一段時間來,歐洲的龍都帶有東亞龍的特徵;2)托爾金在把該概念引入西方魔幻故事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假若你對此已糾結了很久,你可能就會注意到,馬丁的龍與我們所看到的歷史上的龍相比,很多怪異方面的特性是不相同的。馬丁的龍:1)並沒有那麼醜陋;2)並非其他形狀,如侏儒;3)不完全是妄想;4)並不是非常聰明(至少沒有聰明到會說話)。

硬要說的話,馬丁的龍有什麼怪異的地方呢?馬丁筆下的龍確實讓人懼怕,非常危險。但大體而言,即便是非常龐大、粗暴,還有著非同尋常的力量,它們還是被寫成了動物。

作為龍,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說,它們的構造是非常合理的。四肢數目是正常的,行為像聰明的動物,走起路來也像動物,具體來說,像巨型蝙蝠。此外,它們不分泌毒液。唯一不符合生物學常規的一點是,它們噴火。但噴火是其他很多版本龍的共性。遇到馬丁所描述的龍,跟遇到野生獅子是一碼事,異常危險。

冰与火中的异兽源考

那馬丁的龍就沒有怪異的地方了?有,也沒有。就它們本身而言,我並不覺得有啥怪異的。怪異的是《冰與火之歌》的整個世界。那是一個完全不平衡的世界,季節長得不符合自然邏輯,持續時間往往還無法預料,對我們而言是夠怪異的,對中世紀的人來說就更為怪異了。維斯特洛與厄索斯的人不這麼覺得,是因為他們已經習慣了。每個人所記得的都是如此。甚至沒有任何資料記載說曾有個時期與他們現在的樣子不同,但這樣的季節與大自然不符。至少我是這麼看待的,雖然馬丁說,季節時長是魔法所致。

還有個怪異的地方,魔法重新出現了。試想一下,人們生活的世界裡本不存在魔法,即便有一小撮人認為它存在,然後,實實在在的魔法就出現在眼前了,該有多麼難以置信、多麼令人不安、多麼駭人聽聞?不是說這些龍的出現怪異,而是說它們——此處特指丹妮莉絲(龍母)的龍——是大怪事降臨的徵兆,是魔法重現的徵兆。同時,它們還是另一樁怪異現象的標誌,即世界被扭曲了。畢竟那是冰與火的世界,很大一部分的火是這些龍製造的,或許有部分冰也是它們製造的,不過,噴冰的龍就下次再說吧。

冰与火中的异兽源考

參考文獻:

i Konrad von Megenburg (Pfeiffer): Das Buch der Natur, p. 268.

ii Ibid.Cf. Pliny: Naturalis historia, VIII, 32.

iii Cf. Pliny: Naturalis historia, VIII, 71.

iv Albertus: De animalibus, II, fol. 367r.

v Albertus: De animalibus, II, fol. 416v-420v.

vi Albertus: De animalibus, II, fol. 409v.

vii Gottfried von Straßburg: Tristan, v. 8903, 8905.

viii Gottfried von Straßburg: Tristan, v. 8941.

ix Gottfried von Straßburg: Tristan, v. 8953-8964.

x Gottfried von Straßburg: Tristan, v. 9017-9024

xi westeros.org/Citadel/SSM/Month/2007/02

xii Cf. George R. R. Martin: A Clash of Kings, Prologue.

xiii Gessner/Forer: Thierbuch, fol. 35r

xiv Ibid.

xv Entertainment Weeklyinterview with George R.R. Martin

往期文章:

冰与火中的异兽源考
冰与火中的异兽源考冰与火中的异兽源考
冰与火中的异兽源考

“利維坦”(微信號liweitan2014),神經基礎研究、腦科學、哲學……亂七八糟的什麼都有。反清新,反心靈雞湯,反一般二逼文藝,反基礎,反本質。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合作聯繫:微信號 liweitan2018

一家過去時的書店

長按上圖二維碼,或點擊“閱讀原文”進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