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4 荸荠自古有“地下雪梨”之美誉,北方人视之为江南人参

荸荠:最耐久藏的“地下雪梨”

汪鹤年

荸荠自古有“地下雪梨”之美誉,北方人视之为江南人参

初春时节,尚带着几分寒意的春风中,荸荠冒出一丛丛碧绿碧绿的苗,密密匝匝地在灌满水的稻田中摇曳着她们优美的身姿。渐渐,其茎端舒展开一朵朵淡绿色的小花,犹如一支支用翡翠雕琢出的玉簪,在春意浓浓的田野上尽情地绽放着她们的娴丽,孕育着那霜落时节深埋泥土、鲜红扁圆的累累硕果。

“马蹄”琐事

荸荠是我国的特产果品之一,大约有近两千年的栽培历史。我国长江以南各省都有栽培,安徽无为、广西桂林、浙江余杭、江苏高邮和福建福州为著名产地。荸荠是莎草科荸荠属浅水性宿根草本植物,其球茎可作蔬果食用。鲜艳红润,或乌紫发亮,其形扁圆,皮薄肉白,味甜多汁,清脆可口,饶有风味。自古有“地下雪梨”之美誉,北方人视之为江南人参。它还有便于久藏的特点,把它埋入细沙,放在阴凉处或地下室内,可保存半年之久。

荸荠最早的称呼叫作芍。其别名很多,比如凫茈,就是其别称之一,据说是因俗称“野鸭”、古称凫的鸟喜欢啄食它,故得此名;后又因音相近的缘故,讹称为凫茨和荸荠。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乌芋”的《释名》中就说:“乌芋,其根如芋而色乌也。凫喜食之,故《尔雅》名凫茈,后遂讹为凫茨,又讹为荸荠。盖切韵凫、荸同一字母,音相近也。”此外,以其根形似芋而色乌,又称为乌芋;因形如马蹄,民间习称马蹄;它的形状酷肖人的肚脐,荸荠也写做荸脐;以其外型、味道与栗子类似,又是在泥中结果,它又被称为地栗,也有的地方叫它地梨;又有芍、苾荠、通天草、水萍、黑三棱、红慈菇、尾梨、燕尾草、马栗等名称。

荸荠分为干、湿两大类,干荸荠产于砂质土壤中,湿荸荠产于浅水田中,以后者居多。荸荠是用球茎繁殖,一般选个大、色泽好、芽充实、无破损的球茎做种。开春,先在整好的苗田里育苗,待其长出三四个芽尖,复移入他田种植。不久长出丛生细长的茎,茎高三尺许,中空有节,无枝无叶,嫩碧可爱,花穗聚于茎端,花褐色。秋后所结的地下球茎即为荸荠,立冬到立春时期为收获季节。

荸荠自古有“地下雪梨”之美誉,北方人视之为江南人参

对其形态特征、生活习性、生长期及其与野生荸荠的区别,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述尤详:“凫茈生浅水田中。其苗三四月出土,一茎直上,无枝叶,状如龙须。肥田栽者,粗近葱、蒲,高二三尺。其根白蒻。秋后结颗,大如山楂、栗子,而脐有聚毛,累累下生入泥底。野生者,黑而小,食之多滓。种出者,紫而大,食之多毛。吴人以沃田种之,三月下种,霜后苗枯,冬春掘收为果,生食、煮食皆良。”清人高士奇《北墅抱瓮录》还说:“溪旁水浅处,荸荠成丛而生。绿苗纤锐,中通外直,其根大者若栗,冷脆殊常,涤渴破酲,莫出其右。”明朱橚《救荒本草》则说荸荠有两种:“根黑皮厚肉硬白者,谓之猪(艹头下勃)脐;皮薄色淡紫肉软者,谓之羊(艹头下勃)脐。生水田中,叶似莎草而厚肥,稍又长窄,叶间生葶,其葶三稜,稍头开花,酱褐色。根即(艹头下勃)脐。”徐珂《清稗类钞》说得更加明白:“荸荠为多年生草,水田栽植之,茎高二三尺,管状,色绿,花穗聚于茎端,颇似笔头。地下之块茎形圆,可供食,苏人谓之地栗,两广人谓之马蹄,古名凫茈,又称乌芋。”

荸荠自古有“地下雪梨”之美誉,北方人视之为江南人参

荸荠既可生食,亦可熟食。可用作水果,鲜食、榨汁皆宜;又可烹为菜蔬,或煨、或炒、或羹均可;亦可制成凉果、蜜饯,作为茶余饭后的消闲小食,且是解酒的佳品。

荸荠不仅食之可口,而且还有广泛的药用价值。据《食疗本草》、《本草纲目》、《罗氏会约医镜》等医书记载,荸荠性寒凉,味甘,入肺、脾、胃经,有下丹石,消风毒,明耳目,消疸黄、温中益气,开胃消食,除热生津,止痢消渴等医疗功效。

休闲度荒两相宜

在中华的国土上,很早就出现了荸荠的踪迹。考古专家曾在桂林市南郊一个石器时代的古文化遗址中,出土了一枚陶质荸荠,比普通荸荠大,也就是说,荸荠出现在桂林大约已有近万年的历史。

其见诸文字的历史,至少是在西汉初年。《尔雅·释草》中就有 “芍,凫茈”的诠释。东汉樊光注曰:“泽草,可食也。”《尔雅》成书的下限不会晚于西汉初年,也就是说,其为人们广泛认识至少也有两千多年。不过,在樊光所生活的东汉时期,荸荠尚是野生的,故有“泽草”之说。

因早期的荸荠为野生之物,平时并不为人所重。但一旦遇上战乱及灾荒之年,却成为难得的救荒之物。据史载,王莽新朝末年,荆州地区闹饥荒,老百姓不得不到沼泽地挖荸荠充饥。但因人多物少,引起了纷争。王匡、王凤因主持公道平均分配荸荠,后被推为绿林军首领。《后汉书·刘玄列传》中就记述了这件事:“王莽末,南方饥馑,人庶群入野泽,掘凫茈而食之,更相侵夺。新市人王匡、王凤为平理诤讼,遂推为渠帅,众数百人。”

大约在西晋时期,人们已经开始了荸荠的种植。唐章怀太子李贤《后汉书·刘玄列传》注引西晋郭璞语云:“生下田中,苗似龙须而细,根如指头,黑色,可食。”从“生下田中”的记述看,荸荠既已成为田中物,可能是人工所植。

南北朝时期,人们已将荸荠制作成荸荠粉食用,并用作汤饼的原料。唐段公路《北户录》崔龟图注曰:“颜之推又云:‘凫茨今去墨皮,以为粉,作汤饼甚光滑。’”颜之推是北齐文学家,因尝过此种美味,故念念不忘其妙处。

唐代,这种荸荠粉食更为普遍。孟诜《食疗本草》便有荸荠“可作粉食”的记载。

荸荠自古有“地下雪梨”之美誉,北方人视之为江南人参

宋林洪《山家清供》中还具体地记述了当时称之为“凫茨粉”的制作方法:“凫茨粉可作粉食,其滑甘异于他粉。偶天台陈梅庐见惠,因得其法。凫茨,《尔雅》一名芍。郭云:‘生下田,似龙须而细根,如指头而黑。’即荸荠也。采以曝干,磨而澄滤之,如绿豆粉法。后读刘一止《非有类稿》有诗云:‘南山有蹲鸱,春田多凫茨。何必泌之水,可以疗我饥。’信乎,可以食矣。”从其引用的宋人刘一止 “春田多凫茨”的吟咏可知,荸荠的种植在宋代已很普遍。

当时,荸荠已成为人们的待客之物,除可制粉食用外,大致又分为生吃与熟食两种,生吃则以盘荐,熟食则以甑蒸。北宋诗人陈宓《凫茈饷王丞》诗就咏道:“仙溪剩得紫琅玕,风味仍同荔子看。何似清漳霜后橘,野人还敢荐君盘。”这当作水果生吃的荸荠,在诗人眼里,其甜美竟味同荔枝,不亚于蜜橘。南宋诗人陆游《野饮》诗则勾画出一幅“溪桥有孤店,村酒亦可酌。凫茈小甑炊,丹柿青篾络”的乡村图画。坐在溪桥边的小店里,就着那蒸熟的荸荠,喝着村酒,这种悠闲旷达,暂离世俗喧嚣的忙里偷闲,实在是妙不可言。

无独有偶,生活在宋金对峙时期的金末诗人元好问,也对荸荠别有一种深情,他在《雪后招邻舍王赞子襄饮》诗中就写道:“邻墙有竹山更好,下田宜秫稻亦良。已开长沟掩乌芋,稍学老圃分红姜。”在他看来,能过上这种静谧而悠闲的家居生活,是很幸运快乐的事。

不过,一般的老百姓却无缘此种安逸的生活,倒是常在饥荒之时,将生长在池泽中的野生荸荠视之为天赐的救饥之物。这种凄凉的景象,亦屡屡见之于诗人的笔端:

宋苏舜钦《城南感怀呈永叔》:“前去固无望,即日已苦饥。老稚满田野,斫掘寻凫茈。”

宋郑獬《探凫茨》:“朝携一筐出,暮携一筐归。十指欲流血,且急眼前饥。官仓岂无粟?粒粒藏珠玑。一粒不出仓,仓中群鼠肥。”

明人王鸿渐《题野荸荠图》:“野荸荠,生稻畦,苦薅不尽心力疲,造物有意防民饥。年来水患绝五谷,尔独结实何累累?”

可见,在水旱灾荒时,野生荸荠仍是灾民的度荒之食。

亦果亦肴的果中珍食

但人工种植的荸荠,却因各有其主的缘故,并不会充当人皆可掘的救荒角色,倒是被人们视为果中珍食。

明朱橚《救荒本草》就说荸荠既可煮着吃,也可制作成荸荠粉食用:“采根煮熟食;制作粉,食之,厚人肠胃,不饥。”

明郎瑛《七修类稿》还介绍了一种用干荸荠炒猪肠的美食:“晒干荸荠为末炒猪肠,不宜盖锅,熟时少烹白酒,脆美有味。”

生活在吴越一带的文人雅士,也曾留下许多与荸荠有关的诗文。

明画家徐渭的《渔鼓词》曰:“洞庭橘子凫茨菱,茨菰香芋落花生,娄唐九黄三白酒,此是老人骨董羹。” 可见,在诗人的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一带,荸荠成为老人们颐养天年的美食之一。

明书法家吴宽《题荸荠图册》诗云:“累累满筐盛,大带葑门土。咀嚼味还佳,地栗何足数。”作者是长洲(今江苏苏州)人,荸荠又出在苏州葑门外,并沾满了葑门的泥土。字里行间,诗人那浓浓的乡土情思该是何等地悠长。

荸荠自古有“地下雪梨”之美誉,北方人视之为江南人参

明代散文家归有光《寒花葬志》一文则通过吃荸荠的细节,对一位名叫寒花的婢女旧事进行了生动的描述:“一日,天寒,爇火煮荸荠熟,婢削之盈瓯。余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与。魏孺人笑之。”寥寥数语,一位天真少女的形象便活灵活现地矗立在读者的面前。从文中的描述可知,将荸荠煮熟了再削皮食之,是作者故乡江苏昆山常见的吃法。

吴中等地所产荸荠,更曾远销到京师。明王世懋《学圃杂疏》载:“荸荠,《方言》曰地栗,亦种浅水。吴中最盛,远货京师,为珍品。色红嫩而甘者为上。”

荸荠甚至成为出产地输往京师的贡品。明顾起元在其《客座赘语》中记录的嘉靖时期南京方面通过大运河向朝廷进贡的货单中,就有荸荠一品。但未过多久,大约是万历年间,原需要由南京进贡的荸荠,已经在北京附近引种成功。同为顾起元所撰的《客座赘语》,就纪录了这种变化:“今以南之荸荠种于宝坻、三河,所结实形大而肉香脆,反踰于南土者。”宝坻和三河,当时都是顺天府的辖县。

大约是荸荠名气日大的缘故,原本用作救荒之物的野生荸荠,也被人们视之为日常可食之品。明滑浩《野菜谱》、明高濂《野蔬品》和清顾仲《养小录》中就都留下过 “野荸荠,四时采,生熟皆可食”的类似记载。

清代,苏州葑门外湾村、华林等地仍盛产荸荠,且为名产。清顾震涛《吴门表隐》就说:“荸荠出葑门外湾村,色黑;出华林,色红,味皆甘嫩。”据民国许云樵《姑胥》所记,苏州的尹山、车坊、郭巷一带亦产荸荠,而以车坊最为有名,甚至俏行京杭沪宁等地。车坊荸荠因个大,也称虎口(手的拇指和食指之间人称虎口)荸荠,说是清末时运至北京,每颗要卖三钱银子,这未免有些夸大其辞。不过,北京民间倒是确有“天津鸭儿梨不敌苏州大荸荠”的说法,黑大而又带泥的车坊荸荠,在北京市肆饱受青睐,大概也是事实。

此外,旧时的绍兴大红袍、紫乌皮荸荠、山东汶上大荸荠也名闻遐迩。

在食用上,时人也常别出机杼,花样翻新。清童岳荐《调鼎集》中介绍的以荸荠为原料的食品,既有荸荠圆、荸荠荤饼、荸荠素饼、荸荠糕、荸荠卷等餐点;也有八宝羹、荸荠羹等汤羹;还有荸荠干、风荸荠、糖荸荠、卤荸荠、荸荠签花、荸荠片、荸荠粉等加工类制品,至于“荸荠捣烂,擦汁冲茶”的荸荠茶;“去皮切片,配鸭片舌、火腿片,有莴苣时,切片同煨”的煨荸荠;“切丝,脂油、酒、盐、蒜丝炒”的炒荸荠丝;“去皮,削圆、挖空,心嵌鸡绒烧。或蒸熟填玫瑰糖”的瓤荸荠;等等,亦各有特色。

荸荠自古有“地下雪梨”之美誉,北方人视之为江南人参

林兰痴《邗江三百吟》所记扬州人制作的“(艹头下勃)荠糕”,也成为当地著名的小吃:“(艹头下勃)荠捣烂,入糯米粉为糕,甜粘且脆。”

据民初徐珂《清稗类钞》记载,时人仿效南唐郑文宝制法制作的“云英糕”中,荸荠亦是原料之一:“以菱、芋、鲜莲、鸡豆、荸荠、慈菇、百合之净肉蒸烂,风前吹晒少时,捣于石臼,使极细,入糖蒸熟,再捣,取出作一团,停冷使坚,以净刀随意切食,糖多为佳。”

如今,桂林的马蹄,浙江的大红袍和铜皮马蹄以及上海川沙的张江荸荠,江西会昌的筠门岭荸荠,苏州的黑荸荠,华林的红荸荠,都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荸荠除削皮用作消热祛暑的水果外,也可用煮、炒、烧、炸等各种烹调方式,制作成各种佳肴,且荤素皆宜。荸荠在地方名馔中更占有一席之地,如陕西甜酸宜人的“糖醋荸荠”, 广州爽韧软滑的“马蹄糕”,湖南酥甜松脆的“双麻荸荠饼”,潮州清甜爽滑的“甜马蹄蓉”,浙江甜脆鲜爽的“挂霜荸荠丸”,安徽甜鲜宜人的“荸荠圆子”,北京带着玫瑰清香的“荸荠玫瑰饼”,就是令人百吃不厌的美食。

参考文献(略)

《咱们祖先的瓜果园》(连载)

版权作品:鄂作登字-2017-A-0001684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