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現在銀行的理財安全嗎?

憶10


在看銀行理財產品安全不安全之前,先來看看什麼是理財產品:


通俗點來說,理財業務是銀行的表外業務。


表內業務比較容易理解,就是銀行的基本功能:存款和放貸。

這兩項表內業務是計入銀行的資產負債表的,要接受上級部門和央行的嚴厲監管,所以叫做表內業務。



然而這表內業務是越來越難做,存款方面,現在互聯網金融發達,可以投資的渠道多,不像以前,只能選擇存銀行或不存銀行,拉存款的難度日漸劇增;而貸款方面,實體經濟一片哀鴻遍野,房貸又面臨收緊,導致貸款業務開展難度比以往也更大。


與表內業務受到嚴格監管相比,表外業務就好多了,監管少、投資限制少、收益可觀。


那銀行怎麼玩的理財?


1)期限錯配:

通俗來說,資金來源短期化、資金運用長期化,“短存長貸”。

這種現象除了普遍存在於P2P行業中,也普遍存在於銀行業。



拆期限指的是把長標拆成多個小標滾動發行。如一年期的融資項目,最後拆成4個3月期或12個1月期。P2P活期理財也可以被認為是一種極端的期限錯配產品。


在資金充裕、流動性好的時候,銀行自然相安無事,但是如果一旦流動性收緊,風險就凸顯出來。


舉個例子:

假定某銀行裡面都是1名儲戶1年期的定存,放的貸款都是3年期的長貸,那麼1年期到期以後,假如儲戶需要銀行歸還1年期定存的時候,銀行如果自有資產不足,必然存在在“提前收回3年貸款”或者“違約滯提”之間的矛盾。


2)同業理財:

銀行同業理財其實就是銀行間的理財,購買方也是銀行,換句話說就是A銀行的自營資金去買B銀行的理財。


這個風險在於:資金鍊太長。



舉個例子,A銀行購買B銀行理財產品,該理財產品投向C資管公司的資管產品,這個產品可能又購買了D公司的基金產品。在期限錯配的基礎上,只要一旦出現流動性收緊,就會波動整個資金鍊,控制不好就會導致系統性風險。


說這麼多,其實就想說,理財不是百分百安全的,尤其在最近發佈的關於”打破剛性兌付“的消息,千萬不要以為事不關己,也不要少看其中的威力,意思就是國家不會兜底,投資者自己選擇的平臺,投資的產品,沒有百分百保本一說,銀行理財也不例外。


至於現在銀行資金是否充裕,資金流動性是寬鬆還是緊張,相信大家都有所體會。任何理財產品都有風險,區別就在於風險的高低,但是在購買之前也要長點心眼。


小姐姐走世界


你好,我從事銀行工作多年,接觸瞭解銀行理財也有很多,要說銀行的理財安全嗎,我只能說相對安全。

銀行理財相對於股票、基金、黃金、期貨還是很安全的,但是相對於銀行存款還是有一定風險的,銀行理財就是銀行將募集到的資金根據產品合同約定投入相關金融市場及購買相關金融產品,把客戶的錢投資到多個金融市場,所以風險是很小的。

現在銀行一般分兩種理財產品,保本理財和非保本理財。

保本理財,風險更低,但收益普遍較低,根據現在行情,國有銀行保本理財一般在3.0-3.5%之間超過3.5%都不多,但是個別股份制銀行理財可能比較高一點。如果不太在乎過多收益,風險承受能力較弱的,選擇保本理財也是很好的選擇。

非保本理財,不承諾本金無損失,而且收益也只是預期收益,但是預期收益相對保本理財來說,高於保本理財,但是風險等級也相對較高,但是對於經常購買銀行理財的都知道,銀行理財相對比較安全,不僅本金不會受損失,收益也能達到,並不屬於風險類投資產品。

但是有一點,銀行理財一般都是固定期限,而且中間不能提前支取,相對存款來說流動性偏弱,也是有些人不願選擇的原因之一。而且對於銀行來說現在對銀行理財限制也越來越多,因為銀行不願客戶大金額購買理財,會影響存款比例,所以理財產品也是限量發售。或者根據客戶資產情況評估發售,同時也有購買起點限制,大部分理財要求5萬以上才能購買,所以由此看來銀行理財還是可以選擇購買的。

通過了解其他銀行理財情況,銀行理財基本沒有出現過本金損失的情況,但是提醒一點,購買銀行理財還是選擇大行購買,降低銀行內部系統風險。不論怎樣,最主要理性投資。


一個財經小人物


我認為銀行理財產品還是比較靠譜的,雖然理論上,是有存在虧損的可能,但是這種可能性很低,基本不會發生虧損。

根據描述,你購買的理財保險,應該是銀行代銷某個保險公司的理財類產品,其大抵可分為:分紅險和萬能險。

分紅險具有保障和投資雙重功能。一般會約定有一個預定利率,要特別注意的是紅利分配並不是能保證的。年頭兒好分紅多,年頭兒差分紅少。分紅的收益未必會高過銀行存款利息。

一旦買的是萬能險,每年收到的保費會被拆分成3部分:一部分是保障成本,一部分是管理費用,剩餘的才是替你理財的資金。在你急需用錢是可以選擇取出部分(保單價值),或到保險公司用保單抵押貸款(利率比較高);而理財部分資金是可以保證最低收益的(保本),能賺多少都算你的。

特別注意:萬能險前幾年,通常都是虧損的(前期會扣除大量的費用);10年左右才能基本持平。

最後,提醒一點,既然已經買了理財保險,如果超過了猶豫期,購買過程中又不存在銷售誤導情況,那儘量不要隨意退保,會有比較大的損失,得不償失。

大家對此有什麼看法,可以在評論區留言交流,一起討論吧!


財經者思


理財有風險,投資需謹慎,這是每一份理財說明書都會註明的,銀行理財是有風險的。但是理財的風險分為五級,分別是PR1(謹慎型)、 PR2(穩健型)、 PR3(平衡型)、PR4(進取型)、PR5(激進型),一般穩健性一下的產品投資標的都是債券、國債、逆回購、同業存款等等,風險很低,適合保守的投資者。

資管新規以後關於銀行打破剛兌的傳言很多。那麼到底是不是打破剛兌呢?

其實資管新規更多的是要求投資迴歸投資的本質,要求銀行理財槓桿率降低、嵌套減少、委外減少、資產標準化,這樣更加的保護投資者,而不是因為新規會讓我們的收益收到損失,大家不必因此感到害怕的,沒有誰趕打破剛兌,這就要求銀行投資更加謹慎!

綜上,銀行理財是風險很低的金融產品,可以放心購買的!


行長叫我去喝茶


看清理財產品是自營還是代銷

銀行理財一般自營和代銷類。自營類是自主發行的,收益一般在4-5%左右,但是資管新規出臺後,理財打破剛性兌付,不再承諾保本保收益。我們在剛買時儘量多諮詢理財經理的意見,看清產品投資方向,以及產品風險等級。一般銀行自營類理財建議購買穩健型、CR2風險的,千萬不可片面追求高收益而忽視產品風險等級。

代銷類一般有信託計劃、基金或其他證券公司發行的產品。這類產品更要仔細閱讀條款尤其是向理財經理諮詢該產品的風控措施。

如果在無法把握風險和收益相差並不大的情況下,建議購買銀行自營產品。

推薦存款類產品

一些銀行特色存款類產品收益與理財產品相差不是十分懸殊。以浙商銀行結構存款為例,10月份一年期結構性存款最高可達4.2%,而一年期理財產品收益4.9%,相差並不大。如果追求產品安全性,不妨考慮此款產品。


財瑾微課堂


以前說,你不理財財不理你,現在看起來不完全對了,你不理財財當然財不會理你,你要理財財也不一定理你。這主要是經螎攺革的原因,因保本保收益產品在逐漸退出,以致於完全消失,如各種寶類,支付寶、餘額寶等購買上限、消費額度受限,即其靈活性受限,也就是收益性受限,在當前低利率(有時可能是負利率)情況下,理財產品從預期、預估收益到不承諾收益率,人們的逐利性受到了衝擊,收益率由市場、經營者、與購買者所選的產品自行負責,社會與機構不承擔風險責任,即盈虧風險由購買者自行負責,風險由自己承擔,後果自負,當然這是對一部分產品而言,並非所有產品,從中我們清楚看到,購買者對市場前瞻、觀察、判斷、分析、選擇能力非常重要,對產品前途、發展覌察、風險管控能力非常重要,即金融知識非常重要。


姚華興


客觀的說,是否剛兌,跟銀行理財產品安不安全沒有必然的聯繫,這是一個本末倒置的問題。

什麼是剛性兌付?

所謂剛兌,就是剛性兌付,簡單一點說就是,你買了某金融機構的理財產品,按照合同到期後該機構應該按合同相關條款向你兌付本金和收益,當我們知道理財產品很多都是有一定風險的,不發生風險的,根據合同的預期收益率兌付很正常,但假如發生任何,按照合同應該由你承擔損失,但是金融機構往往為了聲譽,為了之後還能更好的開展業務,所以往往即使發生風險也自行承擔,無條件的為投資者兌付,所以叫做剛性兌付,也就是你買了有風險的理財產品,實際上卻不需要承擔風險。

剛性兌付可能產生的問題

我們知道,投資都是有風險的,需要由投資者承擔,哪有隻賺不賠的道理?如果每一次投資風險產生的損失都讓金融機構來承擔,一次兩次的金融機構家大業大可以消化,十次,百次的呢?而且給投資者造成投資沒有風險,金融機構會剛兌的印象,必然會加倍投資,當損失達到一定量級,金融機構承受能力有限,可能會崩盤,很多投資公司投資者最初認為沒有風險,到最後平臺倒閉,就是這個套路,長此以往必然會會引起系統性風險。

2017年11月,中國人民銀行會同銀監會、保監會、外匯局發佈了《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對銀行規範資金池、打破剛性兌付徵求意見。

2018年4月《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正式稿出臺,明確指出:“金融機構開展資產管理業務時,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出現兌付困難時,金融機構不得以任何形式墊資兌付。”

打破剛性兌付的必要性

不打破剛性兌付,很多客戶根本不仔細看合同,覺得銀行肯定會按說的兌付況,而現在打破剛性兌付了,很多人就提高了風險意識(雖然有的矯枉過正,有風險不代表一定會出現風險)會仔細閱讀和研究合同條款,畢竟要風險自擔了嘛,這對於樹立正確的投資理財觀念很有幫助。

銀行理財打破剛兌了,現在銀行的理財還安全嗎?

前面說了,打破剛性兌付,並不影響銀行理財產品的安全性,理財產品的風險性也不會因為剛性兌付而改變,只是有沒有人替你承擔風險的區別,所以我們還是要在投資錢認證考慮風險問題,而且現在銀行也是有保本理財產品的,還有受存款保險制度保護的50萬元以下保本保息的存款,要安全,選擇還是挺多的。


剛兌還是不剛兌,風險就在那裡,不增不減,這才是問題的實質。


鑫財經


銀行賣的理財產品理論上存在虧本的可能!我是蘇妹兒一位11年投資經驗的理財師與你聊聊財經圈那點事!



題主補充說買的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低於同檔期銀行定存,這是可能的!銀行理財產品是浮動收益,其收益率收市場影響較大!08年金融危機時還出現過大批產品虧本現象!



銀行理財產品大多持有企業信用債券 可轉債 少量股票這些標的都有一定的風險!題主購買的理財產品可能持有較多的債券 股票!以目前股票市場行情來看 收益並不樂觀!

銀行理財產品的費用並不低,一般在0.5%左右!若某一款理財產品年化收益率在5.5%,實際到手只有5.0% 甚至更低!



投資者在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時要詳細閱讀其風險涵和收費標準!切不可盲目投資!

希望能幫到你 有不明白可以跟帖留言!


理財師蘇妹兒


能,這和自負盈虧沒關係啊。只不過以前銀行有剛性兌付的社會共識,現在經過一輪又一輪去槓桿,多種理財產品兌付危機,大家終於意識到,銀行也不能百分百實現剛性兌付。

但其實對很多從業者來說,不管自己在哪個行業,都覺得去剛性兌付是好的,但是第一單第一炮最好不要發生在自己身上。

所以,今年以來理財市場相當慘淡,缺乏好的標的,銀行也缺少真正好的產品。在這種情況下,大家紛紛趨向保守,定期存款自營理財等比較低風險低收益的領域今年也比較多人幫助。開始銀行藉助結構性存款還想大幹一筆,馬上被監管發現了陰謀,迅速破壞掉了。

但無論如何銀行業是剛性兌付最後一塊陣地,只要能基本看得懂底層資產,只要能理解相關產品銀行方面已經做到了盡職盡責,不管是調查還是穿透還是親自操盤都成,總之就是,銀行現在合規風控都很嚴格,基本來說還是可以買一買銀行理財的,再說收益也沒多高,隨著貨幣基金都跌下百分之三,銀行的理財在輕度的合謀之下,也總有一天會掉下百分之三的。


程蟬


首先如果你購買的確實是銀行理財產品,那會虧本的可能性還是很低的。因為2015年到期產品中,其中僅有0.03%出現本金虧損,同時,你有超過99%的可能性收益很低(2016年銀行理財預期收益持續下滑,目前已經瀕臨4%)。

還有的就是,你所選擇的銀行是否靠譜,一般來說四大國有銀行中農工建,以及招行、交行、郵局等大型商業銀行都可以算比較靠譜。客戶只需要比較收益,比同類產品的單位收益就可以了。

這裡強調一點就是不要聽信部分駐點或巡點的行外人員忽悠,也不要輕易去找什麼理財或者投資管理公司,p2p網貸也是不要沾。

再者就是,銀行的產品類型也很重要,一般分為自營和代銷,自營的產品由於銀行的信譽兜底,所以整體來說還算是比較有保障的。一般來說客戶只要選擇自己接受的期限、起售金額和回報率即可。那麼代銷的理財就不一樣了,廣義上,基金(公募)、保險、私募、貴金屬都算理財產品,這時候就要擦亮眼睛了,避免入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