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30 散文精篇之舉杯論酒

散文精篇之舉杯論酒

閒暇之時,偶爾也會手握杯盞,或清茶一盞,或品酒三咂。神遊物外,倒是不覺對這杯中物有了幾分胡思。

小時候,看大人喝酒,杯酒話半天,覺得沒氣勢,總覺得像武松一樣連幹十八碗,然後“啪”一聲,將碗一摔才夠豪氣。

再後來,知道酒不能這樣喝,這樣不僅費酒,還費碗。一部酒文化,半部文明史,上下五千年,喝酒的講究多,有“山飲”、“水飲”、“郊飲”、“野飲”等之說,不僅酒有講究,連杯的講究也不少。知道喝白酒有五錢杯、三錢杯、二錢杯、一錢杯,還有專門為喝紅酒或洋酒準備的洋酒杯、紅酒杯等等。據說古人講究的還多,喝汾酒用玉杯、關外白酒用犀角杯、葡萄酒用夜光杯、高粱酒用青銅酒爵、米酒用大斗、百草美酒用古藤杯、紹興狀元紅用古瓷杯,還得是北宋瓷杯,南宋瓷杯便有了衰敗之氣、梨花酒用翡翠杯、玉露酒用琉璃杯等等。但我們喝酒,沒這麼多講究,見杯就用,既沒有英雄之豪氣,也沒有君子之秀氣,有的,大概只是觥籌交錯後的杯盤狼藉。

散文精篇之舉杯論酒

 酒,實在是一杯易盡又一言難盡之物。愛它的人,說它是好東西,惡它的人,對它大張伐撻。

它是一個變化多端的精靈。它熾熱似火,冷酷象冰;它纏綿如夢縈,狠毒似惡魔;它柔軟如錦緞,鋒利似鋼刀;它無所不在,力大無窮;它可敬可泣,該殺該戮;它能叫人超脫曠達,才華橫溢,放蕩無常;它能叫人忘卻人世的痛苦憂愁和煩惱到絕對自由的時空中盡情翱翔;它也能叫人肆行無忌,勇敢地沉淪到深淵的最底處,叫人丟掉面具,原形畢露,口吐真言。

  它的好處,能驅寒壯膽,渲染氣氛,交流感情,酒杯一端,心裡放寬。能武的武松能醉後打猛虎,能文的李白可斗酒詩百篇。

壞處,酒大傷身,酒後亂性,酒能誤事,酒可禍國。確實,有不少因酗酒損害了健康,也有不少因貪杯誤了正事。據說商朝就是因酒而亡的,說明當時的人們已經認識到了酒的危害,甚至把放酒的器具稱作“酒禁”。但這種警示在早已根深蒂固的習氣面前是那樣軟弱虛浮,“酒禁”也好,“酒誥”也好,在龐大的“好”酒群體面前,總是蒼白無力、形同虛設。

事實上,釀酒的是人,喝酒的也是人,酒何罪之有?如果認識不到凡事須有節,限度不可破,則任何東西都會對人造成傷害。對此古人早有總結:美酒飲當微醉,好花看在半開

相比古代,現在酒的種類多了很多多,有傳統的白酒,泊來的紅酒,江浙的黃酒,年輕的啤酒等。白酒能分出十多種香型,紅酒能分出幹甜,啤酒也能分出個黑白分明,人們大可根據喜好來選擇。

 我常感覺:酒也如茶,要根據不同季節和需要來飲用,春品黃,夏飲啤,冬天圍爐紫紅泥,都是季節與人生的享受。當然喝酒主要還是看個人喜好,有人三九寒冬飲冰啤,有人三伏酷暑咂白乾,不過是隨喜而已。

 喝酒與事由、場合的關係也很密切,喜慶宜用紅,宴客多選白,朋友相聚白啤均好,獨飲又推黃為佳。喝紅酒的房間要考究一些兒,配菜宜簡單高檔,不拒海鮮珍饌,牛排沙拉;啤酒則街邊庭院豆棚排檔均可,菜不必多,清爽為主,不可太油膩;黃酒的下酒菜不用太講究,但如果有一些江浙的特色小菜,比如醃筍片、茴香豆、糟鵝、醉蟹則最好不過;白酒的場地和餚佐比黃酒更寬,山野田頭、星級酒店、簡陋工棚、旅行車上,隨意不拘,一包花生米,一根火腿腸或一截黃瓜也能下二兩。倘若是月白風輕夜,花影軒窗旁,一碟燻豬肚,二兩鹽水鴨,細細呷來,更會領略無限的風致,讓身心遊弋於古往今來事、喜樂悲歡中。

 酒其實還有葷素之分,素酒是不加東西的酒,葷酒則指泡了中藥補品什麼的,清口的比如人參、枸杞、當歸、大棗等,重口的還有螞蟻、蠍子、蜈蚣、蛇等,混搭的也不少,這多指白酒黃酒一類,還以白酒居多,紅酒和啤酒只能加冰塊,別的都不適合添加。

 如今,酒已在人們日常生活和文化生活中佔有重要一席,如果只想讓它為我們的生活增添情趣而不是麻煩,那就要做它的主人,而不要被它擺佈。在這一點上,明末清初教育家和思想家朱柏廬說的好,“莫貪意外之財,莫飲過量之酒”。誠如是,則儘可舉杯邀明月,把酒對親朋。

想昔日,倉頡以三點水造“酒”字。一滴為英雄豪傑之酒;一滴為君子隱士之酒;一滴為酒瘋子之酒。怎樣取捨,全由心生了……

散文精篇之舉杯論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