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4 前進!前進!前進!武川正走在脫貧攻堅的大道上!

前進!前進!前進!武川正走在脫貧攻堅的大道上!

點擊上方“活力呼和浩特”可訂閱哦!

前进!前进!前进!武川正走在脱贫攻坚的大道上!

記者手記:

連日來,呼和浩特新聞網、呼和浩特融媒體傳播中心的記者們穿梭在廣袤的武川大地上,採訪中,無時無刻不被這裡感動著。豔陽下的武川像是巨幅油畫一般,色彩斑斕,令人難忘。無論是欣欣向榮的特色農牧業還是一排排整潔的移民新村,都訴說著這片熱土對於脫貧攻堅永不言棄的決心和力量。脫貧致富絕不能僅僅依靠政府,也要靠百姓自己的不懈奮鬥,奮鬥必須要有鬥志,越來越多的武川人、外地人齊聚這裡,共同打拼出一條“一個都不能少”的致富路。

前进!前进!前进!武川正走在脱贫攻坚的大道上!

本次新聞扶貧調研,是為啟動“2018呼和浩特新聞網、呼和浩特融媒體傳播中心精準扶貧公益行”項目做前期準備,以發掘武川縣旅遊景點和特色產品市場,整合呼和浩特市優質媒體資源,免費推廣和廣告宣傳等方式助力地方產業和經濟發展,探索媒體扶貧新路徑。具體的,一是要對接生態扶貧——武川縣旅遊新媒體推介會;二是要對接產業扶貧——武川縣土特產新媒體展銷會,旨在從新媒體角度探索武川縣脫貧的創新道路,助力武川實現“人脫貧、縣摘帽”的目標。

前进!前进!前进!武川正走在脱贫攻坚的大道上!

武川縣航拍圖

百里青山,層巒疊嶂,萬畝丘陵,延綿不絕,這就是革命老區武川縣,全國十九個抗日根據地之一。抗日戰爭時期,在這片英雄的土地上,曾發生過多少驚天地、泣鬼神的革命英雄事蹟,曾譜寫過多少共產黨人與人民群眾同生死、共命運的英雄讚歌……

前进!前进!前进!武川正走在脱贫攻坚的大道上!

武川縣位於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大青山北麓,轄區總面積4885平方公里,全縣轄6鄉3鎮、93個行政村、948個自然村,總人口17.6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4.6萬人,是首府呼和浩特市唯一的國家級扶貧開發重點縣。

前进!前进!前进!武川正走在脱贫攻坚的大道上!

中國經濟發展迅速,但城市和農村差異、地區和地區差異明顯,貧困問題仍然突出。習近平總書記2016年在寧夏考察時說:“全國還有5000萬貧困人口,到2020年一定要實現全部脫貧目標。這是我當前最關心的事情。”

紅色革命老區和老區群眾為中國的革命事業做出了巨大的犧牲,現在國家發展越來越好,可革命老區卻成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一塊短板,貧困成為了革命老區特有的標籤。如今,武川縣的人民仍然在奮鬥著,紮實苦幹,攻堅克難,在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上開展著新階段扶貧開發的探索與實踐,在打贏脫貧攻堅這場硬仗上開闢出廣闊的新天地。

前进!前进!前进!武川正走在脱贫攻坚的大道上!

武川縣重點貧困村有53個(自治區級貧困村33個,市級貧困村20個)。2014年全縣精準識別建檔立卡貧困人口6064戶13050人,經過三年努力,減貧5454戶11738人,武川縣貧困發生率從2014年的8.9%下降到了2017年的2.15%。2018年,武川縣進行精準再識別,目前該縣未脫貧人口1617戶3045人。按照致貧原因分析,因病、因殘致貧877戶,佔比54.23%;因自身發展不足致貧433戶,佔比26.78%;其他原因致貧307戶,佔比18.99%。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2017年,武川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49.8億元,同比增長2.1%,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2.34億元,同比增長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13.3億元,同比增長5.7%,城鄉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25135元和7450元,同比增長8.5%、7.5%。

規範程序、加強資金監管,做好脫貧攻堅進退調整、做嚴資金使用管理

1

前进!前进!前进!武川正走在脱贫攻坚的大道上!

當前,我國扶貧工作進入啃硬骨頭、攻城拔寨的衝刺期,每進一步,難度就會增十分。如今尚未脫貧的,多是貧困程度深、脫貧成本高的區域。

正因如此,整體性脫貧任務的分解,壓力層層的傳導,考核督查問責層層“把關”尤為重要。武川縣在國家提出的要求基礎上制定農戶自願提出申請、面對面計算農戶可支配收入、村民代表大會評議、村鄉縣三級公告公開、“五個一批”、六級聯動掛牌扶貧、脫貧不脫政策等詳實可操作的工作方法。在資金管理上主動接受社會各界監督,將專項扶貧資金審批權全部下沉到鄉鎮,共同研究,多部門監督,形成了“先撥付、後報賬、村決策、鄉統籌、縣監管”的扶貧資金分配運行機制。

強化精準施策,做細脫貧攻堅幫扶舉措

2

前进!前进!前进!武川正走在脱贫攻坚的大道上!

武川縣按照“五個一批”和“兩不愁、三保障”精準扶貧工作要求,結合該縣實際,提出“15+10”脫貧舉措。即:危房改造扶貧、產業發展扶貧、異地搬遷扶貧、土地流轉扶貧、生態補償扶貧、教育扶貧、健康扶貧、政策兜底扶貧等15項具體措施,以及村集體產業輻射帶動、種植業補貼、養殖業補貼、發展農家樂旅遊、發展農村服務業等10項產業增收舉措。增加貧困家庭收入,減少剛性支出,穩步加脫貧步伐。

近年來,武川縣通過自營式、參與式、租賃式、投入式等模式,重點圍繞馬鈴薯、食用菌、莜麥、蕎麥、肉羊、黃芪、黃芩等特色產業,建設貧困人口參與度高的特色種養業基地,強化貧困人口與產業的利益聯結,實現脫貧目標。2018年截止目前,武川縣已下達財政扶貧資金9286.75萬元,累計通過產業扶貧使5771戶11408貧困人口受益,累計為貧困戶分紅812.54萬元,人均1524.8元。

食用菌產業托起農民致富夢

3

前进!前进!前进!武川正走在脱贫攻坚的大道上!

採摘香菇

“你看,這個蘑菇不摘就老了,這個小的也快出來了,明後天就差不多可以摘了。種蘑菇主要是掌握好溼度和溫度,還要注意通風”武川縣耗賴山鄉圪頂蓋村的蒙禾源食用菌基地裡,李栓林一邊採摘蘑菇,一邊向我們介紹著。“武川縣的特有的地理和氣候,讓這裡的蘑菇生長旺盛,結出的香菇菇汁豐富,菌蓋厚實,菇腿短粗,非常有營養,容易被人體吸收。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食用菌的種植水平提高了,不僅有了科學的種植方法,還實現了對食用菌的溫度、溼度、光照、二氧化碳濃度等生長環境指標的實時監測。種出來的蘑菇好,我們看著也高興。”

前进!前进!前进!武川正走在脱贫攻坚的大道上!

調研路上

今年六十歲的李栓林,是隔壁村的貧困戶,她說,“老兩口以前一直靠種地為生,老伴兒因為身體原因不能幹農活了,家裡的日子過得十分艱辛。在村幹部的介紹下來了蒙禾源食用菌基地,不僅乾的活輕鬆了,每個月兩千多工資也讓日子越過越紅火。”

前进!前进!前进!武川正走在脱贫攻坚的大道上!

蒙禾源菌業有限公司大豆鋪基地分公司經理趙廣林

來自赤峰的趙廣林,是蒙禾源菌業有限公司大豆鋪基地分公司經理。他說,蒙禾源食用菌基地建立至今,短短四年的時間裡,就在武川縣成立了以耗賴山基地、 不浪梁基地、圪頂蓋基地、振興元基地、南房子基地為核心的六大食用菌發展區域。現共建成食用菌種植大棚有一千二百多棟,菌棒生產線六條,食用菌加工車間三千多平方米。為適應市場需求,蒙禾源菌業有限公司預計在2018年要打造產品品種多樣化模式,增加金針菇、牛肚菌、羊肚菌、靈芝等品種,此外還要新增一條開包即食的產品生產線,生產蘑菇傳奇、紅燜白玉菇、金針菇等系列明星產品。

前进!前进!前进!武川正走在脱贫攻坚的大道上!

食用菌種植大棚

在趙廣林看來,種植蘑菇不僅是在打造自己成功的事業線,更是帶動周邊村民努力工作脫貧致富。

前进!前进!前进!武川正走在脱贫攻坚的大道上!

新鮮的香菇

武川縣整合扶貧、涉農和社會幫扶資金,依託冷涼氣候條件,建設食用菌產業基地,充分利用了武川夏季出菇旺季正好是全國其他區域出菇淡季的錯峰優勢,實現了武川菌業的跨越式發展,不但解決了土地流轉後農民的出路問題,而且改變了當地靠天吃飯、廣種薄收的傳統種植模式,為特色農業、現代農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走出一條帶動農民穩定脫貧致富道路。

前进!前进!前进!武川正走在脱贫攻坚的大道上!

新鮮的香菇

該公司通過與農民建立多種利益聯結機制,確立了依託食用菌產業發展村集體經濟帶動貧困群眾“挪窮窩、摘窮帽”的新模式。農民土地出租模式:土地流轉是企業與農戶實現利益聯結的重要方式,農戶將土地流轉給龍頭企業,以收取租金的形式獲得基本的利潤,以產業工人的身份優先進入企業務工,獲取工資實現利潤。公司帶農戶模式:依託食用菌產業,圪頂蓋村委會河北西村規劃建設了新農村產業小區,規劃建設了產業示範戶100戶,後院配套建設2分的食用菌簡易溫室大棚,用於農戶種植木耳,由蒙禾源菌業公司提供菌棒和技術支持,產品由公司負責回收銷售。農民到公司基地就業模式:選擇本村村民作為新型產業農民,經過業務技能培訓成為基地的產業工人,目前,公司已解決當地農民就業200餘人,月工資2800-3500元左右,人均年勞務收入增加3.5萬元左右,同時還吸納了部分大學生就業創業。利益分配模式:公司按照“股份合作、規模種養、集約經營、效益分紅”的原則,突出貧困家庭,體現扶貧理念,以農戶的現實生活狀況為依據,經村民代表大會醞釀表決,分類分檔進行利潤分紅。

前进!前进!前进!武川正走在脱贫攻坚的大道上!

航拍設備調試

在武川縣綿延起伏的大青山中,哈樂鎮得勝營子村有一個佔地800平方米的晟源山茶廠,這個廠子是自治區唯一一個獲得國家QS認證的中藥材茶葉廠,旗下的“塞外綠馨源”這一商標品牌更是收到越來越多消費者的青睞。

塞外山茶富農家

4

前进!前进!前进!武川正走在脱贫攻坚的大道上!

晟源山茶合作社理事長王玲玲接受採訪

晟源山茶合作社理事長王玲玲是個典型的80後創業者,也是土生土長的武川人,2012年10月,由王玲玲帶頭,組織當地貧困婦女、貧困戶成立了武川縣晟源山茶專業合作社。身為創業者,王玲玲以帶動革命老區父老鄉親共同致富為目的,想方設法幫助鄉親們增加收入,改善生產生活條件。2010年茶廠創業初,她帶動全縣山區婦女採摘山茶,忙時每人每月收入1800元。如今合作社引領縣內13戶農戶、40餘人種植黃芩茶,採摘時節能解決老區剩餘勞動力200餘人,合作社不僅帶動了老區鄉親脫貧致富,而且也給婦女創業帶了個好頭。

前进!前进!前进!武川正走在脱贫攻坚的大道上!

塞外山茶

王玲玲說,她之所以選擇在武川種茶創業,是因為武川縣氣候涼爽,周邊環境無工廠、無無染,海拔高達1500米左右的,有利於茶葉生長,種植出的茶葉品質非凡,有效成分高,口感非常好,市場潛力無窮。而合作社生產加工的黃芩茶,更是結合傳統工藝和現代先進技術加工而成,茶色橙黃,口感清香,有鈣、鐵、鋅、硒等很多的微量元素和維生素,經常喝黃芩茶用具有清熱瀉火,理氣活血,抑菌消炎,降脂降壓及促進消化之功效。

前进!前进!前进!武川正走在脱贫攻坚的大道上!

塞外香茗

現如今茶葉廠已有泡袋茶、桶裝茶等各種包裝茶葉,和玫瑰黃芩茶,菊花黃芩茶等十多種茶葉類型,可以充分滿足不同消費群體的需求。現在的茶葉廠的經營已步入了專業化、技術化的軌道,不進解決了武川縣部分就業問題,還拉動了武川縣經濟的發展,產品更是贏得了消費者的認可。

黃芪種植讓後山大地開出希望

5

“近年來,中藥材市場行情看好,國內外需求量增加,這是一種商機,家鄉武川縣得勝溝位於內蒙古中部、陰山北麓,海拔高、溫差大、日照長、土質好,是中藥材生長的絕佳區域,所以種植出的黃芪品質特別好,名氣很大,不同於其他地區的黃芪,武川縣種植的黃芪每枝有10段葉子,糖分含量能達到30%左右,口感微甜,益於補氣血。”看著這一片長勢甚好的黃芪,王徵援說起了他和黃芪的緣分。

前进!前进!前进!武川正走在脱贫攻坚的大道上!

武川縣日興隆惠農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王徵援接受採訪

王徵援是地地道道的武川人,2011年他放棄了年薪20萬元的待遇和職業經理人的工作,帶上所有資產回到武川縣得勝溝鄉開始創業。“最初種植的是土豆、燕麥等農作物,但是質量不是很好,產量也不高,後來才改種黃芪,現在我們種植的黃芪已經得到了市場的廣泛認可,黃芪已經推廣到了呼包鄂地區,並逐步打進了外省市場。”王徵援說。

前进!前进!前进!武川正走在脱贫攻坚的大道上!

介紹黃芪的品質

武川縣日興隆惠農種植專業合作社的黃芪銷售主要是兩方面,一是藥廠訂貨,二是黃芪片兒作為飲品銷售。在2018年的呼和浩特年貨節上,他帶著黃芪來試試,結果一上架就銷售一空,其中,有一位老爺子一次買了許多,並告訴他,經常食用黃芪對身體非常好,而且在蒸饅頭、蒸花捲時也可以磨成粉放進去,非常方便。這讓本以為黃芪在呼和浩特市以及北方地區沒有銷量的王徵援信心倍增。黃芪產生的下腳料也沒有浪費,被他當做了豬羊的天然飼料,實現了循環利用。

前进!前进!前进!武川正走在脱贫攻坚的大道上!

曬乾後的黃芪

如今,他的日興隆惠農種植專業合作社已有社員110戶,流轉土地2000餘畝,黃芪種植面積穩定在每年1000畝,僱傭工人30餘人,年收入約100萬左右,讓得勝溝鄉5個村委會9個自然村受益脫貧。黃芪種植帶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解決了部分就業問題,為武川縣的脫貧注入了新鮮的血液,也潛藏著巨大的市場價值,深受大家喜愛。

鳳凰山下井兒溝 井兒溝裡種蒜忙

6

在鳳凰山的下井爾溝,有著百年種植大蒜的歷史,這裡的氣候和特有的黑色沙土土壤卻特別適合種植大蒜,農民使用農家肥種植出的大蒜,不僅蒜瓣肥大汁多,氣味辛辣濃郁,還含有豐富大蒜素。近些年來,武川縣大青山鄉因勢利導,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鼓勵村民發展大蒜種植產業,種大蒜已經成了井兒溝村村民們脫貧致富的一個有效途徑。

前进!前进!前进!武川正走在脱贫攻坚的大道上!

回鄉創業青年王柱

28歲的王瑞瑞和王柱是井兒溝村的一對年輕夫妻,也都是從大山裡走出去的大學生。王瑞瑞大學畢業後在浙江杭州的一家電商公司工作,幾年前回家探親的時候,她看到父母和一些鄉親們在種植紫皮大蒜時引起了她的興趣,在家的那段時間裡,她瞭解到鄉政府也正在支持和推廣種植大蒜項目,並且和武川縣巧媽媽釀造食品公司簽訂了收購合同。這種情況讓王瑞瑞產生了想法——能不能把鄉親們的種植項目利用互聯網思維推向市場?

帶著這個念頭,王瑞瑞回到杭州後便向公司提出了辭職。儘管公司開出了升職和分股的優厚條件挽留她,但是王瑞瑞還是帶著她的“奇葩”想法回到了大青山鄉。

大青山鄉井爾溝紫皮大蒜二號試驗田

2017年開始,王瑞瑞和老公王柱開始種植大蒜。他們邁出的第一步就顯得與眾不同,2017年4月,他們註冊了“武川縣腦包底大蒜種植專業戶”的營業執照,同時還註冊了“井兒溝大蒜”商標。這樣的舉動給井兒溝這個小山村帶來了不一樣的東西——強烈的市場意識。

前进!前进!前进!武川正走在脱贫攻坚的大道上!

介紹紫皮蒜的品質

剛開始的時候,王瑞瑞和王柱沒有任何種植經驗,他們把一整片土地分成小塊經營,按照從老輩人那裡學來的方法種了10畝蒜,一年下來純收入達到了5萬元。可是他們核算後發現,籽種、肥料、灌溉、勞動力等成本依然較高,實際利潤還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

前进!前进!前进!武川正走在脱贫攻坚的大道上!

試驗田

總結了經驗,他們在網上學習山東等地區的大蒜種植技術並且參加了鄉政府和村委會組織的技術培訓會,掌握了選種、施肥、灌溉等方面的新技術。2018年,他們從山東訂購了地膜進行覆膜種植。這在當地還是破天荒的頭一次,吸引了不少人的關注。

開春後,他們分別用傳統白地膜、高壟田黑白地膜進行實驗,並且留出了一小塊土地按照傳統種植方式經營,他們想通過對比檢驗自己學到的技術。在播種時,他們加大了植株密度,在6畝土地上播種下了過去10畝地所需的籽種量,在這樣的嘗試下他們發現覆膜密植技術讓大蒜植株比未覆膜的數量高1倍,而且出苗率高、生長快,無需施肥。

前进!前进!前进!武川正走在脱贫攻坚的大道上!

自然晾曬

王瑞瑞和王柱在嘗試新的種植技術的同時,也在嘗試著通過電商平臺開拓銷售渠道。他們正在辦理食品生產許可證和衛生許可證,準備下一步通過電商平臺和商超渠道為井兒溝的大蒜找到銷路。

井兒溝,在這兩個年輕人的帶動下,已經有不少人開始用新技術種植大蒜。今年就有不少村民向王瑞瑞訂購籽種,詢問種植技術。

按照王瑞瑞的設想,等村裡的大蒜種植形成一定規模後,她和王柱就把精力全部投到網絡銷售上,他們還大蒜以註冊合作社的形式帶動更多的村民一起發展這個產業。

90後小夫妻在家創業為自己的人生找到了方向,作為基層黨員王瑞瑞還是大青山鄉第十六屆人大代表,她和丈夫王柱用自己的大膽嘗試為鄉親們開闢出一條致富增收的發展道路。

挪窮窩 建新居 興產業 易地扶貧搬遷“易”來新生活

7

武川縣把生態修復以及南部山區中部分生活條件差、交通不便的地區列為重點整村搬遷區域,採取易地扶貧搬遷方式推進扶貧,從根本上解決“一方水土養不了一方人”的問題。

前进!前进!前进!武川正走在脱贫攻坚的大道上!

易地扶貧搬遷

從試點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得到老百姓認可並積極回應,2016年一年就搬遷185個自然村24246人,佔全縣農村總數的20%,2018年計劃投資1.7億元,接力搬遷82個自然村4378戶10837人(其中包括2017年搬遷的6個自然村313戶747人)。

易地扶貧搬遷涉及面廣、政策性強,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和社會工程,既要精心組織做好安置住房、配套水電路氣網等基礎設施和教育、衛生、文化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也要依據不同安置方式,紮實推進產業培育、就業培訓等後續發展工作,確保搬出去的農民“穩得住、有收入、能致富”,解決移民的後顧之憂。

近年來,在綠色發展理念的指引下,武川縣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力度不斷加大,在全縣範圍內開展退耕還林、退耕還草工作,姚家村的部分耕地也實施了退耕還草。耕地變成了草場,農民們雖然拿到了退耕還草的補貼,但這還改變不了其貧困的狀況。為了能夠根除貧困,縣委、縣政府和有關包扶部門便想到了在這裡發展肉牛飼養產業。肉牛肉羊養殖業是武川縣近年來提出的“四條產業鏈”之一,也是針對武川中西部鄉鎮實際情況制定的產業發展規劃。二份子鄉臨近希拉穆仁草原,長期以來這裡的農民就有養殖業的傳統,發展肉牛肉羊養殖業在這裡有一定的基礎。結合實際,從2015年開始,村委會開始在全村推動肉牛養殖業。

前进!前进!前进!武川正走在脱贫攻坚的大道上!

姚家村黨支部書記郝志文介紹,剛開始的時候,村委會給全村39戶貧困戶每戶補貼6400元購買基礎母牛,並且花費30萬元購買了3頭種公牛。2016年,村委會利用扶貧開發資金90萬元在村裡建設牛舍30套,為貧困戶們提供了集中圈舍飼養的基礎條件。三年下來,貧困戶們當初分到的基礎母牛產下的小牛,再加上後期追加資金購買的肉牛,現在全村已經有肉牛180多頭,平均每戶5頭左右。

今年56歲的村民劉廣龍家裡有百十多畝的土地,然而只能“靠天吃飯”,致使生活拮据。如今,家裡的土地都已流轉出去,每畝流轉費用100元,家裡養殖的5頭牛、30多隻羊成了劉廣龍的心肝寶貝,家裡的日子也是越過越紅火,他打算用這些牛擴大畜群,形成規模以後再開始銷售。

光伏產業、電商平臺助推脫貧

8

華能武川縣10MWp光伏扶貧項目位於西烏蘭不浪鎮,由市政府下設的城鄉建設投資有限公司與華能蒙西公司合資成立,分別佔股49%、51%。其中城鄉建設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在合資公司內的全部收益(即總收益的49%)作為扶貧款項進行精準扶貧。項目於今年3月15日開工建設,6月27日併網發電。該項目的實施,能夠覆蓋全縣建檔立卡無勞動能力貧困戶379戶,每年每戶通過光伏扶貧工程獲得穩定收入3000元以上,持續受益20年。

前进!前进!前进!武川正走在脱贫攻坚的大道上!

武川縣電子商務產業園

2017年,武川縣爭取商務部“電子商務進農村示範縣”電商產業園項目,總投資2000萬元,目前已入住園區企業15家,實現線上銷售371.2萬元。成立了供銷電子商務公司,以企業運營的模式,成立“供銷e家”線上運營平臺,推廣銷售武川特色農產品,目前線上產品已達200多種。爭取到國家供銷總社農村電商服務網點建設項目,投資450萬元,目前項目資金已經到位,下一步將建設50多個農村電商服務網點,切實把電商扶貧產業延伸到農村。

精準扶貧既要注重政策落實、真抓實幹,又要營造良好氛圍、搞好精準宣傳,這是實現脫貧攻堅目標的重要保障之一。

脫貧攻堅工作關乎全局、關乎長遠、關乎根本,是一場必須打好打贏的硬仗。本次調研旨在通過對武川縣新聞扶貧的可行性和具體事項進行前期實地調研,深入挖掘、分析武川縣自身肌理,梳理外界可以利用的資源優勢,尋找“內外兼修”的切入點,利用媒體優勢形成溝通市場與產業、項目的有效銜接機制,為取得武川縣新聞扶貧攻堅戰的戰略高地提供理論與現實依據,同時為內蒙古自治區新聞領域的扶貧工作探路試水。

前进!前进!前进!武川正走在脱贫攻坚的大道上!

弘揚主旋律 傳播正能量

講好草原故事 傳播青城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