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清朝有哪些有趣的冷知识?

邵嘉楠


冷知识都是大家喜闻乐见的!

关于清朝的冷知识:

1,清律中列举了大约4000种犯罪行为,其中有大约800种犯罪行为的刑罚为死刑。在死刑中,最严重的处罚为凌迟。

2,晚清时期,县令在执法的时候必须小心翼翼,因为他既要遵循法典中的436条基本法律条文,还要遵循1900多个补充条例,而这些基本法律条文和补充条例相互之间又存在矛盾并且含糊不清。最关键的是,对他不满的士绅和官吏会借此对他进行举报,要是不能自圆其说,那就惨了!

3,虽然从康熙年间满清八旗军的战斗力就已经出现下滑,但这主要指的是关内的八旗军,实际上即便到了清朝后期,东北地区的八旗仍然是大清战力最强悍的军队之一。在平定太平天国运动、苗人大起义、陕甘回乱中,东北地区的八旗军奉命内调,在战场上都取得了不俗的战绩!

4,关羽被清朝政府视为八旗官员的监护神,所以最迟到乾隆时期,清政府已经在全国各地包括边疆省份修建了大量关帝庙。关帝的传说也被边疆各民族所熟知,到19世纪末,蒙古地区的一些僧侣甚至将关帝作为佛教的守护神来供奉!

(关羽:一不小心我怎么就成佛教徒了)

5,19世纪最初,美国与大清的贸易逐渐频繁。和其他列强希望向大清倾销工业品不同,刚刚独立的美国也是一个较为落后的农业国,所以他们运到大清的产品主要是珍贵的毛皮、檀香木、人参这些农产品,而此类商品正是深受大清欢迎的紧俏货。

6,据估计到1836年,大清已经有1250万人吸食鸦片,大约占到当时人口的3%!最可怕的是,这些人大多为中产阶级和官员、士兵,可以说鸦片不仅使大量白银外流,也腐化了整个大清的精英阶层!

(吸食鸦片的清人)

写完,收工!


历史风暴


道光曾经和小太监一起扫地

道光皇帝小时候不爱读书,有一次嘉庆就很生气,检查功课,道光啥也不会,可把嘉庆气的,就让小太监带着道光去扫地,在清朝扫地是宫里太监最低的一等,结果道光去扫地还真乐的清闲,每天天不亮就和太监去内右门扫地。后来道光登基了,打扫处就专门弄了御座叫皇太子潜龙处,凡是道光用过的器具也都很好的珍藏起来了。

太监节

没想到吧,太监也有节日,这是太监们秘而不宣的节日,都是私下过的。是农历4月28日,这一天是药王爷的生日,太监过此节是为了感谢药王爷保佑(当初阉割不死)。


康熙是麻子脸

顺治在位时,天花流行,因为当时牛痘种痘也没出来,所以这个死亡率很高,而康熙小时候就得了此病,万幸的是康熙挺了过来,而且还成了皇位继承人,不过,天花也在他脸上留下了麻子,所以现在有人称他为康麻子。

母亲就是奶奶,奶奶就是太太

《回忆醇亲王府的生活》中:我家互祖母为太太,呼母亲为奶奶。

纪晓岚极其好色

纪晓岚在饮食方面从不吃大米蔬菜,每顿要吃几十斤肉,性欲也是很旺盛,到了老年也要每天行房事5次左右。

一次乾隆叫他编书,编了5,6天,结束后,纪晓岚满脸通红急急向乾隆拜辞,乾隆见了很奇怪,就问为什么,纪晓岚如实告知,乾隆哈哈一笑,赐给纪晓岚几个宫女。不管这样他也活了80多年,真的神奇。

晚清三位皇帝的不幸

传闻这三位皇帝的纳后大婚那天晚上,都是皇后的月事在。真可谓血光之灾,这或许与三位皇帝无子嗣有一定的关系,清朝气数已尽,天亡大清。

按照现在来说,这种事情发生也是正常,因为满清一向都是近亲结婚,近亲结婚的后果慢慢积累,到一定时间爆发了而已。

尊重历史,方能以史为鉴,我是历史微旅者,欢迎关注,点赞,留言,一起讨论学习进步。


历史微旅者



大清是黄的,为您解答

这里我们来说说关于清朝的六个冷知识

一. 皇帝翻完牌子必须要皇后盖章

清朝继承明朝政权后,在皇宫内的规矩也是沿用了明朝的规矩,后宫设立敬事房,敬事房隶属于内务府负责,管理太监宫女的奖惩以及皇帝交媾事务,一般在皇帝吃完晚饭过后,敬事房的太监就会托一个银盘进来,银盘上有不在月事内妃子的绿头牌又叫做“膳牌”,皇帝中意哪个妃子就会把哪个妃子的牌子翻过来留下来,所以又叫翻牌。


翻完牌子太监要把皇帝挑中妃子的牌子送到皇后审阅,如果皇后同意那么就会在上面盖皇后的凤印。如果皇后不同意的话,那么妃子则不能侍寝。被翻了牌子的妃嫔接到皇帝侍寝的口谕后,要沐浴化妆,再由太监遮住自己眼睛,赤身裸体地躺在床前铺开红毯上。由太监卷起了抬到皇帝寝宫之内侍寝。清宫有词云:“盈盈十五不知春,偏惹君王注视频。愁煞宫中诸女伴,一方红绵束腰身。”

二.抠门上瘾的皇帝,穿打补丁的龙袍

道光皇帝从小在宫里长大, 因为清朝的皇帝对子女的教育普遍比较严苛,道光上台后觉得节俭这种美德应该广为宣传。他颁布了《御制声色货利谕》。用红头文件的形式规范官员的道德, 禁止官员们打着进贡的幌子在民间横征暴敛,要重情义轻利益, 内宫中的女眷和太监的生活标准也降到了节衣缩食的地步,为了表示节约是认真的,道光首先就削减了自己的开支,之前皇帝每次吃饭都得十几个菜, 道光继位后感觉菜太多, 于是规定, 每顿饭不能超过四个菜。

到了后来道光对节俭渐渐地走火入魔,他规定, 除了太后和皇后外, 普通妃子不允许穿锦绣的衣服。非节庆日, 不得吃肉食。宫中的妃子盼星星盼月亮等待节庆日, 就是想沾点荤腥。可道光最后这点念想也决定不留了,他觉得什么冬至、元旦、除夕, 节日太多,一思考, 决定取消这些庆典的宴席。在他生日的时候, 他一想起花银子就肉疼, 干脆就不过了。

一次他的龙袍破了一个洞, 当差的太监本想通知内务府做一件新的。但是道光皇帝坚持穿这件旧的, 让太监拿到内务府给缝补一下。但给皇帝缝衣服哪能马虎, 内务府的裁缝们剪了几十匹丝绸的上等布料, 才将龙袍给补好。道光拿到龙袍后问太监, 修补花了多少钱。太监不敢说实话, 就说花了5两。道光叹息道:“朕快连补丁都打不起了。 ”之后他为了节省打补丁的钱, 就要求后宫女子通通学习女工缝补的手艺。



当大臣们看到皇帝穿着打补丁的龙袍时也很吃惊, 回去之后纷纷效仿。一时间裁缝铺的旧衣服被抢购一空。而当道光看到满朝文武皆穿着旧衣入朝时, 心里乐开了花。后来皇后过生日, 道光宴请大臣。考虑了三天, 才下令御膳房将两头猪给宰了。等大臣们满心欢喜的赴宴时, 却发现人人面前只有一碗打卤面, 扫兴而归。

三.不留辫子真的要被杀头吗?秃子怎么办?

清朝有“剃发易服”的命令,但也不是所有的男人都需要留辫子,留辫子的主要是汉地,蒙疆藏等地大部分人是不需要改发型的。


还有就是掉发或者秃顶又怎么办呢?头发少好办,周星驰的电影里苏乞儿在鸡窝一样的头发里系了一根小辫子就不用担心被杀头,现实中当然不可能那么夸张,但是头发少确实也只能做个小辫子意思意思,秃顶的就比较麻烦点,需要到当地的官府进行报备,为了不让官府认为你是别有用心,还需要邻居或者同事进行确认才行。



四.清朝的太子不但读书很幸苦,还要精通外语

太祖努尔哈赤建国后,知道皇位来之不易,而且诺大的土地满族只是占了很小的一部分人口,要管理这么大的国家,后代的皇族必须加倍努力,这就把所有的阿哥们给累坏了。

清代皇帝选定良辰吉日为皇子开学,皇子规定6岁(虚岁)开始读书,读书的时间为“卯入申出”,也就是早晨5时至下午3时。虽然是凌晨5点开始上课,但实际上皇子需凌晨4点到书房复习前天的功课。所以一天在上书房的时间达11小时。而且一年之中只有五天能够休息。由于皇子地位尊贵,皇子和师傅互相行礼时,双方用长揖代替跪拜。上书房的规矩极严,皇子读书要正襟危坐;夏天不许摇扇子;午饭时候,侍卫送上饭来,老师先吃,皇子们在另一旁吃,吃完不休息,继续功课。



清朝皇帝和皇子们一般学多门语言,汉语、满语、藏语等都不在话下,尤其是康熙的皇九子胤禟(宜妃之子),会说俄语,被任命和俄国人打交道。九王夺嫡时,为了密谋保密,胤禟竟找传教士用英语来写联络信。被雍正囚禁后,他竟企图利用拉丁字母来传递密码信息给自己儿子,也说明清朝对皇子们的教育是非常之严苛。

五.康熙不但长的丑还是个盖章狂人

我的手机里经常出现垃圾短信,但是每次我看到还是忍不住要把他点开,大概这就是通常说的强迫症。清朝康熙皇帝也一样有这样的毛病,他喜欢盖章,甚至到了癫狂的程度。古代的书画作品上一般都会印上作者的大印,也就是作者的名字,而且这个印还是非常的有讲究的,一般都是在作品的结尾处也就是整个纸张的一角。《韩熙载夜宴图》是一个非常经典的传世之作,但是却被康熙大印给盖的不成样子。而且大佬王献之的《中秋贴》也是一个非常经典的作品,结果被康熙盖了八十多个大印!不得不说康熙在这方面还真的是非常执着了。



而且康熙作为“千古一帝”,又是当代的明星皇帝,其给人的印象就是英俊潇洒、身形伟岸。然而实际上根具现存的康熙朝袍推算,康熙的身高仅仅只有160cm左右,而且由于康熙小时候生过天花,满脸麻子........所以就算长得不丑,但至少和英俊潇洒也不搭边。

六.试婚的格格

因为明朝的几个皇帝的女儿,婚姻生活过得都不怎么幸福。有的嫁过去不久驸马就病死了,堂堂公主,年纪轻轻就要守寡,这让皇家很没面子的。所以到了清朝,为了避免这种尴尬事情的发生,所以清朝的皇帝在给自己女儿择配夫婿的时候,就发明了一个试婚格格的特殊职业。



为了给自己的女儿挑个满意的夫婿,皇帝在嫁女儿之前,会有一名宫女充当“试婚格格”随同嫁妆一起先行到达驸马家中。当晚由“试婚格格”与驸马同床,第二天再回去打报告,内容自然不必多说……如果各方面都还行,那公主才会随后就嫁。试婚格格的规定在清朝一度得到很大的重视,清朝皇室有这规定也算是吸取了前车之鉴,至于效果那就是只有格格自己才知道了。


清朝是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大清王朝的二百六十八年历史,不同的文化相互融合与发展,产生了很多有意思的风俗和故事,到了今天就成了我们所说的冷知识,还有你知道的哪些冷知识,欢迎留言讨论!


大清是黄的


关于清朝的冷知识很多,我这边就说三个最具代表性的,如有不尽意的地方,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讨论:

一、大清帝国的第五代领导人,入主中原的第三位皇帝-爱新觉罗.胤禛,不是死于吕四娘之手,也不是突染恶疾暴毙,而是自杀,因为 他做了一件令其抱憾终生的事。

在雍正还是皇子的时候,受康熙之命到河南视察民间疾苦,因为是微服出巡,在民间偶然遇到了妙龄少女,正值青春年少的胤禛未能把握住自己,与这位花季少女缠绵了,可当太阳出来之后,胤禛后悔了,因为此时的他虽然贵为皇子,但康熙严格的家训,使得他不敢对该女孩做出任何承诺,他的冲动,可害苦了这位花季少女,未婚先孕,在那个时代是被视为奇耻大辱的,当家族中的长者得知该少女未婚先孕,且又不说出那个男人是谁的时候,族长毫不犹豫的对其施行了火刑,胤禛为了个人的前程,他不敢挺身而出,只好看着该少女被大火吞噬。

胤禛带着极大的痛苦返京了,本以为这件事就这样结束了,可造化弄人,那天被大火吞噬的并不是与胤禛狂欢的女孩,而是该女孩的孪生妹妹,身怀胤禛骨血的她,被父母连夜送到了外地,并且嫁给了当地老实巴交的农民,数月之后,该女孩成功的诞下了女婴,大家都以为日后的生活就这样走下去了,可未来的一切并未按平凡的路走下去,长大的女婴阴差阳错的结识了十四阿哥胤禵,并且两人一见钟情,本是亲叔侄的关系,却在双方都不知情的情况下,反生了不该反生的关系,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已经座上皇位的胤禛见到了该女婴,当时雍正愣住了,因为该女婴太像他曾经的女神了,于是他不顾十四弟的心情,强行的把该女孩带回了皇宫,并在一次心烦意乱,且酒后把该女孩给宠幸了。

该女孩在被胤禛宠幸之后,地位随之不断上升,这位女孩在地位稳固之后,向雍正提出要从乡下把目前接到皇宫来享几天清福,雍正马上就同意了,当该女孩的母亲来到皇宫之后,这位中年妇人无论也没有想到,当年与他想好的少年,竟是当今圣上,且造孽的是,其与当今圣上的女儿,竟又鬼使神差的成了圣上的宠妃,这不是造孽么,于是该妇人毫不犹豫的自缢了,对于该妇人突然的自缢,雍正也是很迷惑,咋会这样啊,于是其亲自到现场想看个究竟,当他看到该妇人的真容后,他像是被雷击了一般,浑身都在颤抖,因为他做了一件天底下最愚蠢的事,为了让丑闻不宣扬出去,他亲手杀了自己的女儿(也是自己一直以来的宠妃),然后挥剑自缢,大清帝国最勤勉的皇帝,就以这样的方式结束生命。

二、大清帝国近三百年的历史中,仅有一位汉族官员,在死后得以配享太庙,那就是张廷玉,他是清朝杰出政治家,大学士张英次子。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入值南书房,进入权力中枢。康熙朝,官至刑部左侍郎,整饬吏治。雍正帝即位后,历任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拜保和殿大学士(内阁首辅)、首席军机大臣等职,完善了军机处制度。只是在乾隆帝即位后,其君臣渐生嫌疑,晚景凄凉,因为此时的张廷玉年龄太大了,但乾隆皇帝又不允许其退休回家乡养老,所以张廷玉只要一见到皇帝,不是说退休的事,就是索要其死后的荣耀,不断的向皇帝要死后的谥号,这就惹的乾隆非常的反感,后来乾隆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连下数道口谕申饬张廷玉,使得张廷玉整日惶恐不安,结果在乾隆二十年(1755年),卒于家中,终年八十四,虽然乾隆后期很不喜欢张廷玉,但为了顾及群臣的颜面,也为了激励后来者都对朝廷衷心,所以还是给张廷玉上了谥号,其谥号为“文和”,并配享太庙,其是整个清朝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

三、周培公劝降陕西叛军首领王辅臣,当年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同时造反,战火蔓延了大半个中国,打的满洲八旗一败涂地,为了更快的推翻满清,吴三桂对据守在陕西的悍将王辅臣许是重利,希望他能在康熙的后方燃起一把大火,本就是汉人的王辅臣经不住吴三桂的诱惑,也起兵响应吴三桂了,可当反叛的大旗举起来的时候,他又有点后悔了,因为康熙立马就调集精兵向其靠拢了,在接下来若得到吴三桂的支持,他王辅臣必败,所以他动摇了,又想重新投靠康熙,可又不能立马投降,他需要一个台阶,否则也无法向属下交代,对于他的这个想法被身边的幕僚知道了,该幕僚就是周培公奶妈的儿子,他把王辅臣此时的想法准确无误的传递给了周培公,于是周培公就向康熙提出自己想去劝降王辅臣,对于周培公的这个想法,康熙开始是反对的,因为他觉得王辅臣是不可能这么快就又投降朝廷的,只是他不知道王辅臣的想法吧了,在周培公的一再坚持之下,康熙应允了,周培公作为康熙的全权代表来到了王辅臣的大本营,经过周培公的一番厉害剖析,王辅臣表现的百般无奈下投降了朝廷,正是因为此功勋,周培公从此便被康熙视为心腹智囊。


清史宴


1、建州女真族不是游牧民族!不是游牧民族!和匈奴突厥不一样


2、康熙和鳌拜

和大家在影视剧中认知的不同,鳌拜其实更多情况下是先帝护驾忠臣+国之功臣的形象

皇太极死后,多尔衮野心勃勃,之后的王大臣会议,鳌拜,遏必隆,索尼让两黄旗的巴牙喇张弓挟矢,环立宫殿,两黄旗的护军又聚集大清门,以为护卫。推举皇帝的时候, 鳌拜带着两黄旗上前,以死相争,才护得顺治登基。

可以说没有鳌拜,康熙连当皇帝的机会都不会有。之后更是遭到了摄政王多尔衮的打击报复,屡屡被贬。

顺治驾崩后,顾命四大臣,苏克萨哈是多尔衮正白旗一系的,其时多尔衮旧部势力还在。鳌拜所谓的“擅权”杀的大臣也基本为两白旗,因此鳌拜事件其实基本都是以削弱和打压多尔衮留下的正白旗势力和圈地运动中八旗内部斗争为两条主线的,和“奸臣欺主把持朝政”没啥关系。

而且鳌拜并没有当殿被韦小宝砍死....而是念其旧功,予以圈禁。其后康熙晚年,和雍正、乾隆两朝也屡屡平反加封。

3、清朝最后三个皇帝,同治,光绪,宣统都没有后代

同治才活了十九岁姑且不论,光绪活了三十八年却一直没有子女,恐怕就是生理+政治的双重影响了,一方面政治需要,一方面长期高压的环境下,很容易不举......

但是最蛋疼的恐怕还是宣统,人家是真.蛋疼

溥仪自幼年起,常遭宫女捏xx取乐(另一种说法是太监教唆宫女和溥仪在床上玩不能描写的游戏,又给他强力催春药吃)(出自军统大头目沈醉《皇帝特赦以后》),因此过度耕耘,导致了严重的阳痿......大青果真是药丸

4、关于语言

有清一代,大方向上的确是越到后期满语适用范围就越小,有的说法是八旗子弟一口京片子,差点让满语断了后。这种说法,既对又不对,皇帝是看人说话的,需要说满语的时候就用满语,面对不会满语的大臣就用汉语。

但由于清代皇帝素来维护“国语骑射”,在很多特定场合是要求必须说满语的。 皇帝身边的日讲起居注官都是翰林出身的懂满语的高级翻译人才,不过奏章中,汉文的比例太大,皇帝没有必要用满文来回应汉文奏章。但是对于满蒙文书,皇帝以满文批复也是正常的。

另外一说,清朝皇帝一般会多种语言,汉语,满语,藏语等,见八旗贵族的时候说满语,见西藏班禅时候秀藏语,平时见大臣的时候用汉语。

5、清朝有位皇子据说精通八国外语的外语专业高材生

他就是康熙朝九龙夺嫡之一九阿哥胤禟。

胤禟有着极高的语言学天赋。他学习汉文的速度比一般皇子快很多,阅读速度也很快。当其他的皇子还在学满文的时候,胤禟就已经精通满汉蒙三种文字。之后因为被任命和俄国人打交道,胤禟又学的一手俄文。在皇室之中,胤禟是唯一会俄文的。康熙当年想学俄文,但最后还是中途放弃了,斯拉夫语言特有的大舌头音让康熙不胜其烦。九龙夺嫡时,为了使密信不泄密,特意找了传教士用英语来写联络信。根据一些传教士的说法,胤禟甚至还初通拉丁文、法文、意大利语....

更有创意的是,在夺位失败被雍正囚禁之后,他竟然试图利用拉丁字母来拼写满文,传递密码信息给自己的儿子。

另外一说,九皇子的母亲是宜妃郭络罗氏,恩的,就是那个总跟着张国立微服私访的妃子....

6、地名梗

清末,李鸿章和翁同龢同为朝中大臣,一为秉国重臣,国家宰相,一为清流领袖,户部尚书大司农,不过两人都不是什么清廉之辈。李鸿章是安徽合肥人,翁同龢是江苏常熟人,因此世人做对联嘲讽他们。

宰相合肥天下瘦 司农常熟世间荒

一语双关

另外一说, 翁家是常熟望族,祖孙三代,都出牛人。

翁同龢的父亲翁心存,是同治小皇帝的帝师

翁同龢的大哥翁同书做过安徽巡抚。翁同书的儿子翁曾源幼承家学,惜乎屡试不中。翁存心死后,以帝师故,朝廷赐其孙翁曾源举人,免会试,直接参加殿试。结果翁曾源一举大魁天下。

后来翁同龢进“弘德殿行走”,成为光绪的帝师,

因此翁家前有“叔侄状元”,后有“父子帝师”,



7、宗人府

影视剧中经常出现宗人府,作为皇家宗室的管理机关,宗人府的宗正、宗令、宗人,都必须由王公担任。但是实际上这些王公都是挂名的,或者是宣示权力地盘的,对于宗室庶务,他们就没有那个精力去管,也没有那个能力去管。那么,宗正、宗令、宗人之下的宗人府府丞,就是实际上的宗人府第一人,实际管理者。

宗人府府丞名义上“掌校汉文册籍”,实际上负责整个宗人府的庶务。有趣的是,宗人府掌管宗室、觉罗诸事,府丞这个宗人府的大管家,却是定制为汉人的——不然,怎么“掌校汉文册籍”呢?

之所以这么安排,是因为,满人各有旗属,宗人府掌宗室、觉罗之敎诫、赏罚,如果府丞由满人出任,可能会有偏袒本旗、本族的情形,特别是如果犯罪圈禁的竟是自己的主子,容易下不去手,汉人做府丞,反倒更容易一碗水端平。

8、满汉

满洲亲贵对南方的汉人,有着根深蒂固的不信任。

中枢官员强行规定两套班子,一满一汉,六部一满一汉两尚书

最高决策机关军机处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军机大臣中的汉员,至多两名,籍贯一南一北。事实上,汉员“满编”的时候并不多,就算“满编”,常常两个都是北方人;如果只有一个汉员,那铁定是北方人。

8、清朝官员的官职名称越到后期越繁琐,往往喜欢在本官官职后面+“行走”

清朝军机处,军机大臣正式称谓是“军机处大臣上行走”

皇帝的讲师为 弘德殿行走

御前大臣是“内廷行走”

初入值军机处者,因资历或能力尚浅,则命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加“学习”二字,意示见习,其地位低于一般

军机处首席为军机领班,实际上的一国首辅,但是“军机领班”本来就不是一个正式的官称,大多见于口谕,在某种特殊的情况下,也会在笔谕中出现。比如因为当事人资历有限,新官上任,为强调身份,讲其他事情的时候,顺带一笔。

同理还有总理衙门

有总理大臣、总理大臣上行走、总理大臣上学习行走、办事大臣这些繁琐的官职。大臣下设总办章京、帮办章京、章京、额外章京。

中国近现代之前的官称,大都如此含混、微妙,当然,非常讨厌。

根本原因,是皇帝为了集权于自己的手中,不把明确完整的权力赋予臣下,以方便自己随时掌控整理调度。

比如军机大臣,本身没有品级,仪制上互不相属,皇帝既可以全班召见。也可以随时召见其中任何一人;而任何的一件事。可以交给任何的一位军机大臣办理。

9、

江苏省内,设有两个布政使,也就是两个藩司。

一个叫做江苏藩司,下辖松江、苏州、太仓、常州、镇江,一共五府。

另一个叫做江宁藩司,管着江宁、淮安、扬州、徐州、海州厅等地方。

如果是粗略的说,可以算成一个管着苏南。一个管着苏北。

巡抚这个职务,以前并不是一个固定的职务,从“巡”字便可以看得出来。到了后来,巡抚渐渐变作一个定职,凌驾于藩司之上,成为一省的老大,但用人行政。依旧要通过藩司来施行,这也是所谓“布政”两个字的含义。因此藩司所辖的地方,也就是巡抚所辖的地方。

因此江苏藩司,归江苏巡抚管,但江宁藩司,却由驻节江宁的两江总督直辖

10、清末朝廷用电报发布命令。

据《清会典》记载:总理衙门规定,凡因紧急。公事皇帝下达谕旨或督抚上奏都可使用电报。



至此,在中国朝廷通用了千年的圣旨马递变成了电报。不过真正用电报传圣旨还是在戊戌变法时期。

”这是清政府第一次开始使用电报传圣旨。这也是有线电报的开始。由电报局电知各省,该督抚即行遵照办理,毋庸专侯部文。这就是说,各省督抚接到电报后就可遵照办理,不必等待公文。

而清末,民国时期屡屡出现的【通电全国】也因此诞生,清末民初的各路诸侯都喜欢用通电全国来占领舆论高峰,那时候人们为了扩大舆论影响,往往采用电报与报纸相结合的方法,一有重大新闻事件,就发私密电报或者公开通电,然后报纸再予以转载。这种方法可以在短时间内让信息传遍全国。


晓木曰兮历史系


看过《雍正王朝》的都知道,里面有个一肚子坏水的九爷胤禟,养尊处优,腐败堕落,还总是给胤禛等人找麻烦,让人恨得牙根痒痒。



但可能你不知道,历史上的胤禟其实是个百年不遇的语言天才。

爱新觉罗氏掌管着一个多民族国家,要经常和不同民族的上层人士打交道,所以他们的皇帝和贵族子弟往往都得会好几门语言。除了母语满语在外,一般说来他们还要会说和写流利的汉语、蒙语。

但胤禟不仅会汉语和蒙语,还掌握了俄语、法语、意大利语和拉丁语。



胤禟小时候生了一场大病,生命垂危,幸得意大利传教士卢依道奉诏进宫诊治才痊愈。由此胤禟对西方文化特别是西方语言文字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后来胤禟和俄国人打交道,用了一个月时间就学会了俄语,成为当时清朝宫廷中唯一会流利使用俄语的人。

最有意思的是,胤禟不仅学语言快,还能自创文字。雍正继位后,胤禟被监视,于是他在给儿子写的密信中以满文和拉丁文为基础自创了一种文字,以防止信息泄露。后来,密信被截获,雍正找来好多人来破解,甚至还找来西方传教士帮忙,但都无济于事。



可见,这康熙朝的九子夺嫡真不是盖的,诸皇子们果真都是身怀绝技,出类拔萃。


达摩说


说几个清朝的有趣的冷知识!

1、清朝对大臣的惩罚,除了下狱、撤职、罚俸等之外,还有一个有趣的方式,叫奉旨申饬。就是对于犯错误的大 臣,皇帝下一个圣旨,要骂你一顿。但是皇帝没有功夫当面骂,没工夫扯这蛋,他派太监来骂。所以,这也叫奉旨 骂街。

太监一般是文盲,又阴阳怪气,就满嘴毒辣! 于是,太监就指鼻子骂、跳脚骂、拍屁股大胯骂、一直骂到祖宗十八代!骂的太难听,很多大臣就受不了。于是大臣就贿赂太监,让他少骂几句!黄金四十两,太监可以不骂,可以闭嘴走走过场;可有的大臣穷,给不起四十两,就给二十两。那么好,太监就有二十两的骂法。“来来来!我骂你二十两的!”

2、清朝名医朱方旦认为,人是用大脑思考的。他说“中道在山根之上,两眉之间”。这种“怪论”一经抛出,天下蒙圈,因为亚圣孟子曾说:心之官则思。当时大学士“专家”们大骂朱方旦满嘴胡说,失心疯了。一致判定朱方旦 “诬罔君上、悖逆圣道、摇惑人心” ,康熙大帝一挥手,要了朱方旦的小命。

朱方旦应该被称为“东方的伽利略”,因为他们的死,是异曲同“死”。

3、慈禧太后是咸丰皇帝的小老婆,大老婆是慈安太后。咸丰皇帝临死前,怕慈安被慈禧欺负,给慈安一个密令:如果慈禧不像话,随时弄死她。咸丰死后,慈禧知道这要命的密令,很是闹心,不得不对慈安非常尊敬。有一天慈安病了,慈禧下了血本,竟在自己胳膊上割下一块肉来熬药,给慈安吃。这“感天动地”的一举,感动得慈安稀里哗啦,把慈禧认作亲姊妹。对于亲姊妹,还要密令何用?烧掉!

慈安把命令一烧,慈禧开始无法无天了,开始“不在五行中,跳出三界外”了。不久,慈禧下毒,慈安暴毙。

4、清朝同治年间,有个叫王国钧的考生,考试成绩优秀,初定一甲。等到要封个官做做的时候,出事了,因为慈禧太后看到了他的名字,不看到不要紧,一看就来气。慈禧太后认为:王国钧,谐音正好是“亡国君”,这种人,起这种晦气名字,还能做官?于是,王国钧被降三甲,断送了大好前程。

王国钧估计很郁闷:我应该怪自己的爹妈没给起个好名?还是该怪遇到个神经质的老太婆?

5、清朝太监安德海是慈禧太后身边大红人,在大清皇宫之内,横着走。慈禧太后派他去江南办事,安德海很高兴,终于可以在外面也横着走了!于是,带上自己的叔叔、妹妹、侄女外加一大票随从,有跑腿的、保镖的、做饭的、剃头的、修脚的、说书的,唱曲的,还有个和尚,和尚还有厨子;坐船浩浩荡荡往山东去,船上挂着大龙旗,上书“奉旨钦差采办龙袍”,一路唱着小歌、吃着火锅,乐乐呵呵。到了山东上岸,换大车轿、骡马数十头,继续耀武扬威、牛气喧天、浩浩荡荡前进。山东巡抚丁宝桢一看:你一个小小六品太监,这谱摆的也忒大了!

下令:给我拿下!于是,丁宝桢不等慈禧太后同意,就把安德海给弄死了!


品谈客


我来分享一下清朝几代皇帝的一些冷知识,相信很多人都不曾见过:

  1. 清朝的格格正确读音是“哥哥”,正黄旗应该读作“整”黄旗。

  2. 额娘是用来称呼父亲的小妾的,不是亲生母亲。

  3. 满足不裹脚,但有的家长受汉文化影响,也让自家女儿裹脚。

  4. 皇帝大婚前要找个宫女试试手,公主出嫁前也有试婚格格,摸驸马的底。

  5. 江浙一带几乎包揽了清朝的状元。

  6. 宗人府其实是管理皇家户口的。

  7. 爱新觉罗的意思是像金子一样高贵的觉罗族。

说一些皇帝的冷知识,

  • 皇太极

  1. 皇太极曾让自己的老婆生了孩子后再改嫁他人。

  2. 孝庄死后没有跟皇太极葬在一起,而是在东陵外侧。

  • 顺治

  1. 董鄂妃在嫁给顺治之前是嫁过顺治的弟弟博穆博果尔的,因为博果尔发现了他们两的事打了董鄂妃,后来顺治也打了他弟弟几个耳光,导致博果尔半年后抑郁而死。

  2. 董鄂妃死后是以皇后的仪式下葬的,谥号: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

  3. 顺治后来出家,但没过几天就被迫还俗。

  4. 顺治最后不是去五台山当和尚,而是在伤感时死于天花。

  • 康熙

  1. 清朝皇帝中康熙的嫔妃是最多的,但康熙的情商高,没有出现后宫内斗的情况。

  2. 康熙的生育能力也是历代皇帝中最强的,一共有五十二个皇子。
  3. 苏麻喇姑是孝庄的侍女,这两人不会有什么感情线(电视剧都是演的)。
  • 雍正
  1. 雍正帝是最后一个信道士且迷恋丹药的皇帝。
  2. 雍正的眼神不好,造办处为他制造的眼镜多达35副。
  3. 雍正也是第一个穿西装的皇帝。
  • 乾隆
  1. 乾隆是中国历史上最会享福的太上皇。
  2. 乾隆掌权的时间达六十三年,他也是中国历代掌权时间最长的皇帝。
  3. 乾隆喜欢刻章,因为他刻的章太多,还被太监偷走盗用。
  4. 史学家认为乾隆是最GAY的皇帝。
  5. 乾隆拿到的富春山居图以为是真品(其实赝品),便在画的空白处盖满了他的印章。还好他不识货,真品才得以幸免。
  6. 乾隆曾把干将莫邪宝剑陪葬,后被孙殿英盗走。
  • 嘉庆

  1. 嘉庆当皇帝的前几年还是住在太子府里面。

  2. 嘉庆每天凌晨一两点就要起来,等着给乾隆请安。
  3. 嘉庆曾在紫禁城遇刺过。
  • 道光

  1. 清朝的制度是立贤不立长,道光是唯一一个以嫡子身份继位的皇帝。
  2. 道光皇帝长的难看,又老又瘦,当时有朝鲜使节描述道光说:“皇长子面貌凉薄”。
  3. 道光也是历史上很没存在感的皇帝,在几百页的历史书中,对于道光的记载也就寥寥几页。
  • 咸丰

  1. 咸丰曾两次摔伤,虽然经过太医治疗,伤病好了,但落下残疾,成了坡子。他成了历史上著名的“坡脚皇帝”。
  2. 咸丰小时得过天花,后来被医好,但留下了满脸的麻子。
  3. 咸丰是个苦命的皇帝,但他还是五毒俱全,贪色、好酒、抽大烟。
  • 同治

  1. 同治曾在生病时与皇后说话,慈禧闯进来就抓着皇后的头发往外拉,要揍她一顿。而此时的同治,已经吓晕了。
  2. 同治的皇后死的时候,已经身怀六甲。
  3. 同治元年,陕西回族大量屠杀汉人,许多县的汉人被杀光,共约600万人,全省人口减少70%。一年之内,陕甘两省一共有1100多万汉人被杀,时称“同治回乱”。而当时的回族杀汉人,不为财、不为地,只是单纯为杀人而杀人,只因汉人在先前经常欺压回民。
  • 光绪
  1. 光绪其实最喜欢的是珍妃,本来她应该为皇后,结果被慈禧瞪一下,只能选了慈禧安排好的隆裕皇后。
  2. 清代后宫规定皇帝不能在侍寝的嫔妃那里留宿,珍妃的死因之一就是光绪在她那里带的时间太长了点。
  • 宣统

  1. 溥仪曾经把门槛给锯了
  2. 溥仪投靠日本人很大原因是因为他的祖坟被盗了,然而没人管他这个事。当时的四大家族都有收到好处,包括蒋介石也收了不少,所以他们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3. 溥仪的淑妃文绣长的不丑,也不像凤姐,文绣提出离婚只是因为双方没有房事生活。
  4. 溥仪其实不算亡国之君,他们崇祯一样,只是国家已经强弩之末,无法挽回了。

大国布衣


清朝人与辫子

于当下来说,清朝这个古代王朝的形象,是很容易辨认的,因为他们的发型很独特。在如今,清宫剧的播放,使得人们对于清朝就有着一种很直白的印象——就是发型是“阴阳头”的古代人就是清朝人。


那种前半边头发剃光,后边留个辫子的发型就是清朝的官方发型,而且,在清朝初期,还有着“剃发易服”这种规定的存在。可是,清朝这个王朝,并不是所有男人都是那种发型,除去秃顶的人,还有一部分人依然没有剃头。

并不是所有的清朝时期人,都留“阴阳头”的。

乾隆与华盛顿

说这两位人物,只需要看下这两个时间段就行。

清朝乾隆帝,驾崩于公元1799年;美国首位总统华盛顿,于1799年去世。对,没错,这两位乍一看是两个时代的人,其实,他们俩是同一时期的人。



雍正帝与眼镜

再说一个关于雍正帝的事儿,就是雍正帝这位皇帝特别喜欢“眼镜”。


雍正帝喜欢眼镜自然不是因为戴着显得有范,主要是平常公务繁忙,导致他近视了,而眼镜的出现,对于雍正帝来说,有着“如鱼得水”的感觉。雍正帝喜欢眼镜到什么程度呢,他让人制造了多副眼镜,放在宫城中他常去的几个地方,以达到他到了哪儿,都能随手拿到眼镜。


說与山鬼聽


1.清朝乾隆时期的藩属国图。

整个清朝时期藩属国很多,诸如安南(越南),南掌(老挝),暹罗(泰国),廓尔喀(尼泊尔),哲孟雄(锡金),缅甸,朝鲜,琉球,阿富汗等,如果加在一起的话,先后有大约20多个藩属国。

藩属国是一种向宗主国朝贡的体系,双方互相给与财物,互相在彼此权力上给与确认。

(2)清朝有国歌和国旗。

清朝的国旗为黄龙旗。

清朝国歌《巩金瓯》,1911年颁布,由大翻译家严复作词,翻译成现代文大概意思是:

国土如金瓯巩固,受天覆庇。民众万物欣悦自得。喜见同袍有幸遇着清平时世。真正兴盛广大,帝国蒙苍穹保佑。天高高,海滔滔。

可惜的是,这“天高高海滔滔”还没来得及“高高”和“滔滔”,帝国就没了。

(3)清朝海军有专门的旗帜。

下图为清朝海军不同时期的旗帜,乍一看还以为是现代哪个国家的国旗。(每个时期按照官职分成好几面旗,这里只节选1-2面)

(4)清朝官员服饰和今天电视上差不多。

下图里中间这位官员,个子不高,看起来满祥和的,他是谁?

1903年任直隶总督的袁世凯。

(5)清朝发行的通草纸画赏析。

这种画当时在西方很流行,因为画的很生动传神,仔细看的话,这些发型发饰蛮好玩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