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6 淺議測不準與不確定性

蒙格斯智庫是國內首家致力於中國宏觀經濟拐點研究和風險研究的獨立智庫機構,通過對宏觀經濟,金融,法律,風險等領域開展基於數據和量化模型的研究和探索,意在找到國民經濟生活中,能夠保障經濟金融長期穩定發展的各類拐點即邊界,為政府宏觀經濟管理和企業經營諫言。

淺議測不準與不確定性

毋庸置疑,世界是充滿不確定性的。

從物理學的角度,不確定性關係原理適用於任何物體,從微觀粒子到宏觀物體,其基礎理論當屬測不準原理。海森堡用極為複雜的數學語言描述了一個純粹客觀、物自體的“測不準”,即位置的不確定性必須大於等於一個常數(ΔpxΔq≥h/4π)。

量子物理的測不準究其原因在於測定微觀粒子位置和動量時必須要藉助另一個微觀粒子,而這個微觀粒子會或多或少影響被觀測的微觀粒子。原子尺度上的能量都非常小,因此不難想象,即使是最精巧的測量,也會對被測量的東西產生實質性的干擾,這樣測量的結果就不能真實描述測量裝置不在時的狀況。在這個尺度上,觀察者及其儀器成了觀測對象不可分割的部分,它們之間就不可避免地存在著相互作用。

不確定性也廣泛存在於哲學方面,這更是一種純粹認識、測量行為的“測不準”,也是認識論和客觀論相互關係的“測不準”,是玄妙的哲學思辨。

索羅斯將不確定性納入其思想理論的哲學框架,認為不確定性是人類事物的關鍵性特徵。索羅斯認為人類思想可以抽象為兩個函數:認知函數(cognitive function)與操縱函數(manipulativefunction)。這兩個函數從兩個相反的方向連接起思想和現實。當兩個函數在同時起作用時,他們可以互相干擾,這導致在意圖和行動以及行動和結果之間必然會產生某種偏差。因此,

在我們對現實的理解和事態的實際發展之間也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

經濟學領域卻稍顯不同。經濟理論是建立在均衡概念之上的,從Arrow、Debreu 的一般均衡,到Ramsey、Solow 的動態均衡,再到Radner 的隨機均衡,均衡理論充斥著初中高所有經濟學教材,經濟學家也總是希望找到確定的東西,預測經濟走勢、測算GDP 增長率及失業率等等,這些往往排在經濟學家們每年、甚至每季度必做清單的首位。

然而事實上,縱使經濟學家追求確定性,經濟現象中隨處可見不確定性,而這種不確定性更傾向於是純粹客觀、物自體的測不準。《概率論》一書作者Bruno de Finetti 曾經自嘲性表述:“概率其實並不存在”,即使我們能夠獲得完全的信息,為了使信息的分析更便於認知或計算而對資料進行簡化和近似,仍然會產生不確定性因素,而概率僅可表述某些特定類型的不確定性因素。

就像投均勻硬幣,每次單獨擲出,結果都不可知。無限多次後,正面和背面出現的可能性均為二分之一,這是用概率在表述擲硬幣的不確定性。而擲出硬幣後,如果所有條件已知,亦即強行介入觀察後,概率雲坍塌,硬幣就是可以確認正反的。

不確定性會產生各種可能,會讓世界的未來產生分支。經濟現象最是如此,通過諸如邏輯遞推等限定條件,可以達到一個數學邏輯上比較合理的特定的未來,最終趨於一個穩定的經濟現象。

而隨機就是對未來經濟變量產生的分佈。隨機本身包含時間,未來因此是不確定、有風險的,現實中經濟的資產種類並不能匹配未來的風險,因此也就有了不完全市場。

因為不確定性的客觀存在,風險是不可消失的。而也正因為風險的客觀存在,投資者們才有了超出市場平均收益的可能性與潛力。經濟學家們該做的、能做的絕不是消滅不確定性,而是正確傳播對不確定性的認知,消除恐懼情緒,如此方為正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