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7 直面“三問”我們如何作答?

直面“三問”我們如何作答?

隨著今天成都七中實驗學校食堂管理問題新聞發佈會的召開,一個個縈繞心間的“問號”在陽光下被拉伸消於無形。這起牽動萬千家長、億萬群眾視線的事件,終於劃上了一個句號。

有如一幕高潮迭起、情節跌蕩的戲劇,雖然只有短短4天時間,但如果回首細細品味,一定能品出很多有滋味的東西來。

“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已經有很多圖片、視頻和文字,記錄和傳播這些天來的點點滴滴。真相也好,謠言也罷,如果把它們剪輯成一部記錄片,總有些沉澱下來的畫面讓我們記住,總有些沉默的人們令我們感動。

坐在城市一角,我們腦海中至少會冒出三個揮之不去的問題,不斷檢索著答案拷問著靈魂——

學生家長:“小愛”面前如何擁抱“大愛”?

“人民微評”說得不無道理,校園食品安全,萬眾聚焦,稍有差池就讓人心驚肉跳。作為事件中心主角的家長們,當然更不例外。

保護孩子,是小雞也會做的事。沒有哪個父母不疼愛自己的孩子,沒有哪個父母不為自身孩子健康的擔憂。正所謂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嚴格而言,據理力爭,為孩子討一個說法,無可厚非;群情激奮,表達內心的不滿,也能理解。但一味恣意地任性,一味暢快地放縱,很容讓自己輕易逾越法律的邊界、道德的底線。比如,那些在成都七中試驗學校內聚餐、抽菸的家長們,是否考慮過校內高三、初三的學生即將面臨的高考和中考?那些急憤中堵斷光華大道的家長們,是否考慮過已嚴重干擾了萬千車流中的駕駛員的合法權益?等等。

在義憤填膺、滿腔怒火、揮灑情緒的時候,我們也要看到,政府相關部門已聞風而動,無數人已加入到了保護孩子的行動中來,從而迅速形成了一道強大的“保護網”。

世間有小我與大我,人情小愛與大愛。我們不能死守著狹隘的小愛而放棄大愛,更不能為了所謂的小愛而不顧他人觀感甚至危及合法權益。

圍觀群眾:真假難辨之際如何越發成熟?

這個“群眾”,當然包含你、我、他(她),或者說叫我們。

縱觀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事件的真相尚未弄清之前,大家都是以“愛的名義”加入到轉發、聲援的行列中來,但我們惶然不知,我們轉發的那些聳人聽聞的視頻、不堪入目的圖片,都是在移花接木之後“P”出來的。

而真正的真相,卻還在路上。

無意間,我們都爭先恐後地充當了“假相”的傳播者,謠言的擴散者,有的甚至成為其中的發佈者。

在那些所謂的真相面前,一些“我們”便走出了家門,成為其中的圍觀者甚至參與者。

一個成熟社會的重要標誌,首先是每一個“社會人”嚴格遵守秩序,通俗的表達,就是遵紀守法。

歐洲有一句著名的諺語說得好,雖然你只是一度年輕,但卻可能無限期不成熟。

弗•艾倫有句名言,把蛋煮熟易,使人成熟難。雖然很難,但我們終究要走向成熟。於一個人而言,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聲響,一種不理會喧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需聲張的厚實,一種能夠看得很遠而不陡峭的高度。

是“我們”構成了這個斑斕多彩的社會,“我們”怎樣這個社會就怎樣,“我們”成熟了,這個社會就成熟了。

政府部門:危機面前如何化“危”為“機”?

現代公共關係活動時期的重要代表人物、紐約大學教授愛德華•伯尼斯告訴我們,公共關係是一項管理功能,需要制定政策及程序來獲得公眾的諒解和接納。為避免或者減輕危機所帶來的嚴重損害和威脅,從而有組織、有計劃地學習、制定和實施一系列管理措施和應對策略。

我們看到,事件一發生,相關部門也確實做到了高度重視,且應對有序。我們需要不斷追問的是,面對突如其來的局面,我們是否做到了最好?還有哪些地方應該總結提高?某種意義上來講,或許這次事件只是一次檢驗。今後,“意外性、聚焦性、破壞性和緊迫性”事件肯定會以不同的方式再來,我們是否能有底氣真正做到從容不迫,化“危”為“機”?

從歷史的角度看,所有的危機都有先兆。從新聞發佈會通報的情況看,早在去年12月,一些家長就以多種方式反映成都七中試驗學校小學部食堂管理上存在問題。看來,家校溝通不暢通,學校整改不到位,政府部門監管不力,長期積聚的負面情緒早已成為待點燃的乾草。

於無聲處聽驚雷。我們期待各方以這件事為新的起點,一起走向成熟,走向理性,迴歸科學與法制,共同推動社會治理現代化邁上新徵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