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9 30万人看后感叹,如果在高考前看到这个就好了

1.

周小顺是逆袭之王。

2.

有一回,台湾友人Lydia吐槽他们的基础教育,拿出了一张在台湾热传的图片。

30万人看后感叹,如果在高考前看到这个就好了

我感叹:果然是海峡两岸一家亲!

好多人义愤填膺:愚蠢的应试教育,落后、死板,把人一生都毁了!看看人家西方多人性化!

每天埋日日怨,说得自己深信不疑。

越发觉得世界黑暗,生活绝望。

于是真的越来越不行。

周小顺不。

周小顺问我:“另维小朋友,你上回来吃烧烤的时候,讲的美国中学生的故事我很感兴趣——我没有条件去美国留学,怎么能像他们一样呢?”

3.

周小顺是我家巷口烧烤摊的儿子,原名周顺。

父母养儿防老,希望他孝顺。

周小顺生在六化建大院的工人家庭,牙还没长齐,爸妈先赶了下岗潮,支起一家看见城管就跑的三轮车烧烤摊,踏夜营生。

又为了帮周小顺树立考取襄樊五中的远大理想,把摊子支在学校对面,叫他连屁都闻的是学霸们放的。

我小的时候,酷爱烧烤,每天天一黑,就迫不及待去小周烧烤报到。

我坐小板凳,周小顺也坐小板凳。

我吃烧烤,他趴在小板凳上迎着灯泡写作业。

他那时晒得黑溜溜的,圆溜溜的眼睛,像溜溜球一样溜,嗓门巨大,小个子小头,透着一股子机灵劲儿。

我的烧烤一好,他爸妈就喊:“顺儿,上菜!”

他就麻溜地起来,雷厉风行端大盘。

他还嘴甜:“另维小朋友,你最喜欢的脆骨来了,我做主送了你一串,感谢你的可爱美化了这条巷子!”

那时候,周小顺一边卖烧烤,一边做留学梦。

他一把梦想说出来,就被他妈拧耳朵:“给我老老实实做作业拼高考,出国?出国是你穷人家孩子想的吗?!”

经年之后,周小顺逆袭成了别人家的儿子。

就连他小时候卖过烧烤的巷口,但凡有家长经过,都要就地取材,开展一番励志教育。

——你看人家周顺哥哥,一边上学一边卖烧烤都比你有出息,人家上高中就知道搞关系,一放假就到处去大学里搞关系,你怎么就知道打游戏?

…………

鉴于周小顺走过的路,总是被乡亲父老误解,讹传成他自己都不认识的版本。

我决定把他自我探索的过程一五一十写出来,以正视听。

如果遇上还在高中里迷茫度日的有缘人,希望能帮助你。

4.

网络公开课

周小顺走进网吧,交了1块5毛钱。

前头说了,周小顺原名周顺。

周顺的同桌叫周帆,成绩差不多,个头差不多,再加上一帆风顺组合,总让众人误以为他们是亲兄弟。

高一寒假,周帆被家长重金送到美国读高中,他告诉周小顺,美国高中生的生涯规划意识了得!高一就开始了解大学的专业设置,接触课程,根据兴趣程度反推高中生活怎么安排了!

周小顺也想这么有规划地过青春。

他没有想:有钱真好,一字之差,两种命运。

他想的是:我在襄樊五中里,怎么像他一样,接触大学课程,规划自己呢?

他想不出来。

所以他上网搜。

周小顺看得眼花缭乱。

网易公开课,新浪公开课,猫猫狗狗公开课,有网站有App,可收藏可下载。

根据大学分类:TED,国际名校公开课,中国大学公开课,可汗学院。根据学科分类: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经管法学……一切罗列清晰。

细看,牛津、剑桥、哈佛、耶鲁、巴黎高商、印度理工,外语课程全都有字幕,中文课程,更是横跨港大、台大、清华、北大……

坐在电脑前,轻轻一点击,世界名校的无数公开课,全都为你播放。免费。

周小顺惊呆了。

网络上有这么多好东西,为什么网吧里的少年要玩游戏呢?

30万人看后感叹,如果在高考前看到这个就好了

高一暑假,周小顺把所有零花钱都献给网吧,给自己列了个听课时间表。

上午八点,耶鲁大学心理学导论。

上午九点,斯坦福大学编程方法学。

上午十点,牛津大学经济学原理。

…………

这比周帆听从学校组织,去附近的大学旁听基础课牛多了!

周小顺足不出网吧,居然也豁然打开了眼界。

原来,这世上有这么多我不知道的好玩学科和职位。

原来,这座城市里根本不存在的人类学、心理学、金融工程、博弈论、Java……会让我意犹未尽。

原来有些学科,我会越听越入神,理解力超常,而有些学科我越听越走神,完全理解不了个中逻辑。

原来天赋和兴趣是这么回事。

而只要上了大学,我就可以丢掉那些走神的,一门心思专攻喜欢的。

…………

周小顺每天都被新发现砸中,幸福感应接不暇。

飞来横“喜”的是,再开学,曾经一听就晕的高中英语听力,居然也变简单了。

周小顺作为高中生的迷茫,是不知道每天花十六小时学习的东西,除了高考,到底有什么用。

外面的世界是模糊的,他看不见,所以老师口中他必须耗尽此刻来奋斗的未来,对他而言什么也不是。

于是,当下的日子变得暗无天日,难熬,绝望。

现在不一样了。

周小顺找到了他的答案。

原来黑板上无聊的代数题,就是他以为很高深的编程逻辑。

原来经济学也是数学,心理学也是数学,机械工程、电子工程、金融工程更是数学。

原来人工智能还是数学。

原来物理题看似没用,建筑工程、哲学,乃至宇宙万物的原理都在里面。

原来他学这些知识,不仅仅为高考,更为了高考之后,拥抱新世界里他还不知道存在的无限可能。

从前,周小顺只从宋班主任的描绘中想象大学。

那描绘包括“上了大学你就轻松了”“上了大学你随便谈恋爱”“上了大学就再也没有早晚自习了”……

并不太懂这样的日子到处都能过,为什么非要拼死拼活去大学里过。

周小顺现在懂了。

他想学的那些课程,和他只有一场高考之隔。

还有比这更值得奋斗的事吗?

实地考察(上)

远在美国的周帆,不仅在提前接触大学课程,思考未来想学的专业,更在通过对大学的实地考察,切身了解不同大学里的不同生活特点,思考自己将来究竟要考取哪里,确立目标。

周小顺也想这样。

周小顺的宋老班不讲。

她只讲题。

她说:“做题吧,一分压万人,多会一道题,你就比几万人多一份改变人生的机会。”

“改变后的人生是什么?我是谁?我想成为怎样的人?哪里才有我想要的生活?”

宋老班从来不提。

关于大学,只有“上了大学你就轻松了”,还有“上了大学你就能好好玩了”。

这不是周小顺要的答案。

襄樊(现更名为襄阳)是小城,方圆百里只有一个襄樊学院(现更名为湖北文理学院),周小顺逃课去一探究竟。

偏僻的山脚,古色古香,进城的公交永远人满为患,整个校园没比高中大多少,节奏缓慢,宜居,宜养老。

周小顺还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但一眼已经知道,他不想在这里生活四年。

太年轻的时候,我们见识太少,没见过我们想要的生活。

没关系,我们一路走一路看,了解我们不想要什么,一个一个排除出去。

世界这么大,一定有人在过我们想要的生活,也一定有专属于我们的鲜花远方。

而所有的拒绝舒适,继续前行,都是在帮我们靠近那个值得的地方。

从前,周小顺贪玩,成绩中等。

爸妈苦口婆心:“儿啊,好好学习啊,不学习没大学上啊!”

宋老班宽慰:“有的有的,以目前的成绩,稳定到高考,襄樊学院没问题。”

周小顺忽然不偷懒了,他要更好的分数,换更多选择权,避开不想要的未来。

他不需要大人的管束了,他自己有足够的理由努力。

30万人看后感叹,如果在高考前看到这个就好了

最困扰周小顺的问题是:我将来想去哪儿,读什么大学呢?

高二分科。

分科有口诀,成绩好的选理科,成绩不好选文科,文科都学不会趁早转艺术生。

同学们还陷在如此思维定式里的时候,周小顺已经学会了反推法。

他从五年后往回推。

——从大学课程来看,我编程有天赋,喜欢金融,将来想学金融工程。

那必然是理科了。

尤其要打牢数学基础。

只是,去哪儿学呢?

在襄樊五中,年级前五十名,学校把他们封为清华北大之星,照片贴在橱窗里,告诉他们清华、北大不无可能,一定要志存高远。

如果你从第五十名开始询问目标大学,问到第一千名,会发现遍地武大华科,仿佛这世上没有其他学校。

漫长三年,太多人拼命考大学,却毫不关心哪所大学适合自己,哪座城市有想要的生活。

只在最后关头,指望一本《高考志愿填报指导手册》,解决“人生的下一步怎么走”这个最复杂的疑惑。

周小顺在淘宝上买了一本《高考志愿填报指导手册》,放在课桌上的书堆里,没事就翻着玩。

看到印象不错的大学,就搜索它的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关注起来。

看看校园活动、校园美景、校友故事、学院和专业介绍……仿佛自己也生活在那里面。

立即就知道了,这段路的尽头全是值得奋斗的美好。

立即能量满格。

跟踪观察了一阵微信公众号和微博,周小顺渐渐对不同大学的风景、风俗有了基础了解。

他开始有新的诉求。

他留言。

不仅仅索要鼓励的话,更认真询问大学生们,如果自己想去学金融工程,在高中里做什么准备最好?

他渐渐聊熟了一些乐于助人的学长和学姐。

和他们做朋友圈里的点赞之交,策划找个假期,去大学里找他们,一起蹭蹭课,看看校园。

寒假,周小顺掏出压岁钱,买了一张51块的火车票。

住在学校旁边三五十块钱的小旅馆,从武汉开始,踏上了自导自演的大学校园实地考察之旅。

实地考察(下)

周小顺不喜欢武大华科,连江城武汉也不喜欢。说不出为什么。

这下糟糕了。

襄樊人就这两所女神学校,女神不是自己梦想的模样,周小顺好绝望。

不喜欢所处的世界怎么办?走出去,世界太大了,总有一个喜欢的。

他朝远处走,长沙、郑州,哪里都觉得不是自己想扎根的地方。

直到他看到上海。

他走在邯郸路上,走过梧桐树荫,走进复旦。

吃到旦苑里实惠美味的小笼汤包,耳边全是吴侬软语,整座校园在喧嚣的城市里闹中取静。

光华楼前的草坪上坐着世界各国的留学生,一切正青春。

坐几站地铁,陆家嘴的高楼直入云霄。

走进去,大厅里的液晶屏幕变换闪现着世界各国的时间和股价。

最著名的律所、银行和品牌在写字楼的名牌上乖乖排队。

周小顺从来没见过这么现代化的地方。

他安静又激动地想,原来电视里的世界真的存在。

就是这儿了!

这就是我奋斗的意义,这就是我一定要来的地方。

30万人看后感叹,如果在高考前看到这个就好了

十几岁最好了。

有足够的时间做梦,因为生活圈太狭隘,看不见外面的世界存在多少壁垒,真心实意地相信:全世界都在我脚下,只要我努力,就想去哪儿去哪儿,就什么都能实现。

而这个国家,真的给人一次这样的机会。

只要通过一场人人能考的高考,就能换取整个人生的崭新开场。

这真的是人一生一次最好的机会。

走了这么多地方,十七岁的周小顺终于意识到了。

他回到五中,只觉得明确的目标给身体注满了力量。

他前所未有地沉心学习起来。

在湖北,高考全省前几十名,才有望上复旦,周小顺差得远。

但十七岁的好,正是它给人一切皆可改变的信心,和爆发出来,就真的能改变一切的巨大能量。

高三,周小顺努力爬上一本线,花了半学期。

最后一学期,他越战越勇,奋斗成魔了,几度冲上复旦线,惊得隔壁班主任都来请他做进步演讲。

5.

可惜高考,不是一个人人都能心想事成的地方。

黑马之所以称之为黑马,是因为它少见。

全省前九十名上复旦,周小顺考了九百多名。

他的人生选择权,止于武大录取线最低的寥寥几个专业。

宋班主任手持《高考志愿填报指导手册》,匆匆开了一个家长会。要开始填志愿了。

十八岁们寒窗十二年,未来四年的生活,崭新人生的起点,就这样被决定。

周小顺说:“太草率了吧。”

班主任说:“就这样,后面还有很多同学等着。”

宋老班给周小顺选了武大测绘系。

周爸周妈说:“我们也不懂,咱家没出过大学生,一切听老师的。”

周小顺不同意。

“我不去武大,我不知道测绘是什么,也不喜欢,我要去上海。”

宋老班教育他。

“我给学生报过的志愿比你吃过的饭都多,你搞什么特殊?

“我带了你两年,你的情况我最了解。我给你分析一下。

“第一,上海的生活费一个月要1500块,而同样是上大学,武汉500块管够。你的家境不适合去上海读书。

“第二,上海的金融行业竞争多激烈,你去读个二流大学,拿什么竞争?

“宁当鸡头,不当凤尾,你与其去上海被复旦、交大、同济压得抬不起头,不如在武汉傲视群雄。

“第三,测绘你不学怎么知道不喜欢呢?

“大多数同学在进专业系统学习之前,都是不了解那个专业的,你不知道不落后。

“…………”

周小顺说:“我要去上海财大学数学,再想办法修金融二专。我查了,我的分数够。”

班主任说:“报志愿选专业这么大的事,你小小年纪懂什么?你见过上海财大什么样吗?”

这一刻周小顺准备很久了。

周小顺静静看着她,回答:

“我见过。”

他反问宋班主任:“你见过上海财大吗?”

班主任闭上了嘴巴。

6.

周小顺高考结束的时候,已经对许多大学的地理位置、特色专业如数家珍,“Research”水平,比起在美国学了三年Research的周帆,一点也不落后。

周妈说:“你的努力爸妈都看见了,我们确实懂的没有你多。”

好多人年少的时候,只听从,不规划,到头来发现日子不顺意,就怪罪别人操纵了自己的人生。

似乎很少会问自己,人生的选择权这么重要的东西,我当初为之奋斗了吗,用力捍卫了吗?

如果没有经历努力的过程,又凭什么要求结果呢?

人生规划,本来就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再早开始,都不嫌早。

周小顺离开襄樊,开始他早早就规划好的大学生活去了。

30万人看后感叹,如果在高考前看到这个就好了

7.

周小顺刚上大学的时候,价值观遭受强烈的冲击,性格变了很多。

我路过上海,约他晚饭。

他说:“我晚上都在上海大剧院看话剧。”

那些日子,高中里博闻广识的周小顺聪明地发现自己原来很狭隘。

一见钟情的女同学鄢冰喜欢话剧和音乐剧,说的东西他一句也听不懂。

他说:“我想约她看音乐剧,一查,票1000多块一张,居然是我一个月的生活费。”

他说:“别说我是烧烤摊长大的,就算我是有钱人家的小孩,在襄樊也接触不到她那些玩意儿。”

他说:“是不是当初听了宋老班的话,今天的日子就会过得容易一点?”

他说:“都是我自己作死选的,没别人怪罪。”

他不仅自卑自己的家庭,还自卑自己出生长大的城市。

大一,不同地区和阶层突然涌入一处,世界第一次露出真实的面孔,是人心理健康最危险的时候。

我担心他,想找他聊聊天。

他没理我。

他所有的时间,都用来追赶前十八年积累的差距了。

学习,打工赚钱,陶冶艺术情操,马不停蹄。

他那时候,在上海大剧院兼职做保安。

有时负责检票,有时负责领路,一天100块,可以站在远处看节目,出门还有直达学校的地铁站。

我说:“你累不累啊!”

他说:“我的工作一可以挣钱,二让我接触社会,三培养我的艺术修养,一石三鸟,开心都来不及,累啥?

8.

再联系已经是三年后。

我想帮朋友转简历,在朋友圈打听贝恩咨询。

“万票圈,谁认识上海贝恩的人?推荐个有颜值还有能力的名校小美女。”

周小顺默默出现:“我。”

他居然已经在贝恩咨询实习了半年,正负责帮老板粗筛实习生简历。

他的目标太明确了,高中就知道自己大学四年的目标,是在陆家嘴、金融街上的大厦里,每天穿着西装进出工作。

他进入大学,首先搞清楚了,他毕业后想要的工作是投行或者咨询。

都是高门槛行业。

好在,他才十八岁,有四年的时间规划和准备。

周小顺四处找走通了这条路的学长,研究他们的养成路线。

差距很大。

没关系,想要什么生活,就管住自己,迈开双腿,一步一步朝那里走。差距在哪里,就补哪里。

高考没考上商科,他就去申请金融二专。

校内挤不进,没关系,二专外校也能学,金融抢不上,小事,学经济。经济加数学的背景不比金融差。

在同学们还在迫不及待回家乡,约高中玩伴通宵开黑的大一暑假,他留在上海实习。

名声响亮的企业不要他,他就从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做起。

大一试了咨询,大二试了小银行投资部,大三已经明确目标:未来找工作,首选咨询。

周小顺每天刷一遍学校BBS、微信公众号、人人和微博的实习信息,等他要捕的兔子。

故事讲到这儿,你应该已经知道结果了。

贝恩咨询的实习招聘放出来的时候,他那份为之准备了三年的简历,实在是比复旦、交大、同济的许多人合适太多。

机会来的时候,大家都扑上去。

随手试试的人,随手就做了垫背,衬托别人的价值。

30万人看后感叹,如果在高考前看到这个就好了

9.

周小顺大学毕业了。

他实习表现优秀,顺利拿到全职。年薪二十万。

和上海的同行比,这不过是个正常年薪而已。

但周爸周妈得到消息,好长时间都认定儿子是碰到骗子了,不敢相信有人能一毕业就挣这么多钱。

过年,周小顺把爸妈接到上海,一玩小半个月,又买上一大堆礼物,一家人一起,拎着大箱子坐飞机回家。

爸妈喜笑颜开,合不拢嘴。

三年过去,周小顺升职,涨薪,带团队,成了新人口中的小老板。

本该日渐老去的父母,有了周小顺的孝顺,竟逆生长起来,尤其是周妈,看起来一天比一天俏皮和年轻。

有起有落才是人生。

周小顺卷入办公室政治,做了牺牲品。

周小顺绝望了。

——多年的奋斗化为乌有,积累脆弱得不堪一击。没背景的人再努力,也不过是权力者手中的蝼蚁。一朝就能回起点。原来真是这样。

处理结果出来,老板给他两个选择:一是介绍他跳槽去一家同类的公司;二是公司资助他进修,去美国或者英国读MBA,读完回来。

周小顺这厢还在受宠若惊地挑选,那厢,手机已经被猎头打爆,各个都在热情地助他另谋高就,保证薪水和福利都上涨。

周小顺这才意识到,他的起点已不是记忆里的烧烤摊店小二。

这些年走的每一步都算数。

周小顺终于领悟了。

原来,人生的起点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学历、工作能力、经验和被放大的视野,一直在水涨船高。

一时半会儿的倒霉,拿得走他的工作、积蓄,却拿不走他的人生履历。

周小顺在纽约读完MBA,没有回上海。

他经由MBA的同学介绍,去了硅谷的咨询公司重操旧业。

领英张贴出来,每个月都有后辈锲而不舍地发私信,求教经验。

还有猎头隔三岔五打听他的换工作意向。

这一年,周小顺常常去金门大桥。

高一的时候,周帆在QQ空间建立了一个叫“美国生活”的相册,上传的第一张照片便是他站在金门大桥上。

每一张照片周小顺都记得。

说不上羡慕,年少不懂那种羡慕。

他只记得,他坐在网吧里看大学公开课的时候,休息时间干的最多的事,就是一张一张翻那些照片。

一边看,一边觉得那个世界好遥远。

远到连朝它努力的想法都没有。

十年了。

生活天翻地覆,整个人脱胎换骨。

周小顺如今的样子,哪里是那个刚刚冒出规划高中生活的想法,在百度里输入“大学公开课”的高中生能想象的。

而一切居然只过了十年。

他还这么年轻。

周小顺眺望金门大桥通红的轮廓、金黄的灯光,水面延伸的尽头是旧金山城,全是他根本没想过能亲眼看到的风景。

真感谢当初那个下狠功夫学习的自己啊。

30万人看后感叹,如果在高考前看到这个就好了

10.

周小顺二十九岁这一年,他最欣赏的一家创业公司C轮融资7000万,创始人请他去做COO兼合伙人。

周小顺作为被引进的人才,在全公司的期待下,海归了。

我在北京实习,相约吃烧烤,去他的公司等他下班。

前台领着我,轻轻敲他的门,说:“周总,您的客人来了。”

我简直没认出他。

精致的西装,修容整洁的面庞和发梢。

桌子上摊着供应链总结报告,电脑屏幕显示的是金融分析,密密麻麻的数字和中英文,看起来十分高端。

气质更是完全变了。

哦,他也不叫周顺了,老板桌上的石刻名牌写着Sean Chou。

这些年,我想起周小顺的时候,总是在深夜游荡街头,看见路灯下的烧烤推车的时候。

可是坐在我面前的人,一招一式,举手投足,分明活脱儿是个海归高富帅。

我说:“功成名就了呀你,最近什么打算?”

周小顺一说起最近打算,又开始了他的反推法式人生规划:

“我计划五年后做到ABCD,所以四年后我至少要拥有ABC,三年内达到AB,两年完成A,这样算下来目前的时间很紧了,这周我必须搞定A的准备工作的15%……”

附言:

我为什么一定要把周小顺的故事写出来呢,因为邻居妹妹的一段懊悔:

“姐,我上高中的时候真的只觉得提高分数最重要,没有想过专业和学校的问题,大学选专业也是那个学校英语最好就选了英语,现在真的很后悔。

大学四年学校专业的选择太重要了,比如我现在找工作,很多工作我可以做,但是申请有一个硬门槛,本科学位必须是统计经济之类。

“我现在想申applied econ(应用经济学)博士,也是因为没有经济或数理背景不太好申。

“回头想想,如果高中的时候有人引导我发掘爱好,根据个人发展选专业和学校而不是一味看分数,现在会好很多。”

许多人花了太多功夫在高考上,忽略了选专业和报志愿才是下一段人生真正的开始。

我的邻居妹妹小宸,从小生得“排场”,弹一手钢琴,走路扬着脖子,像一只骄傲的天鹅,小伙伴都敬称她为宸妃娘娘。

她成绩一直不错,我们是四中校友。

这些年,她从四川毕业,出国读研,留在华盛顿DC工作,一路高歌猛进,越来越知道自己爱什么、要什么。

她走那么远了,还在为十八岁之前,没有花在研究志愿的时间买单。

好多父老乡亲说起周小顺,都说他后来几年连撞大运,跑得很快,平步青云。

哪儿有什么平步青云。

无非是他数年如一日,坚定不移地日积月累的时候,漫长的寂寞时光外人看不见。

他也不是后来撞了大运,才逆袭的。

从他十五岁思考想要怎样进入大学,并付诸行动的时候,就已经走在逆袭的路上了。

因为面对未来,一直主动出击,选择生活。

他再也没有被生活选择

青春都是迷茫的,规划是贯穿一生的指路灯。

我希望你早点出发。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