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2 他是中山大學的創始人,本人名字也意味深長

他是中山大學的創始人,本人名字也意味深長

中山大學創始人鄒魯

近代人物鄒魯,原名澄生,字海濱,號澄廬主人。 1885 年 2 月生於廣東省大埔縣。1902 年冬起,先後就讀潮州韓山書院,廣東法政學堂。清末,鄒魯在廣州加入同盟會。1908 年與朱執信等人密謀在廣州起義。由於事洩,起義失敗。

武昌起義成功後,鄒魯即以國民黨黨員身份當選為國會眾議員。後來參加討袁、護法之役。1922 年夏,陳炯明叛亂,鄒魯奉孫中山之命,主持討伐陳炯明,一舉光復廣州。次年,孫中山任鄒魯為廣東省財政廳長,並受命籌建廣東大學(後來改稱中山大學)並任校長。“七 ·七”事變後,國共合作抗日,他支持中山大學師生舉行各種抗日救亡活動,並多次進行抗日演說。他任中大校長十多年來,培養畢業生四千八百多人。 鄒魯 1950 年赴臺灣, 1954 年 2 月 13 日病逝,終年 70 歲。

其主要著作有《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事略》、《廣州三月二十九日革命記》等。 1976 年《鄒魯文集》問世。

後人一般把“鄒魯”解釋為鄒海濱自認“愚魯”而自號。其實不然,“鄒魯”一詞是以文教興盛之意。魯國是大國,且有大哉孔子,鄒城是小國邾國,孟子雖然偉大,名氣不比孔子,按照古代慣例,應該先把大的說前邊,為什麼“鄒魯”卻不是“魯鄒”,呢?王獻唐先生在《炎黃氏族文化考》中說:“儒之一詞,即原於邾婁之婁”,而最早的魯文化也是由“邾婁文化”裡發展出來的。“魯為婁轉,因婁得名”。古人之所以常說“鄒魯之士”或“鄒魯文化”,從來沒有說“魯鄒”的,其原因就是:邾當初確比魯先進。

他是中山大學的創始人,本人名字也意味深長

鄒魯手跡

鄒魯一生以教育家自命,他在擔任中山大學校長期間,有兩大突出成績。一是修建了中山大學石牌校區。鄒魯對石牌校區的定位是“不但求之中國不落後,即求之世界各國中亦不落後”。8年共3期的修建工作,耗資數百萬,絕大部分靠募捐而來。籌錢的困難,鄒魯曾概括為:“為了籌款,除了沒有叫人爸爸和向人叩頭外,可說一切都已做到。”鄒魯的另一大成績,是延攬了大量人才。他一擔任廣東大學籌備委員會主任,就組織了由胡適、李大釗、胡漢民等知名學者組成的35人籌備委員會,其中相當一部分籌備委員被他留在廣東大學任教。他1932年重返中山大學擔任校長,是因為當時的代理校長許崇清被免職,大批教授離校不返,留在學校的教授也有不少在打跳槽的主意。他一到任,第一件事就是挽留教授,成功地把沈剛伯、周谷城、朱顯楨等教授留在學校。他在任上善於調撥各種資源吸引知名學者,也為中山大學確立了竭力聘請名師的風格。魯迅、陳寅恪、趙元任、顧頡剛、王力、郭沫若、郁達夫、姜立夫等近代歷史上著名學者都曾先後在中山大學任教。後來學者把鄒魯的教育思想總結為:國民不分男女都要普遍接受教育,小學國家辦,中學由地方和生產部門分類辦,大學由中央或部門辦;實行教學與社會生產相結合,由消費型向生產型轉化;改革教材,將智育與德育結合起來,等等。

他是中山大學的創始人,本人名字也意味深長

位於廣東大浦的鄒魯故居現在是保護文物

鄒魯晚年辭去中大校長後,以“圖書滿架,瓜菜滿園”為樂。自稱:“畢生熱衷於從事政治活動,既有功勞,又有過失,最終發現:最成功的事業居然是執掌中山大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