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3 景點故事——山高路遠

家的對面是很高很多的山。小時候總以為站在山的頂端就可以摸到天,那時候的我,都在大山裡。讀課外讀物讀到的十萬大山,以為形容的就是家的對面那些起伏跌宕的山,直到現在只要想到那個詞腦海裡 停著的還是家對面的那些大山。2019年我走過了許多地方,曾經最遠的距離是我三天跨越了2000km。每到一個地方,會停留15到20天左右,賺取我去下一個地方的錢。去大理,去麗江。邊境線走過好幾個城市。每去一個地方,然後選擇性的去一些景點。在這裡,我只介紹一下大家不太熟悉的地方,像大理古城,麗江古城這些家喻戶的景區我就略過。

從2019年過完年開始,我的第一站是在玉溪的易門縣,去那裡參加二月二的龍抬頭。我去逛了一下縣城,去了一下森林公園。易門是國家對外開放縣和雲南省革命老區。易門歷史悠久,物產豐富,寶藏較多。歷史上銅礦的採冶使之成為重要的產銅基地,有“銅都”之譽;盛產瓷器又被稱為“瓷器之鄉”和重要的陶瓷建材基地;距今一億五千萬年的勺齒類恐龍化石群的發現,使易門成為“龍之故鄉”。易門還是野生食用菌豐產地、“雲煙之鄉”的重要成員,是一個山川秀美、人傑地靈、生機盎然、欣欣向榮的地方,有“滇中水城、菌鄉易門”之稱。每年還有一個菌子節。2019年的第幾天我沒有回去。因為那個時候我在大理。玉溪易門景點我只去了易門龍泉森林公園,

第二個地方我去了文山的廣南縣。但是我去了廣南周邊的普者黑景區。當時我去的時候景區正在改造。到處都是灰,我們租了一輛小馬車一天。每個人120元,兩個人花了240元。廣南縣,隸屬於雲南省文山州,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全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位於雲南省東南部,在文山州東北部,東接富寧縣,南鄰西疇縣、麻栗坡縣,西靠丘北縣、硯山縣,北界廣西壯族自治區西林縣、貴州省興義市;屬中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著名景點有峰巖洞、三臘瀑布、八寶省級風景區等。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屬牂牁郡;五代後梁貞明三年(公元917年),廣南屬南漢國;1949年2月17日成立廣南縣人民政府。2019年3月,位列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廣南縣壩美景區當時在改造,所以沒去成。

峰巖洞位於廣南縣南屏鎮的大山深處,因洞內有巖蜂居住而得名。洞高137.75米,寬126.9米,深83.40米,分為上洞、中洞、下洞。上洞較暗,主要用於修建人畜飲水;居民多聚居在中洞。2001年,被列入“大世界基尼斯之最”。

八寶風景區位於廣南縣東南部,總面積60.75平方公里。主要景點有八寶河、三臘瀑布、戈峰瀑布、田房磊灘、石丫口大灘、珍珠灘、牙方溶洞等。

儂氏土司衙署位於縣城北街,由書院、議事廳、大堂、五鳳樓、儂氏宗祠、白馬廟等組成,是中國壯族土司世襲時間最長、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建築群。

雁塔原稱文筆塔,位於縣城南壩灑村東側,始建於清道光年間。為11層六角空心密簷式塔剎筆形,臺基呈正六邊形,條石砌築,高1.8米,每方面闊4.8米。塔體青磚砌築,高35米,通高36.8米。1993年,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普者黑景區

文山州丘北普者黑景區,壯文名稱為 Oengz Liuhdoz Lueg Canghngw,音譯為"瀘尚閣"。其位於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丘北縣境內,距縣城13公里,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景區總面積388平方公里,核心景區165平方公里,屬於滇東南岩溶區,是發育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以“水上田園、湖泊峰林、彝家水鄉、岩溶溼地、荷花世界、候鳥天堂”六大景觀而著稱。

景區內有265個景點各具千秋,312座孤峰星羅棋佈,83個溶洞千姿百態,54個湖泊相連貫通,2萬畝水面清澈透明,13公里大峽谷雄偉壯觀,3公里茶馬古道神秘古樸,還有4萬畝高原喀斯特溼地。景區內普者黑村是2013湖南衛視大型親子秀節目《爸爸去哪兒》第一季第三個外景的拍攝地。還有《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拍攝地

從2018年10月1日起,文山州丘北普者黑景區(4A)免收門票。

第三個站去了建水。建水縣是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下轄的縣之一,該縣位於雲南省南部紅河北岸,面積3789平方公里,居住著漢、彝、回、哈尼、傣、苗等民族

2008年,建水紫陶燒製技藝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建水紫陶作品"彩填天球梅瓶"在第九屆全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暨國際藝術精品博覽會上榮獲工藝美術精品類金獎。

張家花園坐落在建水城西十三公里的團山村,建於清代末年,佔地面積約一萬多平方米,系張氏私人住宅。房屋平面佈局基本為建水傳統民居中"四合五天井"的平面形式,縱向橫向並列聯排組合成兩組三進院和花園祠堂,是一組規模較大、建築質量較好、保存較為完整的民居建築群。

天緣橋

建水城東十里外的天緣橋,橫跨於滬江河上,為三孔百拱橋,始建於清雍正六年(1728年),嘉慶三年(1798年)重修,為三孔石橋,跨河43米,正中建有二屋重簷亭閣一座,覆以八角贊尖頂。底層為橋面通道,南北引橋為石板鋪砌的高坡,各向東西方向屈曲,形成一個橫寫的"S"型。正橋加引橋全長121米,兩旁鑲有一米多高的塊石欄杆、石雕獅、象各一對雄踞橋頭。橋南端有一石室碑亭,長6米,寬2米,以高2.74米的三棵石柱支撐,橋亭內有碑刻七塊,記載建橋始末及其功德,書法甚秀,其中清代雍正八年立的一塊碑上刻有保護環境及橋周圍環境的鄉規民約。

雙龍橋

雙龍橋坐落於建水城西三公里處,是一座三閣十七孔大石拱橋,橫亙於南盤江支流的滬江河,塌衝河交匯點上,因兩河猶如雙龍婉蜒盤曲而得名。此橋始建於清乾隆年間,當時只建成三孔,道光初年又續建十四孔,與原建三孔"雁齒蟬聯",故又名十七孔橋。

整座橋由數萬塊巨大青石砌成,全長 148米,橋面寬 3--5米,寬敞平坦。橋上建有亭閣三座,中一閣層累為三。成豐六年雨辰(1856年),三閣毀於戰火。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動工重建,至二十四年落成,比舊圖為寬敞,中間人閣為三重簷方形主閣,高近二十米,邊長十六米。底層為橋身通道,拾級登樓,可遠眺萬傾田疇。南端橋亭為重簷攢尖頂。

建水文廟

建水文廟始建於元朝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至今己有700多年的歷史。經歷代50多次擴建增修,佔地面積己達114畝,其現存規模、建築水平和保存完好程度,都僅次於山東孔子家鄉的曲阜孔廟和北京孔廟,在全國大型文廟中名列前茅。

建水文廟依照曲阜孔廟的風格規制建造,採用南北中軸線對稱的宮殿式,東西兩側對稱佈置多個單體建築。原主要建築包括:一池、一罈、一圃、二殿、二廡、三堂、三閣、四門、五亭、六祠、八坊等37個,現除射圃、尊經閣、魁星閣、敬一亭和齋宿亭被毀外,其餘32個建築都得到較為完好的保存和恢復。建水文廟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第四個地方是去了昆明宜良,去參加那裡的花街。宜良的花街是一年一度的盛會。昆明宜良的烤鴨,是非常有名的。以下是宜良的景區。

巖泉風景區

昆明市宜良縣城金星村,有一山狀若臥獅,人稱伏獅山。五峰壁立,巖峭千仞。巖下清泉晝夜淙淙,水質佳、流量大。水秀山俊,修竹茂林,清幽雅靜。因山水故,又名巖泉山。

明月湖

明月湖距離疊虹橋景區約10公里,在麥田河下游的南盤江上。明月湖水面達1050畝,如一輪明月鑲嵌在萬山叢中,流金溢彩,嫵媚動人,湖的四周,林木蔥茂,千巖競秀,怪石嶙峋,瀑流泱泱,兼具林泉水石之勝。若棄岸泛舟,蕩遊湖中,則眼前碧波盪漾,湖光瀲灩;遠方青山逶迤,似舞似蹈;繞湖前行,時而會有"山-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

珠源第一漂

珠源第一漂是中青年旅遊愛好者的首選項目之一,昆明市各地雖然近年曾開闢過幾個漂流景點,但都由於安全隱患、景點遊覽品位不夠而未能最終形成"氣候"。柴石灘漂流景點地處宜良境內的盤龍江(珠江源頭之一)上游,水流在這裡形成了相當適宜漂流探險的幾級落差,宜良縣對江面進行有效的流量、落差人工控制之後,形成了安全性、觀賞性、趣味性都適合規模開辦漂流項目的條件,從而改寫了昆明沒有成熟漂流旅遊項目的歷史。

雪嶺景區

雪嶺景區海撥4344米,是拱王山主峰,山頂大半年積雪。在晚霞的映照下,遠眺雪山呈現瑰麗的桔紅色,燦爛如火,異常壯美,老百姓稱"雪火嶺"。此旅美在途中。公路蜿蜒山間,停車駐足,只見近處雲在腳下,時而悠然漂浮,縷縷輕逝,時而浪翻潮湧,席捲而來:遠處極目,雲出山坳。夏秋之季,朝暮之時,金鑲銀裹,霞光萬道與蒼山交融,自然呼應。冬季晴日,天闊雲淡,雪峰淨露,色彩分明,層次清晰。

蔭翠峽

蔭翠峽整條峽長1000米,泛舟其間,令人流連。兩面峭壁,絕立於萬斛青翠上;半江春水,蜿轉於深山密林中。流水淙淙,櫓聲悠揚,峽谷中水顯出美麗的粉藍色,染碧了遊人的倒影,更映照出青天如帳,白雲似舟。

九鄉風景區

九鄉風景區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旅遊區,是雲南省新興的以溶洞景觀為主、溶洞外自然風光、人文景觀、民族風情為一體的綜合性風景名勝區。九鄉位於宜良縣九鄉彝族回族自治鄉境內,南距石林僅22公里,與石林景區共同形成"地上看石林,地下游九鄉"的喀斯特立體景觀。九鄉擁有上百座大小溶洞,為國內規模最大、數量最多的洞穴群落體系之一。

阿路龍景區

阿路龍景區位於疊虹橋景區西北約10公里處,在南盤江另一條支流馬蹄河上游;阿路龍為河谷風光景區,景色秀麗嫵媚,又以發現秦漢的古彝先民崖刻而著名。

雌雄雙飛瀑

雌雄雙飛瀑很遠就聽到一陣陣轟鳴聲,每個遊客都有一種驚天動地的感覺,懷疑自己是不是來到了龍潭虎穴,這就是九鄉著名的一大絕景--雌雄雙瀑;進入景區,展現在眼前的是兩條白色的瀑布從30多米高的懸崖上墜下,它是由兩條一高一矮、一胖一瘦的地下瀑布組成,雌雄難辨,因此而得名

地下倒石林

地下倒石林地下倒石林整個景觀似乎擺脫了地心引力的作用變得旁逸斜出,生長方式頗為奇特,遠遠看去,如同石林倒懸,因而得名。但是為什麼這裡的鐘乳石會彎曲呢?那是由於洞內外的溫差不同而形成不同流向的風,再加上這些鐘乳石本身具有毛細吸管可以輸送水分,形成水滴。在碳酸鈣即將沉澱的時候,被風吹離了垂直的方向,因而形成旁逸斜出之態。

在宜良過完花街節,大理是必須去的一個地方,第五個地方,我轉轉去到了小河淌水的故鄉——彌渡。古稱"六詔咽喉",是聞名全國的花燈之鄉和民歌之鄉,花燈名曲《彌渡山歌》、《繡荷包》、《十大姐》,被譽為東方小夜曲的民歌《小河淌水》出自彌渡。2010年雲南省彌渡縣的彌渡民歌,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景點

密祉景區

密祉鄉位於雲南省中西部,東北與本縣苴力、寅街兩鎮接壤,西南與巍山、南澗兩縣毗鄰。國土面積140平方公里。轄6個村委會、36個自然村、40個村民小組,2007年末總人口16236人,距縣城30公里,海拔1800-3064米,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年均氣溫14.5℃-15.3℃,年降雨量850毫米,森林覆蓋率達72.08%,居全州之首。

天生橋

天生橋位於彌渡縣城東約4公里,距祥臨高速公路1.5公里的萬花溪中。天生橋景區地域614畝,整個景區由天生橋、東峙壁、西峙壁和龍潭構成。天生橋橋全長60米、高50米、橋孔最寬處23.5米,最高點11.5米,橋壁平均厚度13米。

鐵柱廟

鐵柱廟因"南詔鐵柱"而得名。"南詔鐵柱"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彌渡先民留存下來的珍貴遺產,是我國唐、南詔時期唯一留存下來的古鐵柱實物。

摺疊文物古蹟

截止到2013年共發現、調查、落實和清理各類文物項目475項(處、件)。其中,古城遺址5處,現有遺存2處,石棺葬6處,火葬群8處,名人墓5處,古建築41處,碑刻84塊,館藏文物169件,古字畫169件。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南詔鐵柱",有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李文學彝族農民起義遺址"、永增玉皇閣、白崖城遺址、金殿窩遺址等。

第六個地方大理永平縣城,永平是黃燜雞之鄉。寶台山國家森林公園

寶台山位於永平縣城西南部,地處

寶台山國家森林公園昌寧、漾濞、巍山3縣市的結合部,總面積9584公頃。境內最高海拔2913米,最低海拔1150米,氣候垂直變化明顯,森林植被具有從滇南到滇西北過渡的顯著特徵,保存有一批珍稀物種,是省內難得的物種基因庫。區內植被覆蓋率達96.68%,共有各類植物1001種,2005年12月23日,國家林業局正式批准設立寶台山為"雲南寶台山國家級森林公園"。

博南古道

"西南絲綢之路"是中國最早與外國往來的古道之一,博南古道是其中最為重要的一段,博南古道在永平縣境內綿亙100多公里,是相

博南古道對較為完好的一段。永平縣現有大小寺廟118個,其中古道沿途的廟宇如:萬松庵、玉皇閣、鐵廠關廟、花橋普照寺、杉陽永國寺和西山寺等。

大鹼塘及玉皇閣

大鹼塘:坐落於城東北約2公里處,東依永雲公路,西靠營盤山,

第七個地方是大理巍山,

巍寶山風景區

在縣城東南部,距城13千米,總面積19.4平方公里,最高點

巍寶山(鬥姆閣)海拔2550米,山勢東北向西南走向。巍寶山是1300多年前南詔國開國君主細奴邏耕牧之地。1987年12月,雲南省公佈巍寶山古建築群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山中存留與南詔有關的一處遺址、兩座殿宇,遺址在前山北坡山麓的前新村,兩座殿宇為南詔土主廟(巡山殿)和老君殿(又叫青霞觀)。巍寶山是中國十四座道教名山之一。明末清初,先後在山中修建了二十多座道教宮觀,主要有文昌宮(龍潭殿)、主君閣(靈宮殿)、玉皇閣、長春洞、準提閣(頭天門)、甘露亭、報恩殿、青霞觀(老君殿)、三皇殿、觀音殿、魁星閣、鬥姆閣、三清殿、碧雲宮、道源宮、培鶴樓、蒼夫子殿、舍真樓、財神殿、望鶴軒等殿宇。2006年 5月,巍寶山長春洞古建築被國務院公佈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宮觀群依山就勢,出閣架鬥,雄渾古雅,雕塑逼真傳神,雕刻壁畫和圖案豐富多姿,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和民族特色。巍寶山山中不乏古樹名木,有粗可數人合抱的千年高山栲、名貴樹種雲頭柏、野香樟等。還有多種名貴花草及藥材,如各種蘭花、杜鵑花和野山茶、黃連、沙參、當歸等。寺觀內有許多歷代栽培彙集的珍奇樹木花草,山中有許多珍奇禽獸。巍寶山宮觀群與山景溶為一體,環境清幽,景緻優美。每年農曆二月初一至十五為山會期。

鳥道雄關

在巍山縣東山達鷹山和文華山之間,為海撥2600米的一個埡口,

鳥道雄關是從彌渡進入巍山的古道關隘,民間又稱為“隆慶關”,是中國南方絲綢路之茶馬古道的必經之地。鳥道雄關有一座石頭山神廟,旁邊立有一塊石碑,上面鐫刻有“鳥道雄關”4個隸書大字。據考證,石碑為明萬曆年間所立,是有關候鳥遷徙的較早的文字記載。鳥道雄關景區森林植被多樣,每年仲秋時節,成千上萬的候鳥便雲集於此,在埡口上盤旋打轉,發出各種叫聲,形成候鳥聚會的壯觀景象。1997年9月,鳥道雄關舉行了首次候鳥環志國際研討會,並建立了“中國雲南鳥類環志巍山中心站”,鳥道雄關是集科研、生態、風情、觀光為一體的旅遊勝地。

紅河源

國際河流紅河發源於巍山古城北永建鎮米鹿麼村一座海拔2500米的高山上,

紅河源流經大理、楚雄、玉溪、紅河等地,從紅河州河口縣出境流入越南,歸入太平洋北部灣。巍山紅河源頭立有一塊石碑,書有“額骨阿寶”4個遒勁的大字,在彝語中意為“是一條彎彎曲曲的水的父親”。紅河源形成的河流在巍山境內俗稱西河,古時稱陽瓜江。它自北向南流經巍山壩子,環繞巍山古城,境內全長69千米,曲曲彎彎、百折不回,有“九曲十八彎”的美譽。明朝著名的文史學家楊慎在一副對聯中曾用“一水抱孤城”來形象地描述了巍山古城及紅河源融為一體的關係。

巍山古城

在縣城的中心地帶,唐初即有村舍,元代段氏土總管始築土城,

巍山古城現在的古城建於明洪武23年(1390年),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古城城方如印,面積約2.7平方公里。街道南北長2千米,東西長1千米,城內有24條街、16條巷,2條路。南街、北街、日升街和月華街為南北向主幹道,街寬6米,街巷縱橫交錯,街道和沿街建築保留了明清時期的棋盤式格局和風貌。城內現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25處,掛牌保護的古民居158院。1994年巍山縣城被公佈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

山龍山於圖城遺址

山龍山於圖城遺址距縣城15千米,在大倉鎮山龍山於圖山山頂的一塊大平地上,前臨陽瓜江,後依大黑山,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考證,此城為南詔國始祖細奴邏所建,山龍山於圖城的建築物已毀,在遺址上存留大量的碎瓦礫。1958年,國家、省兩級博物館組織考古隊,專門到該遺址上進行發掘和考察,確認該城址是南詔國早期的古城遺址,鑑定瓦當上的文字是唐代西南早期彝族文字。2006年 5月,山龍山於圖山南詔都城遺址被國務院公佈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彝族土主廟

唐代,烏蠻首領細奴邏建立南詔國,經營長達250餘年,歷經14主,傳13王

南詔土主廟。在南詔國興盛和滅亡之後,南詔蒙氏家族及其後裔先後建蓋了10餘座土主廟,分別祀南詔國13代王為彝族土主神,總土主廟為巍寶山南詔土主廟,總土主神為南詔始祖細奴邏。巍寶山南詔土主廟,又名巡山殿,在巍寶山北面山腰之上,內祀南詔國始祖細奴邏及其文官波羅旁、武將郭郡矣。擴建後供奉南詔13代王(銅像)。據載,該廟於唐開元二年(公元714年),南詔第三代王盛邏皮為紀念其祖細奴邏而建。初建時規模宏大,佔地500多平方米,建有大殿、廂房、漏閣等,後因戰亂毀壞極大。清光緒年間復修,後幾經修建。2002~2006年,投資725萬元,完成了南詔土主廟的維修擴建、塑造南詔十三王等19尊銅像、美化亮化工程。自2007年開始,在此連續舉辦了中華彝族祭祖節祭祖儀式活動。南詔土主廟是西南彝族地區建蓋歷史最久、規模最大的土主廟,是彝族土主崇拜的中心和源流,正逐步成為彝族尋根祭祖的“聖地”。前新村為主的境內彝族群眾,於農歷正月十五日在廟裡舉行朝拜(祭祖)活動。縣境內彝族土主廟還有蒙國土主廟(山龍山於圖山土主廟)、牧甸羅土主廟、廟街利克村土主廟、大倉東山土主廟、北山寺土主廟、永建巡檢土主廟、羅甸勃土主廟、牛街小密喜土主廟、東山嵯耶土主廟、白牛土主廟、蒙舍土主廟等。

文廟

在縣城西門內,始建於明洪武年間,為蒙化府左氏土知府所建,

巍山文廟歷經明代天順、萬曆和清代順治、康熙等年間多次重修擴建,形成一定規模。文廟佔地面積1萬多平方米,院內中軸線上依次為泮池、橋欞星門石坊、大成門、大成殿、雁塔坊、崇聖祠、尊經閣,東西兩側有名宦祠、節孝祠、射圃等,共13個院落。現文廟古建築群保存較完好的殿堂有大成門、大成殿、雁塔坊、崇聖祠、明倫堂、尊經閣等,是文物中的瑰寶。其中明倫堂內,完好地保存著明代雕刻的6扇花格子門,匯名山勝景和麟毛花卉於雕花圖案中,為木雕珍品。

永建東蓮花村古建築群

永建鎮東蓮花村是一個回族聚居的自然村,由於歷史上

東蓮花村宣禮樓馬幫經濟實力雄厚,曾經帶動了當地經濟的一度繁榮,許多富戶在村中建蓋起了不少民居建築。根據初步調查統計,東蓮花村現存清代和民國時期有較高歷史、科學、藝術研究價值的建築面積27693平方米,保存完好的角樓5座、古民居28院,連體成排的古馬廄有三聯(二層)56間 。東蓮花村古民居以 “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六合同春”、“一壁照兩院”、“走馬串角樓” 等建築形式為主。古民居多為土木結構,少數為磚木結構,門窗、柱子、牆壁、屋頂等各個部位都經過精雕細琢。精湛的木雕、精美的照壁、逼真的泥雕,巧妙地將中國古建築建築風格與伊斯蘭傳統文化完美結合在一起,獨具民族特色,具有較高藝術價值的古建築群落有馬家大院(馬如意故居)、馬如清舊居和馬如騏舊居,角樓有馬家大院正院角樓、馬廄角樓、馬如清院落門樓角樓、馬如清中院角樓、馬如騏院落碉樓等。在眾多古建築群中,始建於民國三十年的馬家大院最具代表性,大院角樓林立,重門深院,形成了“一碉兩院三門四閣五堂六天井”的建築特色,是東蓮花回族古建築的典範。2005年11月,東蓮花村回族古民居建築群被縣人民政府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1月,東蓮花村被雲南省人民政府公佈為歷史文化名村,2008年10月,經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審查和評定,東蓮花村被批准公佈為國家第四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摺疊玄龍寺和圓覺寺

玄龍、圓覺二寺在城東的玄珠山和靈應山上,距縣城3千米,

圓覺寺為巍山的名勝古剎。在“文化大革命”中,玄龍、圓覺二寺佛像被毀。八十年代,修復了廟內佛像。每年的農曆正月初九是玄龍、圓覺二寺的廟會,名“松花會”,據傳這一天是玉皇誕辰。

玄龍寺又名小寺,原名玄珠觀,曾名蒙化觀。始建於南詔國時期,在唐代作為南詔蒙氏宗祀,宋元以後改為道教宮觀。明清時期,殿宇曾一度毀於火災。後佛教徒參與合建,改名為玄龍寺。寺內殿宇密集,有玉皇閣、三官殿、呂祖殿、關聖殿、財神殿等。

圓覺寺又名大寺,由玄龍寺經曲徑山道過玄靈橋(舊稱聚仙橋)便至。圓覺寺是明代蒙化土司左琳之母張恭人所建,為佛教寺廟。歷經三次擴建,殿宇極為壯觀。寺前有雙塔,為明代成化年間建造。寺內殿宇輝煌,層樓疊閣,深邃宏偉。明朝蒙化鄉賢雷應龍曾在此苦讀成名,官至北京都察御史。

摺疊天摩牙寺

俗名西邊大寺,又名雲隱寺、天姥寺,在山龍山於圖城遺址西南側,

天摩牙寺距縣城15千米。最初建於唐代南詔國時期,為佛教和道教並重的寺觀,初名雲隱寺,又因山頂建有道教寺觀鬥姥閣,又稱天姥崖或天姥寺。據傳,寺廟初建時,半山腰建有浮屠(塔),至明代時,蒙化土知府左琳、左瑛和其母張恭人進行擴建,增建了大佛殿、輪藏殿、圓通寶閣、天王殿等佛教寺廟。“文化大革命”中,寺院遭毀壞,1978年開始修復,道佛寺院發展到38院(殿)。在雲隱寺寺觀群中,還有蒙國土主廟,內祀細奴邏;三公主殿,內祀白族三公主。天摩牙寺在歷史上是道、佛二教的活動場所,在滇西享有盛名,同時也是有名的風景名勝區。每年農曆正月二十四日至三十日,是天摩牙寺的春鬥朝山廟會。

後來又去了瑞麗市,瑞麗隴川縣,芒市,這些地方帶給我的是無邊無盡的知識。帶給我無盡的歡樂。在邊境的這一段時間,感受得到的是祖國的強大,與緬甸只是一欄之隔,站在71號界碑的時候。看著宏偉的國門,內心的激動是無法言語的。我放下一切遊走於天地之間,這一年我經歷了許多,有歡喜有憂傷,希望每個人在天地間行止由心,縱然有束縛著,也希望每個人都有時間去一下自己喜歡的地方。2020年,新的一年。新的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