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作为艺术爱好者,你认为国画艺术的文化是什么?

影影圈圈


国画中国画,都是中华文化的一种存在形式,东方艺术的代表。古人云“画以载道”“无德不成画”“作画先做人”。国画的艺术文化,我觉得更多的是代表文化、修养和智慧。

正是国画艺术的奇特魅力,中国画师法自然,法无定法,并非存在于技艺之中,师法自然,道法自然,形神兼备,但生于形,而不拘于形,以形写神的精神性绘画。使其国画艺术的生命力在艺术长河中经久不衰。

国画艺术具有很强的想象力和表现力,能实现对于事物高度概括的作用,进行作品的意境化表达。进一步突破了纸上的平衡感,能够更好去理解国画艺术中的姿态和节奏。

国画有着自己的艺术文化的特点,不管是人物画、山水画还是花鸟鱼虫画,都有自己韵之美。画家寥寥几笔的勾画,花木、山水、人物都能体现美感,让画面更丰富。画师在人和自然的基础上,进行情感抒发,让意境更好的表达,激发观赏者更多的共鸣,给你留下无穷的想象的空间。以线条的疏密、繁简、曲直、刚柔来体现华中丰富的韵律节奏,从而造成一种空灵的艺术效果。









手绘的油画


中国画其实是很重形式的艺术,欣赏中国画,除去他的文学性,更重要的是他的形式。文学性,大家都有,体现在内容和主题上,基本就那几个,通过文学性你能区分出两幅山水的好坏吗?不能。别看很多画提了诗,其实很多都是先画再提。区分画的好坏,题诗基本不纳入讨论。

中国画的欣赏,主要还是欣赏形式上的东西,一个重要的看点是构图,还有一个就是笔墨。

你比如同样是归隐林泉,飞瀑流泉怎么放,亭台怎么放,林间小径怎么穿插,云雾虚实关系如何营造,大有讲究。这些构图方面的问题,都是有定法的,一幅合格的山水,至少要做到懂套路,这些定式已经积累总结了上千年,形成了一套相当成熟的系统,自己琢磨可以,但一般不work,除非你形式上能自圆其说,也就是说,看起来舒服。

那怎么欣赏这个构图呢,不好意思,只能靠审美经验的积累。简单的说,多看好东西培养品味。当然你也可以学院派一下,去背山水决之类的东西,那都是古人总结的构图宜忌,一条条对下来倒也不是不行:

村庄著数树以成林,枝须抱体;山崖合一水而瀑泻,泉不乱流。渡口只宜寂寂,人行须是疏疏。泛舟楫之桥梁,且宜高耸;著渔人之钓艇,低乃无妨。-王维《山水诀》

但这就没意思了不是么,朋友我们是来欣赏艺术让自己爽的,不是来考试背书整自己的哈。所以你先得多看好东西,把品味搞对,看到不好的了,你自然有感觉。看到好的了,那就会舒服,那就对了。

构图那是区分一般的和差的,构图都搞不好,那基本就不用看下去了。但要区分好的和一般的,那就要看笔墨了。构图至少还有规则可依,笔墨那就是玄学了。什么笔墨算有品位,什么笔墨品味差,谁也说不清。你只能照着古人的评级,训练自己对笔墨的品味。所谓笔墨,就是干湿浓淡焦的搭配,线条的质量和风格等等。

比如你欣赏一个墨竹图,就别在那想着作者表达了竹子般高洁的志趣之类的bullshit了,那不是重点!仔细看看竹叶那几下功力如何,竹节线条有精神没有,竹子的布置是不是疏密得当等等。那你怎么判断呢?先把牛人的竹子好好看看呀!什么文同啊,吴镇啊之类的人,好好看看。

比如看下面这幅当代艺术家画的墨竹,谁画的就不说了:

是不是觉得还可以,不得不说这幅画还是对得起他的价格的。但他肯定和名家的墨竹有区别,有他差的地方。如果只是看个舒服,起始无所谓了,如果想要分辨出这幅画的好坏,那还是得看看神作,比如这幅吴镇《墨竹谱》中的一张:

又比如这幅吴镇《野竹图》:

再看这幅倪瓒《竹枝图》:

然后来回对比下,应该就能看出来好坏了,毕竟是1000多块钱(中国当代艺术家墨竹)和将近8000万(吴镇野竹图)的区别……

所以总之一句话,多看好东西,最好还要现场看。

你看一幅山水好不好,要能回忆出类似主题的神品是哪一幅,这一主题的好东西大概是什么样的,这个底线得设立好。哪怕自己不记得,你得知道怎么去网上查,现场对比也是可以的。能把画的主题归类,知道要找哪幅画当样板,基本就算入门了。至于雅俗好坏到底怎么判断,那就纯凭你一张嘴咯。

最后伯仟才艺想表达的是:中国画,其实不太适合“普通人”欣赏,他文脉太深厚了,而且一直以来都是精英的艺术。所以齐白石非常伟大,他的笔墨,普通人也是能欣赏的。

伯仟才艺是江苏优漫卡通卫视携手南京三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共同打造的少儿才艺教育品牌,专注于2-12岁儿童表达力训练的开发与成长。伯千才艺以“让每一个儿童都能自信的表达”为品牌愿景,通过培养孩子的外在形体礼仪、内在情感演绎以及口语表达的能力,达到“内外兼修”的学习目标。

伯仟才艺依托先进的教学研发体系、专业的师资团队、现代化的系统组织架构、卓越的管理运营模式,打造亲子礼仪模特、故事戏剧教育、口才小主持人三大课程体系,致力于为更多的孩子提供优质的才艺教育服务,让孩子拥有更多选择的人生。

亲子礼仪模特:

伯仟才艺亲子礼仪模特区别于传统模特走秀,通过形体礼仪教学改善孩子的外在形体,修正不良习惯,养成良好身姿,培养出众气质。同时注家庭教育的延伸,开设亲子礼仪课堂,让家长陪同孩子一起成长,打造亲子礼仪规范。通过寓教于乐的教学模式和实践展示平台,使孩子得到更多的锻炼。


爱吃草莓的老仙女


r我是一位书法艺术践行者。同时也十分喜爱国画。几十年的学习与实践中,我认为书画同源。

在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国画做为一种记载形式对民族文化传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如:敦煌壁画,它就从多种角度介绍了我国佛文化与传统文化交融的历史史实。

再如清明上河图,它又是从各个视和故事反映了当时卞梁城繁荣的景。

又如二十四孝图,利用绘画反映了我们民族孝文化的历史延续。

中国画是由的表现形式一般是由大写意,小写意,工笔画组成。中国画完全是传统文化来支撑。内容由诗,书,画,印来构成。相互衬托,相互说明,达成共鸣。

古时候中国没有专门画家,都是由文人士大夫来完成。而古时候的文人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写会画,懂阴阳明医理。是完完全全的复合型人才。因此过去的科举制度,往往让文人浸洇一生。范进中举就是很好例证。因此中国封建王朝但凡中举者皆为大家。

中国宋朝时期把国画推上一个顶峰时期。宋徽宗重文轻武,号称绘画皇帝,著名的千里江山图,清明上河图都在一定高度上为后人留下了一笔财富。而且宋人特别注重写实。

国画在艺术形式上不象西画完完全全的写实主义。国画更注意的精神层面上的东西,它通过墨色处理,在是与非之间,美与丑之间,黑与白之间尽情表达作者情怀。因此,国画往往是以诗写画,以画写诗。西画讲透视度和三维效应。而国画更注重的虚实与笔墨,情怀与意境。

中国画与中国文化分不开,诗词歌赋都是中国画的题材,文韬武略都是中国画展现。书与画,诗与画,印与画三位一体相互补充,有机结合就是我中国画的文化所在。








集贤阁主人艺术人生


国画的文化基础是诗词歌赋,是意境。所谓“诗书画印”,没有中国的传统文化底蕴,国画就没有了灵魂。

另一方面,古诗词创设的情景本来就是具有诗情画意的,本来就是很好的国画题材。《杨柳岸晓风残月》,《大江东去》,《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这些题材,这些诗词中的意境,画出画来,美不胜收。









水墨黄河


国画历史悠久,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文人士大夫对于精神世界越来越高的追求以及不同文化种类之间的相互碰撞,绘画题材在前代原有基础之上日益扩大,问题来了:作为艺术爱好者,你认为国画艺术的文化是什么?


国画艺术的文化

开篇简单提到,文人士大夫对于精神世界越来越高的追求以及不同文化种类之间的相互碰撞,绘画题材日益扩大,这从中可以说明不论任何题材的绘画的宗旨都在反映人的精神世界,而且绘画艺术表达的文化不是单一的,毕竟绘画艺术是要经历一个成熟的过程,

时间到了唐代,唐代是中国绘画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尤其是人物画,在唐代获得了重大的发展;山水画也是从唐代开始,便从人物故事的背景中逐渐独立出来并趋向繁荣,宋代是山水画发展的黄金时代,可以这么认为,中国画在宋代才真正成熟,才是完全以“大自然为师”,那些宗教、世俗气息才淡化掉,



说到这里,我们就可以断定,“笔墨”是国画艺术的文化,不要误认为,笔墨只是国画艺术的创作工具,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国画是以线条来塑造形象,而只有笔墨纸砚才能让线条更具灵动性,且看大自然的山水万物,就和墨一样,可以五色,


再者,国画与书法出于同一源头,所谓“书画同源”,书法的文化是笔墨,自然而然,国画的文化也是笔墨,当然了,国画和书法的学习路径并不完全一样,国画是一种再现艺术,需要写生的艺术,而书法是不需要写生的艺术;虽然国画创作与人的精神境界有关,但它反映的不是复杂的“人文主义”精神文化,因为“笔墨”不像丰富的“色彩”可以表现丰富复杂的情感情绪,笔墨只能表现出大自然蕴含着的美的规律,这是很纯粹的表现,是还原再现自然之美。


诗夜城主


国画是形象化的艺术,而艺术是文化的重要组成元素,是历史的积淀和与时代的融合而成的来源于生活而对于美感的追求;

国画也是情感的意境,表达的是作者的思想,而思想更是文化的源泉,是让人能沉浸在思考之中而获得感染和场景的升华,从画面中能看到作者的内心世界亦能给观众打开丰富的思维空间;

国画还是无声的语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交流和传播,此时的无声语言更是摆脱了限定和束缚,是一种默契的相视;

国画描绘的是自然和生活,是把真实添加进色彩后静态化的心动,这种记录形式的结果是不同的作者表现了不同的文化素养从而产生了五彩斑斓的特点,这也正是文化发展的需求。

图/姜彦


启点传播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论国画艺术的文化不是一两句话能够说清楚的,国画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粹艺术,它和西方艺术有着很大了区别但也有共性。最初,从黄帝时代的门神肖像画开始,目的是为了驱散鬼怪,但绘画的表现手法也是为了把人物画像,这和西方绘画有共同之处,刚开始都是为了把想要表现的人或者物或者风景画出来,画得越像越好,目的相同,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门艺术发生了巨变,国画不再以画得象与不象来衡量一幅画的优劣,比如《韩熙载夜宴图》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画家顾闳中的绘画作品,这幅巨作表面上看是画了官员韩熙载家设夜宴载歌行乐的场面。此画绘写的就是一次完整的韩府夜宴过程,即琵琶演奏、观舞、宴间休息、清吹、欢送宾客五段场景。可是实际上却是暗示着韩熙载以失望定终身,而这种落寞心情,反过来又加强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再比如,画中国画的人都知道,喜画牡丹怒画竹,这句话也说明,国画牡丹表现是一派欣欣向荣的美好景象,是富贵荣华的象征,画家只有在心情好的情况下才能画出得意之作牡丹,这也符合画家当时的心境。而国画竹,表现的是刚正不阿,尤其在画竹叶的时候,讲究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特别在表现雨竹的时候,很容易把画家郁闷甚至愤怒的心境通过毛笔的笔尖表现得淋漓尽致!画家这个时候早已经忘记了自己是在画画,而是在抒发自己的感情。所以说中国画不仅仅是用于装饰,更多的是表现画家或者画的主人对画本身的理解和蕴含的内在意义。





文工美术


中国画是中华文化的一部份,根深源远,博大精深。

在宋代,中国画出现很多造型非常准确的作品,那类型的国画,通过丰富的细节表现。以形表意。如下图:

《清明上河图》局部,以丰富、细腻的形象表现都市的太平、繁华之意。

后来文人画的出现,是画家以诗词之意入画,以简洁、凝练的笔墨表达心胸之意,如下图:

综上所述,中国画无论何种形式,都以表意为目标,所以,

中国画艺术的文化就是表意!

意到则惹人联想,

意到则引人共鸣!

想看更多的零基础国画速成教程,请关注“西江艺苑”。


西江艺苑


国画艺术的文化离不开儒释道的根基,同时融入了诗情画意,哲学思想,文人精神的隐喻。总之,是表达传递美的视觉艺术形式之一。











昆石迷画石赏石


国画创作与人的精神境界有关,但它反映的不是复杂的“人文主义”精神文化,因为“笔墨”不像丰富的“色彩”可以表现丰富复杂的情感情绪,笔墨只能表现出大自然蕴含着的美的规律,是很纯粹的表现,是还原再现自然之美,也是表达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中国山水画的传统精髓也是“国学”文化传播,从传统到革新,都将围绕这一主题发展、研究,再深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