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6 從"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入手,淺析韓信不能善終的內因

韓信、張良、蕭何,三人並稱"漢初三傑"

其中蕭何主管後勤供給,張良主管運籌帷幄,韓信則主管帶兵打仗。韓信帶領漢軍攻城掠地,大殺四方,表現出卓越的軍事才能,為漢高祖劉邦建立大漢王朝,立下汗馬功勞。

明代學者茅坤《史記鈔》載:"古今來,太史公,文仙也;李白,詩仙也;屈原,辭賦仙也;劉阮,酒仙也;而韓信,兵仙也,然哉!"

在中華兩千多年的戰爭史中,韓信是神一樣存在的人物,被稱著"兵神"、"兵仙"。他用兵如神,戰無不勝,所向披靡。大小數十戰,著名戰例不下十數,是劉邦奪得天下,建立大漢王朝,起決定作用的,最為關鍵的人物。

從

韓信

韓信短暫的一生,波瀾壯闊。在楚漢相爭中,韓信的軍事才能發揮到極致。一舉平定魏國,再擊敗代、趙,又北上讓燕國投降,從"受胯下之辱"市井小人物,一飛沖天,發展成"戰必勝,攻必勝"的戰神。

引言

韓信之死,歷來說法不一。有人說是蕭何害死了他,所以"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有人說是呂后揹著劉邦,把韓信弄死,為是的讓朝中大臣服她、怕她,為自己樹威;還有人說,韓信之死,最根本的,是劉邦授意呂后,不然給她十個膽也不敢殺開國功臣。

歷史的迷霧總是那麼撲朔迷離,韓信之死,學者認為,他自身處事不當佔很大因素。軍中戰神,政治上卻沒有頭腦。可以為王,卻不自立為王;既為臣子,又居功自偉,傲視君王。在與劉邦的過往中,邀功自矜。

從

韓信征戰

韓信最後的結局讓人唏噓。為劉邦打下半壁江山,曾被劉邦封為"三齊王",許諾他可以"五不死",榮耀等身,最終還是逃不出"兔死狗烹"的命運。至於處死他的罪名是"謀反",很是牽強,"欲加之罪,何患無辭"。這裡,筆者從"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入手,深入探究韓信必死之謎。

潦倒落魄遇貴人,蕭何識英才

韓信發跡之前,窮困潦倒,吃了上頓下頓。和劉邦年輕時一樣,不事農業生產,喜歡東遊西蕩,這家那家混吃混喝。後來一個河邊漂洗的老媽媽看他餓得可憐,連續幾個月供他飯食,這就是"一飯之恩"的典故。

從

韓信受胯下之辱

在遊蕩的時日裡,韓信無所事事,毫無作為。不僅如此,還和社會上的小混混耗上了,受"胯下之辱",本來自卑的內心,更加不自信。幸而秦末農民起來爆發,他投奔項梁部隊,被劃歸項羽麾下。

項羽對韓信並不看好,對韓信給的計策不予理睬,韓信轉而投靠劉邦。不幸的是,劉邦也不看好韓信,給了他一個倉庫管理員的職位。這顯然不是韓信的目標,韓信內心百般糾結,最後還是選擇逃走。

《寓簡·卷三》載漢淮陰侯歸漢,漢以為治粟都尉。按秦官有治粟內史,高帝因之。

蕭何跟韓信有過幾次長談,對這個毫不起眼的小角色很看好,很確定這是不可多得的人才。當時蕭何是劉邦團隊的核心成員,當他聽說韓信逃走,正是夜半時分,趕緊騎上一匹瘦馬去"月下追韓信",並向劉邦大才推薦韓信。

從

蕭何月下追韓信

蕭何慧眼識珠,大力舉薦,韓信由一個不為人知的小角色,一躍登上將軍的寶座。劉邦專設拜將臺,給韓信至高無上的榮譽。從此,韓信擁有指揮千軍萬馬的權力,率領漢軍南征北戰、東征西討,開始大殺四方,揚名立萬的名將征程。

成敗皆因有蕭何,韓信上末路

經過幾年的殺伐,曾經的地皮無賴小癟三劉邦鹹魚翻身,把死對頭楚霸王項羽逼得烏江自刎,劉邦奪得天下,當上漢高祖。劉邦授王封侯,大臣們山呼萬歲,君臣和睦,一派祥和景象。但沒有人看到勝利之後,巨大的危機正悄悄逼近。

從

韓信劇照

沒過多久,劉邦分封的異姓王,一個接一個"得罪"被殺,韓信也從高高的拜將臺上一階一階降下來,最後降成一個毫無實權的閒人。應該說,張良是明智的,懂得取捨。他選擇功成身退,告老隱居,保全性命,得以終老。

韓信被降為閒人,劉邦仍然對他不放心。比劉邦疑心更重的呂后,幫他男人做了想做卻不忍心做、或者不願親自做的事,叫韓信的好友蕭何,把韓信騙進長樂宮,由宮女們用竹刀刺死。一代名將,就此殞落。

從

韓信

呂后誘捕韓信,誘餌是韓信最信任的好朋友,也是韓信人生的大貴人蕭何。蕭何去"請"韓信時,他知道呂后的用意不?如果知道,蕭何是為了自保。如果不知道,蕭何以後的人生,該是怎樣的自責啊!

韓信應該不知道內情。第一蕭何是他的好朋友、貴人,韓信對他除了信任,沒有其他。第二韓信人情世故比較遲鈍,腦子裡少了一根弦。第三如果他韓信知道這次有去無回,他會義無反顧,英勇赴死嗎?

我們可以相像,韓信臨死前,一定搞不明白,自己到底哪兒做錯了!多年征戰,奮勇殺敵,換來的是"兔死狗烹"!朋友的出賣,更讓他心寒到極點。韓信的榮枯,皆因蕭何。故而民間有"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說法。

宋·洪邁《容齋續筆·蕭何給韓信》:"信之位大將軍,實蕭何所薦,今其死也,又其出謀。故俚語有'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之語。

從

韓信與蕭何

"棧道""陳倉"皆不通,韓信無生路

《史記·淮陰侯列傳》蒯徹鼓動韓信謀反時說:"今足下戴震主之威,挾不賞之功,歸楚,楚人不信,歸漢,漢人震恐。足下安歸?勢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竊為足下危之。"

蒯通勸韓信,你大殺四方,建立不朽之功業,為世人景仰。但你功高蓋主,不管歸順於誰,都會被猜忌。蒯通建議韓信,三分天下,項羽,劉邦,韓信,各自為王,如此才能善終。但是韓信沒有聽從蒯通的提議。

韓信相信劉邦是值得信賴的人,他相信為劉邦拼死打江山,功成之後,劉邦會與他韓信"共享富貴"。也因為有這個信念,他在劉邦面前毫無顧忌,自矜功高,討封要賞,說劉邦只能將10萬兵,而自己則"多多益善"。

從

韓信拜將

可惜軍事天才,對人性的認識,連蒯通都不如。為了讓他拼死殺敵,劉邦曾封他"三齊王":與天齊王,與地齊王,與君齊王。還承諾他可以"五不死":見天不死,見地不死,見君不死,沒有捆他的繩,沒有殺他的刀。

天真的韓信,以為有了"三齊王"的封號,有了"五不死"承諾,就可以高枕無憂了。他聰明的大腦,全部精力用於研究戰爭,從來就沒有想過,地皮無賴出生的劉邦的承諾都能兌現的話,母豬都可以上樹。

戲劇性的是,呂后殺死韓信時,居然牽強附會地兌現劉邦當年的承諾。呂后叫蕭何把韓信騙進宮,告訴韓信:"你犯了死罪。"韓信說:"皇帝曾許諾我五不死,我要跟皇帝當面對質。"呂后說:"君王你是見不著了,你不看看這啥地方?"

從

劉邦和呂后

韓信看四周黑洞洞的,見不到一絲天光,地上鋪毯子,見不到地,又見不到君王,內心不免叫苦。呂后說:"皇帝承諾你'五不死',全部兌現,另外,沒有捆你的繩,沒有殺你的刀,都不用。"呂后指揮幾十個宮女,用亂棒把韓信活活打死。

評論

劉邦殺功臣,站在劉邦的角度沒有錯。大漢初創,雜事紛陳,肅清異己,殺異姓王。殺開國功臣,不只劉邦,後世歷朝歷代帝王都這麼做,這幾乎成了慣例。但劉邦不是所有功臣都殺,為啥偏偏是韓信?

有一件事可以說明問題。戰爭中,韓信追趕項羽,追到中途,下令停止追趕,按兵不動。劉邦奇怪,問蕭何這是為何?蕭何說:他這是討封呢。劉邦於是封韓信"三齊王"。作為臣子,做事就做事,還討價還價,不殺你殺誰!

從

國士無雙韓信

韓信跟劉邦君臣相宜的時候,兩人是很好的哥們。兩人曾有一段經典對話。劉邦問韓信,你看我能帶多少兵?韓信說,你能帶10萬兵。劉邦問韓信,那你能帶多少兵呢?韓信說,我韓信帶兵,多多益善。

韓信的自信自負,在劉邦面前暴露無遺,並顯示其優越感。從這些小事可以看出,韓信有才不假,但他的情商,連一般人都不如。即使他沒有造反之意,生性多疑的劉邦也會從這些小事中,相像出"造反"的端倪。總而言之,韓信不是呂后殺死的,不是劉邦殺死的,也不是蕭何害死的,是他自己把自己給玩死的。

參考文獻:《史記·淮陰侯列傳》、《容齋續筆》、《寓簡》、《史記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