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6 从"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入手,浅析韩信不能善终的内因

韩信、张良、萧何,三人并称"汉初三杰"

其中萧何主管后勤供给,张良主管运筹帷幄,韩信则主管带兵打仗。韩信带领汉军攻城掠地,大杀四方,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为汉高祖刘邦建立大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

明代学者茅坤《史记钞》载:"古今来,太史公,文仙也;李白,诗仙也;屈原,辞赋仙也;刘阮,酒仙也;而韩信,兵仙也,然哉!"

在中华两千多年的战争史中,韩信是神一样存在的人物,被称着"兵神"、"兵仙"。他用兵如神,战无不胜,所向披靡。大小数十战,著名战例不下十数,是刘邦夺得天下,建立大汉王朝,起决定作用的,最为关键的人物。

从

韩信

韩信短暂的一生,波澜壮阔。在楚汉相争中,韩信的军事才能发挥到极致。一举平定魏国,再击败代、赵,又北上让燕国投降,从"受胯下之辱"市井小人物,一飞冲天,发展成"战必胜,攻必胜"的战神。

引言

韩信之死,历来说法不一。有人说是萧何害死了他,所以"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有人说是吕后背着刘邦,把韩信弄死,为是的让朝中大臣服她、怕她,为自己树威;还有人说,韩信之死,最根本的,是刘邦授意吕后,不然给她十个胆也不敢杀开国功臣。

历史的迷雾总是那么扑朔迷离,韩信之死,学者认为,他自身处事不当占很大因素。军中战神,政治上却没有头脑。可以为王,却不自立为王;既为臣子,又居功自伟,傲视君王。在与刘邦的过往中,邀功自矜。

从

韩信征战

韩信最后的结局让人唏嘘。为刘邦打下半壁江山,曾被刘邦封为"三齐王",许诺他可以"五不死",荣耀等身,最终还是逃不出"兔死狗烹"的命运。至于处死他的罪名是"谋反",很是牵强,"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这里,笔者从"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入手,深入探究韩信必死之谜。

潦倒落魄遇贵人,萧何识英才

韩信发迹之前,穷困潦倒,吃了上顿下顿。和刘邦年轻时一样,不事农业生产,喜欢东游西荡,这家那家混吃混喝。后来一个河边漂洗的老妈妈看他饿得可怜,连续几个月供他饭食,这就是"一饭之恩"的典故。

从

韩信受胯下之辱

在游荡的时日里,韩信无所事事,毫无作为。不仅如此,还和社会上的小混混耗上了,受"胯下之辱",本来自卑的内心,更加不自信。幸而秦末农民起来爆发,他投奔项梁部队,被划归项羽麾下。

项羽对韩信并不看好,对韩信给的计策不予理睬,韩信转而投靠刘邦。不幸的是,刘邦也不看好韩信,给了他一个仓库管理员的职位。这显然不是韩信的目标,韩信内心百般纠结,最后还是选择逃走。

《寓简·卷三》载汉淮阴侯归汉,汉以为治粟都尉。按秦官有治粟内史,高帝因之。

萧何跟韩信有过几次长谈,对这个毫不起眼的小角色很看好,很确定这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当时萧何是刘邦团队的核心成员,当他听说韩信逃走,正是夜半时分,赶紧骑上一匹瘦马去"月下追韩信",并向刘邦大才推荐韩信。

从

萧何月下追韩信

萧何慧眼识珠,大力举荐,韩信由一个不为人知的小角色,一跃登上将军的宝座。刘邦专设拜将台,给韩信至高无上的荣誉。从此,韩信拥有指挥千军万马的权力,率领汉军南征北战、东征西讨,开始大杀四方,扬名立万的名将征程。

成败皆因有萧何,韩信上末路

经过几年的杀伐,曾经的地皮无赖小瘪三刘邦咸鱼翻身,把死对头楚霸王项羽逼得乌江自刎,刘邦夺得天下,当上汉高祖。刘邦授王封侯,大臣们山呼万岁,君臣和睦,一派祥和景象。但没有人看到胜利之后,巨大的危机正悄悄逼近。

从

韩信剧照

没过多久,刘邦分封的异姓王,一个接一个"得罪"被杀,韩信也从高高的拜将台上一阶一阶降下来,最后降成一个毫无实权的闲人。应该说,张良是明智的,懂得取舍。他选择功成身退,告老隐居,保全性命,得以终老。

韩信被降为闲人,刘邦仍然对他不放心。比刘邦疑心更重的吕后,帮他男人做了想做却不忍心做、或者不愿亲自做的事,叫韩信的好友萧何,把韩信骗进长乐宫,由宫女们用竹刀刺死。一代名将,就此殒落。

从

韩信

吕后诱捕韩信,诱饵是韩信最信任的好朋友,也是韩信人生的大贵人萧何。萧何去"请"韩信时,他知道吕后的用意不?如果知道,萧何是为了自保。如果不知道,萧何以后的人生,该是怎样的自责啊!

韩信应该不知道内情。第一萧何是他的好朋友、贵人,韩信对他除了信任,没有其他。第二韩信人情世故比较迟钝,脑子里少了一根弦。第三如果他韩信知道这次有去无回,他会义无反顾,英勇赴死吗?

我们可以相像,韩信临死前,一定搞不明白,自己到底哪儿做错了!多年征战,奋勇杀敌,换来的是"兔死狗烹"!朋友的出卖,更让他心寒到极点。韩信的荣枯,皆因萧何。故而民间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说法。

宋·洪迈《容斋续笔·萧何给韩信》:"信之位大将军,实萧何所荐,今其死也,又其出谋。故俚语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语。

从

韩信与萧何

"栈道""陈仓"皆不通,韩信无生路

《史记·淮阴侯列传》蒯彻鼓动韩信谋反时说:"今足下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归楚,楚人不信,归汉,汉人震恐。足下安归?势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窃为足下危之。"

蒯通劝韩信,你大杀四方,建立不朽之功业,为世人景仰。但你功高盖主,不管归顺于谁,都会被猜忌。蒯通建议韩信,三分天下,项羽,刘邦,韩信,各自为王,如此才能善终。但是韩信没有听从蒯通的提议。

韩信相信刘邦是值得信赖的人,他相信为刘邦拼死打江山,功成之后,刘邦会与他韩信"共享富贵"。也因为有这个信念,他在刘邦面前毫无顾忌,自矜功高,讨封要赏,说刘邦只能将10万兵,而自己则"多多益善"。

从

韩信拜将

可惜军事天才,对人性的认识,连蒯通都不如。为了让他拼死杀敌,刘邦曾封他"三齐王":与天齐王,与地齐王,与君齐王。还承诺他可以"五不死":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君不死,没有捆他的绳,没有杀他的刀。

天真的韩信,以为有了"三齐王"的封号,有了"五不死"承诺,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他聪明的大脑,全部精力用于研究战争,从来就没有想过,地皮无赖出生的刘邦的承诺都能兑现的话,母猪都可以上树。

戏剧性的是,吕后杀死韩信时,居然牵强附会地兑现刘邦当年的承诺。吕后叫萧何把韩信骗进宫,告诉韩信:"你犯了死罪。"韩信说:"皇帝曾许诺我五不死,我要跟皇帝当面对质。"吕后说:"君王你是见不着了,你不看看这啥地方?"

从

刘邦和吕后

韩信看四周黑洞洞的,见不到一丝天光,地上铺毯子,见不到地,又见不到君王,内心不免叫苦。吕后说:"皇帝承诺你'五不死',全部兑现,另外,没有捆你的绳,没有杀你的刀,都不用。"吕后指挥几十个宫女,用乱棒把韩信活活打死。

评论

刘邦杀功臣,站在刘邦的角度没有错。大汉初创,杂事纷陈,肃清异己,杀异姓王。杀开国功臣,不只刘邦,后世历朝历代帝王都这么做,这几乎成了惯例。但刘邦不是所有功臣都杀,为啥偏偏是韩信?

有一件事可以说明问题。战争中,韩信追赶项羽,追到中途,下令停止追赶,按兵不动。刘邦奇怪,问萧何这是为何?萧何说:他这是讨封呢。刘邦于是封韩信"三齐王"。作为臣子,做事就做事,还讨价还价,不杀你杀谁!

从

国士无双韩信

韩信跟刘邦君臣相宜的时候,两人是很好的哥们。两人曾有一段经典对话。刘邦问韩信,你看我能带多少兵?韩信说,你能带10万兵。刘邦问韩信,那你能带多少兵呢?韩信说,我韩信带兵,多多益善。

韩信的自信自负,在刘邦面前暴露无遗,并显示其优越感。从这些小事可以看出,韩信有才不假,但他的情商,连一般人都不如。即使他没有造反之意,生性多疑的刘邦也会从这些小事中,相像出"造反"的端倪。总而言之,韩信不是吕后杀死的,不是刘邦杀死的,也不是萧何害死的,是他自己把自己给玩死的。

参考文献:《史记·淮阴侯列传》、《容斋续笔》、《寓简》、《史记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