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為何大部分國家的空軍沒有戰略轟炸機?

殷詩妍


沒技術沒錢也沒這需求。

技術

戰略轟炸機的航程要求動輒上萬公里,載彈量9噸以上;作戰半徑要是低於2500公里,出門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這樣的戰技術指標,只有大型多發飛機才能滿足。放眼世界,能獨立研製大型多發飛機的國家一個巴掌都湊不夠了。還不說戰略轟炸機自己的特殊要求,比如隱形,這條出來就只剩下美國了。如果不說隱形,那麼彈艙內的旋轉發射系統也只有美俄兩家有現成的東西。至於低空突防需要的不受他國限制的衛星導航系統那也就中美俄三家才有。

戰略轟炸機就是個吞金獸,從研製開始就是個無底洞。美國B-1B戰略轟炸機花銷超過200億美元,平均一架就要2億美元。而B-2戰略轟炸機每架5億美元,要是把研製攤上,造價直接蹦到24億美元,這還不算每年的保養費,B-2隱身塗層的維護可一直是讓美軍大傷腦筋的事。如此昂貴的武器,連財大氣粗的美軍也承受不起。因此在新的B-21轟炸機計劃中,成本控制成了頭號要求。試問這世界上有多少國家能象美國似的一擲千金?

需求

戰略轟炸機既然是頂級武器,自然要倍加愛護。最好藏在內陸腹地裡。但世界上大部分國家是小國,沒那麼廣闊的領土可以讓戰略轟炸機躲貓貓。另外,大部分國家的對手也同樣是小國,打起來之後戰略轟炸機三千公里的作戰半徑根本就用不上。而維護起來還一大堆麻煩事,花同樣的錢,可以買幾倍的中遠程戰術打擊飛機,比如蘇27、F15之類的。維護上也省心得多,戰時出動率也比戰略轟炸機高得多。貨比貨得扔,因此小國根本不會在戰略轟炸機這種“沒用”的奢飾品上浪費一個子。

這就是為什麼大部分國家都不裝備戰略轟炸機的原因。


asiavikin


嚴格來說,戰略轟炸機,世上現在只剩下美俄兩家,中國轟-6K只是在航程上接近一些,只要能滿足使用就好。為何世上擁有戰略遠轟的國家,只有中美俄?是作戰需求所致,也是維護戰略平衡的需要。老歐洲以前尚有英法擁有,早就捨棄了不要,奉美國為盟主,美國一家有也就夠了,自個實在必要維持此類重器。造價高,使用費用也高,可把遠轟拿來打誰呢?僅在歐洲使用的話,如“狂風”一類戰術轟炸機就可搞定,致於遠程威懾,自有美國來維持,因此早早退出擁有遠轟國家的行列,英法失去遠轟,正是戰略收縮的一個典型符號。如圖,美國3型,俄羅斯3型,中國1型,共七型。

世上轟炸機。多少人不解,美國服役了半個世紀的B-52為何仍在服役?B-2為何只裝備了20來架?俄羅斯的圖-95總有他國飛機在伴飛?作為遠程兵器,B-52經過多次重大升級,從臨空轟炸,早就升級到可以發射遠程導彈,並可以核常兼備,以其載彈量大,航程遠的優勢,正有不小的威懾。B-2先進造得少,說明一樣事,轟炸機技術之複雜遠超出人們想像,不是誰想造便可造得出來的,加之造價昂貴,連一向財大氣粗的美國都有些消受不起。致說圖-95戰略巡航,總有人在不停伴飛,原因正在於世上各國對它的威懾力,無時無刻不刻意上心。

紅色幽靈。B-2自1998年裝備至今,旋即已是20多年,把隱形威懾加諸到世界。俄羅斯也有打造下一代轟炸機的計劃,只是受制於國力,進展遲緩,現實的計劃,只能將圖-160重新恢復生產,臨時滿足作戰需求。我們呢?沒有放棄遠轟的打算,一款轟-20被傳說了多年,它就要露面了,作為4個20中的最後一個,也見技術難度之高。多少軍迷期待它早日問世,官方人士也多有披露,這個項目的存在早就不言自明,從種種跡象來判斷,它就要來了!


魂舞大漠


首先你的題目就可以說明,第一,既然叫戰略轟炸機,那他是要帶核彈作為戰略威懾的作用,世界有核彈的國家只有五常等少數國家,沒核彈帶炸彈能叫戰略威懾嗎?所以首先就只有少數幾個國家會去研製戰略轟炸機。

第二點,能力。戰略轟炸機不像普通飛機,他的航程是七八千甚至上萬公里,飛機的複雜程度不同一般飛機,能生產軍用飛機的國家也就是五常這幾個國家,別的國家普通飛機都造不了更別說戰轟了。

第三點,造價。現代轟炸機的造價遠遠超乎想象,b2只造了20多駕,老美寧願讓服役幾十年的b52繼續飛也不願多造b2,太費錢了,一般國家玩不起。

第四點,需求。小國家要戰轟幹嘛,飛上萬公里帶核彈,你想打誰?美國?中國?俄羅斯?有這想法都會被人當成威脅,小國家要這東西沒用啊,藍星上這些國家要麼是叫美國爹的,要麼是貧窮國家,要麼是不服又沒能力只能挨欺負的,以及一些自己玩自己的毫無存在感的國家,除此之外就是中美俄三國有戰略轟炸機的需求。

綜上所述,這就是為何戰轟只有少數幾個國家才有的原因。


什麼先生說什麼


因為沒有,所以沒有。不是大多數國家,而是幾乎所有的國家都沒有。目前,只有美國和俄羅斯有遠程戰略轟炸機。🇺🇸美國:B-52H、B-1B“槍騎兵”、B-2“密蘇里幽靈”。

🇷🇺俄羅斯:圖-95“熊式”、圖-22Hk改進型、圖-160“海盜旗”。

🇬🇧英國有一款"火神”轟炸機,已退役。

中國的轟-6K、轟-6H屬中程轟炸機。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中國的新型遠程戰略轟炸機會列裝於各部隊。

鵬程萬裡起新途,海域山川列畫圖。

潮起風雲嘯汐落,朝陽一出與天呼。











白溪釣客


所謂戰略轟炸機,就是戰略級武器,需要有國家大戰略規劃。也和國家的體量、縱深、經濟、軍工、航空技術、綜合實力息息相關。

在大戰略這一方面,很多國家就過不了關了。比如以色列,號稱中東小霸王,打誰贏誰。但是以色列現在有沒有和美國一樣的大戰略?恐怕沒有,以色列現在思考的是,怎麼守好這一畝三分地。

還是以色列,經濟好,但體量其實不大,軍工好,但工業不齊備,實力好,但沒有縱深。戰鬥機兜一圈就過界了,轟炸機剛起飛鄰國就全面戒備。

沒有縱深,意味著發展戰略轟炸機意義不大,例如伊朗,沒有核武器,但是用常規導彈一樣能滅了以色列。那麼對以色列而言,有戰略轟炸機意義就不大。

而且維持戰略轟炸機編隊的壓力是很大的,烏克蘭為什麼要為了那點援助放棄戰略轟炸機?事實上就算沒有援助,烏克蘭也不想要這支戰略轟炸機編隊。因為烏克蘭都已經過著飢一頓飽一頓的生活了,像戰略轟炸機這樣的“香車寶馬”有什麼用?養得起嗎?

所以,大多數國家都沒有戰略轟炸機。就連英法兩國,也已經放棄戰略轟炸機,僅依靠核潛艇威懾了。


白虎堂


為什麼大部分國家沒有戰略轟炸機?因為戰略轟炸機不是一般武器,它太重要了,執行戰略任務,能夠直接決定一場戰爭結果!優點上,一個是航程較遠,二是威力強大,可以搭載核武器!這樣一來,普通國家就很難擁有了,原因有三——



第一個原因,是太昂貴了!這個貴,並不只是造價貴,更重要的是使用成本太高!轟炸機重要指標之一,是單位小時飛行成本,也就是飛機平均每飛行一小時,所需要的臨時檢查、維修、航材、燃油、滑油、加電等方面的成本。美國多種轟炸機,成本和消耗都是極為驚人的——B-52是33000-34000美元,B-1B是38000-39000美元,B-2更高達58000-62000美元。每架飛機上天僅幾小時,就相當於,消耗掉一輛豪華跑車,普通國家哪裡負擔的起?



當然,像B-2之類轟炸機,摺合成貨幣的成本,還不算太誇張,其他方面的成本計算,那才叫嚇人——B-2飛行小時數與維護小時數,比值為1:200,即飛行1個小時,竟需要維護200個小時!主要是其多層噴塗的塗料容易掉落,每次飛行完都要補塗,否則影響隱形效果。另外,B-2轟炸機全球僅3處基地,為美國本土-密蘇里州-懷特曼空軍基地、關島-安德森空軍基地,和印度洋-迪哥加西亞基地。因為B-2隱身塗層需要恆溫恆溼環境,且配備大量專門設備,所以一般空軍場站,根本無法部署B-2。



第二個原因,是對於普通國家來說,戰略轟炸機用著不方便。它們太大太重,需要的機務、地勤力量規模巨大,動起來一大片,不利於組織和隱蔽。這麼大的飛機,這麼多人伺候,還需要大的機場場站,最好還是多跑道的。這種機場,普通國家能造幾個?就算造出來,全天下也知道了,敵對國打不著你的轟炸機,可打得了你的機場,“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還不如搞彈道導彈,現在十幾輛車就是一個完整發射單位,不僅省事,隱蔽性還強得多,威懾能力也可以。



第三個原因,是大國和周邊國家,會阻止你獲取戰略轟炸機。哪個普通國家,一旦開始謀求戰略轟炸機這種國之重器,就馬上會有其他國家來試探——這是你該有的東西麼?你要幹嘛?是否要衝擊目前國際秩序?是否要刻意刺激、加劇軍備競賽?之後,就會有相關國家,出面或暗地阻止,轟炸機再不好用,再昂貴,它畢竟威力巨大,會迅速改變軍力平衡。



如果該國是自研自造,難度太大,成本也高,其他國家阻止起來也很方便,那麼多的設備、設計、工藝、關鍵人才,有一部分進不來,拿不到,戰略轟炸機之夢也就破碎了……至於購買,目前有戰略轟炸機的,不過美中俄三家大國。大國對遠程武器等敏感裝備,都有軍售控制,比如“導彈技術控制制度”Missile Technology Control Regime,對射程300公里以上導彈,都不準進行出售,戰略轟炸機這種更是禁止。



所以,正是有成本高、不好用、阻力大三個原因,普通國家極難擁有戰略轟炸機。



軍事作家陳曦


對於絕大多數的國家而言,首先是沒有研製或者購買戰略轟炸機的實力,另一方面就是沒有裝備戰略轟炸機的需要,而且即使獲得了這種裝備也很難完全發揮其全部性能,因此絕大多數中小國家並沒有裝備戰略轟炸機。 首先就是裝備戰略轟炸機極為耗費資金。就拿俄羅斯圖160轟炸機而言,其單機價格在3億美元左右,如果要形成足夠的戰鬥力至少需要裝備十餘架,再加上必要的後勤維護裝備和人員訓練,以及必要的零部件損耗等,這樣以來就是一筆巨大的資金了。而很多人眼中的“軍事強國”越南,一年的軍費還不到100億美元,而更多的小國更是連像樣的空軍都沒有,所以根本沒有實力就養得起這樣的吞金巨獸。

然後就是必要性的問題。大國裝備戰略轟炸機主要是因為戰略威懾、遠程打擊等等需要導致的,比如美國B2轟炸機,能夠執行核打擊任務,是進行戰略威懾的利器,同時也能裝載常規彈藥實施遠程打擊。但是對於絕大多數中小國家而言,其國防任務主要就是守護領土領空,即使是跨境打擊等任務,往往由於距離不遠利用常規戰機就夠了,沒有必要大動干戈去裝備戰略轟炸機。 還有就是實際價值。用得起戰略轟炸機的國家,往往在綜合國防能力上都很強。戰略轟炸機脫離了強大的作戰體系實際效果還是極其糟糕的,比如像阿根廷這樣的國家,即使獲得了戰略轟炸機,在沒有足夠強大的作戰指揮體系以及友軍支援下,實戰中能否邁出阿根廷領空都是一個問題。


戰爭之王


戰略轟炸機之所以被越來越少的國家掌握,除了高昂的研發和使用費用之外,最大的困難是轟炸機的設計和生產技術難度問題。也是很多人覺得設計一款轟炸機很困難,其難度要比生產要大。其實不然,把設計好的轟炸機完整的生產出來才是考驗一個國家真正實力的地方。

就拿當今的世界來說,各航空強國幾乎都具備大型戰略轟炸機的設計能力,比方說英國、法國、瑞典等等。但是,要將設計好的轟炸機生產出來,這些國家卻不具備相應的能力。戰略轟炸機的生產是對一個國家綜合生產加工能力的重大考驗。其中,超大型的機身和機翼構架、起落架、雷達罩、武器艙、發射架等機械構件的加工考驗著一個國家的金屬冶煉和加工能力;機載設備和傳感器等考驗著一個國家的電子技術水平等等。

在機身材料的製造和加工方面,由於轟炸機巨大的起飛和載重量,對構架的強度提出了極大的考驗。其中,蜂窩複合材料和大結構板材的鑄造是最困難的兩個方面。高性能航空複合材料的生產屬於最尖端的材料技術,是掌握在極少數國家手中的絕密技術。鈦合金技術構件的加工,更是對一個國家加工技術的考驗。

除了這些基礎問題,就算是一架轟炸機的所有材料都可以購買到,最後一步的組裝也不是一般國家可以做到的,戰略轟炸機的焊接技術就不是那麼容易搞定的。以俄羅斯的圖-160轟炸機的生產為例,其可變後掠翼翼根的中央翼盒上下兩部分焊接所採用的激光真空特種焊接技術就是極其高精尖的玩意。該技術需要消耗極大的電能。因此,使用該技術每次進行焊接都需要在夜間進行。該消耗該生產工廠俄羅斯喀山市一半用電量的電老虎如果在白天進行作業,將瞬間使得整個城市的電力供應癱瘓。

由此可見,設計一架轟炸機十分困難,但是,將其按照成產指標生產出來難度更大,需要有著完整工業體系的國家才能承擔。





尼甘布


這話說的,就跟為啥絕大部分國家都沒有核武器一個道理。很簡單的道理:有錢的沒技術,有技術的沒需求,有需求有錢有技術的,早就備齊了。剩下的要麼有需求沒技術,要麼沒錢又沒技術,你倒是想有,問題是實力不允許啊。
B-2:老子也是你能隨隨便便擁有的?

戰略轟炸機作為核威懾手段重要組成部分,歷來是大國重器,一般國家沒那個需求。目前,擁有真正意義上的戰略轟炸機的國家,僅有中美俄。其它一些大國,要麼是沒錢(如英法),要麼是沒技術(如中國),要麼是二者兼具(如印度)。就中國來說,咱們有錢有需求,奈何技術上還欠缺,關鍵這玩意兒別人又不賣(有技術有錢的不願意賣,有技術沒錢的不敢賣),全靠自個兒琢磨,肯定就耽誤了功夫。


圖-160“白天鵝”
戰略轟炸機

那標準意義上的戰略轟炸機該是啥樣的?目前的參考對象主要有兩類,一是如B-2這樣的隱形款,一是像圖-160、B1-b這樣的超音速款。二者技術路線不同,相同點是皆具備航程遠(一萬公里以上)、載彈量大(30~40噸)、突防能力強(或隱形或超音速)等特性,具有較強的戰場生存能力。而我們的“THE NEXT”那小子肯定是二者中一款,但可惜猶抱琵琶半遮面,遲遲不肯現身。
轟6-Z


:沒錯,正是在下!

作為軍迷還能咋滴?等唄!


兵者詭道也


自從飛機誕生之日起,轟炸機也隨之誕生,二戰期間,以美國為代表的的盟軍,裝備了大量的遠程轟炸機,我們熟知的B-17,B-24,B-29,還有英國的蘭開斯特重型轟炸機等,二戰之後,美國,俄羅斯等大國還是研發了自己的戰略轟炸機,這一代表有美國的B-1,B-2,B-52,蘇聯時期起到現在的俄羅斯,最具代表的有圖-22M3、圖-95,圖-160,這六個型號的戰略轟炸機是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

退出歷史舞臺的英國“火神”轟炸機

所以並非大部分的國家沒有戰略轟炸機,而是連擁有轟炸機的國家都剩不了幾個。英法相繼將自己的戰略轟炸機退役以後也沒有再進行過戰略轟炸機的研發,目前連轟炸機的研發能力都只剩下中美俄三國擁有。

戰略轟炸機的研製,對於任何一個國家來說都不是容易的。首先就是發動機也能難死人:去哪裡找合適的、能平穩運行十個小時以上的大推力航空發動機?如果到處買買買也許能迅速湊齊生產飛機所需。若是從零開始研發、生產,如果一個國家的工業鏈體系不完整,則根本無法生產戰略轟炸機的發動機,發動機可是飛機的心臟,沒有一個完好的航空發動機,隨之而來的飛機也就是無法研製出來。

說到這,有人會說,研發不出來可以買嘛,但是隨之而來的問題又來了,你買的起麼?就拿美國的B-2戰略轟炸機來說,性能是好,還有隱身功能,但是它的造價也是驚人的,最開始計劃裝備100多架,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造價不斷攀升,最後縮減到20多架,最終每架飛機合24億美元,按照重量計算,合下來比黃金還貴,想一下,普通的戰鬥機才幾千萬美元,一架轟炸機能買好幾架戰鬥機了。

這個造價,一般國家的財力真就造不起。說到這,有了先進的戰略轟炸機那還得使用吧,不能在那睡覺觀賞用啊,那後期昂貴的維護費用又產生了,外表的隱身塗層每次飛行之後,回來都要修補,而且一段時間之後要整機噴塗,一次費用不多,就6000萬美元,而且還要在恆溫機庫內,費用每天都在產生,單小時飛行成本15萬美元,執行一次任務費用300萬,但是,看著很平常,這些費用加上維護費用那就高了。從研發到維,就20架左右,這些錢加起來就是個天文數字,像圖-160,圖-95,B-1,B-2這類戰略轟炸機執行一次任務也是以萬計算的。打個比方,這類轟炸機執行一次轟炸任務,光油錢就能買一輛超級跑車了。

從戰略轟炸機性能上簡單地說,戰略轟炸機是國家三位一體核打擊力量的空基組成部分,除了發射帶有核彈頭的巡航導彈以外,也能攜帶、投射常規航彈、導彈。既然如此,那麼戰略轟炸機的航程就得達到8000公里以上,換算成作戰半徑就是3000公里以上。

隨著現在各國先進防空系統的誕生,轟炸機一般不能去執行常規轟炸任務了,要在防區外發射武器,才能保證自身的安全。這屆要有相應配套的先進武器,比如說需要射程在1500公里以上的遠程巡航導彈,不能只當扔炸彈使用吧,這類武器也是相當昂貴的,一枚要幾十萬美元,一般轟炸機執行一次任務要扔掉二十幾個,算一下,飛機本身的維護成本加上武器成本,再加上人員成本,得多少錢,真不是一般國家能玩得了的。說到這,不得不說像圖-95,B-52這類戰略轟炸機,飛行速度相對比較低,目標大,雷達反射面積較大,容易被發現,對方有防空能力的話,執行常規任務就是靶子,一旦被防空導彈擊中,那將是巨大的損失,只能執行防區外打擊任務。

轟炸機最主要的結構是彈艙。如果像B-52、B-1B和B-2這三款美式戰略轟炸機和俄羅斯圖-160戰略轟炸機一樣將巡航導彈內置,機身體積是相當大的。如果像圖-22M3或轟-6K這樣將部分導彈外掛,而飛機本身體積不大,理論上對於小國來說技術難度比較低。

然而對於小國來說最重要的一點便是項目的研發成本和後續的運營成本。簡單舉個例子,美國在B-1A戰略轟炸機的基礎上研製B-1B戰略轟炸機,前後耗時10年,項目總耗資368億美元。機隊共一百餘架,如果平攤項目成本每一架B-1B戰略轟炸機的造價也達到5億美元左右了。

更何況還有飛機的運行成本、機場容納戰略轟炸機的改裝成本、機組人員的培訓成本、後勤人員的培訓和戰術戰法的編寫等等,對於哪一個國家的空軍來說都不容易。研製一款戰略轟炸機可是個曠日持久的過程,小國是難以負擔得起這些的。

而且,對於任何一個國家來說,研發一款戰略轟炸機的前提是需不需要。一個小國研發戰略轟炸機,首先考慮到的將是地緣政治因素而非成本。小國想要研發戰略轟炸機,恐怕會遭到大國的打壓。然後一般的國家也是不需要這種飛機的,本身國土面積就小,剛起飛鄰國就偵測到了,會引起區域恐慌,俗話說哪有用高射炮打蚊子的,1架轟炸機的錢去裝備一箇中隊的戰鬥機了。

比如說,現代的戰鬥機的航程和載彈量也很大,有的還能執行戰鬥轟炸任務,舉個例子,比如說蘇-30M和F-15E戰機,還有比較特別的俄羅斯的蘇-34戰鬥轟炸機,這些戰機單機的載彈量都在8000公斤以上,同時具有很強的對地作戰能力,還兼顧著對空作戰,同時能夠掛載遠程對地攻擊武器,還能掛載中距和近距空空格鬥導彈,航程都在3000公里以上,如果進行一次甚至多次的空中加油,那這個作戰效能並不比戰略略轟炸機少,而且戰鬥機機動靈活,轟炸機比較笨重,在執行任務時候,地方有防空能力的話,這種戰鬥機的生存率要高。相比戰略轟炸機,一般還需要專門的戰鬥機護航,這個性價比確實非常低。

實際上,戰略轟炸機不過是戰鬥體系的一顆棋子,整個體系的構建才是重頭戲。對於小國來說,可能維持一支戰術性空軍,簡單構建一個國土防空的小框架就很不錯了;防空壓力小的國家遍地都是。這就是為什麼大部分國家的空軍沒有戰略轟炸機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