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1 附子和它的十種好“搭檔”

附子這味藥,可以說是讓人又愛又恨了。“用之對證,效如桴鼓,若不對證,禍不旋踵。”本文作者分享了自己40年用附子配伍非常規的辛溫藥物治療疑難病的經驗,有啟迪思維的幫助。

附子和它的十種好“搭檔”

附子十配

作者/胡翹武

附子是一味辛熱藥,臨床適應症非常廣泛。與溫補之品合用為常法,與寒涼之藥合用為變法,如寒熱錯雜之證,用藥亦當溫涼並投。《傷寒論》中用附子就有20方。

《醫學正傳》稱其“能引補氣藥行十二經,以追復失散之陽;引補血藥入血分,以滋養不足之真陰;引發散藥開腠理,以逐在表之風寒;引溫暖藥達下焦,以祛在裡之冷溼。”

黃宮繡推崇為:“補先天命門真火之第一要劑。”

張錫純雲:“附子為補助元陽之主藥,其力能升能降,能內達,能外散,凡一切凝寒痼冷之結於臟腑,著於筋骨,痺於經絡血脈者,服此莫不奏效”。

近代徐小圃提出附子可“引火歸源,制伏虛熱”。

附子雖是驅寒補益之要藥,但有一定毒性,用之對證,效如桴鼓,若不對證,禍不旋踵,故前人臨床多配伍它藥運用。如張景嶽說:“附子性悍,獨任為難,必得大甘之品,如人參、熟地、炙草之類,皆足以制其剛而濟其勇,斯無往而不利矣”。他創制了許多附子與溫補氣血藥同用的名方。根據中藥配伍的相須、相使原則,前人還創制了附子與乾薑、肉桂、麻黃、細辛等配伍的有效方劑,但其與礦物介類重鎮之藥,苦寒清解活血之品相配伍運用的報道尚不多見。筆者不揣淺陋,將40餘載用附子與上述中藥配伍治療疑難病症的經驗,歸納為十配,供臨床試用。

附子和它的十種好“搭檔”

一、配石膏治風水、咳喘、疹出難透:

《金匱》越婢湯條下有“惡風者加附子一枚”的記載,開後世將二藥同用之先河。舒馳遠在《六經分證》中合用二藥,一劑即治癒一例痢疾頑症;趙養葵合用二藥,治一重症消渴,亦真於即效。《孫兆口訣》介紹二藥合用治風熱頭痛。有人用大青龍湯伍附子治流腦。雖二藥性味功用殊異,但筆者體會不論時病或雜病,凡本虛標實或寒熱相雜出現下列三種情況之一者,即可放手運用:①肺經蘊熱,腎氣虛寒;②裡熱熾盛,表虛自汗;③風熱上受,寒水下搏。

二、配代赭石治崩漏:

凡體素虛寒或陰病及陽,血分有熱之崩漏者,如用止血劑少效,可試用赭石配附子。張錫純雲:赭石“能生血兼能涼血,其質重墜”,苦而微寒,主入肺經,和辛熱又走而不守的附子相配,一寒一熱,一靜一動,有調燮陰陽,固澀衝任之效。近人還有將二藥共配甘松、藜蘆、凌霄花、石菖蒲治癲癇的報道。

三、配石決明治怔忡、頭痛:

水火不交常可引起心悸、怔忡,肝陽挾痰熱上犯清竅,亦可致頭目昏痛,可用二藥相配為主施治。前者是心腎關係,後者是上下關係。石決明能鎮肝陽之上逆,使其從上達下;制附子能鼓動命門之陽,蒸發腎水,使其從下濟上。寒熱並用,水火交濟,可促使陰平陽秘。用治腎陽衰微,肝火亢盛的失眠,癲狂等神志病,每獲良效。徐小圃用附子配磁石、龍齒育陰潛陽,亦與此法相同。

附子和它的十種好“搭檔”

四、配大黃治咯血、胸痛、洩瀉:

凡咯血不止,屬寒凝絡阻者;外傷胸脅刺痛,屬陰結不通者;以及沉寒痼冷之腹瀉,皆可用大黃配附子投入不同組方中,以取溫通之效。按治療常法,應溫者不可下,當下者不可溫。附子配大黃,一熱一寒,溫通並行,性味功用雖相反可促使相成而收功。仲景有大黃附子湯、附子瀉心湯,後賢又有溫脾湯,都是二者並用之妙方。近賢亦有將二藥同用治療流腦引發急性腎衰以及二藥並用合柴胡桂枝湯治闌尾炎包塊、慢性膽囊炎的報道。

五、配黃連治溼溫後期便溏:

溼溫後期,中陽不宣,常致溼遏熱伏,氤氳淹纏之候。因熱處溼中,發熱多稽留不退;溼阻中焦,腑氣失和又致大便溏瀉不實。對此二症醫者每多棘手。此時用附子配黃連,參入方中可冀收意外之效。黃連苦燥溼,寒洩熱,本為治溼遏熱伏之身熱不揚、便溏之良藥,其功效為它藥所不及。附子辛熱疾走,既可鼓舞中陽,透熱外出,又可反佐黃連收厚腸胃而止瀉之功。徐小圃常以二藥並用,治溼溫氣陰兩傷,餘邪留戀而現身熱有汗,白痦層出,煩躁難寐,脈數肢清的患者和渴飲溲多,肢冷無汗的小兒夏季熱。他自擬的治療夏季熱的名方清上溫下湯,即以此二藥為主藥。

六、配黃芩治惡寒發熱日久不解:

凡體質素虛之人,外感後常正不勝邪,以致表邪久戀,漸從熱化。身熱不退乃汗源不充,邪難外透所致。若投辛溫發散多易傷陰;予辛涼解表又恐遏陽。惟宜予小柴胡和解樞機,少入附子安中託邪,方為兩全之法。雖清瀉肺熱之黃芩,其苦寒對苔白肢冷不宜,但有附子既能鼓動陽氣之運旋,又能助其清瀉兼透之效。

附子和它的十種好“搭檔”

七、配山梔治心腹疼痛:

胸腹疼痛,每有寒熱錯雜見症。如脈細數而舌淡白,口苦而小便清,陣痛反喜按,內熱肢反涼等。古人常以氣味相反之藥並投,而以辛熱走散的附子配苦寒善解鬱熱的焦梔組成的倉猝散,對此等症候尤為合拍。其功效能散結止痛,和乾薑配焦梔組成的交加散,治胃痛有異曲同工之妙。

八、配炮甲治骨骱疼痛、痛瘕、痃癖:

考炮山甲入藥,首見於陶宏景《名醫別錄》。宋元以降,多用於瘡瘍外症及下乳、通經。李時珍據《法生堂經驗方》用治風溼冷痺,全身強直不能屈曲,痛不可忍者。強調其走竄通絡之功,然多畏其峻而鮮用。惟近賢龍之章、張錫純、章次公諸家善用此藥,龍氏贊為和平將軍,雲其功效非大黃、巴豆所能及,蓋巴豆、大黃只破實積,而炮甲兼可透達虛積也。張氏更稱:“穿山甲走竄之性,無微不至,故能宣通臟腑,貫徹經絡,透達關竅,凡血凝血聚為病,皆能開之。並能治癥瘕積聚,周身麻痺,二便閉塞,心腹疼痛。”朱良春氏宗其師章次公之學,亦善用其治療多種疑難之症。

筆者經驗,凡遇寒熱交結,氣血凝滯之骨骱作痛,骨節腫痛,以及周身痺痛,婦人男子寒凝血結後形成之癥瘕、痃癖、流痰腫塊,常用炮甲配附子,取其一寒一熱,一逐一走,直達至陰之所,溫通消散其有形之疾。

九、配豨薟草治風溼痺痛:

《綱目》雲:“豨薟草主肝腎風氣,四肢麻痺,骨痛膝軟,風溼諸瘡。”常用的祛風溼類藥,多偏辛溫,獨此藥有苦能燥溼,寒能除熱,辛能散風之功效。凡病風溼較久,腎陽偏虛,邪有入絡化熱之勢,症見遍身骨節疼痛,肌肉筋腱酸脹而痛,舌偏紅,脈略數,經用辛溫祛風燥溼之劑而收效不顯者,常可用附子豨薟草,標本同治,固正祛邪。但豨薟草必須用酒蜜同制,蒸曬九次除盡濁陰之氣為最好。

附子和它的十種好“搭檔”

十、配丹參治胸痺心悸脈結代:

前賢雲:“胸中為陽之位,乃清曠之鄉,難受一絲陰翳矇蔽,蔽則陽氣不布,窒而不通,不通遂痛矣。”明確指出胸痺悶痛的病機,皆與胸陽不振,痰濁上僭,導致心之脈絡瘀凝有關。然心悸、脈結代亦隨胸痛使氣血不暢而現。故見面黃無華,四末不溫,目珠青蘭,舌淡胖襯紫氣,或現瘀斑,苔白膩或淡黃,脈沉細弦澀或歇止,又出現胸悶痛等症的患者心悸,皆可用附子配丹參為主劑。

黃宮繡雲:丹參“味苦色赤,性平而降,能入心包絡破瘀”,而附子又為強心之要藥,故二藥合用可直達心包絡之病邪癥結所在。在所有活血化瘀藥中,丹參尤擅治心臟疾患,多見有用丹參配它藥治療冠心病或急性心肌梗塞的報道,初學宜留意之。丁甘仁氏每用丹參配附子治寒鬱溼著之關節痺痛,亦是取二者合用有溫通血脈之功。(胡國俊、胡國堂、胡國珍、胡國瑛、馬繼松整理)

本文摘自遼寧中醫雜誌1982年第5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