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2 這個民族稱:我們的祖先是匈奴公主和一匹狼的後代,作戰非常勇猛

記得前幾年讀過一本《狼圖騰》,裡面的一個奇妙的觀點讓人記憶深刻,那就是:我們並非龍的傳人,更有可能是狼的傳人。

雖然,在現實中這種說法並不會得到太多中國人的響應,但是,從歷史資料中我們不難發現,古代北方地區以遊獵放牧為生計的草原民族或多或少得受到了狼甚至狼文化的感染,在草原人文中許多元素都與狼這種動物息息相關。所以,這也使得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狼圖騰》中的這個觀點。

這個民族稱:我們的祖先是匈奴公主和一匹狼的後代,作戰非常勇猛

那麼,狼是如何成為北方草原民族的信仰標誌的呢?

首先,我們來聊聊狼這個物種究竟在生物進化中處於什麼樣的地位。遠古時期,共有三種食肉動物的進化堪稱完美,它們分別為:泰坦鳥、劍齒虎、狼。如今,其餘兩種均已滅絕,狼最終成為了適應者。在狼的繁衍過程中,許多具備強有力條件的食肉動物最終都被淘汰滅絕,它們都輸給了善於群體行動的狼群。

最終,古代北方民族汲取了狼的這種優良品質,並且,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裡藉助“狼性”所向披靡。曾經,成為古代華夏人噩夢的突厥一族,就以“狼的後裔”自詡,突厥人的生活方式以及民族文化頗有幾分狼性。史籍《周書•卷五十•列傳第四十二•突厥》中曾記載了這樣一件事:

這個民族稱:我們的祖先是匈奴公主和一匹狼的後代,作戰非常勇猛

“突厥一族的祖先曾險些被外族覆滅,族人幾乎全部慘遭其毒手,僅剩一個年幼的突厥男孩。所幸,這個男孩最終被一頭母狼搭救,並把他當成小狼撫養長大。讓人詫異的是,這個小男孩成人後與撫養自己的母狼交配,生下若干後代,之後,這些人狼結合的後人流落到草原各處開枝散葉,其中一脈紮根在阿爾泰山,並演化成後來的突厥。”

並且,阿爾泰民族的另一支東胡也敬畏狼。

並且,這種“狼人傳承”的故事在其他許多民族的傳說中都有不同版本的演繹,比如:遙遠的羅馬也曾有“狼孩”的傳言,同樣是草原民族的烏孫、匈奴等部族均有類似的傳說。漢史載,古代突厥系民族高車認為他們是一個美麗匈奴公主和一匹狼的後代。

這個民族稱:我們的祖先是匈奴公主和一匹狼的後代,作戰非常勇猛

並且,類似的傳說,在其他民族中也俯拾皆是:

“維吾爾民間長詩《安哥南覆》中,神狼博坦友納,帶領維族先民走出大山。並在神狼的勸進下,維吾爾一位鐵匠先祖戴上王冠,率十萬大軍出山擊敗強敵。直至今日,維族人仍將狼看作勇敢無畏的象徵,生了兒子往往說生了一隻狼。

甚至,在哈薩克族中,也盛傳著這樣一個傳說:一位青年男子與一隻白狼相遇,在一座山洞裡共同居住了四十天,彼此相安無事。後來狼化作美女,作了年輕人的妻子,並給他帶來數不盡的財寶。50年代,哈薩克族部落有的還打著狼旗。”

這個民族稱:我們的祖先是匈奴公主和一匹狼的後代,作戰非常勇猛

現如今,我們從科學角度剖析,這種“狼人傳承”自然缺乏真實性,不同物種交配繁衍的可能性著實不高。但是,不論這些傳言真實與否,它們通通體現了草原民族以狼為信仰的事實。

狼性勇武、崇尚團結、意志堅強,恰似不屈不撓的草原民族,這些以狼為信仰的民族尊崇著狼性,並藉此繁衍生息。隋朝史書曾記載了突厥領袖阿史那,在現代蒙語中,史那與“狼”的發音相同,所以,阿史那這個名字可以直譯為“忠勇之狼”亦或是“尊崇之狼”。從這裡我們不難發現狼對草原民族有著極大的影響力。

這個民族稱:我們的祖先是匈奴公主和一匹狼的後代,作戰非常勇猛

蒙古是狼的天堂,蒙古人對狼的稱呼也十分有趣。蒙古人並不直接稱這種動物為“狼”,而是把它們喚作“黃狗”。其實,蒙古人並沒有貶低狼的意思,在《蒙古秘史》中曾將黃狗比作天上的日月光芒,也有把狼看成天狗降世的例子。

並且,蒙古人在撰寫《大汗傳記》的時候通常會描述一些伴隨大汗的祥瑞,藉此歌頌大汗的功德,比如:《烏護汗史詩》中就曾描繪了大汗曾遇見一隻藍色的“天狗”,率領部下跟隨這隻“天狗”的指引,最終,擊敗自己的敵人。甚至,蒙古文化中曾有“四藍”之說,也就是四種神聖的藍色事物,它們分別是天空、地球、蒙古、狼。

這個民族稱:我們的祖先是匈奴公主和一匹狼的後代,作戰非常勇猛

綜上所述,北方草原民族自詡“狼的後裔”的根本原因還是信仰,他們將狼這種動物看作先祖或學習的對象。可以說,這種信仰的產生與草原民族常年的遊獵放牧生活有關。反觀中原民族,華夏人的生存方式相對穩定安逸,傳統的農耕更依賴於天時地利,所以,中原民族極少將狼視作自己的信仰,而是尊崇類似龍、鳳等想象中帶來幸福的祥瑞。

如今,我國的許多企業開始推崇類似草原民族信仰的“狼文化”,藉此,適應日漸增長的競爭壓力,同時,增強了企業的團結性,之後,狼文化逐漸成為現代企業保障協同運作的無形資源,致使許多企業紛紛效仿。

這個民族稱:我們的祖先是匈奴公主和一匹狼的後代,作戰非常勇猛

當然,草原民族的狼性文化有著其自己的侷限性,在現代人接受狼性文化的過程中,務需杜絕狼性文化中狼的劣性。如:狼的殘忍競爭模式、不留任何餘地的趕盡殺絕以及銖錙必較的空間意識等。所以,在接納草原民族狼文化的過程中,一定要明確狼性文化是雙刃劍,不能忽略該文化中殘忍無情的深藏本質。

可以看出,歷史上遊牧民族在吸納狼文化後,屢次進犯中原,成為貽害中原千年的韃虜,極有可能這就是狼性中的侵略性在作祟。

『《周書•卷五十•列傳第四十二•突厥》、《蒙古秘史》、《烏護汗史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