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2 我們距離真正的科學其實相當遙遠

我們距離真正的科學其實相當遙遠

科學使人類變得非常強大,我們沒有道理不崇尚科學。

不過,我們也必須清楚,我們距離真正的科學其實相當遙遠,我們基本上是活在對科學的迷信當中,而這種被迷信的科學,也不是真正的科學。

首先,我們必須清楚什麼是真正的科學。

科學致力於發現客觀規律,發現現象之間的聯繫,憑藉人類智力和知識的積累去完成進步,科學的成果是公開的、可反覆驗證的,不是神對某個具體的人的秘密啟示,而且適用於所有人。科學的世界,沒有靈驗一說,例如任何醫生,哪怕是患者自己,只要懂得治療方法,都可以把病治好,而不是說必須去哪座廟找哪個高僧唸經,才能達到目的。

科學的實踐者,是科學家。真正的科學家,必須接受嚴格而規範的訓練,是非常嚴謹的。人類所有知識的積累,都是很紮實的,不是某幾個人靈光乍現就得到的,很多不知名的科研工作者,承擔了巨大的基礎性工作。

本人也接受過高等教育,雖然不敢說有什麼水平,但是很清楚什麼叫學術規範,偏離學術規範的研究成果,是不被認可的。

規範和嚴謹,是科學研究的基本出發點,這體現在方方面面。例如數據和論據的獲取,必須是按照學科要求的規範來,論述的思路和理論架構,也必須按照學科的規範來,所以,沒有接受過嚴格訓練的所謂天才,少之又少。研究的方法和過程,也要公佈出來,以便同行進行驗證。

愛因斯坦是天才,但是他也不能離開學術規範,不能離開嚴謹的求證。

我們距離真正的科學其實相當遙遠

世界上最難寫也最難讀的文章,就是學術論文。因為學術論文的每個字、每句話都必須有根據,這樣才能保證結論是有根據的。高品質的學術論文,能夠提供新的知識、觀點和結論,要求研究者首先要對所涉及的研究內容有全面的認識,如果因為孤陋寡聞去發現、發明或者證明一個已經存在的結論,那就是鬧笑話了,而這個消化、吸收前人成果的過程,有可能消耗掉一個研究人員半輩子的時間。所以,真正的科學的進步,是相當不容易的,科學成果只能是坐冷板凳熬出來的。

真正的學術論文,措辭都是很嚴謹的,我們舉個例子:“利伐沙班每天兩次,每次2.5mg聯合雙聯抗血小板治療,與維生素K聯合雙聯抗血小板治療相比,在為期12個月的隨機治療中降低有臨床意義的出血37%(相對危險降低;等同於絕對危險降低8.7%),也達到了統計學意義上的顯著性。”(數據在美國心臟病協會年會上公佈,並發表在《新英格蘭雜誌》上)

最後一點,真正的學術論文,只會出現在被學術界認可的權威的載體上,例如著名的《自然》雜誌,以及各國所規定的核心期刊。這是遠離公眾視野的,小眾到全世界可能只有幾個人能懂。科學研究的一切,都印證了那句話:“真理只掌握在少數人手裡。”

對於不從事科研工作的人來說,以上這些,可能看見頭就大了。

是的,公眾不必也不想去關心科研過程,公眾只要結果。

對於真正的科學和科學家,我們沒有選擇,只能抱以信服和崇敬的心情,一邊感激這文明的光芒帶來的恩惠,一邊讚歎追求真理的偉大精神。

真正的科學,絕對不是迷信。

我們距離真正的科學其實相當遙遠

科學還有一個特徵,那就是永無止境,對於真相和真理,也許是在無限接近,但是永遠不會有終點。隨著新的結論和新的技術及研究方法、研究目的的改變,舊的結論會被推翻、顛覆。懷疑、否定和修正,是科學永恆的主題。

這一點,和宗教完全形成對立,宗教著眼於終極,著眼於絕對真理,這是科學所不能證實,也不能贊同的。

而作為人本身,既對局部的規律、實用的技術有需求,又對終極的意義和本質有需求,所以,既離不開科學,也離不開宗教。科學家也是人,所以在國外、在歷史上,很多科學家同時也是虔誠的信徒,是可以理解的。科學和宗教,二者應用的領域是不同的,本來沒有問題,但是試圖用其中之一取代另外一方,就出問題了。那不是笑話,而是悲劇。

科學研究的領域,大致分為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兩塊,理論研究要解決“是什麼”的問題,應用研究要解決“怎麼辦”的問題。

例如,理論物理學要告訴人們“什麼是原子能?”,應用研究要告訴人們“怎麼造原子彈”。

應用研究的成果,就是技術,能夠被社會所使用,以推動人類進步的,是技術。

以上,就是我對真正的科學的理解。

我們距離真正的科學其實相當遙遠

說到現實,我們接觸到的,是被汙染的科學,其特徵是:受到利益驅動,淪為迷信。

在科學與公眾之前,需要一個橋樑,這個橋樑,叫做商業。

在商業面前,一切都是獲取利益的資源,要讓資源成為利益,就要進行包裝。包裝的目的,一是讓公眾瞭解某種產品和技術的作用,二是影響公眾的價值判斷以獲取利益最大化。

商業使科學庸俗化,而庸俗化的科學,才能成為商業的搖錢樹。

公眾既沒有條件和能力接觸真正的科學研究和真正的科學家,也缺乏專業知識去對科研過程和成果進行價值判斷,唯一的選擇,就是被忽悠。

各位現在可以翻回去,看看我引用的那段論文。

經過商業包裝以後,可能會是這樣的:“利伐沙班:血栓患者的福音!全新的抗凝血特效藥!效果是其他藥物的兩倍!……”

藥物的宣傳和銷售事實上監管比較嚴格,以上這段話是我編的。但是類似的情況,大家都可能遇到過,在保健品市場,吹噓的程度比這個更加過分。

大家應該還記得前幾年的“味千拉麵骨湯門”事件吧,偷樑換柱進行虛假宣傳,騙局被戳穿。類似的案例時不時可以看到,例如身敗名裂的“極草”。我們不知道的是,還有多少產品和技術是虛假宣傳而沒有被揪出來。

商業包裝總是帶有明顯的心理暗示和情緒引導的目的。

我們距離真正的科學其實相當遙遠

另外有一點非常值得注意,就是商業宣傳會採用宗教和政治性的話語,例如“福音”、“革命”、“開創”、“引領”、“拯救”等等。而且這個背後,有明顯的把相對性的東西絕對化的傾向,一個新產品或者新技術出現,肯定是有進步的,例如我引用的這段論文,闡明瞭這種進步,但是在商業包裝時,這種嚴謹的措辭,就會被絕對化的誇誇其談所取代,籠罩上“革命性”、“開創性”等等的光環,打扮成橫空出世的救世主。

實際上,科研成果的取得,從來不是橫空出世,而是紮實積累的結果。不排除積累達到閾值而產生質的飛躍的情況,但這絕對不是天外飛仙。

把宗教情結灌注到科學成果當中,是商業包裝的慣用伎倆,這樣做的目的顯而易見,這樣做的結果,就是科學庸俗化。

商業包裝的效果非常強大,能夠形成一陣一陣的潮流,讓公眾趨之若鶩。今天追維生素,明天追歐米伽3,後天追氨糖……令人驚異的是,人人樂此不疲,那根指揮棒指哪打哪,卻沒有人質疑過指揮棒的對錯。

這就是迷信。

悲哀的是,公眾別無選擇。

用科學來製造迷信,是多麼大的諷刺。

我們距離真正的科學其實相當遙遠

但這也沒有辦法,科研是需要投入資源和資本的,如果沒有利益驅動,科研根本就無法進行。所以,我們會看到,科技的發展是不均衡的,從國家層面到企業層面,對科研都是有強烈的功利色彩的。前蘇聯為了“冷戰”而片面發展重工業和軍工,受苦的是老百姓。

20世紀70年代,美國營養學家推出《美國健康報告》,文中提到美國心臟病高發與過多食用肉類有關,結果這個報告被禁止發表,原因是這會導致相關產業的利潤下滑。作者與“有關方面”鬥爭了近10年,這個結論才被公之於眾。

功利性不僅對科學研究有選擇,還會人為阻礙科學的發展。

據說清潔能源技術一直都有,但是因為會導致石油、電力等國家層面的支柱性產業崩潰,這個技術遭到美國封存,相關研究也被禁止。

政治也是影響科研的重大因素,例如我國的光伏技術遭到美國的暗算和打壓。

總之,真正的科學和科學家,是不折不扣的人類的精英,是完全值得崇敬和信賴的。但是,在真正的科學和公眾之間,隔著一道叫做“商業”的鴻溝,科學和科學家,也都戴著一副叫做“功利”的枷鎖。真正的科學,在悲愴中跋涉,公眾所能接觸到的科學,僅僅是迷信的載體,功利的奴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