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2 我们距离真正的科学其实相当遥远

我们距离真正的科学其实相当遥远

科学使人类变得非常强大,我们没有道理不崇尚科学。

不过,我们也必须清楚,我们距离真正的科学其实相当遥远,我们基本上是活在对科学的迷信当中,而这种被迷信的科学,也不是真正的科学。

首先,我们必须清楚什么是真正的科学。

科学致力于发现客观规律,发现现象之间的联系,凭借人类智力和知识的积累去完成进步,科学的成果是公开的、可反复验证的,不是神对某个具体的人的秘密启示,而且适用于所有人。科学的世界,没有灵验一说,例如任何医生,哪怕是患者自己,只要懂得治疗方法,都可以把病治好,而不是说必须去哪座庙找哪个高僧念经,才能达到目的。

科学的实践者,是科学家。真正的科学家,必须接受严格而规范的训练,是非常严谨的。人类所有知识的积累,都是很扎实的,不是某几个人灵光乍现就得到的,很多不知名的科研工作者,承担了巨大的基础性工作。

本人也接受过高等教育,虽然不敢说有什么水平,但是很清楚什么叫学术规范,偏离学术规范的研究成果,是不被认可的。

规范和严谨,是科学研究的基本出发点,这体现在方方面面。例如数据和论据的获取,必须是按照学科要求的规范来,论述的思路和理论架构,也必须按照学科的规范来,所以,没有接受过严格训练的所谓天才,少之又少。研究的方法和过程,也要公布出来,以便同行进行验证。

爱因斯坦是天才,但是他也不能离开学术规范,不能离开严谨的求证。

我们距离真正的科学其实相当遥远

世界上最难写也最难读的文章,就是学术论文。因为学术论文的每个字、每句话都必须有根据,这样才能保证结论是有根据的。高品质的学术论文,能够提供新的知识、观点和结论,要求研究者首先要对所涉及的研究内容有全面的认识,如果因为孤陋寡闻去发现、发明或者证明一个已经存在的结论,那就是闹笑话了,而这个消化、吸收前人成果的过程,有可能消耗掉一个研究人员半辈子的时间。所以,真正的科学的进步,是相当不容易的,科学成果只能是坐冷板凳熬出来的。

真正的学术论文,措辞都是很严谨的,我们举个例子:“利伐沙班每天两次,每次2.5mg联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与维生素K联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相比,在为期12个月的随机治疗中降低有临床意义的出血37%(相对危险降低;等同于绝对危险降低8.7%),也达到了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数据在美国心脏病协会年会上公布,并发表在《新英格兰杂志》上)

最后一点,真正的学术论文,只会出现在被学术界认可的权威的载体上,例如著名的《自然》杂志,以及各国所规定的核心期刊。这是远离公众视野的,小众到全世界可能只有几个人能懂。科学研究的一切,都印证了那句话:“真理只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对于不从事科研工作的人来说,以上这些,可能看见头就大了。

是的,公众不必也不想去关心科研过程,公众只要结果。

对于真正的科学和科学家,我们没有选择,只能抱以信服和崇敬的心情,一边感激这文明的光芒带来的恩惠,一边赞叹追求真理的伟大精神。

真正的科学,绝对不是迷信。

我们距离真正的科学其实相当遥远

科学还有一个特征,那就是永无止境,对于真相和真理,也许是在无限接近,但是永远不会有终点。随着新的结论和新的技术及研究方法、研究目的的改变,旧的结论会被推翻、颠覆。怀疑、否定和修正,是科学永恒的主题。

这一点,和宗教完全形成对立,宗教着眼于终极,着眼于绝对真理,这是科学所不能证实,也不能赞同的。

而作为人本身,既对局部的规律、实用的技术有需求,又对终极的意义和本质有需求,所以,既离不开科学,也离不开宗教。科学家也是人,所以在国外、在历史上,很多科学家同时也是虔诚的信徒,是可以理解的。科学和宗教,二者应用的领域是不同的,本来没有问题,但是试图用其中之一取代另外一方,就出问题了。那不是笑话,而是悲剧。

科学研究的领域,大致分为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两块,理论研究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应用研究要解决“怎么办”的问题。

例如,理论物理学要告诉人们“什么是原子能?”,应用研究要告诉人们“怎么造原子弹”。

应用研究的成果,就是技术,能够被社会所使用,以推动人类进步的,是技术。

以上,就是我对真正的科学的理解。

我们距离真正的科学其实相当遥远

说到现实,我们接触到的,是被污染的科学,其特征是:受到利益驱动,沦为迷信。

在科学与公众之前,需要一个桥梁,这个桥梁,叫做商业。

在商业面前,一切都是获取利益的资源,要让资源成为利益,就要进行包装。包装的目的,一是让公众了解某种产品和技术的作用,二是影响公众的价值判断以获取利益最大化。

商业使科学庸俗化,而庸俗化的科学,才能成为商业的摇钱树。

公众既没有条件和能力接触真正的科学研究和真正的科学家,也缺乏专业知识去对科研过程和成果进行价值判断,唯一的选择,就是被忽悠。

各位现在可以翻回去,看看我引用的那段论文。

经过商业包装以后,可能会是这样的:“利伐沙班:血栓患者的福音!全新的抗凝血特效药!效果是其他药物的两倍!……”

药物的宣传和销售事实上监管比较严格,以上这段话是我编的。但是类似的情况,大家都可能遇到过,在保健品市场,吹嘘的程度比这个更加过分。

大家应该还记得前几年的“味千拉面骨汤门”事件吧,偷梁换柱进行虚假宣传,骗局被戳穿。类似的案例时不时可以看到,例如身败名裂的“极草”。我们不知道的是,还有多少产品和技术是虚假宣传而没有被揪出来。

商业包装总是带有明显的心理暗示和情绪引导的目的。

我们距离真正的科学其实相当遥远

另外有一点非常值得注意,就是商业宣传会采用宗教和政治性的话语,例如“福音”、“革命”、“开创”、“引领”、“拯救”等等。而且这个背后,有明显的把相对性的东西绝对化的倾向,一个新产品或者新技术出现,肯定是有进步的,例如我引用的这段论文,阐明了这种进步,但是在商业包装时,这种严谨的措辞,就会被绝对化的夸夸其谈所取代,笼罩上“革命性”、“开创性”等等的光环,打扮成横空出世的救世主。

实际上,科研成果的取得,从来不是横空出世,而是扎实积累的结果。不排除积累达到阈值而产生质的飞跃的情况,但这绝对不是天外飞仙。

把宗教情结灌注到科学成果当中,是商业包装的惯用伎俩,这样做的目的显而易见,这样做的结果,就是科学庸俗化。

商业包装的效果非常强大,能够形成一阵一阵的潮流,让公众趋之若鹜。今天追维生素,明天追欧米伽3,后天追氨糖……令人惊异的是,人人乐此不疲,那根指挥棒指哪打哪,却没有人质疑过指挥棒的对错。

这就是迷信。

悲哀的是,公众别无选择。

用科学来制造迷信,是多么大的讽刺。

我们距离真正的科学其实相当遥远

但这也没有办法,科研是需要投入资源和资本的,如果没有利益驱动,科研根本就无法进行。所以,我们会看到,科技的发展是不均衡的,从国家层面到企业层面,对科研都是有强烈的功利色彩的。前苏联为了“冷战”而片面发展重工业和军工,受苦的是老百姓。

20世纪70年代,美国营养学家推出《美国健康报告》,文中提到美国心脏病高发与过多食用肉类有关,结果这个报告被禁止发表,原因是这会导致相关产业的利润下滑。作者与“有关方面”斗争了近10年,这个结论才被公之于众。

功利性不仅对科学研究有选择,还会人为阻碍科学的发展。

据说清洁能源技术一直都有,但是因为会导致石油、电力等国家层面的支柱性产业崩溃,这个技术遭到美国封存,相关研究也被禁止。

政治也是影响科研的重大因素,例如我国的光伏技术遭到美国的暗算和打压。

总之,真正的科学和科学家,是不折不扣的人类的精英,是完全值得崇敬和信赖的。但是,在真正的科学和公众之间,隔着一道叫做“商业”的鸿沟,科学和科学家,也都戴着一副叫做“功利”的枷锁。真正的科学,在悲怆中跋涉,公众所能接触到的科学,仅仅是迷信的载体,功利的奴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