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7 募集失敗案例頻現 基金髮行失敗或常態化

“公司高層對這次募集失敗並沒有給太大壓力,而是覺得此乃形勢所致,也是應變的一種方式。”韓誠(化名)是一家公募基金公司渠道部門人士,該基金公司今年出現了基金產品募集失敗的情況。

這並非個案。近期,興銀瑞福定開債也發佈了關於基金合同不能生效的公告。至此,市場上基金不能成立的數量達到了17只。業內人士認為,未來基金募集失敗可能呈現常態化的趨勢。

記者觀察發現,基金募集失敗主要集中在機構定製產品和債券型基金上。業內分析認為,當前基金產品特別是機構定製產品發行頻頻流產系行業正常現象,與委外資金調整、近期債券市場波動等因素密切相關。未來,基金髮行流產的範圍可能進一步擴大,非定製的、權益類產品等,也有可能因產品設計、投研能力、渠道推廣等因素出現發行失敗的情況。

17只產品夭折

5月19日,興銀瑞福丁凱債券型基金髮布公告稱,截至4月23日基金募集期限屆滿,該基金未能滿足《興銀瑞福定期開放債券型發起式證券投資基金基金合同》規定的基金備案條件,故該基金《基金合同》不能生效。

回顧發現,去年4月,嘉合睿金定開基金公告稱合同暫不生效,成為公募基金歷史上出現的首隻募集失敗案例。彼時的公告顯示,該基金於2017年3月20日開始募集,並於2017年4月19日結束募集。但因未能達到基金合同生效條件,基金合同暫不生效。

自此之後,公募行業基金募集失敗的案例逐漸增多,截至目前,公開發布基金合同不能生效的基金已經達到了17只,其中今年已經出現10只。

按照公告基金合同不能生效的時間來排序,目前出現募集失敗的基金產品分別為:嘉合睿金定期開放靈活配置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諾德天利靈活配置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摩根士丹利華鑫多元安享18個月定期開放債券型證券投資基金、國金鑫金靈活配置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九泰銳興定增主題雙輪驅動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九泰銳信定增靈活配置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富國創利純債定期開放債券型發起式證券投資基金、興銀瑞景靈活配置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泰達宏利創富靈活配置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國壽安保穩祥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民生加銀豐益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金元順安桉裕型證券投資基金、金元順安桉和純債債券型證券投資基金、長信穩尚三個月定期開放債券型發起式證券投資基金、中銀證券安頤定期開放債券型證券投資基金、信達澳銀鑫和債券型證券投資基金、興銀瑞福定期開放債券型發起式證券投資基金。

針對基金頻頻出現的發行失利現象,資深基金專家王群航此前表示,新基金髮行市場頻現募集失敗,說明發行市場在分化,在走向成熟。以往,一些基金公司習慣於依靠發行來做大規模,現在來看,這種做法的有效性開始降低了。王群航還認為,發行“同質化”嚴重的新基金,根本沒有必要。其他基金行業內部人士也認為,各只基金最終發行失利的原因雖然有所不同,但都反映出行業內的“老套路”已經走向失敗。

發行失敗的基金產品後續怎麼處理?據瞭解,合同無法生效的基金需要轉型後,重新進入募集流程。例如,嘉合睿金在去年獲准變更註冊為嘉合睿金定期開放靈活配置混合型發起式證券投資基金,並在今年1月份重新發布招募文件。3月21日,嘉合睿金基金合同正式生效。

內外因素致發行失利

上述基金髮行失利的背後存在內在與外在多重因素。

就外因來講,基金髮行遭遇市場變局,是多隻基金產品最終“流產”的重要原因。例如,此前的定增基金,是受再融資新政、減持新規等政策影響。因定增市場迎來根本性變革,定增基金中的部分存量基金開始轉型自保,新基金自然只能是“胎死腹中”。而今年以來新基金髮行失敗的案例中,債券型基金特別是定開債基發行失利的情況較多。數據顯示,2018年以來,已有10餘隻債券相繼違約,違約金額超過百億元,這讓一批債券型基金因為“踩雷”導致淨值下跌,曾經紅極一時的定開債基漸漸陷入轉型、延期募集或清盤的境地,受此影響,新發行的定開債基無人問津,最終只能以失敗收場。對此,上海評價人士認為,債市的動盪不安,讓債基非常受傷,定開債基定期開放、槓桿放大等此前的優勢成為當下市場上的絕對劣勢,在發行市場上就難免出現募集不達預期甚至是產品被迫“流產”的情況。

從內部因素來看,近期頻頻出現的基金髮行失敗案例顯示基金公司內部需要檢討的因素也很多。很多發行失敗的基金,對變化中的市場缺乏必要的靈活性,一味地固守某些前期具備優勢的投資策略,使發行工作陷於被動。此外,近期不少發行失敗的基金,多為機構定製化產品,例如興銀瑞福就是一隻機構定製型基金。根據公告,興銀瑞福為發起式基金,基金公司利用自有資金出資1000萬元,發售對象為符合法律法規規定的可投資於證券投資基金的機構投資者、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發起資金提供方以及法律法規或中國證監會允許購買證券投資基金的其他投資人,不向個人投資者發售,但機構資金最終選擇不參與。在當前環境下,部分基金公司嚴重依賴委外資金和定製產品,這樣的發展路徑無疑不合時宜。

多位業內人士認為,機構定製所帶來的市場弊病正在顯現,而基金產品發行失敗僅是其中的一個方面。一家股份制商業銀行委外業務部門人士透露,機構資金的撤離或者改變方向,已使不少基金公司面臨有產品批文而發不出去的情況。據其介紹,一般而言,銀行委外資金與公募之間的合作是偏中長期的,確立合作關係後,基金公司對銀行每一階段的資金委託規模、資金風險偏好等都有基本的判斷,銀行也會根據自己計劃中的資金安排,向基金公司定製未來一階段所需要的產品,這樣雙方都互相瞭解,並做出基於自己角色的相關預判。但是,這樣的固定合作模式遭到政策和市場的強力改變,眼下已遺留很多問題。“目前來看,基金公司在合作關係中處於‘乙方’地位,議價能力弱並且承擔較大風險,表現出來就是一些拿到批文的基金,沒辦法成功發行。”

上海一家基金公司不願具名人士還指出,基金募集失利,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是基金申請審批制度帶來的滯後性。“基金從申報到獲批這一過程耗時不少。尤其在特殊時期,例如此前的政策調整期、基金‘去庫存’時期等,這一流程可能會更加長,造成基金公司拿到批文後,面對的市場現實情況已經發生很大變化。就算是約定好的機構委外資金也經不起這樣的等待,政策調整加上市場變化,委外資金定製的債基也只能面對發行失利。”該公募人士表示。

拖延時日過久且出現變故的情況,確實會讓基金的發行陷入困局。以泰達宏利創富靈活配置基金為例,該基金於2015年7月7日獲中國證監會證監許可[2015]1527號文註冊,並於2017年4月21日獲得中國證監會證券基金機構監管部《關於同意泰達宏利創富靈活配置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延期募集備案的回函》,准予延期募集。最終在3個月的發行後,以失敗告終。同樣發行失利的興銀瑞景是於2015年8月18日獲中國證監會證監許可〔2015〕1958號文准予註冊,並於2017年4月5日獲得回函准予延期。

理性對待變局

雖然不得不面臨募集失利的慘淡結局,但是正如韓誠所言,行業內已大致認同這是“形勢所致”,基金公司已經更加理性和坦然地面對這樣的變局。這一點從基金公司公開資料中的一些細節也能體現出來。觀察發現,剛開始出現發行失利時,基金公司的公告都希望淡化“合同不能生效”這樣的意思,例如嘉合基金在公告嘉合睿金募集失利時,公告的標題表述為“關於嘉合睿金定期開放靈活配置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基金合同的公告”,同樣諾德基金也將公告標題表述為“關於諾德天利靈活配置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基金合同的公告”。而隨著募集失敗的案例增多,基金公司更加直白地公告“XX基金基金合同不能生效”。

韓誠向中國證券報記者介紹,隨著發行失利的案例增多,公司高層也日漸看淡這一事實。“公司高層的態度大多淡然,認為募集失敗並不可怕。一方面,募集失敗的基金多數是‘去庫存’的對象,形勢一變本來就很難發行成功,如果浪費渠道和發行資源硬推意義不大;另一方面,借募集失敗還能轉型,也算是基金‘殼資源’的騰挪。”記者觀察發現,在日益擁擠的發行渠道中,確實有不少最終發行失利的基金,基金公司本就沒有安排過多的資源給它,從基金髮行渠道透露出來的信息也證明,不少發行失利的產品本身就是“蹲在尷尬的角落裡”。

不過,未來發行失利會不會向更廣泛的領域擴散?目前,業內有不少聲音認為,發行失利可能不會僅僅侷限在此前的機構定製型的、債券類產品或者政策監管要求轉型清理的產品上,而有可能出現在非定製的、權益類相關產品上。上述上海證券基金評價人士就認為,基金行業的馬太效應日漸顯現,在此背景下,一些投研能力偏弱,同時渠道資源、發行資源有限的基金公司在保證基金髮行的成功率上會比較吃力。目前來看,市場上不少中小型機構在公募基金產品的發行上相對謹慎和低調,公募產品發行相當“稀疏”。“這樣做,一方面是各方面實力和資源使然,另一方面也有機構擔心自己的基金產品被冷落,而一旦開了發行失敗的‘口子’,以後市場上的品牌形象將會十分難堪。但是這些消極‘避戰’的機構或許能躲得一時的安全,卻也容易陷入弱者愈弱的惡性循環,最終還是難逃市場的物競天擇。”(中國證券報 徐金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