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8 向有償補課說不,讓師生關係迴歸本位

向有償補課說不,讓師生關係迴歸本位

“有償補課”是一個老話題,指的是在寒暑假、週末、放學後等,一些編內教師和學校對學生進行的收費補課行為,甚至形成校內校外“兩個課堂”。據相關調查顯示,面對各種輔導班,家長和學生一般還是會優先選擇本校老師的課後輔導,然後才會根據需求再給孩子報其他輔導班。

“有償補課”與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背道而馳,是應試教育的產物,反過來加劇應試教育的不良競爭。有的學校為了提高升學率和知名度,利用節假日組織學生集體有償補課,加重學生課業負擔和人民群眾經濟負擔,滋生教育腐敗。有些教師為了追求名利,本末倒置,熱衷於“有償補課”,把在學校的本職工作當副業,將“有償補課”當主業,影響教育教學質量,敗壞校風校紀。極少數教師利用職務之便,採取“課上不講、課下講,校內不講、校外講”方式,強迫所教學生參加“有償補課”,敗壞師德。人民群眾對此反應強烈,嚴禁”有償補課“刻不容緩。

近幾年教育部門高度重視“有償補課”問題。2015年7月5日,教育部出臺了《嚴禁中小學校和在職中小學教師有償補課的規定》,劃出6條“紅線”,包括嚴禁中小學校組織、要求學生參加有償補課;嚴禁中小學校與校外培訓機構聯合進行有償補課等,對於在課堂上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學任務、課上不講課後講並收取補課費的現象將重點查辦。各地教育部門對教師“有償補課”行為也頻頻出重拳,展開了一系列的專項治理行動。

儘管如此,“有償補課”現象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有的教師甚至為“有償補課”穿上了“隱身衣”,跟監管部門玩起了“躲貓貓”。“有償補課”現象屢禁不止,主要原因是其背後巨大經濟利益的驅動。一些教師在經濟利益面前,忘卻師德,把教書育人的職責異化為“花錢才能買到的服務”。同時也折射出當前加強教師職業道德規範和職業紀律教育的重要性,亟需給廣大教師“補師德課”、“敲警示鐘”。另外,部分家長對孩子成績的“焦慮症”,也對教師“有償補課”行為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家長希望通過花一些錢讓老師給孩子“補短板”、“開小灶”,幫忙在課外監管孩子。

“有償補課”嚴重影響學生的正常學習,損害教師和教育行業聲譽,異化了師生關係,破壞了整個教育生態。如何才能根除這一頑疾?筆者認為需要多管齊下,形成監管治理合力。首先要加強監管,構建起嚴密的監督體系。教育部門和學校要繼續狠抓教師違規補課的問題,形成強有力震懾作用,倒逼教師嚴守紀律“紅線”和教育“底線”;要積極發動學生、家長和其他社會人員的力量,監督舉報“有償補課”行為的教師或機構,讓私自辦補習班的機構和在職教師“無處可藏”。其次要加強師德教育,多開展“樹師德、正師風”活動,增強廣大教師的職業感、榮譽感和尊嚴感,讓教師主動與“有償補課”劃清界限。再次,在治理“有償補課”問題的過程中不要盲目的搞“一刀切”,而是要深入調研分析,對症下藥,尤其要注重“疏導合理需求”,提倡對個別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給予免費輔導幫助。最後,還要探索適度增加教師待遇問題,給予基層教師更多的改革獲得感與紅利,讓教師全心全意投入到課堂教學中。

唯有榮譽與待遇“留住人”,法律和師德“管住心”,教師方能自覺抵制不良風氣,塑造新時代教師隊伍的良好形象,不斷為國家培養優秀人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