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上世纪八十年的高考是什么样的?

阳光普照64981


看到本题才有一位答了,那么巧,也是1985年参加高考的,作为同是1985年参加高考的人,我也来说说。

也许在很多人看来,高考是磨人的,怎么熬过来的。但对于当年的我们来说,还真算不上磨人,因为当我们踏进县中的那一刻起,老师就告诉我们“你已经一只脚踏进大学的门槛了”,虽然那时候我们根本不知道大学是什么样子的。

现在回过头来总结,当时的情况大概如此:

生活确实艰苦,但当时大家都不以为苦。

那时候我们在县中住校,高三的时候晚自习要比高一和高二下课迟。我们学校有一栋二层小楼,给高一和高二的女生住的,晚上锁大门,我们高三就在旁边的一排平房里。夏天的晚上超级热,蚊子也多,十来个人放了晚自习后在宿舍里轮流洗完澡,那个宿舍感觉就像瓮堂,闷热难挡。空调自然是没有听说过的,电扇也没有。只是,累了一天,再热的宿舍似乎并不影响睡眠。大家并不觉得那就是苦。

高考环境不错,学校给予特别招待。

平时吃住都在学校,高考那三天也一样。我们就在自己本校考,我们班是一班,一个考场三十个人,一班的前三十位学号的同学就在本班上考,这样几率大概不多。我想学校拿我们教室作为一号考场,也是更多的考虑这方面的因素,尽量让大家受到最小的影响。很有幸我就在本班教室参加高考。至于那些乡下中学的学生,他们则住在招待所里,考试的时候走过来。反正县城也不大。不至于像现在毛坦厂中学那样大批量租车。


平时伙食是一荤一素一汤,高考那三天中午是四菜一汤,早饭还给我们加了咸鸭蛋,平时只有萝卜干。吃得美美地上考场。

填报志愿太盲目,根本就不知道什么专业干什么。

我在前面的答题中曾经说过,本来是有一个保送名额给我的,限定是苏州大学师范类专业,偏偏我们那位班主任是政治老师,特别不会做政治工作。他说你去上了回来,四年后就跟我做同事啦。我一听四年后的同事全是我当初的老师,打死也不愿意。然后班主任说回去喊你爸来商量,我说不要。不过他后来还是联系上我爸了,不知道怎么联系的,我现在也不记得怎么跟我爸保证了,反正我就是不想上师范,不想当老师。我爸最后也答应我了,他相信我能考上大学。谁知道阴差阳错,若干年后我还是干上了与教书育人相关的工作。

可是,在当时,不管是家长也好还是学校老师也罢,他们都对专业很懵,几乎一无所知。他们以为考上大学就可以了,还问什么专业。而且我爸那时候吃够了家庭成份的亏,就不想让我学文,最后看我考上了工科学校特别开心,以后可以吃技术饭。那时候的他看不到后来企业有那么多的变迁,更没有看到他的女儿其实不适合也不喜欢吃技术饭。此乃后话。

但是,不管怎么说,在报考学校和专业上,现在回头看看,当年的同学很多像撞大运,撞对了就赢了人生,撞错了谁也不知道怎么样。

总体录取率不高,但名校实力确实不可小觑。

当年的录取率低大家都知道,但是我们学校的升学率还是不错的。我们班六十几个人,没考上的人数为个位数。我们老师特别骄傲的是比我们高两级的有一个班是全录取(是平行班,那时候没有实验班的说法),没有一个掉队,更牛。

所以,在生活中碰到有跟我咨询的人说鸡头凤尾的事,我都坚信从来不要去听什么“宁当鸡头不当凤尾”这样的话,好学校就是好学校,有好老师会让你省很多的劲,你在一个差学校里,自我感觉良好,但是高考是跟全省的人来比的,往那里一站你可能什么都不是。

转眼三十三年过去,回忆往事,更多的是感慨岁月不饶人。我还来回忆高考,我女儿都早就大学毕业了。


苏小妮


上世纪八十年代,各省(市、自治区)高考不尽相同,有全国统一卷,也有各省自主命题,各省、各年的招生人数、录取率也不一样,总的趋势是逐年增长的。 陕西省高考分文、理科,文科科目为政治、语文、外语、数学、历史、地理6科,满分640分;理科科目为政治、语文、外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7科,满分740分。

当时因考生人数多、录取率低,为减少高考阅卷、录取工作量,陕西省实行高考预选制,即每年省高教厅、招生委员会按照上年各地(市)的高等院校录取人数、当年参考人数,确定一定比例,将高考指标下达到各地(市),各地(市)再下放到各县(区),直至各中学。1984、1985年,我所在的学校——西安市长安县引镇中学(后改为第六中学)的预选率为30——35%,即预选淘汰率为65——70%。4月中旬进行预选,全省统一命题,考试内容、形式完全模拟高考,只是试题较正式高考稍难,县上统一阅卷,两周后公布成绩,确定正式参考学生。

时,实行高中专、大专、本科录取“一条龙”,120%提档,分批次录取。提前批次:主要为军事院校,参军,着军装,对身体条件尤其视力要求较严;第一批次: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即后来的985、211大学,尊重志愿,从高分到低分依次录取,重视综合成绩,兼顾专业选择;第二批次,即二本院校,后来基本都改了校名,成为一本院校;第三批次,高等专科学校,如师专、商专等,现在也早就更了名,变成一本;第四批次,高级中等专科学校,简称高中专,区别于初中专,如旅游学校、商贸学校、警察学校等,后来多改为二本院校。当时没有民办院校、独立学院。考入初、高等院校,转户口、吃商品粮,成为国家正式干部,国家统一分配工作。陕西省当时的整体录取率(包括大中专)预选前约为8%,预选后约为30%。

当时的考试时间为每年7月的7、8、9日,每天两科(理工科9日考3科)。因进入酷暑,气候炎热,极端天气增多,考生称之为“苦夏”,有本小说反映当时的情景。后来改为每年6月的7、8日。

我参加过两届高考,1984年总分454分,考取西安师范专科学校,不满意,未就读。复读一年,学费每学期35元,因上年超过录取控制线(405分),免预选考试,1985年总分531分,为县文科第一名(第二名485分)。


北大屠夫陆步轩


我是1985年参加高考的,那时候我们的目标是“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努力学习”,高考相对于现在来说还是很轻松的!让我慢慢回忆给朋友们分享吧!


那时候没有《考试说明》。1977年恢复高考,拉开了中国高考的大幕。一些比我们大的哥哥姐姐参加高考,感觉他们最需要的是书籍,就是初高中的教材。似乎只要把教材啃透了,高考就没问题了。到八五年,虽然书店有每年高考的试题,国家教委发布考纲和教学大纲,但没有《考试说明》。高考怎么考,考什么,怎么复习,我们也不知道。我们学完课本,做了几套老师用钢板刻的模拟试题,就稀里糊涂走进高考考场了。

那时候有预选考试。在正式高考之前,有预考。这是高考前进行的淘汰考试。如果预考成绩很差,就没有资格参加高考了。我们重点中学的学生,一般不存在预考被淘汰的问题,除非成绩太差。我们学校敲钟老头的儿子学习基础差,来插班,后来被预考淘汰的。其他普通高中预考不过关的比例估计高一些。那个年代,被淘汰了的孩子也就失去了高考的权利,大家觉得理所当然,也没有人要维权什么的,谁叫你学习差呢!

那时候没有堆积如山的考试资料。除了课本,学生拥有的教辅资料是比较少的,学校也不统一订资料,一般由学生自己买。那时候大多数家庭经济条件都不太好,买书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有同学在书店买到一两本,如获至宝,还不愿意借给同学看呢!记忆较深的是一本《数理化》,厚厚的,据说能找到解上面的题就是高手了,所以就有了一句“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口号。模拟试题也比较少,大多数是老师自己用钢板刻的,由学校的印刷员工手印。那时候学校很穷的样子,手工印刷也经常出问题。记得班主任老师找过俺爸,让俺爸帮忙用单位的印刷设备帮忙印了两套试卷,俺爸还对我保密呢!


那时候学校没有晚自习。学校实行走读制,放学了学生就自由了。学生回家自习,全靠自觉。学校不安排晚自习——也许连“晚自习”的概念都没有。那时候老师们与家长交流,最关心的是孩子在家是否认真学习。我们在家书房里学习,父母在外面看电视。有时候不自觉,就在门缝里偷看,父母能做的就是锁电视了!所以那时候的电视连续剧特别好看,《排球女将》、《阿信》、《聪明的一休》、《血疑》都留在美好的回忆里。学校统一上晚自习是九十年代从湖北黄冈中学引进来的。学校领导似乎取得了真经,大张旗鼓地将晚自习这一“先进经验”推广开来。本来自由的国度变成了今天这个难以改革的铁板制度。谁发明的统一“晚自习”,真是始作俑者。

那时候填志愿是押宝。高考前,考生们就已经提前填报志愿了。从高到低,由重点大学一直填到大中专,能上什么学校等高考分数出来再说,真是听天由命了!俺就是误填了提前录取的师范院校,结果档案被提走,读不了财经学院的!如果当年读了财经学院,人生就走的是另外一条路,就不会在这里为清贫的教师呐喊了!

那时候高考录取率很低。据查大约30%左右。能考上大学也是一件至高荣誉的事,考上的是凤毛麟角般的人才!当年虽然我考得不理想,但得到录取通知书时,爹妈高兴,把整栋楼的邻居都请来喝酒,在院子里摆了二十多桌酒席。似乎考上大学就万事大吉,一切都不用愁了!国家包分配工作,就有了稳当当的铁饭碗!



80年代,孩子们没有电脑,没有手机,信息相对闭塞。爱好的就是体育运动,娱乐的就是看电视。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也没有像现在这样急切,有一种顺其自然的坦然。好怀念那段美好的时光!


教育问道


说实话,上世纪八十年代高考没有现在高考熬人,那时候无论参加高考的本人还是有孩子高考的父母都没多少压力,主要基于以下几点:

1、现在大学教肓是普及教育,考不上大学是奇迹,那时候考不上大学是正常的,因为八十年代绝大多数考不上大学,所以社会、家庭基本没压力。

2、那时候考场的标语都一样:“一棵红心,两种准备,任祖国挑选”,挑选的只是极少一部分,压力大也没用。

3、那时候报志愿没有什么一本、二本的,只有第一志愿、第二志愿,看着填就好,谁也不知道去年这学校分数线,最关键是谁也不知道一个月之后的高考能考多少分,有压力也没用。

4、那时候高考不存在家长堵门这一说,除了医务人员和维持秩序的警察,校门口看不到人的。

考试前要放几天假休息,考完试该干嘛干嘛,记得上干考完试,中午骑自行车赶十公里路回家吃午饭,下午考完就出去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