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7 企業家劉季善:把良心買賣做“精彩”

——弘揚企業家精神 聚力高質量發展·系列專訪

企业家刘季善:把良心买卖做“精彩”

作為一家土生土長的東營企業,山東萬得福實業集團有限公司的名字卻很洋氣,萬得福——wonderful,這個英文單詞意為“精彩的,絕妙的”。能取這麼洋氣的名字,和董事長劉季善的“留洋經歷”有一定關係,也正是因為這次經歷,才讓劉季善和萬得福結緣。山東萬得福實業集團有限公司成立於2001年7月,在劉季善的帶領下,逐步發展為集大豆精深加工、肉牛繁育、國際貿易、物流倉儲等為一體的農業產業化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全國少數民族特需商品定點生產企業、國家級重合同守信用企業。

“企業想發展,一要有信心,二要有信譽”

1989年,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畢業後,劉季善來到墾利煉油廠工作,並迅速成為業務骨幹,先後擔任延遲焦化車間主任,重油催化車間主任,東營華德利玻璃棉製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1999年,劉季善先後赴中國人民大學和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學習深造。學成歸來,劉季善臨危受命,被安排到了頂力食品有限公司擔任總經理。

頂力公司主要生產大豆蛋白及相關豆製品,當時運轉基本處於癱瘓狀態,企業瀕臨破產。劉季善仔細分析了現狀:公司產品市場前景還不錯,問題出在了管理和生產環節。劉季善通過多方努力,請來專家及時維修了公司的設備,迅速恢復了生產,並慢慢打開了銷路。回顧這段經歷,劉季善感慨頗多:之所以迅速恢復生產,目的就是要讓員工儘快樹立信心,覺得公司前景光明,繼續幹下去也有前途。

2001年,萬得福正式註冊成立。作為一家由國有企業頂力公司改制而來的企業,成立之初,劉季善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仍然是幫全體員工樹立信心,“有了信心才能轉變觀念”。劉季善先給員工“斷後路”——砸碎鐵飯碗,不許再像以前一樣混日子,再給員工“找出路”——通過入股的方式,把大家的未來“綁”在企業上。這樣一來,員工們的信心凝聚了起來,幹事也有了積極性。時至今日,劉季善還是經常告誡員工要轉變思想觀念,凡事不能等靠要,幸福生活要自己爭取:“世上沒有救世主,只有自己救自己,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

經營企業這些年來,劉季善總結出了一套經驗:“企業想發展,一要有信心,二要有信譽。如果說對內靠信心,對外就要靠信譽。”作為一家從零開始的企業,萬得福一切都要從頭開始,尤其是信譽。在劉季善眼裡,信譽是比真金白銀更好用的商海通行證。企業剛起步的時候,有一次在飯店接待客戶,想簽單時卻遭到了飯店的拒絕,其實花費不過幾十塊錢。“飯店覺得我們是小公司,也沒啥信譽,因此對我們不信任。”這件小事對劉季善觸動很大,也讓他下定了要誠信經營、打造企業信譽的決心。劉季善囑咐公司的財務人員,只要賬上有錢,務必及時支付採購款。由於每次都能按時結賬,慢慢地積攢下了良好的口碑,後來,很多供貨商都是放心地直接把大豆拉來,並留下一句“先用著就行”。這些年來,不管是採購原料,還是償還貸款,萬得福從不拖賬欠賬,腳踏實地一步一步積累起了信譽,為長足發展贏得了廣闊的空間。

“企業一直順風順水,那就離倒閉不遠了”

在萬得福的產品展示中心,一位參觀者品嚐了一塊豆腐乾之後大呼美味,當得知這是用豆腐粉直接加工而成的不禁感嘆:“難以置信!”

傳統的豆腐加工過程分為大豆研磨、濾渣、點滷、壓制等多個步驟,由於程序繁多,導致產品質量把控難度增加,同時產生的廢水受制於工藝、規模等因素難以處理,從而造成環境汙染。在與下游企業對接過程中,多位客戶反映了這一問題,這讓劉季善看到了商機。隨後,萬得福迅速攻關研發出了豆腐粉,只需加水便可一步製出豆腐。豆腐由此實現了規模化、工業化生產,不僅生產效率增加,而且提高了品質,還解決了環境汙染問題。為什麼會產生研發豆腐粉的念頭?劉季善的回答是:“經營企業時刻要有危機意識。如果企業一直順風順水,那就離倒閉不遠了,因為這樣的企業往往反應遲鈍,難以把握商機。”

危機意識,短短四個字,卻道出了劉季善的經營智慧。雖然企業發展勢頭良好,但是萬得福一直在積極研發新產品,努力開拓新市場。包括豆腐粉在內,萬得福把大豆加工成了大豆酸奶、豆腐腦粉、素牛排、傳統豆乾等諸多意想不到的產品,甚至素肉產品的口感做到了“以假亂真”。

2009年,萬得福蛋白生產線開始推進全自動化生產操作;2011年10月,整個萬得福工業園區的規範化、自動化發展拉開序幕;2013年8月24日,萬得福發起設立墾利匯利民間資本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標誌著萬得福資本管理邁向又一領域……萬得福一次次的提質增效、升級轉型,其背後的支撐理論都是劉季善一貫倡導的危機意識,“企業發展過程中,會遇到很多想不到的困難,所以要提前做好預案,一定要早行動早轉變”。2015年,劉季善敏銳地覺察到了經濟形勢的轉變,萬得福及時研發新產品、維護現金流、整合無效資產。在很多同行尚未意識到危機到來的時候,萬得福已經做好了充足的準備。

正是由於強烈的危機意識,萬得福才能在劉季善的帶領下,穩紮穩打,多點佈局,不斷升級,從一個瀕臨破產的小企業,逐漸發展為下轄10個子公司,集大豆精深加工、肉牛繁育、國際貿易、物流倉儲、金融信貸等為一體的農業產業化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全國少數民族特需商品定點生產企業、國家級重合同守信用企業。如今的萬得福,不僅可以提供產品原料,還能系統性地為客戶提供解決方案。

現在,面對高質量發展、新舊動能轉換等重大課題,劉季善仍然堅持要有危機意識。他說:“我們不能等到企業走投無路了再想辦法,而是要主動變革升級。”發展不能停留在喊口號上,要落實在實實在在的行動上。為了進一步發展,萬得福實行了流程再造,劉季善要求員工拋棄過去的工作習慣,通過提高認識和嚴格管理,讓職工努力適應新的流程和標準,進一步提升管理機制和生產流程。很多中層領導因為不適應新要求,被強制學習培訓,“如果培訓仍舊不能適應,那就換人”。

“你的出發點,決定了你的目的地”

在劉季善的辦公室,有一幅書法作品“積善成德”,這個成語出自《荀子·勸學》,其含義是善行好事,長期積小善為大德,就會形成一種高尚的品德。對於企業家的“善”,劉季善有著自己的理解。

劉季善認為,作為一個企業家,要有責任和擔當,不管是對自己的員工,還是對客戶。他說:“你的出發點,決定了你的目的地。”每個企業領導者做事方式都不一樣,表面看似“工作風格”,其實質是“出發點”。當年,劉季善學成歸來就被安排到近乎癱瘓的頂力公司,滿腔熱血和眼前的爛攤子形成了鮮明對比,他內心非常糾結,但是一想到公司上上下下一大家子人等著吃飯,劉季善毅然扛起了這副重擔。

劉季善說:“如果企業經營者的目的只是為了賺錢,很可能就會不擇手段。食品行業是一個良心買賣,企業更要努力去維護消費者的利益。”當下,轉基因和非轉基因之爭尚無定論,為了產品安全,萬得福始終堅持選用非轉基因大豆。

為保證產品質量,在產品質量關的把控上,苛刻到極致,從質量體系建設、生產控制、出入廠管控、供應商選擇和管理等各個方面,從嚴把關。從大豆到成品要經過原料地、入廠、生產、出廠四道嚴格的非轉基因檢測,其中僅在入廠這一關檢測中,一車大豆就要取40個檢測樣品。僅是這四道非轉基因檢測,平均每噸大豆就要增加約四十元的成本。

轉基因檢測只是一個縮影,這些年來,萬得福通過開展全面質量管理、6S現場管理、精益TPM項目管理等質量管理活動,使產品質量始終處於高水平之上。嚴格的質量把控,也讓萬得福得到了回報。很多客戶在參觀完萬得福的生產線之後,立馬變成了萬得福的“鐵桿粉絲”。康師傅、魯花、海天等多個業內知名品牌和萬得福建立了合作關係,萬得福生產的非轉基因大豆油被上海68所高校、山東大部分學校及歐美和日韓的食品廠指定為專業供應商,生產的非轉基因大豆蛋白系列產品遠銷美國、巴西、德國、南非、澳大利亞、韓國、日本、荷蘭、印尼等50個國家和地區。

萬得福不僅注重產品質量安全,還重視對環境保護。立足對大豆的“吃幹榨淨”,萬得福新上了沼氣發電設備,利用廢水製備沼氣進行發電,既減少了生產對環境的影響,又取得了新效益。這些在劉季善看來,都是企業家應有的責任和擔當。

“圍繞大豆深加工,為人類、為動物、為微生物、為大地提供蛋白營養,為農民勞動價值的實現做出最大貢獻。”這是萬得福的企業使命,劉季善解釋說:“有了這個使命,我們既感到責任重大,也看到了無比廣闊的發展遠景。”(記者 王文朋 通訊員 程曉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