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現代航母甲板有多厚,為什麼較難擊沉,魚雷打不動嗎?

英特爾瀾


現代航母確實很難擊沉,但絕不像有些人想象中的那樣需要“狂轟濫炸持續25天,才能擊沉”,這是嚴重的誤解。更不可能像有些人說的那樣,“美國的航母根本無法擊沉”,之所以會有這兩種說法,都是源於美軍的一次試驗:驗證航母的抗沉性等。



航母的抗沉性就是指它在遭受到打擊、破壞,使得船艙進水後還能夠保持不沉沒、不翻船的性能。也就是說,航母的抗沉性越高,越不容易沉。現在的航母追求的不是憑藉裝甲防護來擋住導彈、炸彈、魚雷等的打擊,追求的是在遭到導彈、炸彈、魚雷等的打擊之後,航母還能夠保持不沉的性能。

題中的說法存在著一個誤區:“航母的抗打擊能力、抗沉性能高,是因為航母的裝甲防護能力強,導彈、炸彈、魚雷等對其無法造成大的破壞或者是說根本就打不動”。這種想法犯了一個常識性的錯誤:航母實際上並不是“全身裝甲”,並且即便是全身裝甲也無法使航母具有“金鋼不壞之軀”,航母的裝甲防護主要集中在飛行甲板、艦島、彈藥庫等這些容易遭到攻擊的區域,採用的是在重點部位加強防禦的措施。


先來回答題主的第三個問題:魚雷打不動航母嗎?

答案只有一個:魚雷當然能打得動航母,航母根本無法抗得住魚雷的打擊,但是卻不會輕易沉沒。即便是美國最新的福特號航母,如果遭到一枚重型魚雷的攻擊,照樣給它炸個大窟窿出來。

就拿美國尼米茲級航母來說,它是目前世界上裝備最多的大型核動力航母,排水量達到了十萬噸級,美軍現役共有10艘。它的抗沉性指標相當高,在設計上就要求其:需要承受5枚重型魚雷的打擊,或者是15枚戰斧巡航導彈的攻擊,而不致於沉沒。從它的指標上來看,美軍的航母一樣會被擊沉:5枚重型魚雷無法擊沉,那麼10枚呢?答案只有一個:去見龍王。


再來回答第一個問題:現代航母甲板有多厚?

現代航母的甲板實際上並沒有多厚,至少沒有想象中的厚。現代反航母作戰追求的也不是擊沉航母,而是“使航母喪失戰鬥力”,比如說攻擊其飛行甲板、艦島、彈藥庫等。而航母在這些重點部位都採用了防護裝甲,這些防護裝甲大大的提高了航母的抗打擊能力。航母甲板各部位的厚度、使用的材料根據實際需要,並不一樣:比如前甲板要求的強度就要比後甲板的強度要低,使得甲板厚度不一。


就拿尼米茲級航母來說,其飛行甲板採用的是航母專用的特種鋼,平均厚度在500毫米左右,外加一層凱芙拉複合裝甲,厚度為50毫米左右。在其它易受攻擊的部位,除了憑藉特種鋼自身的防禦能力外,也都有凱芙拉複合裝甲。

實際上題中說的“甲板”,應該指的是“裝甲”,攻擊航母的飛行甲板只是打擊航母的一種手段而已。通過這些數據來看,航母甲板等部位的防護裝甲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厚。

航母為什麼這麼難擊沉?

航母不容易被擊沉,主要依靠三個方面:甲板和船體裝甲、隔艙化的水密艙設計和強大的損管能力來保證。前面已經說過裝甲了,再來說說航母為了提高抗沉性所採取的措施。提高抗沉性,主要還是體現在設計上:比如說美國的尼米茲級航母,在水線以下兩舷各設有4道隔壁的防魚雷結構,沿艦長方向又設有23道水密隔壁,外加10道防火隔壁,整個船體又被分成了2000多個水密隔艙。

在遭到幾枚導彈,或者是兩、三枚魚雷的打擊後,使得部分船艙受損、毀壞、進水,這時候水密隔艙設計的重要性就體現出來了:關掉各水密隔艙間的閥門,對其它艙室就沒什麼影響了,能夠確保航母不至於沉沒。至於航母是否還有戰鬥力,那就得看受損的具體情況了。如果是遭到了飽和攻擊,那就只能祈禱了!

在2005年4月19日,美軍拿退役的小鷹級中的“美國號”航母做了一次試驗,轟動全球:抗沉性試驗。總共花了25天的時間,到5月14日才被炸沉。根據美國軍方的說法:這次試驗從空中、水面、水下對該航母進行了實彈攻擊。關於試驗的其它關鍵的信息,比如導彈、魚雷的使用數量等,美軍並未公佈。


媒體的報道就變成了“狂轟濫炸持續25天,美國號才被擊沉”,這真是讓人無語了:人家是為了驗證航母的抗沉性,要的是試驗數據,不是為了直接擊沉它。讓美軍發射10枚重型魚雷試試,美國號直接就去龍宮了,還用得著25天?狂轟濫炸,某些媒體為了吸引眼球可真是一點底線都沒了。換句不好聽的話就是:沒長腦子。

在戰爭中,航母是否容易被擊沉,主要得看航母是單兵作戰,還是編隊作戰。如果是編隊作戰,首先應該考慮的不是擊沉的問題,而是如何找到航母、如何能突破層層防禦打到航母的問題。
美國號沉沒


儒道之主


航母的甲板倒是不厚,飛行甲板主要是抗腐蝕,抗高溫和抗屈壓,也就是說它主要是應對海水腐蝕,飛機尾流的高溫和飛機起降的衝擊,艦身的裝甲是另一種特種鋼,也不厚,主要是耐腐蝕和溫差形變係數小。難以擊沉的原因是廣泛使用了水密分隔艙的設計,數量多達兩千個,也就是說,只要被損毀的水密艙的總體積仍然小於航母的亢餘浮力,航母就不會沉。假如一艘航母的標排是六萬噸,滿載是七萬噸,它的亢餘浮力通常都仍然有上萬噸,要精確計算航母滿載後的亢餘浮力,可以通過圖紙計算它滿載後仍然浮在水面上的部分體積,按照水密度轉化成重量減去這部分船身的重量,或者整艘航母的體積減去滿載後水線下的體積,得出的剩餘數就是航母的亢餘浮力。那麼明白了這個概念後就很容易理解為啥航母難以擊沉了,比方說亢餘浮力是一萬噸,而水密艙假設是5x5x4的一個小房子大小,一顆魚雷擊中航母后損毀了一個水密艙,令這個艙進水了,進水數量只有100立方米,而航母為了保持平衡,會在被損毀的水密艙對向的位置主動向水密艙注水,那也只是200立方米,擊中十枚魚雷,那也只是令航母喪失2000噸的浮力而已,距離一萬立方米的亢餘浮力仍有很大距離


155142585569


首先肯定的一點就是現代的航母的抗擊沉能力的確比想象的要強很多,

2005年美國海軍曾經用退役的小鷹級CV66美國號常規動力航母進行了一次航母擊沉實驗,作為靶艦的美國號航母在經歷了長達25天的狂轟濫炸後終於沉入了海底,而且在實驗的後期,美國海軍還在航母上引爆了大量安裝的烈性炸藥才完成了擊沉任務。此次擊沉試驗讓人們清醒的知道擊沉一艘現代的航母遠沒有想象的那麼簡單。

(美國號在沉沒)

現代的航空母艦是移動的海上基地,也是艦隊的核心,更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強大的象徵,他不僅造價昂貴而且具有戰略意義,是最重要的戰略性武器。航空母艦已經不僅僅是一種強大海軍不可缺少的作戰武器,更是一個國家對外態度的一種表達,一種威懾,他承擔了一個國家維護大洋權益的重任,更是一個國家不能被擊沉的尊嚴,所以航母從設計之初就十分重視抗沉性。

(航母艦隊)

他的抗沉性能簡單來說就是依靠甲板和船體裝甲、隔艙化的水密艙設計和強大的損管能力來保證。如果要詳細的解說,那麼我們就用美國現役的尼米茲級航母來舉例子吧。美軍“尼米茲”級航母為了能有效抵抗導彈、魚雷的進攻,降低被擊中後的傷害,其兩舷從底部到機庫的甲板使用了雙層船體設計,雙層船體之間焊接了大量的“X”形構件,當艦體被魚雷、導彈擊中時,船體的外層和中間的“X”形構件會產生嚴重的變形,迅速吸收魚雷或者導彈戰鬥部爆炸產生的衝擊波能量,並且用優質的高強度合金鋼製成的艦體和甲板,,能有效地抵禦反艦導彈上的半穿甲彈頭的攻擊。“尼米茲”級航空母艦飛行甲板採用完全封閉式設計,艦體兩舷水下部分防魚雷艙能承受300千克炸藥爆炸。艦內除設有多道縱隔壁外,還設有二十餘道水密橫隔艙和多道防火隔艙,由這些縱橫艙壁構成2000多個隔艙。因此,即使少量艙室被擊中進水,航母仍能保持極強的生存力,不至於沉沒。

(航母的剖面圖)

現代航母難以被擊沉,其實更主要的還是因為它作為艦隊的核心,作為艦隊的指揮中心,依靠自身攜帶的預警機和戰鬥機以及艦隊其餘艦隻的相控陣雷達和近千枚防空導彈為組成了嚴密的防空網,在空襲中其很難被擊中。而反潛直升機和艦隊中的潛艇以及艦隊所有船隻攜帶的球鼻艏聲吶和拖曳聲吶以及反潛導彈又為其構成了潛艇難以靠近的反潛網,大大減小了被魚雷攻擊的幾率。其實不被打中比抗擊打能力強更為重要。


兵器次元


航母甲板厚度一般雖噸位大小而定,五萬噸級的為6㎝,10萬噸級的為12㎝,也就是從6一12㎝的厚度,主要是甲板鋼材的質量可定厚度,甲板的主要要求是,鋼材硬度要高,經得住二十噸上下的艦載機降落時強大的衝擊力。再就是耐高溫和腐蝕磨擦,艦載機起飛時,矢量發動機的三維噴火尾焰溫度,在2000左右,對甲板燒烤很嚴重。再者就是耐海水雨水中酸性腐蝕,和輪胎磨擦。

難擊沉,主要是航母倉體都為多箱式製造,不是導彈穿不透,而是穿透爆炸後最多炸壞兩三個箱倉,不影響航母的浮力,一般航母都有一千上下個箱倉,就是大型魚雷擊準,也只能破壞兩三個箱倉,根本對航母浮力造不成影響。

所以,航母一般很難擊沉。






秦川農家


首先現在航母的甲板確實以後的但是遠沒有大艦巨炮時代動輒數百毫米的裝甲厚。

至於有些人說什麼美國號被狂轟濫炸了25天才沉沒,這種說法是完完全全的扯淡。

畢竟美國把美國號炸掉是為了獲取至關重要的抗損傷能力資料,而不是僅僅為了炸沉它,

第二美國航母在水線以下兩舷各設有4道隔壁的防魚雷結構(固液固),沿艦長方向又設有23道水密隔壁,(防止因為左舷進水,結果海水一路蔓延到了右舷,限制進水量,儘量防止平衡進水,導致一報廢報廢一大群。)

外加10道防火隔壁,(防火的就不用說了吧)

這麼一整套體系下來,美國航母的水下部位整個船體又被分成了2000多個水密隔艙。

相鄰幾個隔艙進水,對於這些動輒十七八萬噸,10萬噸的龐然大物而言,不算多大的事兒,就是有一個問題,那就是一發魚雷就能摧毀2到3個相鄰的艙室。

第三美國對航空母艦擁有著非常高的抗損傷要求,需要承受5枚重型魚雷的打擊,或者是15枚戰斧巡航導彈的攻擊,但是如果被命中的數量超過了這個上限的話,照樣得沉


美國號航空母艦在被炸沉的時候,首先是炮彈,近防炮和mk47,127毫米火

再下來是導彈,反潛導彈,反艦導彈,反艦戰斧,都給他往上扔。

發現沒反應,然後再來兩發魚雷。怎麼還沒解散呢?上C4吧。

蘇聯,哦,我們大力出奇跡,果然是對的。看見了沒有?看看美國那群弱雞反艦導彈砸上去的都沒效果。
甚至於蘇聯的表示,要不要我幫你打,免費的,甚至於我們可以出錢的哦。

兩天時間絕對夠了


嘯鷹評


放眼全世界範圍內,裝備有航空母艦的國家並不少,並且裝備有大型航空母艦的國家也有好幾個。

這也使得這些國家裝備的體型如此巨大且作戰能力強悍的航空母艦也成為了其他國家潛在或者頭號需要打擊和摧毀的對象。而且世界上也有一些國家,為了能夠成功徹底摧毀他國的大型航空母艦也研發出了很多獨一無二的武器裝備。

不過,在海上這麼“招搖”的航空母艦,也確實不怕來自水下潛艇通過發射重型魚雷的攻擊,搭載有戰術核彈頭的重型魚雷除外。首先一個就是,航空母艦作為典型的進攻型武器,肯定是不會單獨出海執行作戰任務的,也是需要大量的各型水面作戰/保障艦艇一起通力配合的。這也使得,敵方水下的潛艇首先面對的就是對方大數量具有很強反潛能力的驅逐艦/護衛艦的圍追堵截,可能敵方潛艇還未摸到對方航母的位置,就被擊沉於大洋之下了。

而且就算是敵方的潛艇是核動力版本的,水下綜合作戰能力確實足夠出眾,僥倖搶佔了水下發射陣位發射了多發重型魚雷攻擊航母。可排水量幾萬噸的航空母艦也不是隻會移動的活靶子,其自身艦艇從一開始的設計就考慮到了需要防禦水下重型魚雷的攻擊,特意在整個艦體吃水線以下的部分,專門的設置了多個防雷艙以及水密隔艙,能夠充分且有效的防禦來自水下的多枚重型魚雷的直接命中,並且能夠保證自身艦船不沉。

也因此,擁有一支或者多支航母作戰打擊群的國家,在海上的威懾力以及作戰實力還是非常強大的。甚至於,一個國家只要能夠集齊兩支或者更多的航母作戰群,就具備了攻打中小國家的能力。


航空君


這個問題並沒問到航母內部抗沉結構設計,而僅僅是對航母的外裝甲提問,小編收集的資料顯示各國航母的甲板厚度並沒有想象中那麼驚人,為了降低航母中心位置,現代化航母都儘可能的降低甲板厚度,尼米茲級航母的甲板主要是一層幾十釐米毫米厚的特種鋼,再加上一層鋁製合金裝甲焊接而成,其目的是為了增加防火性課抗腐蝕性。還沒有資料顯示哪一種航母甲板使用了“複合裝甲”,甲板不同部位的厚度和鋼材質量也是不一樣的,航母前甲板主要是進行常規的艦載機起飛作業對甲板強度要求不高,而後部是艦載機降落的作業區甲板需要較高的強度,因此不同部位的甲板厚度和材質也是不一樣的。

意大利再設計加富爾號新概念航母時充分考慮到經濟性,甲板不同部位使用不一樣的鋼材,在鷂式垂直起降戰機降落的部位使用貴重的耐高溫鋼材,為了承受撞擊甲板得的厚度也更厚,同樣的設計在西班牙巴贊造船廠為泰國建造的“差克里·納呂貝特號”上也有體現,這艘滑躍起飛的航母甲板重點在於中後段的降落區,這裡的甲板鋼厚達80毫米,也有鋁合金材質的隔熱層保護甲板不被鷂式戰機降落時的高溫灼傷。而所有的航母甲板的升降機都是非常薄的,一方面是為了減小升降作業中電機的負荷,另一方面也是為了節省機庫中的空間,方便戰機拖拽到升降機上。

航母甲板其實施航母最脆弱的部位,出事故的飛機拍到甲板上或許不能損傷甲板鋼,但是高空襲來的航空炸彈甚至是彈道導彈絕對可以穿透任何航母的甲板,而航母之所以很難被擊沉和他多層次的裝甲防禦有關,現代化航母從側面到船底都是用雙層鋼板保護的,側面襲來或者船底爆炸的水雷都很難造成毀滅性破壞。而上部甲板在洞穿之後機庫上的甲板也可以承擔二次防禦,機庫以下還有多層甲板防護,像二戰日本航母那樣甲板中彈燒到船底動力艙的事情基本不會發生。小編還了解到美國尼米茲級航母后期型號在船體上還加裝了幾萬噸的凱夫拉裝甲,對魚雷和水雷爆炸的防禦力進一步提高,航母排水量也進一步增加到10萬多噸。


利刃號


二戰後,打著“航母殺手”名號的武器多如牛毛,但是沒有一艘航母被所謂的“航母殺手”擊沉---其實連擊中都沒有。雖然現在對航母的打擊手段越來越多,但是航空母艦仍然是生存性能最強的海上艦艇,在可預見的將來,航母仍然是海上力量的核心。

關於現代航母的生存性能有多強,美國2005年的一次打靶實驗比較有說服力。美國將小鷹級常規動力航母“美國”號作為靶艦,連續使用反艦導彈、魚雷、航空炸彈等各型武器狂轟濫炸了25天,“美國號”仍然倔強的漂浮在水面上。不得已,美國利用安裝在艦上的高能炸藥才將其徹底送入海底。

當然,這次實驗離真正的實戰有很大的差距,比如對航母的各種攻擊是在“可控”狀態下輪番進行,不追求最大殺傷力,而是以獲得各種數據為主;而且被攻擊的航母上沒有燃油、武器等,不會引起殉爆。二戰航母作戰表明,大部分被擊沉的航母實際上是因為內部的燃油和彈藥殉爆造成。但是考慮到這次模擬攻擊也沒有損管的因素,整個實驗結果海試充分說明了現代重型航母有著不可思議的生存性能。

二戰中那些被擊沉的航母一般都是被命中十幾顆航彈和魚雷,而且致命傷都是因油料和武器的殉爆,上圖就是在中途島戰役中被擊沉的美國約克城號航母。2萬噸級的航母尚且如此抗揍,更不用說現在這些8萬噸級的海上怪獸了。

從航母本身來說,其強大的生存性能來自於兩個方面:裝甲防護和水密艙。下面就拿美國的尼米茲級航母來分析其強大的生存能力。

尼米茲級的甲板與艦體採用高強度高張力鋼板以提高生存性能,從艦底到飛行甲板都採用雙層艦殼,內、外層艦殼之間以X型構造連結,外層艦殼與艦殼間的X型構造能吸收敵方武器命中時造成的衝擊能量,降低對艦體內部的破壞。內層艦殼在重要艙室部位設有76~127mm不等的鋼質裝甲,並構成一個完整的箱型結構,在一些重要部位還採用2.5英寸厚的凱夫拉裝甲。尼米茲級航母裝甲總重量超過1萬噸。

為了降低被擊中後殉爆的風險,尼米茲級航母的兩個彈藥庫遠離主機庫,並且在主機庫內設置了兩道隔離門,可以將機庫隔離成三個獨立的區域,防止火勢蔓延。

除了強悍的裝甲,尼米茲級提高抗沉性能的關鍵是設置了大量的水密隔艙。航母艦體劃分了兩千多個水密艙區,艦內總共設有23道橫向水密隔艙壁與10道防火隔艙壁,水線以下有4道縱向防雷艙壁,並大量裝備先進滅火系統。尼米茲級航母可以在20%水密隔艙進水的情況下仍能漂浮在海上。

所以,在這樣的防護能力下,想擊沉尼米茲級得命中數十顆反艦導彈、大口徑航空炸彈或魚雷才行。

當然,現代航母強大的生存性能不僅僅來自於本身強悍的抗揍性能,而是來自於航母編隊強大的攻防能力。

航母雖然它是尺寸最大的武器,但是在茫茫大洋上就是滄海一粟,很難被穩定的跟蹤和鎖定況且它還能以30節的時速高速機動。1981年,美國艾森豪威爾號航母戰鬥群抵近蘇聯科拉半島,模擬進行攻擊。前蘇聯海軍調動了強大的海空兵力試圖鎖定期位置,但是無功而返。航母戰鬥群還茫茫大洋上可以憑藉高速機動、佯動、電子對抗等措施進行反制。當然有讀者朋友們會說,現在衛星監控如此發達,可以實時掌握航母的位置信息。筆者要說的是:如果戰爭已經到了需要打擊美國航母的地步,這些光學、雷達、紅外偵查衛星會在開戰的第一時間被摧毀,搜索、跟蹤、定位敵人航母還是要靠效率較低的偵察機和各型水面艦艇。

而且,航母都是以編隊的形式進行作戰,航母編隊會編制一道涵蓋遠、中、近的嚴密防護網。

以美國航母編隊來說,每個航母編隊除了70餘架各型艦載機,還有3-4艘驅護艦艇、1-2艘核潛艇和一些輔助船隻,這些力量可以構成涵蓋遠、中、近以及水上、水下的立體攻防體系。

其遠程防護由航母艦載機構成,在E-2預警機的支持下,美國航母艦載機構建以航母為圓心、半徑接近1000公里的空中攻防區域;

中層防護由提康德羅加巡洋艦以及伯克級驅逐艦上的“標準”系列防空反導導彈構成,最大射程超過300公里;

近層防護由航母上的“海麻雀”防空導彈和“密集陣”近防炮組成,殺傷距離在10公里以內。

水下由1-2艘“弗吉尼亞級”核潛艇提供水下攻防能力。

憑藉完善而嚴密的體系,航母編隊的攻防性能還是地表最強,所以這也能夠解釋為什麼“航母殺手”層出不窮的情況下,美國、中國等強國仍然不遺餘力的建造更多的航母、建造更強的航母。哪些是忽悠、哪些是真章,一眼便知。


從此蕭郎是路人甲


眾所周知,航母是現代海上的霸主,它不僅僅是一項武器,更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象徵,因為航母的建造和維護,同時需要資金和技術的支持,二者缺一不可。作為現代海軍的艦隊核心,其不僅僅需要戰鬥能力,更需要防護能力來避免被擊沉。美國就曾有一項實驗,用多種武器對一艘退役航母進行了狂轟濫炸,而這艘航母竟然堅持了25天才被擊沉,這聽起來令人難以相信。那麼,現代航母的甲板到底有多厚,它為什麼那麼難擊沉呢?

其實航母的甲板厚度並不是很厚,這主要是為了降低其中心位置,而其厚度大概在80毫米左右。雖然航母的甲板並不是很厚,但卻都是由特殊的鋼材製成的,這種鋼材硬度很大,比一般的鋼材大的多,因此其防護能力也會大的多。而航母難以被擊沉的原因,不僅僅是因為甲板,還有以下幾點原因。

首先要說的是航母的水密倉,水密倉一般位於航母的底部以及外側,它是許多個彼此不相通的密閉空間。每個水密倉都有一定的承受壓力的能力,所以當航母受到魚雷攻擊的時候,即使幾個水密倉受到了破壞,其餘的水密倉也不會受到影響,能把水擋在外面,同時水密倉中也有氣體,它可以防止火勢蔓延,和海水發生反應產生的填充物也能阻止海水進入。

而另一點要說的是航母參與行動時,一般都是以航母戰鬥群的形勢出現,同時現代航母擁有強大的數據共享功能,它能夠把航母、預警機、護衛艦、巡洋艦、核潛艇的數據共享,從而實現如臂使指般的控制。不論是導彈、戰鬥機還是核潛艇,要想突破重圍去攻擊航母,都是有一定的難度的。

說到這裡,可能有人會認為,航母這麼難擊沉,那麼不是無敵了嗎?其實並不是這樣的,航母的強大就在於它能形成以航母為核心的戰鬥群,能夠遠離國土進行作戰,所以它的補給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航母的後勤能力通常較差,同時航母雖然不容易被擊沉,但是如果甲板被擊中的話,會短暫的失去作戰功能,失去核心的戰鬥群也容易陷入尷尬的局面。由此可見,縱使航母難以被擊沉,也不是完全無解。


利刃巨透社


這得看哪種甲板了,現代航母上的甲板分為飛行甲板、機庫甲板、起居甲板這幾種。以最常見的飛行甲板來說的話,其實真不算厚。根據公開數據,現代航母飛行甲板厚度一般在40-60毫米之間,具體數值方面,“企業”號核動力航母50毫米,“尼米茲”級核動力航母50毫米,“庫茲涅佐夫”級航母60毫米。而對於承重和抗衝擊要求都稍低一些的機庫甲板來說的話,厚度就更小了,現代航母的機庫甲板厚度一般為30-40毫米,比飛行甲板還要薄。

可見,現代航母的甲板其實並不厚,那麼為什麼現代航母還是那麼難擊沉呢?

最主要的原因是現代航母的作戰定位和設計特點所決定的。現代航母並不處於海戰的第一線,航母主要的打擊手段是其搭載的艦載戰鬥機,艦載戰鬥機可以在距離航母數百公里的空域作戰,周圍還有驅護艦和潛艇的層層保護,實戰狀態下想要突進到能直接發射魚雷攻擊航母的距離內還是比較困難的事情。

再說到航母本身的防護設計,對於現代航母這種輕則兩萬噸、重則十萬噸的海上移動機場來說,“不沉”永遠是安全設計的首要目標。在甲板厚度有限的前提下,要實現較好的抗沉性,就不能侷限於材料本身,而是要通過其他辦法來實現,這裡的其他辦法,就是現代大型艦船所通用的水密隔艙設計。

水密隔艙設計很好理解,就是將一艘船分隔成無數個小格子,在海上航行的時候,即使某一個或某幾個格子破損進水,也不會對整個船體造成危害航行安全的影響,也就是將損傷控制在局部,最後通過損管及時介入來保護整體的安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