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30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生前皇帝對他無可奈何,死後命人推倒了其墓碑

大家都說忠臣不侍二主,但魏徵一生侍奉過得主子那是多的數不過來,先投靠李密,後投降李淵,被俘虜後又投在竇建德手下,竇建德被俘虜後又被招到了李建成門下,玄武門事變發生之後,這才成了李世民的臣子。

這呂布心裡喊冤啊”我只不過跳槽三次,就被眾人稱為三姓家奴,那魏徵侍奉了那麼多主子,咋就成了一代名臣呢?“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生前皇帝對他無可奈何,死後命人推倒了其墓碑

呂布

魏徵是大唐貞觀年間的名臣,但青年時期他就是個標準的貧民,幼年喪父,家境貧寒,被逼無奈只能出家當道士了,不過話說回來,在古代當道士的人中,還真的就出了那麼幾個能人。

比如有李密和劉基這樣的曠世謀臣,也有張角、孫恩這樣的霸道豪傑,更有像葛洪、陶弘景這樣的醫學狂魔,不是安天下就是亂天下,看來要學道的人都看不透啊,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窮的叮噹響,性格卻又非常任性。可恰恰因為這些特點,使這些人在歷史的舞臺上脫穎而出,魏徵學道下山後,踏上了成為一代名臣的陽光大道。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生前皇帝對他無可奈何,死後命人推倒了其墓碑

李世民

剛才說過古時學道的人性格會很奇怪,魏徵自從跟了李世民之後就體現出來了,李世民愛玩花鳥,魏徵要管;李世民愛洗澡愛乾淨,魏徵要管;李世民嫁閨女,魏徵他還要管。這聽著是不是感覺有點奇怪?怎麼感覺不是過來當臣子的,是過來當媽來了,不過正因為如此,後人才經常說道”遇到正直的魏徵,是李世民的福分,遇到大度的李世民,也是魏徵的幸運”

魏徵雖然不是忠臣,但他確實是良臣,使自己的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他知道遇見什麼人該說什麼話。可魏徵死後,李世民就解除了與魏家的聯姻,還推到了魏徵的墓碑,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使這對和諧的君臣反目。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生前皇帝對他無可奈何,死後命人推倒了其墓碑

魏徵

歷史上有兩句君王對臣子著名的真情告白,其中第一句是劉備說的“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第二就是李世民說的“人言魏徵舉止疏慢,我但覺其嫵媚”

李世民對魏徵這句評價真的是恰如其分,魏徵直諫的時候舉動是疏慢的,但是卻蘊含著一顆心憂社稷為國為民的嫵媚之心,那難道魏徵和李世明這樣的模範君臣就沒發生過矛盾嗎?當然有啦。

話說有一天退朝之後,怒氣衝衝的就跟皇后講“定要殺掉這個莊稼漢”,原來是魏徵又不尊重李世民而當面提意見,搞得李世民下不來臺,由此看來這李世民也是個有個性的人,而魏徵是沒錢不怕死,這倆倔脾氣合在一塊,不鬧情緒才怪,這點小矛盾都足以破壞兩個人的和諧關係,但李世民也用實際行動告訴魏徵什麼叫秋後算賬。

魏徵去世之後,李世民便解除了與魏家的聯姻,還磨平了魏徵的墓碑,一段君臣佳話到此謝幕,李世民為什麼會採取這種措施呢?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生前皇帝對他無可奈何,死後命人推倒了其墓碑

魏徵墓

封建君王心中有兩大底線,任何人只要觸碰都沒好結果,第一是結黨私營,第二是親近太子,李世民正是懷疑魏徵和侯君集、杜正倫等人拉幫結派,而且魏徵還經常將皇帝的私人談話洩露給史官,雖然李世民沒有證據,只是懷疑而已。

日後李世民醒悟了又恢復了為魏徵的榮譽,但魏徵的墓碑將永久留下難以撫平的傷痕,魏徵生前的輝煌也是因為李世民是一位大度明君,魏徵生後的淒涼是一位明君的本質,因為李世民終究是一位封建皇帝,所以他必須專政集權,李世民曾把魏徵比喻成鏡子,這個比喻太耐人尋味了,因為鏡子可以彰顯自己的美麗,也可以窺探自己的隱私,當美麗不再時,鏡子也失去了存在的價值。

如果大家喜歡本文,可以分享、收藏、點贊、關注,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