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1 超長縱深聯合陣:韓信因何能在此戰中絕殺項羽?

超長縱深聯合陣:韓信因何能在此戰中絕殺項羽?​ 公元前202年,楚漢兩軍在垓下(今安徽省靈璧縣東南沱河北岸)進行了一場戰略決戰——垓下之戰。這意味著,歷史上著名的楚漢之爭終要落下帷幕。戰爭開始前,公元前203年七月,漢王劉邦立英布為淮南王,這是漢王繼韓王信(編者注:戰國時期韓襄王姬倉庶孫,為避免與同名的名將韓信相混,史書多稱其為韓王信),趙王耳,齊王信後,封的第四位王,目的當然是團結一切力量對付項羽。八月,燕王臧荼派出騎兵南下,助漢攻楚。同時,彭越擁兵梁地,斷絕楚軍糧道;齊王韓信又接連發兵擊楚,其先鋒灌嬰之軍甚至已攻入淮北,多次擊敗淮北楚軍。


超長縱深聯合陣:韓信因何能在此戰中絕殺項羽?


電影《鴻門宴》中的項羽

項羽雖四面受敵,但漢軍也有自己的問題。劉邦因為沒能調來韓信、彭越等人的軍隊,無法對楚軍進行最後的合圍。於是,雙方進行了歷史上著名的“鴻溝和議”,以戰國時魏國所修建的運河:鴻溝為界,劃分天下。漢楚約定雙方各自退兵。項羽率十萬楚軍繞南路、向固陵方向的迂迴線路向楚地撤軍。而劉邦也打算西返。正當此時,張良、陳平卻建議劉邦撕毀鴻溝和議,趁楚軍疲師東返的時機,從其背後發動偷襲。張、陳二人認為:“漢有天下太半,而諸侯皆附之。楚兵罷食盡,此天亡楚之時也”,建議“不如因其機而遂取之”。劉邦採納了二人的建議,違背和議,向楚軍突然發起戰略追擊作戰。


超長縱深聯合陣:韓信因何能在此戰中絕殺項羽?


當漢軍追至夏南時,劉邦再次約集韓信、彭越南下,共同合圍楚軍。這次,韓信及彭越依然未出兵合擊楚軍,結果劉邦在固陵被項羽打敗。劉邦慌忙率軍退入陳下,並築起堡壘堅守不出,使得楚軍合圍了劉邦。堅守壁壘的劉邦,在與張良商議後,決定將陳以東直到大海的大片領土封給齊王韓信;睢陽以北至谷城封給彭越。就這樣,韓信、彭越二人揮軍南下,同時劉賈率軍聯合英布自淮地北上,五路大軍共同發動了對項羽的最後合圍。垓下之戰隨之開始。此時,深感四處受敵的項羽帶兵從固陵撤出,打算退回彭城。然而,彭城早被灌嬰攻下,西楚群臣皆被俘虜。項羽無奈,只好繼續南撤,打算去舒城找主持南方軍政的楚國大司馬周殷。項羽的計劃是,憑藉淮河之險與巢湖之糧,與漢軍繼續周旋。但就在此時,項羽得知了一個讓他幾乎絕望的消息。


超長縱深聯合陣:韓信因何能在此戰中絕殺項羽?


此時,淮南王英布已經遣將進入九江地區,誘降了守將、楚大司馬周殷,隨後合軍北上進攻城父(今安徽渦陽東)。楚國三大司馬(龍且、曹咎、周殷)的骨鯁之臣周殷的投降意味著他們南撤的退路已被截斷,同時,劉邦已由固陵東進,形勢對楚極為不利,無奈之下,項羽被迫向東南撤退。十一月,當項羽退至垓下時,楚軍尚有約十萬人。而韓信、彭越、英布等會合劉邦後,各路漢軍總共六十餘萬。十二月(前202年初,當時以十月為歲首),漢軍在垓下將向江南撤退的十萬楚軍層層包圍。


超長縱深聯合陣:韓信因何能在此戰中絕殺項羽?


鑑於韓信曾有平定三秦之戰和平齊之戰的經驗,劉邦決定將這六十萬大軍的指揮權都交予韓信統一調度,畢其功於此戰。自有史以來,除了王翦,從未有人能指揮六十萬大軍作戰取得勝利。更何況,韓信並不像王翦那樣有一年多的時間可以等待。完成對楚軍的全面合圍的漢軍,開始一步步縮小包圍圈,退無可退的項羽只能主動出擊,楚漢最後的決戰爆發。韓信終於要和項羽決一勝負了。這場本該精彩的對決卻很快呈現出一面倒的趨勢。原因很簡單,項羽之卒不過十萬,且糧食後援全數斷絕,已是強弩之末;而漢軍僅韓信部就有足足三十萬。以多敵少,雖勝之不武,但韓信明白,如果沒有數倍兵力,任何人也無法在野戰中正面擊敗項羽。關於這場戰爭,大家熟知的就是“四面楚歌”和“十面埋伏”。其實“四面楚歌”是有,“十面埋伏”卻是後人添加的,韓信充其量也就擺了個“三面埋伏”而已。


超長縱深聯合陣:韓信因何能在此戰中絕殺項羽?


電影《鴻門宴》中的韓信

鑑於項羽勇猛的衝鋒式作戰風格及其滴水不漏的戰陣打法,韓信決定只使用直屬自己的三十萬大軍與項王正面對決。韓信將這三十萬大軍分成三部:一部親自率之,直接迎戰項羽;一部由大將孔熙率領,埋伏在左翼;一路由大將陳賀率領,埋伏在右翼。除去韓信三十萬,劉邦還自將十萬卒為後軍,周勃與陳武兩支預備隊則安排在最後。最終,投入戰場的漢軍總計四十多萬,他們呈三層梯隊縱深部署,其中各自內部亦有多重梯隊,分工明確。為了針對項羽的作戰衝擊力強的特點,韓信佈置了超長縱深多層梯隊的防禦戰陣,防的就是楚軍的直線衝擊力。戰鬥如期打響,十餘萬漢軍主力在韓信的率領下對楚軍發動猛烈進攻,項羽自率八千江東子弟衝入漢陣,十萬楚軍緊隨其後,一時氣勢如虹,這大概就是項羽的“霸王氣概”吧。然而,韓信佈置的戰陣並非普通戰陣,沒那麼容易被衝潰,因為潰了一層還有一層,層層疊疊,多線結陣,是對付衝擊騎兵的最佳武器,很好地消耗了項羽的衝鋒之勢。


超長縱深聯合陣:韓信因何能在此戰中絕殺項羽?


電影《鴻門宴》中的項羽

隨著楚軍的連番衝擊,漢軍的數層梯隊被一一突破,韓信命令全軍撤退。項羽以為勝利在望,連忙奮力追擊,想以此來提升楚軍士氣。項羽的想法不是沒有道理,按照以往經驗,如果漢軍真的打算撤退,過程中陣型很容易混亂。一旦陣腳崩潰,漢軍必敗無疑。然而,漢軍的撤退只是韓信的戰術安排之一。由於楚軍恃勇輕進,戰線拉長,步騎前後開始脫節。就在韓信所部向後退卻的時候,左右兩翼的孔、陳漢軍已開始從兩翼迂迴殺到了楚軍的側背,將楚軍騎兵與步兵分割成兩半,韓信適時再指揮撤退的漢軍返身殺回,穿插包圍,各個擊破。在古兵法《六韜》(又稱《姜太公兵法》或《黃石公兵法》,即當年黃石公贈予張良之書)之中,詳細記載了這種打法,即:強弩兩旁,射其左右,車騎分為烏雲之陣,備其前後。所謂烏雲者,烏散而云合,變化無窮者也。最終,楚軍在三面夾擊中被擊敗,項羽被迫退回垓下城。此時,楚軍已損失八萬,只留項羽與兩萬精銳楚軍。而漢軍也為此損兵十多萬,他們都是韓信從齊國帶來的兵將,漢王的嫡系部隊則毫髮無損。


超長縱深聯合陣:韓信因何能在此戰中絕殺項羽?

電影《鴻門宴》中的劉邦為了避免不必要的傷亡,韓信打算對項羽圍而不攻,耗其士氣,竭其糧草,讓楚軍不戰而潰。最終,項羽兵少食盡,最後楚歌響起,楚卒思鄉,大多散亡。項羽眼見大勢已去,便乘夜率領八百精銳騎兵突圍南逃。天明以後,漢軍得知項羽突圍,派遣五千騎兵追擊。項羽渡過淮水後,僅剩百餘騎相隨,行至陰陵(今安徽定遠西北)因迷路耽擱了時間(《史記》中交代因田父欺騙),被漢軍追及,項羽突至東城(今安徽定遠東南),手下僅剩二十八騎。


超長縱深聯合陣:韓信因何能在此戰中絕殺項羽?

電影《鴻門宴》劇照,霸王別姬在烏江決戰中,項羽指揮這二十八騎,來回衝陣,向南疾走至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長江邊的烏江浦)邊。之後的結局眾人皆知,項羽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乃令從騎皆下馬,以短兵器與漢兵搏殺,項羽一人殺漢軍數百人,最後自刎而死。項羽死後,除了項羽原封地的魯人不肯投降(楚懷王曾封項羽為魯公)外,其餘楚地皆歸漢所有,直至劉邦將項羽首級示魯,魯人才不得不降。至此,歷時四年半之久的楚漢戰爭終以劉邦的勝利而告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