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4 大泽乡起义后陈胜分兵尽复六国,点燃革命的火种,最终消灭了秦国

秦末农民起义中,真正的大佬只有三位,那就是早期的陈胜和后期的刘邦项羽。有趣的是,三人都留下了对历史风云的豪情壮志。陈胜在起义动员时喊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而刘邦项羽在看到秦始皇出巡的车队时,项羽说的是:彼可取而代之。刘只是很猥琐地想,大丈夫当如是。三人之中,倒是后来做上皇帝的刘邦,一开始就却反而缺少一些豪气。

不仅如此,三人的反秦行动也截然不同。项羽自不用说,本来就属于当地豪族,小日子过得挺滋润,在这样的背景下主动挟持地方官造反,是需要决然的勇气的。而陈胜刘邦都属于服劳役时失期,就是由于各种客观原因耽误了服役期。秦法苛刻,耽误服役期,不管是主观原因还是客观原因,都是死罪。但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陈胜的反应是煽动手下戍卒造反,第一个掀起了反秦的大旗。刘邦的反应则是遣散了手下,只带着几十个人逃亡进了沼泽。从这一点上来看,刘邦的反秦并不是斩钉截铁的,而是一步步水到渠成的。倒是陈胜比较干脆。

大泽乡起义后陈胜分兵尽复六国,点燃革命的火种,最终消灭了秦国

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

楚汉战争中项羽的最终失利,已经有无数文人骚客进行了总结。而反秦首义的陈胜的被杀,《汉书陈涉传》中也提到了两点:一个由于陈胜个人品格问题导致了人情不附。陈胜在建国张楚并称王后,以前贫贱时的老乡来投奔他。这帮粗人野惯了,习惯于对着今日的张楚王没大没小,陈胜一怒之下,把老乡杀掉了。从此陈胜亲和力大跌。另一点是任用特务,企图对手下大将进行严密控制,造成的实际效果是大将离心离德,众叛亲离。

这种归纳当然有一点道理,但我们的史观过于用儒学正统观念来分析事物内因,有时候就会罔顾一些明显的事实。得出的结论自然有些头重脚轻。

在秦末农民战争这样的环境中,战争才能是决定结果的最重要因素。陈胜是首先挑起反秦大旗的农民起义军,也是首支建国的反抗军力量。自然也成为秦军要消灭的首要反对派。此时距秦军灭亡六国只有十几年的时间。参与灭亡六国的秦军锐卒,很多尚是当时秦军的中坚力量。以一支草创的农民军队,对抗曾经灭亡六国的秦国精锐,如果带领者没有杰出的军事才能,是根本不可能打胜仗的。果然,陈胜在起义初对付秦国地方守备部队时得心应手。一旦对上章邯率领的秦军主力军团,就连吃败仗。更悲催得是,由于他的首义身份,他在秦末农民起义中的领导身份,秦军一直追着他打,让他没有喘息的机会,也让他的手下产生了叛变的念头。可以说,陈胜首揭义旗并首称楚王,使秦军将其作为攻击的主要和唯一目标,这是陈胜败亡的最重要原因。

大泽乡起义后陈胜分兵尽复六国,点燃革命的火种,最终消灭了秦国

秦末农民战争

其次是当时距秦统一六国不过十几年的光景,分裂的战国思维还具有相当影响力,民间对统一之类的理念还没有完全接受。更何况秦的暴政又给大一统渲染了血腥的色彩。因此,当时恢复六国已经成为农民军的主流思潮。这样的背景下,陈胜派到各地攻城略地的手下,往往趁势自立为六国之主,和张楚平起平坐起来。分散了陈胜的军事实力,几乎重演了战国末期六国被秦国各个击败的一幕。当然我们也应该承认,陈胜的个人魅力缺失,也导致了这种分裂,但是不得不承认,只要这种思潮有影响力,不管领导者个人多有魅力,也没有多少手握兵权者能抵御大权在握的诱惑。

大泽乡起义后陈胜分兵尽复六国,点燃革命的火种,最终消灭了秦国

陈胜分兵尽复六国故地,就像我们的长征一样,把革命的火种撒向了全国,最终消灭了庞大的秦帝国,这是非常高瞻远瞩的战略决策。然而,分兵的同时也削弱了陈胜自己的武装力量。他的嫡系武力其实只有两支,一支是周文率领的征秦军,在攻入函谷关后被章邯率领的骊山囚徒组成的军队击败丧失了战斗力,另一支由陈胜的搭档吴广率领的军队首先是起了内讧,吴广莫名被杀。接着就在迎战秦军时被击败,这两支力量崩溃后,陈胜的结局其实就已经决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