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3 30歲前,我們要學會認清自己

汪涵說:“年輕人應該勇敢一些,去找到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只有找到了真正喜歡的事情,才能擺脫隨波逐流帶來的焦慮與迷茫。

剛剛過去的世界睡眠日,有數據顯示,中國有近三分之一的人有睡眠質量問題。同時,此間發佈的“2018中國睡眠指數”首次聚焦90後,顯示這一群體普遍睡在“苦澀區”,只有5.1%睡得香甜,19.4%睡得舒適,12.1%“徹夜無眠”。改變作息習慣,改善睡眠環境,對“酣然入夢”至關重要。

睡眠指數,或許只是凸顯一方面的問題,但對於年輕的群體來說,迷茫困惑、焦慮不安一直伴隨著生活。影響著生活,乃至我們的身心健康。老去的人很多,但鮮活的人很少。生命只有一次,我們需要好好珍惜。

01

心哀之處,何所安放。三月的春風,吹拂著春天的生機,帶來了新春的希望。萬物復甦,草長鶯飛。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在孕育,一切新的希望都在萌芽。無奈,陽光下總有烏雲蔽日,生命總會悄然離去。

近期,“25歲理工碩士小旅社自縊:生前從央企辭職,靠網貸網吧度日”的新聞信息衝擊著我們的眼球,讓我們不得不為之嘆息。年輕的生命,選擇了一種殘忍的方式結束了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的存在。十年寒窗苦讀,本碩一起連讀。年輕的羅同學,畢業後備外派到杭州一項目工地上鍛鍊,每月工資據說6000元左右。可是,不到半年,羅同學不顧家人的反對,毅然決然的從這家央企辭職。

為什麼“天之驕子”會工作不到半年辭職呢?或許,是因為巨大的心裡落差導致的失落,乃至迷茫虛度,最後的焦慮無助,從而選擇了放棄生命。大學的學習生涯,往往充滿了美好和期望,年輕的學子帶著滿腔熱血投身社會,卻不想遭遇的卻是“天壤之別”的境遇。沒有西裝革履、沒有咖啡香茗,塵土飛揚下的工地,汗水夾雜的辛酸,何談夢想和抱負的實現。

羅同學生前同學表示:“他自尊心很強,平時很少主動和同學交流,在同學群裡也很少冒泡,2017年後就更少說話。畢業後,感覺有些逃避工作......”,羅同學的碩士導師則表示:“他是一位有些的學生,就是性格有些內向,不善於和人互動交流。”本來以他的條件,找一份不錯的工作,是一件很輕鬆的事。

正是,在這樣的心裡期望值下,羅同學現實所遭遇的情況,深深的刺痛了他的心扉。或許,對於羅同學來說,他接受不了自己這樣一個“高材生”,卻要在工地上鍛鍊,想有一番作為,卻看不清自己未來的方向。放棄原來專業後,欲轉學計算機技術卻又遭遇“冷水”。最後的結果,索性放棄了努力,渾渾噩噩下在虛擬的網絡世界裡,找尋著屬於他的“歸屬”。沒有經濟來源的羅同學,只能依靠網貸虛度著年華,卻又成為壓垮他的最後“一根稻草”。

30歲前,我們要學會認清自己

應試教育下的中國青年大學生,我們一度學會的是如何“通關考試,獲取高分”,卻很少有人告訴我們面臨挫折的時候,要如何去面對。亦很少有人告訴我們要如何去面對失敗的時候,要如何去對待......

伊甸園裡面所學習的知識,很難說能夠和社會需求無縫對接。四年乃至七年的時光,年輕的我們,更多的是要學會如何去掌握學習的能力、如何去和人溝通交往的能力、如何去應對將來工作職場上面臨的種種問題......最為關鍵的事情,就是我們每個人要學會認清自己。

30歲前,我們要學會認清自己,這樣我們才會避免遭受巨大的打擊。對自己有清晰的定位,放低自己的身段,這個世界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美好。除非,我們已經強大到,可以獨立面對這個世界抱之的“傷害”。

02

源於工作的原因,小宇日常會接觸到很多人,不乏很多年輕的面孔。面試的時候,小宇都會特意問下過往最成功的事情。很多時候,對面的人群都是一臉疑惑的看著小宇。左思右想不知道所說的事情,是不是屬於自己最成功的經歷。

記得,有個年輕的89年小夥子,直言自己很迷茫,不知道要做什麼。偏低的學歷,讓他過往只能從事基礎的操作性工作。看似有著多年的工作經驗,卻沒有與之匹配的工作積累。有的人工作了五年,卻只是把一年的工作經驗重複了五年;有的人工作了一年,卻可以把一年的時間超越其他人五年的時間。知道要做什麼,遠比沒有方向的開始更重要。如果不知道要做什麼,那麼開始行動起來,才會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向。

對於小夥子的困惑,作為同年人的小宇也曾經歷過。雖然,談不上現身說法,但亦有自己的切身感受。借用汪涵話來說“年輕人應該勇敢一些,去找到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只有找到了真正喜歡的事情,才能擺脫隨波逐流帶來的焦慮與迷茫。所以,這麼多年來,小宇一直都在不停的“追逐”,對身邊的事物充滿著好奇心,在繁雜的工作中找尋著樂趣。不讓工作迷失了生活的心扉,亦不讓迷茫遮蓋了前進的方向。

30歲前,我們要學會認清自己

行動,解決所有問題的根本。“欲戴皇冠,必稱其重”,想有獲得更多,就要明白對應的付出。對於未來的,有遇見還要有預見。認清自己的優勢和不足,才能讓找準自己的定位。

30歲前,我們要學會認清自己,這樣我們才會找準自己的定位。這個世界,給予年輕人最大的財富就是年輕,我們可以不斷試錯,進而不斷的完善。任何一款火爆手機APP的背後,一直都有無數的工程師在不斷進行著完善,進行著產品的迭代更新。

03

前天,無意間在朋友圈看到“36歲,我選擇離開體制去賣保險”的文章。筆者為武大碩士,從長江日報辭職,賣保險去了。她的決定引起了軒然大波附帶著各種質疑和擔心。用同事的話來說:“不過我倒是蠻理解她,不管結果成功還是失敗,起碼她將自己的想法落地了。這個時代各行各業都在變化,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它不會因任何人的消極緩慢而停止。”

一邊是“備受爭議”的保險行業,一邊是體制內光鮮的“傳統媒體”。縱使在當下保險業快速發展的今天、今年銀保合併、李總理兩會“把基本醫保和商業保險結合起來......使更多的人享受大病醫保。不讓一個人患大病,全家都倒下!”的大背景下,人們對於保險這個國家金融三大支柱之一的行業,還是抱有很多的“不理解”。

所以對於這位武大女碩士的選擇,更讓人震驚和質疑。回想之前,帥氣離職的女教師,留下“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的離職申請;再到如今,武大女碩士離職賣保險的選擇。30多歲的年齡,讓人備受“煎熬”,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壓力,讓每個30而立的年輕群體,都很難“立”起來。這個世界,沒有對誰能夠溫柔以待,唯有自我的“救贖”,才能活的精彩。

30歲前,我們要學會認清自己

後來,聽說那個離職的女教師,在雲南邊陲收穫了幸福的愛情,開著屬於自己的客棧,過上了幸福的生活。我們不怕犯錯,但怕從來都沒有犯過錯。大潤發創始人離職時說:“戰勝了所有對手,卻輸給了時代。”諾基亞CEO在同意微軟收購時最後說: “我們並沒有做錯什麼,但不知為什麼,我們輸了!”。

30歲前,我們要學會認清自己,這樣我們才會敢於去“犯錯”。年輕的時候,如果怕犯錯而不去做,那麼就會一直都錯。誰都有年少輕狂,更有著懵懂無知。面對生活的壓力,我們曾經失望透頂過;面對繁雜的工作,我們曾經厭惡討厭過。還好,我們都還沒有放棄。不怕犯錯,敢於犯錯,才會有更好的生活。

《論語·為政》有云:"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不知不覺,時光的車輪即將抵達第一個站點,30歲前,認清楚自己,或許永遠都是一門學問。

對於我們來說,能夠多認識點自己,就是一種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